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混龄教育文献研究对我国学前教育的意义

混龄教育文献研究对我国学前教育的意义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混龄教育是和同龄教育相对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世界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倡导的混龄教育思想在我国幼儿素质教育中得以引入和借鉴,对我国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综合他们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到混龄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意义是很大的,我们有必要把它进一步深化,从而指导我们的幼儿教育,使我们的幼儿教育更具有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所以我们有必要充分认识混龄教育在我国幼儿教育中的意义。

(一)混龄教育文献研究的意义

所谓混龄教育,是指将年龄相差12个月以上的幼儿编排在一个班级,让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幼儿身处同一环境共同学习和生活。

(1)研究者认为,混龄教育不是这样的一些班级:出于方便而将两个年级随意放置在一起;实施呆板的能力编班;不关注儿童的兴趣或儿童渴望进入更高年级的动机;只强调智力领域(抽象的、学术性的、学科的技能)的学习;期望儿童学习时一个人安静地、单独地做练习,或者参与教师主导的小组活动;教师作为“讲台上的圣人”,每天站在讲台上指挥一切;学习的科目相互独立,各个科目概念间的联系甚少;把每天划分成用于学习每个科目的单独学习时间,未把学习看成一个整体等(Ann Bingham,1995,AASA,1992)。

(2)混龄教育是和同龄教育相对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世界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倡导的混龄教育思想在我国幼儿素质教育中得以引入和借鉴,对我国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混龄教育是美国、德国、日本、丹麦、英国等国家的学前教育普遍采用的教育组织形式。

(3)在批评同龄编班的基础上得出“混龄教育”这个概念。在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后,人们普遍采用同龄编班,使受教育的对象数量扩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节约了师资,便于组织、领导和实施。这些优点使同龄教育一度成为许多国家学校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

但同龄编班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如,同龄编班无视儿童的个别差异,没有反映儿童是如何学习和成长的,排斥了那些不具备相同经验的儿童,导致了儿童在班级组织中的不同地位,存在培养儿童独创性和信息反馈不足等问题。

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南京的张赤华在提出混龄教育的意义和如何开展混龄教育活动时,认为混龄教育有以下三个意义:一是弥补家庭生活的不足,促进儿童良好社会性的形成;二是提供异龄观摩、学习的机会,促进儿童智力和语言的发展;三是满足儿童成功的需要,促进儿童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华爱华也提出了混龄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分类。西南大学的刘云艳认为混龄教育有三个实践价值:一是混龄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二是混龄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三是混龄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儿童的情感。华东师范大学的武建芬还专门讨论了混龄教育中的间断性混龄在我国学前教育中的意义。综合他们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到混龄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意义是很大的,我们有必要把它进一步深化,从而指导我们的幼儿教育,使我们的幼儿教育更具有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

(二)混龄教育在中国研究的意义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幼儿园都采用同龄编班的教育组织形式,严格依据年龄(一般是1岁以内的年龄差别把儿童划分成小班、中班和大班)。这种同龄编班的形式便于实施集体教育,与我国长期以来大一统的学校课程体系是一致的。而这种同龄编班较少考虑儿童的个别差异而导致“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人类学家梅尔文科恩特指出:幼儿有一种天生的与同龄人交往的倾向。这固然是正确的,但我们的教育往往由于过分强调年龄差别而使儿童的这种先天倾向受到抑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儿童与异龄儿童的交往机会,限制了儿童和异龄儿童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学习的机会,这是有悖于儿童天性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充分认识混龄教育在我国幼儿教育中的意义。

1 研究儿童在混龄教育中观察、模仿和学习机会

混龄教育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观察、模仿和学习的机会,促进儿童智力和语言的发展。班杜拉于1977年出版其代表作《社会心理学》中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所谓观察学习,实际上就是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它不同于刺激反应学习。这种学习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班杜拉认为这个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等四个组成部分。他还认为,有些行为学习者不必亲自体验,直接强化,而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人,接受一致的间接强化而学习。而儿童语言的学习和其他行为的学习也是在观察学习的基础上得来的。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他们通过观察同伴或成人的行为形成自己的间接经验。这说明,榜样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混龄教育又为儿童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的、多种多样的榜样。年幼的儿童通过观察年长儿童的玩耍、观察年长儿童的角色扮演、观察年长儿童的生活习惯等等,甚至涉及年长儿童的各个方面,而年长的儿童则通过升华年幼的儿童的奇特的想法,从而提升双方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2 研究混龄教育促进儿童语言发展的意义

儿童的语言和智力的发展有赖于他如何与环境发生作用。正如皮亚杰的理论中所说的,儿童的身心发展是由儿童自身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尤其是语言。语言是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其中模仿他人的语言,然后按照自己的编排方式把语言材料加以重新组合和改变,形成自己的语言体系,从而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在一起,他们的发展阶段也不一样,所处的语言阶段也不一样。年幼的通过模仿年长的儿童的语言,更快地学会语言;年长的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纠正年幼儿童的错误而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

在儿童的智力发展方面,由于儿童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接触,年长儿童的广阔的视野和知识,让年幼的儿童模仿学习,使年幼的儿童增加了知识,扩大了视野,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和行为能力等。儿童在家中大都没有兄弟姐妹,混龄教育的开展,为年幼的儿童提供了模仿学习的机会,为年长的儿童提供了展示自己和提高自己的机会。

3 研究儿童在混龄教育中认知发展

混龄教育促进了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特别是促进儿童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皮亚杰认为:“同龄儿童处于同一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发展特点,阶段之间保持着发展的连续性,然而这些阶段并不绝对与儿童年龄相符,各个阶段儿童的发展会因社会环境和习得经验的不同而有所加速或延缓。”因此,儿童需要与同伴和环境互动来促进学习。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同伴之间的认知冲突迫使儿童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儿童与各种发展水平的同伴进行互动,会增加同伴的认知冲突。儿童与同伴的关系不同于成人与儿童的关系。在成人与儿童的关系中,成人通常处于优势地位,而儿童则处于被动或劣势地位,儿童可能屈从于成人的权威而接受自己并不理解的观点;儿童与同伴之间关系的建立通常是基于一定的合作,感情的共鸣使儿童具有积极参加活动、主动探究问题、主动操作等的倾向。皮亚杰认为:“没有与他人在思想上的相互交流和合作,个体永远不能把他的运算合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在混龄教育活动中,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大大增加了产生认知冲突的概率。儿童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体会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想法,有助于刺激儿童大脑的发育,进而促进儿童的认知冲突的发展。儿童在这种环境中不断地接受刺激,得到良性循环,从而使智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增强了儿童体验、任职、发展的机会,并促使儿童自我学习,获得成就感。

4 研究榜样力量的强化

不同年龄的儿童在一起学习、生活和游戏,为儿童提供了更多的榜样,使每个儿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榜样。同时,针对不同年龄的儿童,教师也不可能按照统一的要求教育每一个儿童,必须为儿童提供更多的、多层次的目标和多层次的可操作材料。这样就从客观上为每一个儿童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问题情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进行选择,也可以依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际需要无拘无束、充满自信地进行活动。儿童心情放松后,就更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创造和实践中去,更能体验大批成功的快乐,同时成就感又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这样形成了良性循环,有利于儿童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5 研究有效社会性实践课程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包括很多方面,我们这里仅作部分的说明。有的学者认为,混龄编班将不同年龄跨度(一年以上或更多)和发展水平的儿童按照一定的模式加以组合,以促进儿童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在幼儿园实施混龄教育,是将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集合在一起,为儿童营造了一种类似于一个兄弟姐妹在一起的家庭气氛,弥补了独生子女家庭生活的不足,更多地满足了儿童社会性交往的需要和合作学习的需要,对儿童的角色扮演、交往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形成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一文中,我们曾经谈到过幼儿园存在大量的攻击性行为,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但最新研究表明,同龄儿童在一起易产生攻击性行为,而异龄儿童在一起活动时,年长的儿童由于荣誉感、竞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的作用,会表现出比较高水平的自觉性和意志行为,逐渐学会协调自己与他人的不同认识,学会理解和帮助他人。在混龄教育活动中,面对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年长的儿童更愿意和他们分享玩具,在产生冲突时更愿意谦让,享受当哥哥姐姐的乐趣与责任;而年幼的儿童通过与年长儿童的交往,其领会能力、观察能力及模仿能力均得到了增强,也充分感受到做弟弟妹妹所获得的照顾关系和激励帮助,从而学会关心他人。这样,在混龄教育活动中,作为独生子女的自私、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交往能力低等不良行为和性格得到了纠正,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性。

6 研究混龄教育中儿童情感的有效培养

在混龄教育活动中,不同年龄的儿童在一起玩耍,增强了群体互动的复杂性和层次性,与异龄同伴交往带来的角色、心理体验和沟通方式的变化,对儿童提出了新的人际关系的挑战。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环境的变化,以前是弟弟妹妹,现在可能就成了哥哥姐姐,这样儿童的角色也在不断地变化,促进他们不断适应和接受新的角色。这种较为复杂的动态的真实的“社会环境”,为儿童情感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源泉。

7 研究混龄教育课程中教师专业成长

在混龄教育当中,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观察技能以及教育的机制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种混龄教育的活动组织和教育实施形式,不仅仅对教师的授课内容有一定的要求,还对教师的观念和行为有很高的要求。在混龄活动中,教师面对的是年龄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的儿童,这就要求教师本着以儿童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根据不同年龄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制订教学计划,对儿童进行适宜、有效的个别指导,还要针对所有儿童的共同特点和需要进行全面的教育。在混龄教育的应用实践中,教师要以儿童为核心,为儿童提供足够丰富的材料和有效的指引,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混龄教育师资的建设是有效开展幼儿园混龄教育的基础保障,所以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混龄教育师资队伍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幼儿园能顺利开展混龄教育的最基础要求。

实行新课改之后,“依霖混龄”课程的实践形式就分为两种:一种是混龄编班,也就是把不同年龄的儿童放在同一个班级里进行生活和学习;另一种就是开展混龄区域活动、游戏活动,让不同年龄的儿童在游戏环节中产生互动。这种活动可以是全园的,也可以是跨班的。在中国大部分的幼儿园都是按照传统的年龄来划分儿童并进行分班的,如今混龄教育的实施对幼儿园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更多、更细致的要求。教师要对每个儿童的发展水平有一定的了解,根据水平的高低来设定适合儿童的课程内容,设定一个合理的目标,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向。所以,混龄教育中的教师如何对目标进行设定?如何既注意相对整体性的目标,又能把握好儿童发展的共同目标?如何设定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教学内容?怎样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教育教学内容?怎样选择适合儿童自身兴趣发展要求的内容?这一切都给现代教师提出了挑战。

“依霖混龄”课程研究过程中始终关注混龄教育中的教师的专业发展。结果表明,老教师的观念转变需要给予一定时间,而新教师上岗基本没有太大难度。

8 研究混龄教育课程中家长成为“家长老师”的教育意义

总之,“依霖混龄课程建构的实践与研究”旨在使中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认识混龄教育课程对儿童发展和促进的积极意义,促使我国的学前教育课程多元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健康发展,实现“为儿童将来生存和发展得更好做准备”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