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依霖混龄”

“依霖混龄”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混龄”以区级课题研究方式呈现于教育界,引来的争议并不亚于社会舆论。十年坚持,我们应该给上海市级课题“依霖幼儿园混龄教育课程建构的实践与研究”点赞。要实施“常态化”“家庭式”“全混龄编班模式”的混龄教育,教师是关键。《混龄教育启示录》已经在2014年10月正式出版;《幼儿园社会性实践课程》已在2015年6月正式出版。“依霖混龄”教育研究已趋于成熟。社会各界对幼儿园“混龄”教育基本认同。

见天地,见自己,百年人生不如百年老校

徐刚

应该追溯到20年前,我有幸去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各地考察学前教育,所到之处目睹的是一派原始的孩子王国,大人小孩无不例外地轻松自如。曾一度认为教育能够改变一切的我们,用尽全身力气做着望童成才之事。不知不觉中,幼儿园逐渐变得不再是孩子们快乐的天堂,或多或少,成为彰显成人努力研究成果的讲堂。孩子们笑脸少了,苦学时间多了,老师辛苦,家长辛苦,园长辛苦,专家辛苦,所有从事这一行人的脚步加快了。

突破——还儿童于本真

“把最好的教育奉献给孩子”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为什么让孩子们的童年背负如此深重被束缚的负担,这是最好的教育吗?带着这样的思考和视角,深入游历西方学前教育发达国家后发现,在这些发达国家,幼儿园混龄编班体制是一贯的、普及的。国外教育专家认为:儿童的世界原本是成人社会的缩影,在儿童王国中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孩子所形成的小社会,有他们自己能理解的语言、能理解的眼神、能理解的行事方式和交往方式,有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加拿大我们遇到一位中国园长,她告诉我们:“这里幼儿园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孩子轻松,老师轻松,家长轻松,因为,这里才是真正属于孩子们自己的世界。”

我国这么多年学前教育一直试图解决“还幼儿教育于本真”的问题。如何还?怎样还?什么时候还?这些想法萦绕于心很多年。

2005年民办依霖幼儿园开学了,终于有机会可以做自己想做的教育了。于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常态化”“家庭式”“全混龄编班模式”的混龄班开班了。

混龄研究初始阶段并不一帆风顺。当时的社会,幼儿园混龄教育属于新生事物,不被社会认同。家长质疑的51个问题,终于在我们诚心诚意、耐心讲解下得到化解,半信半疑地把孩子交给我们“试验”。两个月之后,家长的疑虑在孩子快乐健康发展中被打消,随之要求我们坚持“试验”,不能半途而废。

随着“混龄”以区级课题研究方式呈现于教育界,引来的争议并不亚于社会舆论。很多专家园长针对不同年龄孩子在一起学习提出质疑:如何进行集体教学?教师如何在同一时间掌握落实不同教育目标?大小孩子混在一起如何开展游戏活动……甚至有些人看不到“混龄教育”的研究价值,一语否定,断言“不可能操作”。其实,这些深深的刺激,虽让我们颇为生气,然而却加强了我们的立志之感。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有人居然质疑“混龄”研究的动因,说“民办幼儿园以经营为目的追求利润”。听其言论虽寒心,却更坚定“敢为天下先,成为世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决心。

当时社会上对民办幼儿园的认识只有两个字“赚钱”。各类民办学校为了迎合家长对特色的需求,打出双语、美术、音乐、蒙台梭利幼儿园等,名目繁多。

依霖幼儿园的混龄教育研究却背道而驰,即便付出更多人力、时间和经费,只要是站在“走进孩子——静静地为孩子们做点事”的立场,以“我和孩子一样高”的视角,将孩子在园的更多时间还原,实现以“为孩子将来生存和发展得更好做准备”的目标,即使困难重重,困顿挣扎,我们也不曾放弃继续研究的希望与念想。

耕耘——为每次创新“点赞”

中国学前混龄教育研究并不是一片虚无,但“家庭式”“常态化”“全混龄编班模式”这片园地荒芜,需要开垦者。十年坚持,我们应该给上海市级课题“依霖幼儿园混龄教育课程建构的实践与研究”点赞。

点赞:教师即课程

要实施“常态化”“家庭式”“全混龄编班模式”的混龄教育,教师是关键。寻找有混龄教育经验的教师如同水中捞月般的童话。

教师自培从何入手?

辗转反侧之下,我们决定用记教育札记的方式收集问题→研讨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创新积累,“摸着石头过河”。几年下来,课题组教师们用笔记下了上万篇混龄札记,提出了几百个问题。如,混龄味道不浓怎么办?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意识怎么办?不同年龄孩子在一起集体教学如何组织……

问题→讨论研究→实践、记录→否定→再实践记录→再研究,无限循环往复,否定再否定,量变到质变,在失败和成功之间徘徊,等待最佳教育效果出现。

十年间,我们体会最深的是:坚持,办法总会有的。随着“混龄教育课程建构的实践与研究”不断深入,一批有经验的混龄教师成熟担纲,成为优秀老师。

点赞:课程内容来自幼儿问题

面对“常态化”“家庭式”“全混龄编班模式”的混龄教育,课程内容来自哪里?怎样的内容是大小孩子都感兴趣的?哪些领域的活动混龄效果更好?千头万绪,但必须牵住牛鼻子,才能牵一发动全身。

“问题”就是牛鼻子。因为,无论大人孩子,每天每时每刻都在解决不同的问题,大人有大人的问题,孩子有孩子的问题,孩子的问题是什么呢?一切从孩子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追寻孩子们的问题,讨论孩子们的问题,寻找孩子们喜欢解决问题的方式,于是我们成功了。

点赞:课程成功实施归于家园共育

每一个主题课程都围绕孩子提出的问题,解答这些问题需要动用教育鼻祖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训导,家长和孩子沉浸于共同查找相关资讯材料中;教师和孩子互动于讨论,操作于社会性实践中;所有“依霖人”(家长、教师、孩子)共同携手,围绕一个目的,在帮助解答孩子问题的各种活动过程中,扶持他们学做人、学生活和学学习。

点赞:“混龄”理念、方法推广至同龄教育

十年混龄研究,在教育思想和理念上有突破、有创新。例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运用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如何判断“因人而异”?混龄教育研究中,由于3—6岁孩子在同一个空间,他们学习特征清晰显露:小班孩子“模糊跟随式”学习、中班孩子“吞吐式”学习、大班幼儿“反刍式”学习。

同龄班也有混龄之分,如当年9月份和次年8月份的孩子整整相差一岁,如以孩子发展为3—4个月为一个阶段,那么,按月段和按能力都可以组成互补的家庭。我园12个同龄班,所用课程理念、方法和内容基本与年龄段混龄相同,教育效果同样得到社会好评。

点赞:混龄教育书籍出版

《混龄教育启示录》已经在2014年10月正式出版;《幼儿园社会性实践课程》已在2015年6月正式出版。

点赞:依霖混龄规模成型

依霖混龄班从最初1个班发展至8个班,基本形成一所全混龄学校。

传递——“混龄”不一样的智慧

“依霖混龄”教育研究已趋于成熟。社会各界对幼儿园“混龄”教育基本认同。如,各家报纸(《文汇报》《解放日报》等)、各类国家级教育杂志(《上海托幼》《幼儿教育》《上海教育》等),以及各家电视媒体(中国教育电视台、东方卫视、上海教育台、上海电视台等)都对混龄教育有所报道。

经过十年义无反顾的努力探索、实践与研究,与《上海新课程教参》相匹配的“依霖混龄教育主题课程”系列教参将在2016年全套出版。

上海闵行区教育局已委于依霖幼儿园“混龄教育实验培训基地”的任务,意在希望我区有更多的民办幼儿园能够研究“混龄”教育,服务更多孩子。

作为上海市市级课题“依霖幼儿园混龄教育课程建构的实践与研究”将会结题,但这并不等于这项研究顺利完成。我们会承担“混龄实验基地”的任务,成立“混龄教育研究工作室”。因为,我国地域广阔,更多省、市幼儿园80%都属于民办性质,偏远地区幼儿园大多属于混龄,我们会以“游学”方式,将现有混龄教育经验星火传递,在传递过程中继续脚踏实地,获取更多研究数据,补充完善。

上海市教委贾炜副主任了解混龄教育后说:“我敬佩研究者,这很不容易。这项研究很孤独,很寂寞,研究精神难能可贵。”

其实不然,“全混龄编班模式”属于现有体制外改革,有伤筋动骨的嫌疑,需要领导者有致敬一个时代改革者的勇气,为这个时代留下一抹璀璨果敢。如此,孤独者将不再孤独,寂寞者定将微笑敬礼!因为,混龄教育中的孩子,一笑,一颦,一言,一动,溢出童真透亮的气息,极目舒心,这是好事!

见天地,见自己,百年人生不如百年老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