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教师之爱

论教师之爱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文论述了师爱的二十个重要特征,希望能够引起同仁的关注。教师之爱,是职业使然。换言之,父母之爱是立足于家庭的小爱,而教师之爱是立足于民族、国家的大爱。教师之爱的专业性、目的性、社会性、激励性、拓展性、深远性都是家庭教育所无法比拟的。就像父爱、母爱是天生的,师爱应是一名教师的职业本能。其次,教师的爱要彻底,要能有“人梯”精神。有教无类、博爱众生,是每位教师应有的情怀。教师爱学生,也要为其计深远。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唤醒灵魂,要的是直入人心的力量,而能够到达人心的,利刃除外,唯有爱。爱,就是教育的起点,也是终点;爱是教育的形式,也是内容;爱是教育的过程,也是目的。教育因爱而生,因爱而存。教育的悲哀,莫过于爱的缺失。和其他爱相比较而言,师爱带有更多的职业色彩。下文论述了师爱的二十个重要特征,希望能够引起同仁的关注。

教师之爱,是职业使然。教师这个职业,就是施爱播爱的职业。与父母之爱相区别的是,父母之爱的自然属性色彩较浓,源自天性,它是一种义务与责任。而教师之爱社会色彩较浓,源自职业性质,它凝聚着职业的责任、社会的使命和家庭的嘱托。换言之,父母之爱是立足于家庭的小爱,而教师之爱是立足于民族、国家的大爱。因此,在育人方面,教师扮演着家庭和父母无法替代的角色。教师之爱的专业性、目的性、社会性、激励性、拓展性、深远性都是家庭教育所无法比拟的。从这一点来说,教师在育才育德方面,不是父母却胜似父母。

无论是孔子创办私学,还是夸美纽斯确立班级授课制,这些以集体为单位出现的教育形式,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学校教育弥补了家庭教育的不足,教师施加给学生的爱,比父母的爱更具有激励性。我们经常听家长说,孩子不听父母的,只听老师的。因为在绝大多数时候,学生对老师是仰视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更具有感召力。

因此,我们更应该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以自己的专业素养、职业角色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关注和爱去感化学生。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是古人对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景,也应该成为我们教师的座右铭。学生不是自己的孩子,但我们要能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像父爱、母爱是天生的,师爱应是一名教师的职业本能。

真正的爱,是不求回报的,是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施恩不图报,向来被推崇为人类美德。

四川省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是凉山北部峡谷绝壁上的彝寨,村民上下绝壁都要攀爬5架木制的云梯,进出很艰难,这里的村民一年难得下绝壁一次。就是在如此艰险的环境下,从汉族地区来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妻扎根这里18年,把知识的种子播种在彝寨,为村民走出彝寨架起“云梯”。1990年,李桂林夫妻来到这里,村民的落后与贫苦深深地震撼了这对彝族夫妻。夫妻二人18年如一日地教书育人,共培养了六届学生共149人,其中有22人是从外村慕名而来的。这个过去的“文盲村穷山村”,现在成了“文化村”。他们从不计较得失,更不索取回报。在他们心中,只有对教育、对学生的爱。

其次,教师的爱要彻底,要能有“人梯”精神。世界上有两种人不会嫉妒,父母不会嫉妒子女,老师不会嫉妒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才是一个教师成功的标志。美国盲人作家海伦·凯勒是一个神话,而神话的缔造者就是陪伴她走了50年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她用自己的关怀和爱心帮助海伦识字、认识世界,为此她牺牲了自己的婚姻、双眼,直到66岁时离开人世。海伦功成名就,扬名世界;安妮默默无闻地隐身背后,从不抱怨。有记者要写关于她的文章,她不屑一顾地回答:“我的生活是我自己的私事,不必大家费心。”海伦是安妮唯一的学生,如果说海伦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奇迹,那么安妮就是创造奇迹的人。

我们的教室里,就坐着未来的海伦、未来的爱迪生,不图所求、甘作人梯的自我奉献精神,应是每一位教师的职业操守和共同追求。唯有这样,这些“海伦”“爱迪生”才不会被湮没。每个时代都呼唤着“海伦”,每个时代的教育都在呼唤着“安妮”!

有教无类、博爱众生,是每位教师应有的情怀。学生成绩高低,家境贫富,品行优劣,都不应该影响师爱的厚薄。就像大树需要阳光雨露,小草小花同样需要。

每个班总会有一些让老师头疼的学生,他们或是学习能力欠缺,或是行为习惯有问题。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要付出更多的爱,师爱就是推动所有学生前进的动力。我们说,偏爱优生的教师,不过是教书匠;而普爱“差生”的教师才是教育家。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马修老师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但是时运不济,他最终来到了“池塘底教养院”做了一名助理教师。这所学校里充满了形形色色的问题学生,放牛班的意思就是垃圾班、差班。在这帮顽童中,心理问题、家庭问题、智力问题、习惯问题等都是司空见惯的。但是马修老师却把他的爱、他的音乐、他的执着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每一个孩子,不厌其烦地与问题学生皮埃尔、派比诺等沟通、交流。最终,这个“放牛班”走出了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琪。

马修老师对学生的评判标准多种多样,他给予每一个孩子成功的机会。他不仅愿意将信心与爱付给有着过人才华、特殊禀赋的孩子(比如皮埃尔),更愿意将精力施予每个良善的生命(比如派比诺)。天才的成长需要自由与宽容;普通人的成长则需要更多耐心,更多尊重。教育不是优胜劣汰,而是遵循生命本真的大爱。

世间有大美而不言,我们不一定能时刻感受并说出来,但它们须臾不能离开。教师的爱也应如此。大爱无声,师爱就应如水,利万物而不言;更应如夏天正午的日头,虽曝晒难耐,却给予植物生长最需要的热量。

师爱如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但世间万物却离不开水。教师的爱也应如此,虽然学生看不见、甚至体会不到,但却像水、像空气一样时刻陪伴他们左右。

尧出游于田间,路遇“壤父”击壤于道旁,一边击壤还一边歌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何等力!”意思是说太阳出来起床劳动,太阳落山回家休息,打井有水喝,种地有粮吃,击壤跟尧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老头能在田间游戏,就是因为尧治国有方、爱民惠民。尧播撒恩德,但人民却不自知,这就是大爱无言,润物细无声。

师爱还应该像烈日。夏天是农作物生长的旺盛时期,充足的日晒能够提供它们生长所需的热量。南方饱满的水稻新疆香甜的瓜果,无不是经过太阳的曝晒与高温的炙烤,看似残酷,却不能缺少。师爱也应该如盛夏的烈日,教师要着眼学生一生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他们终身发展所必需的知识与能力。“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就像触龙说的:“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教师爱学生,也要为其计深远。一些做法,学生一时不能理解,但只要对他们终身发展有益,我们就要坚持。

每个学生都是有特点的独立个体,我们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因人施爱,要注重性别、性格、家庭、社会背景等差异。

南海的大帝名叫儵(shū),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叫浑沌。儵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待他们十分隆重,儵和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的深厚情谊,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和呼吸,唯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也就死去了。

教师对学生的爱,要谨防这种过犹不及、不问实际的做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成长背景和性格特征,教师要密切关注他们的差异性,尤其是班级内家庭条件不好、单亲、有心理问题等几类孩子,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

男生和女生从教师这里得到的爱也应该有所不同,我们应该注重不同性别的角色教育。我们要注重男生阳刚之气的培养;而对女生,则应注重其温柔善良品质的培养。

子路问孔子,是不是听到了就要付诸行动?孔子说:你先回去问问父兄再说;冉有也问孔子同样的问题,是不是听了就要付诸行动?孔子却说:是的,听了就要马上行动。孔子对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的指导,原因就在于这两个人的性格是不同的——子路鲁莽,冉有懦弱。学生性格不一样,教师所施加的教育也应该有所不同。这就是一种灵活的爱。甚至我们可以说,骂也是一种教育艺术。现在都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话不无道理。但是我反对泛滥的赏识教育。表扬泛滥,就是无效表扬,学生也会对教师的表扬失去兴趣。批评(骂)永远是教育不可或缺的武器。有时候我们不妨“骂骂”学生。孔子就经常骂他的学生:骂过宰予,骂过子路,骂过冉有,甚至连他最欣赏的颜回也被骂过。其中,子路是被孔子骂得最多的一个。

子路打算让高柴去当费宰(费邑行政长官),孔子骂他害人(因为高柴书还读得不多)。子路不以为意,说那里有民人、社稷在呢,为什么一定要读书才叫做学问?夫子很不高兴,骂他是个狡辩的家伙。“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鸣鼓而攻之”等,都是孔子当年骂学生的话。孔子爱他的学生,他骂学生也是出于“责之切”的心态,所以我们老师有时候不妨“骂一骂”学生。当然,不能是辱骂,更不能人身攻击

罗丹说,世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老师就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能够不断挖掘出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金陵有个“泰钦法灯禅师”,期初就是清凉寺的一个普通小和尚。他好吃懒做,大家都瞧不起他,只有住持法眼禅师一个人看重他。有一天,法眼问众人:“谁能把系在老虎脖子上的金铃解下来?”没有一个能回答得出。这时小和尚刚好归来,顺口回答说:“在老虎脖子系铃的那个人能解铃。”法眼禅师很满意,教育众人:“你们是不能小看他的。”

在其他人眼里一无是处的法灯,却得到法眼禅师的青睐,这正是因为法眼禅师能够以宽容的眼光来审视世事,博爱众生。

1917年,北京大学在上海组织了一场自主录取考试。当时,刚刚从美国回来的胡适先生也参与了阅卷工作,他负责国文阅卷。他看到一位叫罗家伦的考生,作文写得非常棒,便给了满分。可后来得知,罗家伦虽然国文很厉害,可数学却考了零分,而且其余各科成绩也并不出众。胡适爱才惜才,于是在招生会议上,力排众议,主张“破格录取”这位偏科严重的考生。校长蔡元培也支持胡适的建议,最后,数学考了零分的罗家伦如愿进入北大。

巧合的是,十余年之后的1929年,钱钟书报考清华大学。虽然国文、英文特优,英文还是满分,但数学只考了15分。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罗家伦亲自阅卷,力排众议,破格录取了钱钟书。后来,已经成为大师的钱钟书回忆,“我数学考得不及格,但国文及英文还可以,为此事,当时校长罗家伦还特地召我至校长室谈话,蒙他特准而入学。我向罗家伦弯腰鞠躬申谢。”

这些民国教授,用发现的眼光去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兼容并包的气度造就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又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

师爱要如玉,而不是像金银一样争一时眼球。教师给予学生的爱,应该能够持续不断地给学生稳定、恒久的力量。我们对学生的关注要持久,不能一曝十寒。学生有问题,屡教不会、屡教不改的,我们不能放弃,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他就有成长、进步的希望。

柏拉图说,美是难的。其实爱也如美一样,难、麻烦,学生的成长不是直线前进的,而是不断犯错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再犯错误、再认识错误、再改正错误这样的螺旋上升。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我们应该乐在其中,就像孔子所倡导的:诲人不倦!

师爱的稳定性,还体现在我们要重视对学生毕业后的教育,乃至终身教育。我们和学生相处,最多就只有3年,但我们对学生施加的影响绝对不应该只有3年。孔子不愧是万世师表,他对学生实行“终身负责制”。学生“毕业”后从政、婚姻以及身体健康等事务,他无不关心。例如学生高柴去当费宰(费邑行政长官),孔子却不同意,认为他读书不多,不足以担此重任。

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因此,我们更需要联系社会、家庭,增强教育合力,提升教育效果。

我校范永红老师曾经带过一个学生,虽然努力却成绩平平。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名牌高校,孩子几近崩溃,学习效果更不理想。这位家长是一名心理学教授,但面对自己孩子的问题却束手无策。范老师耐心劝说家长降低期望值,告诉她孩子健康成长就是一种幸福。最终在范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孩子卸下了沉重的心理包袱,如愿考上大学。就是在这样强大的家校衔接的合力的推动下,这个班创造了本科上线率100%的佳绩!

教育规律告诉我们,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从这个角度讲,家长是教师的合作伙伴。同时,我们不但要加强家校联系,还要做好学校与社会的衔接,将社区、企事业单位、机关请进校园。教师一个人的爱,可能不足以支撑学生走稳走远;但当学校、家庭、社会的爱与关注都汇聚在一起的时候,这股强大的动力必定能够助学生们起飞、翱翔!

春风浩荡,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然而各有姿态,各不相同。学生就像花一样,不一样的学生是不一样的花。每种花都有自己的花期,不一样的孩子也有不一样的成长周期。有的学生一点就透,有的孩子却总是犯错、不成熟。我们切忌急躁,更不能放弃那些还不绽放的花蕾,用期待的心态去接纳他们,用科学的方法去浇灌他们,相信这些花期晚的小树,总会有繁花似锦的一天。

一个母亲参加家长会,幼儿园老师告诉她:“你的孩子有多动症,最多只能坐3分钟。”全班30多个孩子,只有她儿子最差。她回去后忍住泪水,告诉孩子:“老师表扬你进步了!以前只能坐1分钟,现在能坐3分钟!”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到了小学家长会,老师说:“全班五十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四十九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但她却对儿子说:“老师说,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第二天上学时,孩子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学习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回去后,她忍住内心的失望,信心满满地说:“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她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最后,这个孩子考上了清华。拿到通知书的时候,她儿子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间里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这个故事中所透露出来的包容、期待、爱,是我们每一位老师所要认真反思的。面对智力不行、行为习惯差的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曾国藩幼年时期,某天挑灯夜读《岳阳楼记》,反复诵读却还是背不出来。那晚,家里来了一个小偷,潜伏梁上,希望等曾国藩睡觉之后行窃。从半夜到子时,从子时到鸡鸣,曾国藩还是在读书。小偷大怒,实在忍不住了,跳出来大骂:“这种水平读什么书?”小偷一怒之下将听熟的文章流利背出,扬长而去。曾国藩知耻而后勇,终成为世所罕有的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奇才。

由此可见,迟桂花香,大器晚成。当年的“笨小孩”曾国藩的成就,后世又有几人能及?当他还没有到达花期的时候,我们应该耐心等待,不能急于求成,揠苗助长,也不能过早地对孩子妄断优劣!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及时、适当的点拨、鼓励、批评就是及时雨,抓住最佳教育时机,往往能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学生的成长具有阶段性和反复性,我们对学生的关注和施加的爱也应依据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而有所调整,不能心急,也不能缺失,做到及时、适度。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这个道理。

一次,一年级女学生季娜的祖母病重,她想给祖母送一朵鲜花。时值严冬,遍寻无果的情况下,她摘下了学校暖房的一朵菊花。恰好此时苏霍姆林斯基走进暖房,当他看到季娜手里的菊花时,大为吃惊。但是,他很快注意到了孩子眼里那种无邪的、恳求的目光。他向季娜问明了情况后,非常感动地说:“季娜,你再采三朵花,一朵给你,为你有一颗善良的心;另外两朵送给你的父母,为他们教育出了一个善良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学生最需要爱、关怀的时候,我们适时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个包容的微笑,其教育力量胜过一切苍白的说教。

有这样一个现象,学生普遍喜欢男老师多于女老师。究其原因,可能因为相对于女老师而言,男老师不啰嗦、不絮叨。所以我们的教育一定要简约:提倡循循善诱,力避婆婆妈妈;提倡引导帮扶,力避越俎代庖。

1. 提倡循循善诱,力避婆婆妈妈

冯梦龙《古今谭概》里记录了这么一个笑话,明朝有一个叫翟永龄的人,他妈妈每天在家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不胜其烦,便在家不停喊:妈妈、妈妈……刚开始他妈妈还应声,后嫌烦,遂呵斥他。此时,翟永龄说:我喊你几遍,你便嫌烦。你每天呼喊佛祖数遍,佛也烦。其母念佛次数遂减。

我们教师平时太啰嗦,谈话、批评次数太频繁,久而久之学生就不吃这一套。就像滥用抗生素,用多了就不管用了。

2. 提倡引导帮扶,力避越俎代庖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著名的六大解放理论,即解放大脑,让他们去想;解放双手,让他们去做;解放眼睛,让他们去看;解放嘴巴,让他们言论自由;解放时间,让他们做喜欢做的事;解放空间,让他们自由发展。我们提供的是学步车,帮助学生前进,等到他们能走路的时候,我们就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摸索。事事干涉,时时搀着,最后只能培养出瘫子。

魏书生经常外出,又经常接待全国各地的领导、教师、专家听课,家长们抱怨:“孩子在这个班,有接待不完的客人,开不完的座谈会。”可是,这个班学生的语文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原因就在于魏书生一直坚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自我管理。所以魏书生在或不在,对学生的成绩没有多大影响。

教师认真负责是必需的,但是我们万不可事无巨细。师爱泛滥,就会成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的爱要有计划性,这和我们前面所说的及时、适时教育不矛盾。学生每天都会呈现出新的问题、闪光点,这需要我们及时给予关注,但学生的成长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教师所施加的教育一定要有计划性、针对性,关于一个班的管理、一个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的发展,一定要心中有数。

山田本一是日本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他曾在1984年和1987年的国际马拉松比赛中,两次夺得世界冠军。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山田本一总是回答:“凭智慧战胜对手!”大家都不信:这是耐力的比拼,怎么会凭智慧?后来,山田本一在自传中揭开谜底:“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标志是银行;第二标志是一棵古怪的大树;第三标志是一座高楼……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结束。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被我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跑起来就轻松多了。”

很多马拉松队员开始都把目标定在终点线的旗帜上,结果当跑到一半的时候就疲惫不堪了,因为他们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吓到了。没有计划的工作也是这样。教师工作千头万绪,不制订正确可行的计划,不单自己受苦受累,班级管理还一塌糊涂。班级工作计划、班主任工作计划,我们一定要认真想、认真写,这是我们未来一学期、一学年甚至三年的“施政纲领”!

我们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不能仅仅局限在学校生活,更不能只关注学习,而是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生活、身体状况,我们的爱也应该多元丰富。

20世纪70年代,物资匮乏,学生每天伙食品种有限。但逢到有生病的学生,食堂总会额外给一份质量略优的饭菜,这被称为“病号饭”。饭菜不见得能治病,但能给学生心理上的慰藉,让学生内心感到温暖。

同样是20世纪70年代,当时还是粮票、布票作为流通工具的计划经济时代。有一位教师,班上学生的母亲重病,这位有一家老小要养活的老师,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并不富余的“票票”都给了学生。后来,这位老师离休之后,不顾家人反对,不顾冷嘲热讽,把家里积蓄、离休工资拿出来,几乎倾其所有,在原工作单位创建了“励学奖(助)学金”。这位老师就是南京八中的老教师李世雄。他这一生对学生的关爱,不仅在学习上,还在生活上;不仅在职时关心、爱护学生,离开工作岗位之后依然挂念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如果仅仅在学习成绩上,那就是教书匠的眼界,徒有匠气;如果放眼学生成长各个方面、各个时段,甚至能够看得更远:一个学校的教育、一个地区的教育、一个国家甚至民族的教育,那么这就是教育家的眼界,这才是成大事者所拥有的胸怀!

我们现在有一个误区,自觉不自觉地就会避谈“民主”二字。认为“民主”是西化的东西,是新鲜、未知甚至危险的东西。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大谈“民主”,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就是民主。

国家管理需要民主,我们学校、班级管理也需要民主。可以说,民主是推动一切管理的强大力量,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应该有的自觉意识。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主导者,班级的管理理念、方法、内容,应该注意平等、和谐、民主,这样我们才能带动学生去了解什么是普世价值,才能塑造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现代公民。严师出高徒,民主的管理更能出高徒。

孔子可谓民主教育的先师,我们可以从《论语》中发现,孔子与他的学生们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平等关系。他不喜欢学生对自己盲目信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他最喜欢的学生颜回,闻一知十,孔子多次赞扬他。但是,孔子看不惯颜回对老师言听计从:“颜回不属于对我有所帮助的那种人。他对我的话,没有不言听计从的,连一点异议都没有。”放眼现今课堂,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比比皆是,很多老师仍然喜欢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喜欢学生唯唯诺诺。教师如此,何谈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民主意识?何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和孔子比起来,有些老师真该脸红。

1945年“二战”过后,在波茨坦会议期间丘吉尔和斯大林重逢。当时丘吉尔大选败选,斯大林得意地说:“丘吉尔,你打赢了仗,人民却罢免了你。看看我,谁敢罢免我!”丘吉尔不以为意地回应:“我打仗就是保卫人民罢免我的权力。”两国后来的发展状况,有力地验证了这个“政治幽默”的预见性。由此可见,民主就是推动一个国家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的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他们的素质决定国家的走向,他们理应有民主意识。

青年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学生犯错,我们也要懂得宽容,要给学生自我认识、改正的空间。

1947年,美国一个才9岁的小女孩萨丽在地理书上看到了一张中国长城的照片。她太喜欢这张图片了,便把它偷偷撕下来。由于美国的小学生在学年结束后,要把课本归还给学校。萨丽只好向她的地理老师摩尔太太承认错误。可是摩尔太太不但没有批评她,反而表扬她说,我从未见过一个9岁的小姑娘能如此迷恋一件遥远的事情,你一定会有所作为!摩尔太太还允许萨丽永远保存此书。43年后,已年过半百、事业有成的萨丽,在经历三个月风餐露宿后,终于跑完长城!一个老师对学生的宽容、激励,竟然能够持续半个世纪之久!这就是师爱深沉、持久的力量!

陶行知有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学生犯错时固然令人恼怒,但他们需要的不是冷嘲热讽,而是教师耐心的教育、善意的批评,教师宽容的胸怀就有可能造就出瓦特、牛顿、爱迪生。

师爱的鲜活性,最大的体现就是教师自身的鲜活性。“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不断自我更新、自我提升的教师,就是班级管理中的源头活水,这样的教师才能给学生鲜活的爱。

这几年一个新鲜的理念逐渐在国内流行:真人图书馆。它最早由丹麦青年创设,慢慢由欧洲走向全球。这种图书馆通过把不同人生经历的人邀请到一起,以一种面对面沟通的形式来完成“图书”的阅读,它分享一个理念“我们每个人的经历本身就是一本书”。其实,我们教师就应该把自己变成一本书,供学生阅读、汲取知识。我们的经历、经验、学识就是书的内容,并且我们还在不断更新、不断书写——我们还是连载的真人图书!学生不仅要读有字书,更要读无字书,教师应是一本本鲜活的无字书!

师爱的鲜活性,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语言的鲜活性。班级管理和所有管理一样,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与人打交道,生动的语言往往能将许多问题解决于无形。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做学生工作的时候,也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力求让自己的话语生动,能够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好的语言能使工作事半功倍。

北宋文学家大学士石曼卿有一次从寺庙出来的时候,突然马受惊,车子失控倒地。随从很惊慌,连忙去搀扶他,内心非常害怕。石曼卿却轻轻地抽打一下马,对驾车的人说:“幸亏我是‘石学士’,如果是‘瓦学士’,可不就摔碎了么?”一场小意外就这样被幽默的语言化解,随从内心的尴尬、忐忑也化为认真效力的动力。

鲜活的教育才有生命力,学生才愿意接受。我们自己要不断学习、更新,让自己永远保持鲜活的状态。

我们的爱必须讲究原则,不能无原则地包容、表扬学生的行为。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爱泛滥了,就成灾。孔子主张“爱人”“克己”“忠”“恕”,儒家的所信奉的就是仁者爱人,但孔子所提倡的爱是建立在有原则、讲礼教的基础上,无原则的爱在他看来,反而适得其反。

孔子的弟子公西华出使齐国,另一个弟子冉有请求孔子接济公西华母亲一些小米。孔子答应给六斗,冉有嫌少,要求再多给一些,孔子便答应再给十斗。冉有觉得老师真是太小气了,背地里给了公西华母亲八十斗。孔子知道这件事后,批评了冉有:“公西华出使时乘肥马拉的车子,穿着轻柔的皮袍,这说明家里经济条件良好。作为君子,只应救济有急难的人,而不接济那些富有的人。”

孔子的话很有道理,“君子周急不济富”。他不同意多给公西华母亲粮食,就是坚持原则。他不愿意徇私情而放弃原则,但是冉有做不到这一点,受到批评是理所应当的。虽然我们一直倡导“以和为贵”,但正如孔子所言:“君子和而不同”,我们所倡导的“和”,不是无原则的附和,而是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所奉行的和谐之道。师爱应是如此,无原则的爱只会害了学生。爱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爱不是终点,而是过程。有原则、有立场的爱,才能让学生知道如何辨识美丑,才能让学生成长为有担当、有修养的现代公民。

爱的主动性尤其难等可贵。有句话说,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就是医生,教育就是医国、医人的济世良方。但我们又不仅仅是“医生”,不能见了症状再下药,而是要主动去寻找教育的契机,去鼓励优秀,去发现问题。主动关注学生的信息,在生日那天送上班级的祝福;主动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给学生最需要的帮助;主动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积极参与他们的成长过程……

有一个精神病病人,以为自己是一只蘑菇,于是他每天都撑着一把伞蹲在房间墙角,不吃不喝做“蘑菇”。他的医生也撑了一把伞,蹲坐旁边。病人问:你是谁呀?医生回答:我也是一只蘑菇呀。病人点点头,继续做他的蘑菇。过了一会儿,医生站了起来,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病人就问他:你不是蘑菇么?医生回答说:蘑菇当然也可以走来走去啦!病人觉得有道理,就也站起来走走。又过了一会儿,医生拿出一个汉堡包开始吃,病人又问:你不是蘑菇么,怎么可以吃东西?医生理直气壮地回答:蘑菇当然也可以吃东西呀!病人觉得很对,于是也开始吃东西。几个星期以后,这个精神病人就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虽然他还是觉得自己是蘑菇。

因为学生与我们有年龄的差异,所以师生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代沟”。虽然代沟使得我们无法彻底走进彼此的世界,但这不妨碍我们主动去了解学生,在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陪伴左右。医生不能理解病人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是蘑菇,这棵“蘑菇”也没有办法发现自己的问题,但医生的主动参与、引导,使得这颗蘑菇能够走路、吃饭、休息,这就是成功所在。

爱是教育的本质,而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生存、生活的能力,使得他们懂得明理、成人、成才。“爱”也要讲究效益。对老师来说,爱是一种不求个人回报的投入与付出;但是对学生来说,爱一定要产生好的效应。如果我们施加的爱,不能够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推动,那么这样的爱又有什么价值呢?所以,我们对学生的爱,一定要有效,要能够触动学生,使学生更好地成长。

我们都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是一味的表扬,不分实际、目的的表扬,就会成为无效表扬,学生渐渐就会知道,老师这是在糊弄自己。比如,课堂上气氛比较沉闷时,一学生站起来发言,也不管回答是否靠谱,老师都是说:“你真有勇气,真不简单。”真不简单吗?这样的表扬就属于“只奖励参与,而不考虑学习效果。”语文课上,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所有学生朗读后,老师给予表扬——“读得不错”“读得真好”。这样的爱、这样的表扬缺乏诚意,对于提升学生学习水平、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又有什么作用呢?

因此,我们要提倡有效施爱,有效表扬,否则适得其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下降。

“漫天撒下爱心种,伫看他日结果时。”爱是具有感染性的,我们今天给予孩子的爱,会在他们内心深处种下一颗小种子,我们应该悉心浇灌,让这颗爱的种子,最终成为“离离原上草”。

原香港理工大学教授何崇本先生,在大陆许多学校设立了“何崇本奖(助)学金”,用来帮助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完成学业。他的宗旨就是,让得到帮助的学生在有能力的时候,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回报社会。这种爱心传递,于个人而言,能够帮助更多人;于社会而言,就是一种推动社会文明的强大力量!

前面我们提到的南京八中离休教师李世雄,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解放之前,除了他和哥哥,家里其他人全部死于日军空袭。他们一路逃难,先后辗转于汉口儿童保育院、成都儿童保育院等。在保育院里,老师们给了兄弟俩无微不至的关爱,这些爱在他心中深埋下一颗种子,而这颗种子在他后来的岁月里,不断发芽、成长、结果,他将这份苦难岁月里来之不易的师爱,加倍施加给他的学生,他一生都在传递爱,都在奉献。他还带动家人、同事、学生参与捐资助学,现在已经九十高龄的他,每年依然坚持去学校颁奖。这就是师爱的感染力,就是师爱的力量!

一个教师,可能只能让有限的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爱,但这些学生如能带着善良感恩之心去面对社会,那么这种一传十、十传百的爱心接力,将会改变我们的社会、民族与国家!

我们老师的工作苦、累、烦,但我们要乐在其中。点燃我们快乐的火苗,就是“爱”。当你热爱你的职业、你的学生时,“人不堪其忧”,你却能“不改其乐”。你的爱是学生手中的一支笔,帮助他们书写人生;你的爱更是社会发展中的一股力,推动民族、国家乃至人类文明进程!最后,以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

爱满天下,乐育英才!

2015年6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