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认识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认识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邓小平同志拓宽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1978年邓小平同志亲自抓科技、教育工作,明确提出要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方针。换句话说,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培养人才的方针,就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的素质要求。

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认识

(一)邓小平同志拓宽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到毛泽东都非常重视的一条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原则。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实践中,多是采用单一的学生参加体力劳动、“开门办学”、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形式贯彻这一原则。这带来很多弊端,邓小平同志深刻地认识到这个问题,他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并明确提出:“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使教育事业的计划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制订教育规划应该与国家的劳动计划结合起来,切实考虑劳动就业发展的需要。”[1]在这里,邓小平同志拓宽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涵,使我们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邓小平同志还指出:“教育一定要联系实际。”[2]理论联系实际是邓小平的一贯主张,他不但把理论联系实际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而且一以贯之,把它作为教育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我们认为,教育要联系实际,首先要求教育内容要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学校教育也好,社会教育也好,都必须与现实结合,传授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知识。为此,要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加强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力求学用一致。同时,理论联系实际也必须适应条件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邓小平同志指出:“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3]随着社会的发展,受教育者将面临新的情况,这就需要联系新的实际组织教育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对社会的适应性。可见,邓小平同志拓宽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根本方针

1978年邓小平同志亲自抓科技、教育工作,明确提出要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方针。他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4]邓小平同志在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认识方面的功能和经济意义时,从来没有忽视它的感情方面的功能即育人功能和政治思想意义。早在1957年,他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祝词中教导广大青年;“为了创造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没有极艰苦的劳动,是不可能的。”他鼓励广大知识青年要积极参加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他说:“轻视体力劳动的剥削阶级思想的残余,是我们的新社会前进的障碍物。”[5]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在强调要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原则进行研究和创新时,首先是全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观点,他认为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是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重要措施”。[6]邓小平同志讲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而不只是一个“经济人”。

我们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方针,它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一是有助于学生获得生产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有助于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二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有助于培养责任性、坚韧性、纪律性、创造性等性格特征;三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集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四是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五是有助于他们了解国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换句话说,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培养人才的方针,就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的素质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