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研究的具体研究步骤

新研究的具体研究步骤

时间:2022-02-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具体来说,新研究将分三步走,建构新闻理论体系。新闻实践活动是一种不断变化发展的客观存在,对研究者来说,它是外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新研究的具体研究步骤_新闻理论新思路——新闻理论范式的转型与超越

五、新研究的具体研究步骤

明确了新闻理论新的逻辑起点及其意义,接下来就要对建构理论体系的基本思路进行分析和梳理了。

具体来说,新研究将分三步走,建构新闻理论体系。

第一步:基本概念分析

从严格的、完整的理论研究角度讲,理论建构的第一个步骤包括概念分解和概念分析两个环节。概念分解是理论研究的前提,它在于提出怎样的概念设置,概念分析则是对所设置的各种概念进行意义指向分析。

新闻理论建构的第一个步骤要求将新闻实践活动视为一种被研究的对象,用概念对其各种属性做出规定和分解。

新闻实践活动是一种不断变化发展的客观存在,对研究者来说,它是外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人们尽量消减主体意识中原先固有的概念和经验,将新闻事业视为一种外在于自己的客观存在时,人们意识到这个客观存在之物是完整的、自在的,有其自身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

当人们在思维中为了把握住新闻实践活动这一客观存在的本质属性,以研究者的身份将其视为一个研究对象时,思维的先天局限性使人们不得不用语言这种十分有限的工具将这个完整的研究对象分解开来,用各式各样的概念去把握事物各个方面的规定性。这种分解必然使得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完整状态受到破坏,但这却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惟一通道,是人类思维所无法避免的,没有这一环节,理论建构和对事物的规律性把握就无从谈起。

尽管这一步骤有明显缺陷,使事物的本来面目受到破坏,但它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这一步骤所形成的概念都能够超越具体对象的局限,达到对事物某种共同的、稳定的、属性的把握,使人们对事物本质进行自由表达成为可能。亚里士多德曾经将认识对象划分为“第一性实体”和“第二性实体”。第一性实体是指某个具体的、惟一的个体;第二性实体是指具有同一性质的一类东西。这样划分的意义在于,“凡是个别的和具有单一性的东西,就绝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主体”。[40]而一个“第二性实体并不像一个第一性实体那样是单一的、个别的,而是可以用来言说一个以上的主体”。[41]比如“柏拉图”就是一个第一性主体,而“人”则是一个第二性主体。“人”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以上的主体。

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一性实体与第二性实体的区分,使我们清晰地看到,抽象概念(第二性实体)是对具有同一性事物的简要指代,它掠取形态各异的事物之间的相同特质,将其用最为简练的方式概括出来。由于概念保证了在其规定的意义内所有事物的一致性,就使得事物某方面的属性能够得到稳定把握,并使得这种共同属性成为可以言说的对象。

所以,概念虽然是从具体的表象中抽取事物的某一本质属性,使事物的整体在思维中被分解了,特定的对象被孤立化、片面化了,但由于它是对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反映,因此,它比具体的表象认识更可靠、更准确。

既然用概念打破事物的本来面目,对其进行分解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这一步骤的关键问题就是用怎样的概念体系去打破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分解研究对象。

应该说,面对同一研究对象,不同的理论研究者可以形成不同的概念体系,而科学的概念划分和设置应该同时兼顾两个方面的要求:

一方面,从研究对象角度看,科学的概念设置必须能够全面把握研究对象的内涵,对研究对象进行完整分解,对它的各种具体形态进行全面统摄。如果所设置的概念是随机式、经验式的,就可能不够周全,就可能导致出现挂一漏万情况。所以,周全性要求研究者在设置概念时,必须抓住事物带有普遍性的、本质性的属性,然后对其进行完整分解。

另一方面,理论体系建构的需要对概念的设置提出了逻辑上的要求。它要求概念设置必须为下一步展开逻辑演绎和理论建构打下坚实基础。这种要求主要包括:一是概念划分和设置的标准必须统一,概念之间的区别必须严格,否则将导致理论体系内部产生混乱;二是概念的意义指向要明确,尤其是对那些内涵丰富的概念,要对其不同的意义指向进行细致梳理,并且在论证过程中时刻注意对概念的使用加以限制,明确不同语境下概念的意义指向。否则,将导致逻辑推理和演绎出现内涵所指不一致现象。

参照上述标准,我们认为,用三元素来划分新闻实践活动的内涵,基本上能够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只是需要我们在今后的逻辑演绎和体系建构中对各个元素的内涵变化加以注意。

关于概念分解的过程,前文已经做了比较详尽的阐述,后续研究将从概念分析开始。这里只对概念分析的具体思路加以说明。

在本研究当中,概念分析阶段的研究思路具体如下:

首先,将对三元素的基本内涵做出自己的规定。这是对一级概念的分析,目的是把握事物在某个方面的总体属性。由于研究目的、语境等方面的差异,本研究可能会就某些概念做出自己的限定。

然后,进入到每个元素的内部,对各种具体内涵进行梳理。这是对一些二级或三级概念的分析,目的是在一级概念的关照下,细致挖掘具体内涵,细致解读意义,使二级或三级概念具有方位感。

第二步:概念结构关系分析

抽象的概念是在观念中对具体事物的属性加以分解和概括,从而达到对事物某方面属性的认识。由于概念在本质上保持了与认识客体原型的联系,但又在一定程度上超出或偏离了客体原型,单一的概念对揭示事物本质属性意义不大,其只能处于理性思维的较低阶段。如果认识只停留在这种层面上,就不可能正确反映客体综合的和整体的性质,事物的本质只有在相互关联的整体中才能显现出来。所以,理论研究的第二个步骤就是对概念关系进行重建,即从抽象的分解再上升到综合,力求在思想上将客体各方面规定性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达到理性具体层面。马克思在论述理性具体时说:“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42]打比方说,如果我们把概念比作是一个机器的零件,那么,第二个步骤就是如何将各种零件组装成一部完整的机器。

理论是对现实的能动的反映,现实中的新闻实践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整体,而且永远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某些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部分乃至整体发生变化。这说明新闻实践活动内部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新闻理论研究就是要通过对概念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去揭示新闻实践活动的内部规律。

基于现实与理论之间的这种关系,现实中的新闻实践活动必然制约着新闻理论的建构,新闻理论的建构必须参照现实,并与现实保持一致。但是也要看到,理论又是一种能动性创造,它创造性地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方法将混沌的现实在思维中重建出来。在理论建构过程中,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起着核心作用。逻辑思维能力是“思维通过概念、范畴的关系而把自在客体的内在联系逻辑地转化为特定观念客体的能力,也就是认识主体运用逻辑思维构建观念客体的能力”。[43]“逻辑思维能力是自在的客体和客体的观念之间转化的中介,是观念的逻辑和客体的逻辑之间的转化器”。[44]

所以,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人在用概念分解了完整的事物之后,还有能力将这些局部概念重新组合起来,将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作用方式揭示出来,通过把握事物内在的结构关系,从而使理论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一来,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就变得更为准确、全面、深刻。人们将在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内清晰地认识到某一局部因素的变化怎样引起其他局部或整体的变动。库利说:“如果普遍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基本的事实,那么它意味着社会生活是一个只有通过研究它的总体运行才能予以把握的整体,不能采用仅仅研究某一个活动并试图将研究结论推广到其他活动上去的方法。”[45]对新闻理论建构来说,第二个步骤就是揭示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作用方式,在普遍联系中把握事物的运动变化特点。

建构理论客体必须按照两个方面的要求展开:一是时刻保持对现实的洞察,以实际情况作为理论建构的参照,并时刻通过实际状态对理论的偏离进行矫正。也就是在思维中保持对新闻活动最直观的再现,使理论中的各种关系判断必须能够在现实中得到检验,从而确保理论建构与实际情况相符合。二是符合思维的规律。即理论研究过程中的判断、推理要遵守思维的逻辑规范,符合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等形式逻辑要求,保证逻辑思维过程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只有坚持这样两条标准,才能建构出科学的、符合实际的理论体系,才能正确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规律。

参照上述要求,本研究在进行概念关系分析时,将根据三元素之间的关联,对它们进行不同组合,对新闻理念与媒介功能、媒介功能与媒体形态、新闻理念与媒体形态之间的关系逐一进行细致梳理,力图揭示出这些范畴之间稳定的作用方式和本质性联系。

第三步:新闻实践活动的运动发展分析

在这一研究步骤里,我们将理论研究的目光从一般性的逻辑分析领域,转移到现实事物的运动发展领域,将新闻实践活动视为一个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如果说第二个步骤是用普遍联系的眼光建构新闻实践活动的内在结构的话,那么,第三个步骤就是用运动发展的眼光来考察这个内在结构是如何在新闻实践的实际活动中起作用的,也就是给这个结构关系加上时间轴,考察新闻实践活动的演化规律。

实际上,在完整的新闻理论建构过程中,理论与现实之间一直存在着“来源——回归”这样一种关系。理论来源于现实,超越了现实,但最后必须回归现实。

在本研究的第一个步骤和第二个步骤里,我们根据研究对象形成了特定的概念,并建构出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实现了理论对新闻实践活动的超越。但是,到了第三个阶段,理论又必须回到实际中来,与活生生的现实紧密结合。理论不能在自身之内得到检验,必须通过现实来检验,而检验理论最好的东西是历史。在第二个阶段,我们也强调理论的建构要与实际情况相符合,但这一阶段总体上是以理论模式建构为目的,各种现实材料,包括历史资料都是为建构理论服务的。所以,在这一阶段,现实和历史材料是零散的、个别的,只要能够说明观点即可。但是到了第三个阶段,所建构出的理论必须和完整的历史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时候的现实必须是完整的,理论模式必须在整个历史发展中得到总体检验,而且理论不仅要让历史来检验,还要把握历史,要能够对历史演化规律做出合理的解释,使得人们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下发现清晰的发展脉络。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这样看待新闻理论和新闻史的辩证关系:没有人类新闻实践活动历史支持的新闻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没有新闻理论指导的新闻历史是杂乱的历史,只能是一堆新闻史料而已。

目前,新闻学界确实存在着新闻理论研究与新闻史研究分离,无法相互支持的情况,原因主要在于理论研究没有跟上。中外古今新闻实践活动的差异很大,而新闻理论研究由于缺乏抽象思维,致使无法全面把握整个新闻活动发展历史,只能成为一些建立在断代史上的经验性解释。

新闻学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对此也有着深刻认识。芮必峰认为,新闻的专业研究视域“应该是人类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发展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人类实践理性和精神理性的统一,而不应该是历史和逻辑的割裂,实践理性和精神理性的对立。因此,它必须建立在对人类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深入研究、理性分析、系统归纳的基础上”。[46]

新闻实践活动异彩纷呈,新闻事业发展千变万化。新闻实践活动的动力来自何处?起点在哪里?归宿又在何方?在起点与归宿之间,它遵循着怎样的变化法则?新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有效地揭示其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

那么,本步骤将如何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呢?

本部分将以三个方面研究为主,即起点研究、演化过程研究和极限研究。起点研究让我们知道形成新闻实践活动的条件,找出事物运动发展的动力源泉;演化过程研究使我们看到新闻实践活动的内在结构是如何推动其不断向前发展的;极限研究让我们知道新闻实践活动演化的发展方向和终极目标

结合这一目标,本部分将从两个层面展开研究,一个是现实运动层面,即形而下层面,这一层面主要是根据三元素的内在结构研究新闻实践活动是如何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化发展的;另一个是理性或哲学层面,即形而上层面,这一层面主要是从辩证角度来认识新闻实践活动运动发展的极限问题,使新闻理论研究达到哲学层面。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新闻理论研究上述三个步骤的核心特征:第一个研究步骤的关键词是“分解”,它需要我们采用科学的概念将新闻实践活动的本质内涵把握住;第二个研究步骤的关键词是“联系”,它需要我们用普遍联系的目光去揭示新闻实践活动的内在结构;第三个研究步骤的关键词是“运动”,它需要我们用运动发展的眼光去探寻新闻实践的发展规律。

【注释】

[1]索绪尔:枟普通语言学教程枠第26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参见卡尔·波普尔:枟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枠第298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3]芮必峰:枟新闻学研究的不同视域枠,载枟现代传播枠2004年第1期。

[4]芮必峰:枟新闻学研究的不同视域枠,载枟现代传播枠2004年第1期。

[5]刘建明:枟宏观新闻学枠第1至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6]陈力丹:枟大力加强新闻学科的理论和体系的建设枠,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网,2004年1月10日。

[7]陈力丹:枟深化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枠,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网,2004年1月10日。

[8]宁树藩、芮必峰、陆晔:枟关于新闻学理论研究历史与现实的对话——21世纪新闻传播学丛书代总序枠,见芮必峰、姜红:枟新闻报道方式论枠第1至14页,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童兵:枟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枠序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枠第1卷,第8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11]郭湛:枟哲学素质培养枠第5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黑格尔:枟精神现象学枠(上卷)第20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3]胡塞尔:枟现象学的观念枠第28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14]胡塞尔:枟纯粹现象学通论枠第84页,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5]张祥龙:枟朝向事物本身枠第54页,团结出版社2003年版。

[16]转引自洪汉鼎:枟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枠第151至152页,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7]刘放桐:枟现代西方哲学枠(下册)第552页,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8]胡塞尔:枟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枠第86页,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9]参见张祥龙:枟朝向事情本身枠第68至71页,团结出版社2003年版。

[20]转引自洪汉鼎:枟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枠第158页,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1]胡塞尔:枟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枠第86页,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2]徐耀魁:枟西方新闻理论评析枠第281至282页,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23]刘建明:枟宏观新闻学枠第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4]吴高福:枟新闻学基本原理枠第2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5]参见宁树藩、芮必峰、陆晔:枟关于新闻学理论研究历史与现实的对话——21世纪新闻传播学丛书代总序枠,见芮必峰、姜红:枟新闻报道方式论枠第1至14页,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6]索绪尔:枟普通语言学教程枠第40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7]托马斯·库恩:枟科学革命的结构枠第7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8]库利:枟社会过程枠第240页,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29]皮亚杰:枟发生认识论原理枠第80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30]郭湛:枟哲学素质培养枠第5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1]贝尔纳·瓦耶纳:枟当代新闻学枠第229至230页,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

[32]库利:枟社会过程枠第240页,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33]冯契、徐孝通主编:枟外国哲学大辞典枠第578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34]冯契、徐孝通主编:枟外国哲学大辞典枠第742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35]康德:枟实践理性批判枠第10页,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36]康德:枟实践理性批判枠第11页,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37]康德:枟实践理性批判枠第9至10页,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38]郭湛:枟哲学素质培养枠第6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9]郭湛:枟哲学素质培养枠第5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0]亚里士多德:枟范畴篇解释篇枠第10页,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41]亚里士多德:枟范畴篇解释篇枠第16页,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42]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枠第2卷,第18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3]郭湛:枟哲学素质培养枠第54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4]郭湛:枟哲学素质培养枠第5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5]库利:枟社会过程枠第37页,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46]芮必峰:枟新闻学研究的不同视域枠,载枟现代传播枠2004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