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历史发展

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历史发展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学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对自身的形象及教育观念与行为付出更多的关注。关于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同的心理学家有着不同的看法。由于小学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教育心理学家的看法对于我们理解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积极意义。刘荣才著的《小学教育心理学教程》认为,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情境下和教育活动过程中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

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这是一门学科存在的理由所在,小学教育心理学也不例外。小学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结合得非常密切的学科,对于高素质小学教师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节主要阐述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界定、研究对象以及学科的历史发展。

一、小学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小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小学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

关于小学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理解。

(一)小学教育是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情境

在我国的学校教育系统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小学教育情境与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及成人教育甚至幼儿教育的情境都不相同。在小学教育情境中,由于学生年龄小,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在学习过程中,其学习活动和内容以及学习任务具有特殊性,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关注和努力,这对教师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知识的学习,更应把人——小学生放在关注的中心,懂得支配学生行为的心理学原理。同时,教师也必须了解自己,能够分析自己的行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处于不同状态下的学生、不同的学生群体会发生怎样的影响。

(二)学与教是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内容

学与教是小学教育中的基本活动。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育活动富有成效,必须使自己的教育活动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教育不能无的放矢。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是教与学矛盾中的主要方面,教师要想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义务,促进学生的发展,就应该把学生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要位置去进行研究,知道学生需要学习什么,是怎样学的,然后才能确定自己怎样去教。由于教与学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对如何去教也应进行研究。与其他学校教育阶段相比,小学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更大。小学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对自身的形象及教育观念与行为付出更多的关注。以良好的形象、优质的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可以说,小学教育心理学主要是探讨学与教的基本规律的。

(三)小学教育心理学所研究的是带有规律性的心理问题

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着眼点是揭示小学教育过程中有关学与教的带有规律性的心理问题,它也研究个体,但研究个体是为了获得对群体活动的规律性认识,它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是具体个案的描述,这些规律性的知识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适应性。

二、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根据小学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小学教育过程中学与教的心理活动规律。

关于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同的心理学家有着不同的看法。由于小学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教育心理学家的看法对于我们理解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积极意义。Witt rock认为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的理解和控制”;Cranach认为“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是使教师理解儿童是如何学习的”;Anderson认为“教育心理学是教与学的技术”;Lindgren认为“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科学的有用性取决于教师和心理学家在多大程度上利用了该学科的活动和成果”。1987年,APA教育心理学分会的委员会为该学科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教育心理学这门科学和专业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关心的是发展、评价和运用(A)人类学与教的理论和原理以及(B)由理论衍生出来的能增进毕生教育活动和过程的教育材料、计划、策略和技术。在我国,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基本上是根据潘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的论述而确定的,该书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但是,不同的学者又根据自己的见解做了不同的论述,章志光主编的《小学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李维主编的《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小学儿童发展及教育领域里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刘荣才著的《小学教育心理学教程》认为,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情境下和教育活动过程中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王丕主编的《学校教育心理学》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心理发展变化规律”。邵瑞珍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等等。通过对已有的关于教育心理学和小学教育心理学著作关于研究对象的罗列与分析,我们认为,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小学教育过程中学与教的心理活动规律。确定这一研究对象的主要依据是: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学习是学生的基本活动方式,也可以说是学生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学生学习活动效果的好坏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学生的学习质量也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决定性标准。教师应该认识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质量好坏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教师只有客观透彻地了解了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种种心理因素及外在因素,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在学与教的问题上,学为主、教为辅。根据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认识,教学就是要努力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能积极主动地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教师的职责是促进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应该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课程的开发者,意义建构的合作者和促进者,知识的管理者,学生的学术顾问。基于以上认识,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小学教育的中心,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学与教构成了小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因此,小学教育心理学必须以学和教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心理活动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根据我们关于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本书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

(1)概述,即第一章的内容,包括小学教育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发展历史、研究任务、意义、研究原则与方法。

(2)小学生的学习,即第二、三、四、五、六、七、八章,是本书的重点,主要包括小学生的学习概述及学习理论、小学生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方式、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及群体差异。

(3)教师心理与行为,即第九、十、十一、十二章,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的角色心理、教师观念和教育影响力及专业发展,是关于教师成长的一般理论;二是教学与管理心理,即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途径与方式,包括教学心理和班级群体心理与管理。

(4)心理健康问题,即第十三章,包括心理健康概念和发生在小学生及小学教师身上的心理问题及调节方式。

三、小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应该了解小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但由于小学教育心理学是脱胎于教育心理学,因而其历史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是一脉相承的。

一门学科的形成与发展需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学科自身条件的成熟,二是有强烈的社会需求。从第一个条件看,19世纪后期,实验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为教育心理学,也为小学教育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从第二个条件看,19世纪,西方一些工业国家开始推行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实施对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提出了现实的需要,这两个条件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现代科学,一般认为它出现在20世纪初期,以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Thorndike18741949)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的出版为标志。但是,作为教育心理学的思想,则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因此,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小学教育心理学则是一门新兴的亟待发展的学科。

(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古希腊时期,是教育心理思想比较丰富的一个时期,最著名的有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产婆术”倡导用启发学生智能的问答式教学方式使学生自己去获得真理,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依据智、情、意的发展优势规划培养目标和依据年龄特征划分教育任务。亚里士多德主张理性统御或纯化感觉官能和欲望,使人达到至“善”与幸福的“教育之理想”,并将人从出生到21岁分为五个时期,每个时期教育的重点均有不同:05岁,以身体养护和形成良好的习惯为主;57岁,以观察他人良好行为为主;714岁,以体操陶冶、增进勇敢为主;1417岁,以智育和精神陶冶为主;1721岁,通过各科教学以培智和进行专门教育。以上这些教育主张均以人的已有心理特征为基础,可看做是西方教育心理思想的萌芽。

17-19世纪,是教育心理学的前形成期。在这一时期,教育学和心理学均获得较大发展,尤其是许多教育思想家主张教育要以心理学为基础,使教育与心理的联系比以往更加紧密,为教育心理学的诞生在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上做了充分准备。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17世纪捷克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赫尔巴特和冯特等人。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丰富的教育心理学主张,如教学要适应少年期的心理特点,以直观性原则为主,教材内容要生动形象,教学首先要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热情,教师要相信学生均有可教育性,教师要注意教学设计等。裴斯泰洛齐首次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主张用心理学理论、方法来研究教育学中的问题,其中心思想是把直观——包括感官外在的知觉与内在意识的体验——作为教学的基础。赫尔巴特主张,教学要以学生的心理为基础,他以心理学为基础构建了教学方法论体系,提出了相应于心理状态的注意、期待、探究与行为的教学过程四阶段:明了——给学生明确讲授新知识;联想——新旧知识要联系起来;系统——作概括与结论;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以上这些教育主张和思想为教育心理学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做了必要的准备。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实验的方法、量化的方式来研究人的心理,使心理学研究超越了内省和经验主义的水平,冯特所开创的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以及他的学生梅伊曼、霍尔等人把这种方法应用于教育实际,使心理学与教育学结合更密切,也为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20世纪初至今,是教育心理学形成和发展的时期。随着结合教育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和资料的积累,桑戴克于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阐述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桑戴克本人也被誉为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桑戴克的教育心理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人的本性;第二部分讲学习心理;第三部分讲个性的差异。自桑戴克始,教育心理学进入了发展和繁荣期。心理学的各个流派在教育心理学方面也有明显的体现,如格式塔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及当代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等。影响比较大的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主张在教育心理研究中应关注学生的外在行为,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系统,学习过程就是建立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过程,强调强化在联结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强化主要是外在强化,如斯金纳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对强化的性质、频率等做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认知主义在教育心理学上表现为强调认知过程在教育中的作用,如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是主动的而不是盲目被动的,学习者的已有经验和心理状态是顺应和同化新知识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以权威的角色出现,而是学生学习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习资料的提供者,教育过程是通过帮助学生不断地建构学习的意义、知识的意义,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1990年以后,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也比较明显,主张人的心理是一种社会建构,知识是社会互动和协商的结果。教育教学是知识建构的过程,在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上,主张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研究方法应该多元化。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育心理学中主要表现为,强调教育要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促进人不断地成功,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如罗杰斯主张,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相信学生的自为、自律、向上、成长的能力,教师的任务在于促进学生学习,做一名有效的促进者,教师需要遵循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同感三个原则。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思想的影响非常广泛,目前我国教育界认同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信条就是来自人本主义的教育心理思想。西方教育心理学代表了世界教育心理学发展的主流。当前,各派教育心理学理论在相互批判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从其他流派的理论中汲取营养,取长补短,融合特点非常鲜明,如建构主义心理学,主要是一种认知派的观点,但人本主义、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

(二)苏俄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在教育心理学发展史上,苏俄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与西方不同的发展道路。苏俄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可分为十月革命前和十月革命后两个时期。

(1)十月革命前。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于1867年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这本书对当时心理学的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主张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活动的积极性、自觉性和掌握知识的持久性的观点确定教学原则和方法,主张教学必须充分注意学生的兴趣,反对将学习变为游戏,指出学习首先是意志过程等。1877年,俄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卡普杰列夫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该书被认为是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对当时俄国教育心理学产生和发展有较大贡献的心理学家还有拉祖尔斯基、鲁宾斯坦、聂恰耶夫、布隆斯基等人。但实际上,十月革命前,教育心理学著作缺乏自己的理论体系,一般是以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资料和理论去解释学校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2)十月革命后。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确立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苏联心理学家试图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观点来改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理论方面以维果茨基、布隆斯基和鲁宾斯坦等为代表。维果茨基主张,必须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加以研究,确立了教育教学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今天教育界仍放射出夺目的光芒。“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指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分为两种:一是已经达到的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但需借助成人的帮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维果茨基将学生在成人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其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他认为,“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方向。只有这样,教育学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起那些目前尚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布隆斯基的贡献在于强调儿童的个性统一性以及对儿童心理进行整体的综合研究。鲁宾斯坦的贡献在于确立了心理与活动相统一的原理。20世纪60年代后,苏联教育心理学出现了一些重大变化:第一,重视对教育心理学问题的探讨与学校教学实践相结合,最有代表性的是赞可夫所做的长达15年的小学教学改革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赞可夫提出了“高速度、高难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和使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学原则。第二,重视了学习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的地位,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联想反射理论和学习的活动理论。联想反射理论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在大脑皮层上形成暂时神经联系的过程。学习的活动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活动形成的,动作是学习的基本单位,活动向高一级成熟阶段过渡,就会导致发展。第三,把教育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结合起来研究。第四,重视人际关系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在研究方法上更加灵活多样,如行为研究、实验研究、心理测量与诊断研究等。

(三)教育心理学在我国的历史发展

在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从教育思想上可以追溯到古代,如春秋战国时期,但作为一门学科,在新中国成立前主要是翻译评介西方的教育心理学著作,也开展了一些单项的实验研究,如艾伟的“汉字问题“阅读心理”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到1966年,教育心理学主要是学习苏联心理学,以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作为心理学的基础,在这段时间内,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也颇多坎坷,但心理学家仍然在入学年龄、学科教学改革、纪律教育、道德品质培养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并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帮助。1962年在中国心理学会中成立了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潘栽教授组织编写了《教育心理学》教材,在高等师范院校也开设了教育心理学课程。但1966年到1976年,教育心理学处于停顿和破坏状态。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教育心理学获得了明显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大量地译介了西方和苏联的教育心理学著作,正式出版了我们自己的教育心理学教材,在高等师范院校和教师培训工作中,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受到重视,特别是近十多年来,随着对小学教师的高学历化和专业化要求的提出,小学教育心理学也作为一门正式课程进入小学教师培养与培训的课程计划,编写出版了一批小学教育心理学教材。在教育心理学、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研究内容全面化,从学生心理到教师心理、学习心理到教学心理均取得了一定成果。在研究方法上,理论指导体系多样化,方法、手段多样化、先进化。但是应当指出的是,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特别是小学教育心理学尚未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理论,本土化研究缺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缺乏有效性,理论研究系统性不足等。这是一个遗憾,但也为我国小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