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跨文化研究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跨文化研究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跨文化研究的抽样主要涉及抽样的同质性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心理与教育的跨文化研究一般都以文化因素为自变量,以心理或行为表现的指标为因变量。其中,进行心理与教育跨文化研究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心理人类学方法、实验法、跨文化调查和心理与教育测验的跨文化修订与应用。

一般来说,文化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检验现有的心理与教育科学理论,比较、分析和研究不同文化背景和种族对心理与教育现象和行为表现的不同影响,以求得人类心理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规律。这一特点决定了跨文化研究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一、跨文化研究的基本程序

一般而言,跨文化研究的基本程序是研究者对某一心理现象或行为表现提出研究假设,然后分别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种族中进行检验。具体来说,进行跨文化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步骤如下:

(一)确定研究课题与提出研究假设

选择和确定跨文化研究的课题和提出合理的研究假设是整个跨文化研究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除本书第三章阐述的确定研究问题、选择研究课题的一般方法和工作内容外,确定跨文化研究的课题时,还需要解决应对哪些文化进行比较分析、各文化中的个体可能存在何种差异、研究的理论背景与框架是什么等一些特殊的问题。

(二)确定测量内容

在跨文化研究中,选择恰当的测量内容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研究的质量。例如,心理测量中的态度量表常因有些测量项目不能真实地反映出所有测查的态度而受到批评。而在某一文化中被视为攻击性表现的一种行为,在另一文化中可能只是武断或过分自信。这其中所涉及的就是不同文化间可比性的另一个问题,即不同文化对同一种行为表现有不同的理解,或者说同一种行为表现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和解释。因此,在跨文化研究中,一定要针对该文化背景中被试的实际情况对有关研究项目进行相应的修订。

已有的跨文化研究表明,要求被试对其行为表现进行回答比要求被试回答态度、价值观或人格特征等方面的问题更能反映被试的心理结构。也就是说,要求被试作出回答的内容越是针对一些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表现,研究的效度就越高。

(三)抽取研究样本

跨文化研究的抽样主要涉及抽样的同质性问题。一般而言,在跨文化研究中主要采用随机抽样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有关内容请参见第五章。

(四)统计分析数据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很多,一项具体的跨文化研究究竟采用哪一种方法,主要取决于其研究设计。同时,不同的统计分析方法也相应适用于不同的研究目的。例如,因素分析可用于对来自不同文化、通过不同方式组合的变量进行分组,也可以用于区分不同的文化类型;方差分析适用于能够较好地控制各种变量的控制研究;在抽样受到限制而难以保证样本的同质性时,可应用非参数统计方法;在等距测量的假设未被满足时,可使用命名量表和顺序量表。

(五)检验研究假设

在跨文化研究中用所收集的结果通过统计分析去验证研究假设时,应当特别注意研究结果的差异性,对其解释也要合理、恰当。

需要指出的是,心理与教育的跨文化研究一般都以文化因素为自变量,以心理或行为表现的指标为因变量。因此,有必要对文化的含义进行界定。在心理与教育跨文化研究中,文化的含义是十分广泛的,它可以是各种物质成分,如工具、道路、大楼、美术作品等;也可以是各种组织机构,如政府系统、学校、军队等;还可以是各种主观成分,如信仰、爱好、价值观等。也就是说,文化因素不仅包括历史遗产、地理环境、经济条件,而且还包括教育条件、语言因素、风俗习惯等众多内容。因此,在跨文化研究中要特别注意明确界定文化因素和适当控制其他有关因素。

二、跨文化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

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和特点决定了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可用于进行跨文化研究。其中,进行心理与教育跨文化研究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心理人类学方法、实验法、跨文化调查和心理与教育测验的跨文化修订与应用。

(一)心理人类学方法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的跨文化研究方法是从人类学中引入的,后来逐步发展成为心理人类学方法。

心理人类学(psychological anthropology)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要求研究者选取不同文化或心理行为特征作为研究变量,然后依据一定的标准从人类关系区域档案(注9-4)中选取适当的文化或民族样本,通过收集统计和分析研究数据资料来检验理论假设。因此,心理人类学方法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够充分利用代表总体样本的数据库——人类关系区域档案,来研究和揭示各人种的风俗习惯和信仰等文化因素与心理或行为表现的关系。如果控制精确,甚至可以找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它排除了研究者的任意性和偏见性,因而具有很大的客观性。其不足之处在于,这种研究方法不是对个体进行有关的直接测量,而是根据研究者的有限观察数据进行分析,并且根据个体与文化的逻辑关系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因此,这种研究方法很难用于有关个体的研究。

注9-4:人类关系区域档案(Human Relations Area Files,简称HRAF)于1949年成立,最初是由20个大学共同支持,成为一个独立于耶鲁大学之外的财团法人,从事人类文化行为资料之系统化累积。其资料最初编印成册,供给20所支持的大学。后来因参加的成员与日俱增,且普及于全世界各重要研究机构,累积的资料也逐年增加,所以有显微影片形式的发行。这对于从事文化比较研究的学者而言,帮助很大,因为学者可以较容易地从档案中理出所需要的样本资料,而免去在无数民族志中钻寻的功夫。

(二)实验法

心理与教育跨文化研究中也常使用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一般来讲,由于多数跨文化研究是在现场进行的,因而存在着变量的控制和被试的选取等诸多困难,所以跨文化研究者较少采用严格控制变量和随机抽样的真实验设计,而较多采用有一定变量控制和非随机抽样的准实验设计。如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跨文化心理研究中最常用的一种准实验设计,即把文化背景变量作为自变量,把心理行为变量作为因变量,通过挑选不同的文化取样来使自变量发生系统的变化,从而发现作为因变量的心理行为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改变的规律性关系。

跨文化研究者常常在准实验设计中通过挑选文化样本来处理文化背景变量。而这种挑选主要是参照以往的人类学研究资料,例如人类关系区域档案、民族志图表等来进行。在这些资料中,对世界上不同的种族和民族的许多文化背景变量有系统的描述和记录,依据一定的标准就可以从中选出适当的文化样本,使所要研究的文化自变量得到较好的确定。

跨文化研究中的实验法大多属于自然实验法(natural experiment),即在实际的自然社会条件下,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发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以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被试在心理和行为表现上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当然,也可以采用实验室实验法(laboratory experiment),但自然实验更能揭示在真实的不同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心理或行为特征。

实验法可用于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个体和群体,而且比较可靠。但是它不能解释心理或行为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原因,同时实验结果受取样的代表性的影响也较大。

(三)跨文化调查

在多数情况下,跨文化调查(cross-cultural survey)最初往往始于一两个国家中少数几个研究者的需要和设想,而后才逐渐发展成几个国家的同行间的合作研究。在参与调查的研究人员方面,要求每个国家都组成专门的研究小组。在进行跨文化调查过程中,需要注意下面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

1.抽样 跨文化调查通常要求随机抽样或分层随机抽样。但是,由于在不同的国家间,人口统计学上的特征可能有很大差异,因此不同国家间的抽样标准常常难以保持一致。

2.研究工具 在跨文化调查研究中,应尽力编制适合于所有参与调查国家的测量工具,编制时要注意利用多种资料来源。

3.项目同质性 研究项目的同质性是指调查测量项目在不同文化中使用时的含义同质、翻译同质、被试对其熟悉程度同质以及与文化背景相关程度同质等。由于这些同质性在跨文化调查中往往难以保证,因此这些测验经常只能作为不同文化间进行比较的基点,而不能用作揭示能力或态度上的绝对差异。

4.施测 在施测过程中,研究者应意识到参与研究的不同国家对研究提供的条件、支持可能是不同的。

5.结果的呈现方式 调查所收集的数据结果可能采取分数形式、民族特有的表达形式、表格形式以及相关系数形式等加以呈现。

6.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解释在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说明时,要注意把文化因素当做一种特定的变量来考虑,注意差异的来源。

(四)心理与教育测验的跨文化修订与应用

在跨文化研究中,研究者经常探讨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将在一个国家普遍应用的许多著名的测验或量表,用于其他国家的心理与教育研究工作中。例如,人格测验中的罗夏墨迹测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艾森克人格问卷等,能力测验中的比奈智力测验、韦克斯勒智力测验、瑞文推理测验等,都在许多国家得到修订和应用。在进行这类测验的跨文化应用研究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翻译 心理与教育测验的跨文化应用一般采用翻译一回译法(back-translation),即首先由研究者将原文译成本国文字,而后再由他人将译文独立地翻译回原文语言,以此检验并保证该测验或量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使用的同质性。同一测验或量表在不同的文化中使用时,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被试对于测量内容和用语的熟悉程度可能与在原文背景下的使用情况存在差异,因而某些项目的含义可能较难以翻译等,这些都可能导致难以完全达到同质性。

2.项目间的相关 项目间的相关要求必须在整个测验的总体布局上对每个项目加以考虑。例如,项目的难度可能受排列顺序的影响,而某种排列顺序对于某一文化背景的被试可能适合,但对于另一文化背景下的被试则可能不太适合。此外,对于那些包含几个子测验或子量表的测验或量表,子测验或子量表项目的内容和顺序安排也难以保证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被试都同样适合。

3.常模 在考虑常模时,应注意编制测验时所采用的人群与实际施测的文化背景中的人群之间的同质性。一般而言,不能以一种文化中的常模去解释另一种文化中的个体的测验结果。即使测验的编制和施测都在同一文化背景中,也应注意最新的常模是何时制定的。如果在修订测验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项目在该文化背景下区分度不高而需要删除的话,那么在该文化背景中亦不应采用这些项目进行实际施测,否则测验就不能揭示出差异来。

4.取样同质性 在使用任何测验的过程中,如果要进行比较,那么抽样是否同质(可比)就是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在使用测验进行临床诊断时更应注意这一问题。

5.测量的类型 所采取的测量类型由测验手册、计分方式、量表的用途或测量的相对位置等预先决定。

6.结果的分析、解释 对结果的分析和解释受以上列举的问题的制约,即也要考虑对等性的问题。

当然,不仅跨文化的心理测量需要重视上述六个方面的问题,心理与教育科学的跨文化研究的其他方面也同样要注意考虑上述问题。

三、生态文化背景指标的确定方法

进行跨文化研究时,自变量的指标及其确定方法是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一般地,为了更好地使理论模式操作化,更好地提出和检验假设,跨文化研究必须对生态文化背景变量建立定量化的指标。这里我们将简要介绍生态环境指标、生产方式指标、社会结构指标、社会化指标和现代化影响指标五个方面的指标,以及确定这些指标的方法。

1.生态环境指标 即生态环境的恶劣和艰难程度。艰难程度高的生态环境使人的生活艰辛、困难,反之则使人生活容易、舒适。确定这类指标一般根据地形、气候(主要是气温和降雨量)、土壤和生物资源等生态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按从艰难到容易划分出等级。

2.生产方式指标 即获得生活必需品的主要手段、策略或方式。这个变量是一个分类变量,它不仅与食物贮存的程度有关,而且与居住模式(定居或非定居)、人口规模和社会化实践有着密切关系。因此,确定生产方式指标一般根据有关生存策略的分类、有关食物贮存程度的评级方法及本国、本民族实际情况综合加以评定。

3.社会结构指标 主要是指家庭、社区等社会结构和人际联系的紧密程度。一般地,社会结构的紧密度常用家庭组织、政治分层和社会分化等三个指标衡量。

4.社会化指标 许多研究表明,社会化指标与社会化取向(个体——集体)和社会化措施(宽松——严厉)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所以研究者常将社会化取向和社会化措施这两个指标合起来确定被试的社会化指标。

5.现代化影响指标 即非传统的社会影响。通常,现代化影响指标往往用被试所受的正规教育、所在地区和所拥有的信息媒介等来衡量,因为这些因素与现代化影响有密切关系。一个人所受的正规教育越多,所在地区属于城市而不是乡村,所拥有的信息媒介(如书籍、报刊杂志和视听电器等)越多,那么他所受的现代化影响就会越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