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步骤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步骤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心理学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虽然研究对象纷繁复杂,研究模式也不拘一格,但在研究的基本过程上却是相同的。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是: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设;设计研究的方案;搜集资料;整理和分析资料;解释结果以及检验假设。课题题目可以是理论问题也可以是实践问题,对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选题来说,最好是二者兼顾。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步骤

教育心理学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虽然研究对象纷繁复杂,研究模式也不拘一格,但在研究的基本过程上却是相同的。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是: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设;设计研究的方案;搜集资料;整理和分析资料;解释结果以及检验假设(如图2-1所示)。制定研究计划同时也具体地规定了研究步骤,若是实验研究,必须详细规定实验的全过程;若是调查研究则需要明确规定调查提纲、调查程序和调查指导语等;制定研究方法时,还要把收集资料的要求与步骤规定清楚。

一、选择课题并提出假说

(一)选择课题的途径

选择课题是科研工作的第一步。课题题目可以是理论问题也可以是实践问题,对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选题来说,最好是二者兼顾。课题题目选定后,要尽量使其具体、清楚、内容明确,且有科学价值。在提出研究问题时,一般应查阅有关文献,从而系统地认识某一专题的历史、现状、已取得的成果和发展趋势,有助于我们评价课题和开发课题;另外,对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经验总结,进而形成一定的理论假设,对于这种问题也可作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最后,在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原理对疑问做充分考虑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提出尝试性解释,并对研究课题提出具体的尝试性推测——形成假设。

img4

图2-1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有一些问题似乎从理论上已经明确,但还需要有大量研究材料的支持。例如,遗传环境与教育的关系问题。但是究竟先天的素质对学习起多少作用?智力发展的问题:有人说早期教育、幼儿环境刺激对智力发展起重要作用,究竟多早?如何进行?幼儿环境愈充实,是否智力水平愈高?等等。教育实践中的大量经验证明了的问题,要成为有指导作用的理论、定理,则需要进一步的严格实验检验,如识字教学中的问题,集中还是分散;教改中的问题。有许多人认为“精讲多练”是一条经验,在教育心理学上有人做了研究,认为“多练”看什么样的练,在学生有系统性的错误情况下,多练可能把系统性错误也进一步巩固下来。

在提出问题之后,应该进一步具体化为可研究的假设。假设就是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表述。假设可以用不同形式表述,但必须具备科学性、预测性、可靠性三个基本特征。比如,有人在其所做的《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投掷能力的研究》中,提出如下研究问题“快速投掷羽毛球可能比加强手臂力量的训练更能提高低年级学生的投掷能力”,这就是一种假设。为便于介绍和阅读,我们根据教育实践经验提出假设“学生对新教师能力的估计会影响他对该教师的行为方式”,后面的内容将以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为线索展开。

专栏2-1 如何阅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文献

将各种研究文献大体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大类。定性研究常用于情境分析、现场分析和生态学等方面,它一般有几个基本的特征:首先,定性研究通过在自然条件下观察、提问和阅读个体的日记等方式获取材料。其次,定性研究收集的材料一般都是言语的,而不是数字的。再次,定性研究一般倾向于注重活动的过程而不是活动的结果。定量研究是一种更为传统的研究方法,这类研究比较关心变量的数值,把结论建立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有些研究者关心变量间的统计关系,有些研究者对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更感兴趣。当然,在同一研究中可以同时使用这两种方法。

在阅读定量研究文章时,你要熟悉一下这类文章的结构。定量研究的文章结构可能会因不同的刊物而异,但有些部分是一致的:(1)摘要。常常位于文章的题目之下,以150字左右简述研究的目的、过程、结果和结论。一看摘要,你马上就能知道自己是否对这篇文章感兴趣。(2)引言。研究报告的开始几段,它综述了同类课题近年来的研究,提供进行本研究的理由,这一部分的最后通常包括本研究的问题和假设。(3)方法。这一部分描述了本研究是如何进行的,包括这样几个部分,如被试、程序和仪器设备等。(4)结果。这一部分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总结和统计,描述用于验证假设的统计检验,说明假设是被接受还是被拒绝。(5)讨论。这一部分检查和解释研究的结果,常常要讨论本研究所达到的结论及其对未来的研究意义。有些文章将结果和讨论两部分合在一起。(6)结论。说明本研究的结论。

(二)操作性定义

为达到实际研究的要求,所下的定义必须能给出一些可以测量的东西,否则,毫无用处。具体来说,为了能够开展实际的研究,需要对假设及其中的变量给出操作性定义。与抽象定义相对,操作性定义是用具体的、可感知的或可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对概念、命题加以界定,例如,把“刚刚感觉到”定义为“50%次感觉到”。操作性定义是以明确的抽象定义为前提的,抽象定义内涵越清楚明确,才越有可能将它转化为明确的操作性定义。操作性定义包括两方面:一是假设的操作性界定、各个变量的操作性界定;二是确定研究设计。

就上面所举的“学生对新教师能力的估计会影响他对该教师的行为方式”假设来说,可更具体地界定为“学生对教师能力的观念会影响他们对该教师的注意”这样一个问题,如此一来则对问题的描述更明确、更具体;否则,问题过于模糊,研究就无从下手。但如果把这一问题界定为“学生对教师的观念会不会影响他对该教师的课堂表现”,则覆盖面就太宽了,也是不妥当的。

此外,还需要对假设中的各个变量做进一步操作性定义,这样才能确定变量的记录手段、统计方式。就上例来说,须进一步确定“教师的能力”是什么,因为能力是一个非常综合的概念,某个特殊领域都可对应一种能力,比如人际交往、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等,在这里可以将“教师的能力”具体界定为“教学能力”,这将是一个可以评估的较为具体的能力,尽管它仍然是综合因素的表现,但对于教育心理学研究来说,到此已经够细致了。而学生对教师的“注意”,也需要具体界定为一些可观察、可操纵的特征行为,比如,注意的时间长度、注意的频率,以及注意什么内容(长相、内容,还是板书等)。

二、设计研究方案

确定研究课题后,就要考虑采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途径进行研究,这就需要制定研究计划。制定研究计划是整个研究工作的关键性阶段和决定性环节,计划订得周密合理,才能增强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保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设计研究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有如下必备步骤:确认各个变量、选定被试、研究方法等。

(一)确定各个变量

问题形成后,就要找出研究变量,变量是在性质和(或)质量上可以在不同条件下变化的个人或环境的某种特征,这种特征及其变化可以通过数字来计量和反映。在研究过程中心理学家们需要直接变化某些因素,而保持别的所有因素恒定,然后观察或测量系统变化产生的结果。在实验者控制之下的因素称为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保持恒定的因素称为额外变量(extraneous variable),得到测量的行为或心理对象称为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比如,就前述例子而言,教师的教学能力(能力类型和水平)可认为是自变量,学生对教师的注意(注意时间长度和频率)可认为是因变量,这两者都要在研究中加以记录;教师的长相、着装等可认为是要加以控制的额外变量。

在设计研究方案时应考虑如何用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函数关系来表示。通常的研究方案有两种:(1)R=f(S),这里,刺激是自变量,反应是因变量。它表示,反应变量是刺激变量的函数,或机体反应因刺激的改变而改变。比如“灯泡照度(S)对员工工作效率的影响(R)”就属于这种方案。(2)R= f(O),这里,机体变量是自变量,反应变量是因变量。它表示,反应变量是机体变量的函数,前例中“教学能力(O)对学生注意(R)的影响”就属于这种研究方案。这两种研究方案应用甚广,此外还可以设计出探求两种反应变量之间的关系等。

(二)选定被试

被试,是指心理学研究中其心理活动指标(行为、皮电、脑电等)受到测量的人(或动物)。在决定选择怎样的被试作为研究对象时,要考虑被试的相关特点是否符合要求,比如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等,对于有特殊要求的研究,比如智力超常儿童学习策略的研究,则必须利用一定的工具(如智力测验工具)来选取。对参加研究的每个被试的详细资料要加以记录,以备统计分析时所需。

在确定被试数量时,也要根据研究课题、研究方法的特点及教育者的现有条件决定,这里有一个样本的代表性问题,要选取恰当的样本才能代表总体。研究不可能也不必要对要研究的每个单位都加以研究,而仅仅从中抽取部分单位,但要使这部分单位能代表全部单位,就必须进行适当的随机抽样

(三)选择研究方法

在选择方法时,必须考虑到下面几个问题:(1)该项研究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2)该项研究的条件能否控制和操纵;(3)该项研究结果的概括程度有多大。一般来说,由于实验法对条件的控制和操纵程度最高,能准确探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以应优先考虑使用实验方法。但有时许多条件无法加以控制和操纵,就无法采用实验方法,比如,想了解自然情境下某种心理活动和行为,那就只能采用其他方法进行(有关研究方法的详细内容见本章第三节)。

三、收集资料

有了具体研究方案之后,研究者应根据此方案,借助适当的工具和方法,进行具体研究,可见,收集资料是执行研究计划的结果。执行研究计划,并在研究过程中详细而全面地记录各个变量,这个过程就是收集资料。收集资料需要花费一定的人力与时间,目的是获得必要的数据及典型材料。

研究方案是根据假设做出的,搜集的资料自然必须尽量直接与假设有关。心理现象的资料可以从客观观察和自我观察两个方面来搜集,前者适用于研究人和动物的心理,后者仅适用于研究人的心理。研究方案不同,收集资料的方法也不同,如果研究方案为R=f(S),可用实验法搜集资料;研究方案为R=f(O),可用调查法和测验法搜集资料。但是,研究者的思想却不能受固定的思路所束缚,不能以先入之见只搜集预期的资料而忽略意外的情况。实际上,意外的情况如果是系统的变化,要么意味着有新发现要么意味着实验设计有基本的错误。

要想系统地研究某些变量,就必须有一种方法去测量变量的变化或变量之间的不同水平。基本的测量方法有四种,究竟选用哪种方法记录,需要根据研究设计和情景的特点决定,以学生对教师的注意为例加以说明。①自我报告。如果使用自我报告法,我们就要用书面或口头形式向学生提一些问题,如他们自我感觉注意力如何。②直接观察。如果使用直接观察方法,我们就要走进课堂观察学生,评判他们的注意力,观察时可以使用一些工具,如用五级量表(从非常不注意到非常注意)做出简单评判,用计点器记下学生每秒钟观看教师的次数,甚至还可以使用录像机录下课堂情景,然后反复查看,以核查每个学生的注意力水平。③测验。在这里如果使用测验法,设计就有些难度,因为测验最适合那些涉及学习和成绩的变量,而注意是一个过程而非产品。④教师或同伴的评判。如果使用教师或同伴评判法,我们可以向教师或同学提问有关某学生的注意力情况。

上述各种技术是行为数据记录,为教育心理学常用。很明显,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使用自我报告法和教师或同伴评判法,这意味着要依赖参与者自己的判断;使用直接观察和测验法要干扰课堂,使用录像既贵又难。现在假定用录像进行直接观察,用计点器记录学生在10分钟内观看教师的秒钟数,以此来观察学生的注意时间。请注意,这一测量方法为我们描述了对注意的定义:一个学生在10分钟内观看某个教师的秒钟数。这似乎是一个合理的定义。如果一种测量方法不能提供一个好的定义,我们就得寻找另一种测量方法。

专栏2-2 观察记录单设计

为方便记录,保证速度,一般要设计好简便易行的记录表单。有了记录表单,观察者就可以在观察到学生的特定行为表现时就在相应栏目打勾。表2-1是一个“观察学前同龄儿童相互影响”的记录表单(Johnwileg等,转引自刘电芝,1996)

表2-1 观察学前同龄儿童相互影响的记录表单

img5

四、整理与分析资料

搜集到的原始资料必须进行整理、分类,使之系统化和简约化。对资料的分析最常用的一项工具是统计学。心理学的各研究领域都离不开两类基本统计方法或其中的一种:(1)用来描述和概括研究结果的描述统计;(2)用来推断研究结果的意义并从中引出结论的推理统计。鉴于篇幅有限,更详细、更深入的内容请参见有关教育与心理统计学书籍。

对研究得到的资料应用统计方法加以调整,制成图表,对于获得的结果,必须实事求是地给予解释。除了分析它与假设符合的程度,还要分析其精确性和可靠性,并将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理论或假设加以比较。通过对研究结果的适用范围和可能存在的问题的科学分析,便可以得出结论了。

五、解释结果、检验假说和撰写研究报告

在把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和评价之后,就应将研究结果与已知的事实或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加以解释,说明研究结果对于初始假说的证实情况。如果假说得到了支持,那么这个假说的可信度便提高了。假说的进一步发展有可能形成理论或定律。如果研究的结果不能或只能部分证实假说,那么研究者就必须回到先前的研究阶段,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认真的分析,重新考虑自己提出的假说,并对它做必要的修正,然后再对这个修正过的假说进行检验。有时假说是正确的,只是由于在某一步骤上出了差错而导致研究的失败。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找出发生错误的环节,及时加以纠正。

撰写研究报告是研究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并无统一规定的格式,但一般都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出示研究报告的题目(包括关键词);提出研究课题的目的、意义;交代研究方法;揭示研究结果并做出分析;抓住几个重要问题从理论上加以较为深入的分析与讨论;做出简短结论;列出参考资料。研究报告的重点应当放在介绍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方面。

总之,心理学研究的五个步骤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可以把这五个步骤看成螺旋式的循环过程。每完成一个循环,人们对心理现象的认识就更进了一步。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研究报告的发表并不表明研究工作已结束,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在实际中推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