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外财经新闻的发展历程

国外财经新闻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新闻被称为手抄新闻。我们以《华尔街日报》为例来见证国际财经媒体从专业财经资讯到大众化财经新闻的演变。他设定了美国财经新闻的标杆,对于“什么是新闻”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所开创的“华盛顿电讯”栏目仍沿用至今。
国外财经新闻的发展历程_财经新闻概论

一、从商业情报信息到大众化财经新闻

(一)从商业情报信息到专业财经资讯

1.从《威尼斯新闻》到路透社

15世纪诞生于意大利威尼斯的《威尼斯新闻》,被认为是世界最早的财经新闻的雏形。那时候,在地中海贸易中心的意大利威尼斯,出现了一种新的职业,他们被称为“采访者”与“报道者”。他们将搜集到的物价、船期等商情消息用手抄写成文字,卖给订户。这种新闻被称为手抄新闻。《威尼斯新闻》的内容都是为卖而为的,以商情消息为主,非常讲究实用性。而这也成为商业情报信息纸迅速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因。

19世纪的欧洲,人们对国际贸易、商情信息需求量不断增多,一些有远见的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开始以贩卖商情新闻、财经资讯为业,路透就是其中之一。

路透生于1816年,32岁时随大批德国流亡者来到巴黎。因通英语、法语和德语三种文字而被哈瓦斯通讯社的创办人哈瓦斯招至门下,编译新闻。1849年,路透在德国西部的古城亚琛创办了一家电报事务所,因为亚琛是连接巴黎与柏林的通信中继站,地位非常重要。路透搜集各地的股票行情、证券交易之类的商业金融信息,然后提供给银行家、商人、投资者等。1851年,路透来到英国伦敦,在金融街皇家交易所1号,挂起了“路透办事处”的牌子,路透社正式宣告成立。

路透社创办初期的订户全是英国和欧洲的银行家、经纪人和商人,因为路透社成立之初主要向用户提供的是伦敦和巴黎两地股票交易所的开盘价和收盘价。路透社通过当时连接英国和法国的海底电缆收集来自欧洲大陆的各种最新金融信息,然后以“路透社快讯”的形式出售给金融机构和股票商。后来,路透社的业务领域也逐渐拓展到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办公地点也从伦敦的金融中心搬到了舰队街,但商业金融等财经资讯仍是路透社的主要业务。

2.从道琼斯指数到早期的《华尔街日报》

1882年11月,仅仅读过小学的小农场主,依靠自学成为出色财经记者的查尔斯·道和毕业于布朗大学,像他的红胡子显示的那样脾气暴躁的爱德华·琼斯在华尔街15号一间狭小的办公室里成立了道琼斯公司,以为商业客户收集、摘抄商业信息为生。1884年道琼斯公司的创始人查理斯·道编制道琼斯指数。道琼斯指数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股票指数,它的全称为股票价格平均指数。该指数最初包含12只股票,当前道指包含通用电气、麦当劳、埃克森美孚和IBM等30只成分股。该指数目的在于反映美国股票市场的总体走势,涵盖金融、科技娱乐、零售等多个行业。

19世纪末的美国正值经济飞速发展的高峰,道·琼斯公司的客户量不断扩大。于是公司的两位所有者在1889年正式创办了《华尔街日报》,以适应蓬勃发展的商界对信息日益增大的需求。自1897年起,道·琼斯股票开始在道·琼斯公司出版的《华尔街日报》上公布。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目前由《华尔街日报》编辑部维护,其成分股的选择标准包括成分股公司持续发展,规模较大、声誉卓著,具有行业代表性,并且为大多数投资者所追捧。“道指”已经被视为美股的代名词,指数升跌反映华尔街股市甚至美国经济的表现。

1889年7月8日创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华尔街日报》主要报道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最初的《华尔街日报》仅有4个版,它报道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交易行情和重要公司的消息。

在1920年代末期,也就是创立30年后,该报的发行量最高才5万份,主要局限于金融圈内。

(二)从专业财经资讯到大众化财经新闻

世界财经媒体的发展首先是以面向投资者起步的。以路透社、《华尔街日报》为代表的财经媒体都是从做专业财经资讯起家,其最初的受众也主要是投资者。我们以《华尔街日报》为例来见证国际财经媒体从专业财经资讯到大众化财经新闻的演变。

《华尔街日报》经历了从“投资者的报纸”——“公司报纸”——“商人报纸”——“大众报纸”的变化过程。它起家于金融报纸,后来逐步变为商业和金融并重,最后定位于商业报纸。1903年,《华尔街日报》称自己是“投资者的报纸”(The Newspaper for the Investor),后来又加上公司和商人。为了扩大读者队伍,它从1903年自称的“投资者的报纸”发展到公司和商人的报纸。它现在的读者还包括中学生和教师[1]每一次演变,都是顺应市场变化的结果。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使得美国证券市场一蹶不振,为投资者提供专业财经资讯的《华尔街日报》也因此发行量骤然下降,最糟糕的时候发行量竟不足3万份,公司财务状况不断恶化,其中1936年到1939年,公司每年亏损500万美元以上。[2]《华尔街日报》面临着停刊的危险。

1941年,伯纳德·基尔戈尔(Bernard Kilgore)任执行编辑,对该报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基尔戈尔是《华尔街日报》历史上最有远见的管理者,他对于《华尔街日报》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在他的改革下,《华尔街日报》的发行量从33000份扩大到1967年他去世时的110万份。正是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奠基作用使得《华尔街日报》走得更远,到80年代突破200万份,成为全美发行量最高的报纸。正如道琼斯公司主席沃伦·菲利普斯所言,“毫无疑问基尔戈尔是《华尔街日报》百年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

基尔戈尔最突出的贡献在于他的远见。他认为此前的“日报的读者群太小,太单纯,它是为银行家,而不是为储蓄者编的;它是为经纪人,而不是为股票持有人编的,它是为金融财经人士,而不是为广大中产阶级编的。它终有枯竭死亡的一天。”[3]他将《华尔街日报》定位为一份“为所有商业读者服务的全国性大报”,将报道范围扩大到商业、经济、消费者事务以及影响商业活动的所有生活方面。他设定了美国财经新闻的标杆,对于“什么是新闻”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所开创的“华盛顿电讯”栏目仍沿用至今。正是基于基尔戈尔的这些改革,1948年,《华尔街日报》成为美国第一个和唯一一个全国性商业日报。随后,报纸的报道范围又进一步扩大到社会、科学、教育和外国事务,完成了从金融报纸到商业报纸的转变。

现在《华尔街日报》的读者非常广泛,连中学生、教师都被囊括在内。从1991年起,该报设立《华尔街日报》教室版(Classroom Edition),教室版一个月出版一期,专门刊登学生感兴趣的文章。目前,全美国有5200所中学的学生参加学习《华尔街日报》教室版,其发行量16.4万份。报社目的很清楚:从娃娃抓起,培养未来的读者。[4]

《华尔街日报》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将一份专业财经资讯类报纸转换成为一份为普罗大众提供泛财经新闻的大众化报纸。《华尔街日报》演变的历史正说明了世界财经新闻从专业财经资讯逐步演变到大众化财经新闻的一个过程。

二、财经新闻报道方式与领域的进一步拓展

(一)商情信息:短平快

在国际财经新闻的发展历史上,商情信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占据了财经新闻的主流,并成为财经媒体主要的盈利来源。以路透为例,据路透社1999年年报显示,在1989年前的五年时间里,路透社的金融信息产品的收入占了总数的64%,而媒介产品收入则占了总数的不到7%。[5]再比如前文谈到的早期的《华尔街日报》也是以金融类信息为主。这是因为英国、美国的资本主义商业模式使得商情信息在很长时间以来成为报纸立足、盈利的基点,一条商情信息可以让一个人瞬间成为百万富翁,也可以让另一个人顷刻间倾家荡产。因此以提供商情信息而不是新闻为主要业务,主要是契合西方的社会制度及人们的需要。

基于商情信息的特点,以及当时信息传播的技术限制,如路透创业之初曾使用信鸽充当亚琛——布鲁塞尔邮路的“信使”,因此早期的财经新闻是以短、平、快为特色的。而这种特色在今天的快讯中仍被沿用,为了保证时效,路透快讯稿子一般比较短,通常一篇稿子只报道一个动态。

(二)报道形式与领域的多样化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单纯的财经信息已经难以满足新形势的需要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代,是美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大量的经济活动,需要有相应的经济刊物与之相适应,然而当时已有的一些报刊仍然停留在仅提供商情信息上,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亨利·鲁斯以惊人的洞察力,决定办一份专门为工商企业界服务的月刊,定名为《财富》。20世纪30年代,《财富》除了为企业家提供信息、工商业动向外,还提供商情分析、经济管理状况等,及时报道工商界所关注的问题,如介绍美国大型企业甚至外国的某一大型企业,或某一类产业,或某一地区工业的经营状况,包括它们的政策方针、生产组织、技术改革、面临的问题以及财政状况等。《财富》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写财经新闻报道,极具人情味。同时以揭露式的报道阐述一些大企业的商业道德问题,赢得了不少读者的欢迎和信赖。[6]

在市场需求多样化的要求下,财经新闻的报道形式也日趋多样化,除了市场情报、硬新闻以外,特写、趋势性报道、揭黑报道、解释性新闻等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各类排行榜在财经杂志中开展得如火如荼。

1954年,《财富》杂志以严谨的评估推出全球最大500家企业的名单,“全球500强排行榜”从此产生了巨大影响,以至于超越了国家、民族、文化而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标准。迄今为止,就影响力而言,没有任何一种媒体的“排行榜”能望其项背。这一排名已成世界知名企业用来判断自身实力、规模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世界经济状况极具权威性的晴雨表。

定位“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信息工具”的美国《商业周刊》创办于1930年,以新闻性见长,前瞻性新闻、突发性新闻是其特色,偏重对国际重大经济题材的报道。《商业周刊》推出了“全球最佳品牌龙虎榜”、“全球信息技术公司百强排行榜”、“年度顶尖经理25”等。

1917年,37岁的福布斯独立创办了美国第一本纯粹报道商业新闻的杂志——《福布斯》。《福布斯》以富豪榜等人物排行榜而著称。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倡导“企业家精神”,不停留在新闻事实的报道上,着力于洞悉新闻背景、把握动态信息和行业趋势,深入探讨和研究企业运作的经济环境。

财经媒体除了追求时效性,更强调财经新闻的深度。深度哪里来?就要在新闻五个要素当中的why和how上下工夫,不仅告诉读者是什么,还要告诉读者为什么和怎么做,于是财经新闻中解释性报道、揭黑报道、趋势性报道的比重越来越大。2007年1月《华尔街日报》改版后更加侧重于“为什么报道”和引导读者“怎么做”,从中可以看出读者需求的变化。普利策新闻奖的解释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两个专项奖是1985年设立的,此后《华尔街日报》等财经类媒体多次获得这两项大奖,从中可以看出财经媒体深度报道的质量不断提高。

财经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财经资讯分析方面而不是时效性方面,这从路透社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可见一斑:新兴的彭博社能够提供除了财经资讯以外的多项服务,从债券收益、美国证券与交易委员会文件,到有关公司首席执行官的自传以及分析式的深度分析报告等。路透社虽然凭借其老牌通讯社的品牌积累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营销渠道,但是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稍显不足。在不足30年历史的财经传媒公司彭博社的冲击下,百年老店路透社显得焦头烂额,经营业绩不断下滑。

财经新闻报道领域也更加泛财经化,从金融圈拓展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华尔街日报》的成长过程中报道领域不断扩大。1980年以后,《华尔街日报》增加“货币与投资”(Money& investment)领域的报道,主要是国际资本市场的深度报道和分析。1988年,增加“市场地”(Marketplace),包括健康、技术、媒体和销售行业的公司新闻。2002年,增加“个人日报”(Personal Journal)。该部分提供消息、分析、个人金融透视、健康和家庭、旅行、电子和汽车。2005年,“货币与投资”增加了数字追踪、街道侦探和天气观察。天气预报版还为商业旅行者提供四色的天气图。每星期五刊登商业读者感兴趣的房地产和体育报道。1988年和2002年分别增加和扩大健康版。

三、多媒体时代全球财经新闻的繁荣

(一)财经新闻从边缘走向主流

当阿尔文·托夫勒1970年在《未来的冲击》中的预言一步步走近我们生活的现实,传统财经媒体不再惊恐抱怨互联网的到来,而是伸出双手展开热烈的拥抱,多媒体时代的财经新闻更加丰富多彩甚至有些眼花缭乱。

在过去的30年中,国际财经新闻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经历着一次次历练,从边缘走向主流,并不断走向成熟。其中,美国财经新闻因其世界第一经济体的地位始终引领着国际财经新闻的潮流。

在美国,财经新闻在过去30年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了报刊、电视新闻报道的主流内容。在受众的需求及媒体内部的竞争下,整体专业水平不断提高。[7]一般认为“401K计划”是美国财经新闻迅猛发展的“助推器”。401K计划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一种由雇员、雇主共同缴费建立起来的完全基金式的养老保险制度。按该计划,企业为员工设立专门的401K账户,员工每月从其工资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存入养老金账户,而企业一般也按一定的比例(不能超过员工存入的数额)往这一账户存入相应资金。与此同时,企业向员工提供3到4种不同的证券组合投资计划。员工可任选一种进行投资。员工退休时,可以选择一次性领取、分期领取和转为存款等方式使用。

“401K计划”使非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可以自主选择养老金存款的投资方式,如购买股票或债券等。这个计划的实施使普通美国大众也开始关注投资、理财。美国消费者开始更加密切地关注经济变化、市场行情等,催生了财经新闻的发展壮大。20世纪80年代,美国财经媒体纷纷扩展版面,广纳贤才,综合性报纸也开设财经专版。在牛市的烘托下,大量的中小投资者入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专业的财经媒体如《华尔街日报》、《财富》、《福布斯》等发行量一路攀升。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电视财经栏目,美国公共电视台以主播名字命名的Wall StreetWeek w ith Louis Rukeyser在这个时期的收视率也一路飙升。80年代后期,华尔街发生股灾,股市暴跌的消息登上财经媒体的头版。财经新闻逐步从边缘走到了核心的位置。财经媒体经历了一段黄金发展期。

20世纪90年代,财经新闻进入到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时期。财经媒体的投资商回归理性,激烈的竞争态势下,财经媒体开始苦练内功,以高质量的财经新闻报道赢取投资者的青睐。艰深晦涩的专业文章与浮华却对投资者没有实质帮助的文章都被理性的主编摈弃。前《华尔街日报》总编辑罗耶斯特(Vermont Royster)曾经说过,财经记者的最佳训练是:“学习如何去学习。当他们接触新的事物时,无论是财经或是其他任何一个信息,他们要知道怎样去充实自己,写出优秀的报道。”[8]综合新闻报道的资深记者成为美国财经媒体的主力。美国电视财经频道CNBC在普通观众与专业人士之间找到了最好的平衡点,在90年代的电视财经频道中独领风骚。

(二)多媒体时代财经新闻的繁荣

新世纪的互联网狂潮席卷了大西洋两岸,传统财经媒体一开始如临大敌,在读者群不断流失的困难时期节衣缩食,最后不得不亮出减薪裁员的杀手锏。即使如此,许多报纸难逃关门的厄运。痛定思痛后,传统财经媒体向互联网伸出橄榄枝,携手走向媒体融合的道路。多媒体时代的财经新闻更加多样化,从媒体形态上形成了平面、广播、电视、互联网共融共通的局面,同时,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走向互动与个性化。

1.彭博社

说到多媒体时代的财经新闻,不得不提彭博社。彭博社是多媒体时代全球财经媒体的先锋。创建于1981年的彭博资讯(BloombergL.P.)是一家全球性的信息服务、新闻和传媒公司。彭博仅用了22年的时间,就将它的金融数据市场的销售收入超越了具有150年历史的、世界上最大的资讯公司——路透集团。在全球金融信息市场中,彭博社占据全球33%的市场份额,在世界各地的100多家办事处雇佣了8000名员工。

彭博颠覆全球财经资讯服务格局的杀手锏是一种外观像笔记本电脑,可折叠的、双屏幕的彭博终端机。在这个平台上,彭博可以为全球各地的公司、新闻机构、金融和法律专业人士提供实时行情、金融市场历史数据、价格、交易信息、新闻和通讯工具。用户可以运用彭博系统方便地设置研究与交易界面,发布广告和路演等实时业务信息,及时获取企业消息与领导人物背景、分析师评论,实时观看美国总统演讲、全球各大交易市场的实时行情、跨国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或香港银行公会大会等。

彭博的领先还体现在其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平台的能力,其媒体服务包括在全球拥有130家新闻分社和2000名新闻专业人员的彭博新闻社(BLOOMBERG NEWS(R))、每天24小时以7种语言在全球通过10个不同的频道播放财经新闻的彭博电视台(BLOOMBER GTELEV ISION(R))以及在全球范围内在XM、Sirius及World Space卫星电台和纽约WB‐BR1130AM提供即时新闻的彭博电台(BLOOMBER GRAD IO(SM)。另外,彭博还出版了针对专业投资人士的BLOOMBERG M ARKETS(R)杂志和BLOOMBER GPRESS(R)书籍。彭博成为全球财经资讯服务商争相效仿的对象,但至今其在财经资讯服务的实力无人匹敌。

彭博社资深总编李·米勒(Lee Miller)先生说,彭博对财经新闻的追求是5个F,包括:Factual(真实)、First(第一)、Fastest(最快)、Final(准确)、Future(对未来有用)。彭博社的记者都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长达几十页的新闻通稿里对投资者未来(Future)的投资最有用的信息,用最清晰(clear)的语言写出来连老太太都能看得懂的财经新闻。[9]

依托先进的财经网络与终端,彭博社在多媒体时代正将财经新闻服务一步步引向互动与个性化。

2.《金融时报》

创刊于1884年的《金融时报》在多媒体大潮中激流勇进,在竭力扩大报纸发行量的同时,采取了印刷媒体和网络媒体齐头并进的策略。在媒体形式日益丰富的今天,报刊发行量的含义已经扩大了很多。多媒体互动时代的发行量是广义上的发行量,这个“发行量”包括网页流量、RSS订阅人数、电子邮件列表订户、手机报纸等。

早在10年前《金融时报》就意识到网络是媒体的未来,大力发展网站,不断更新网络新闻,采用“网络+报纸”的捆绑销售模式,与报纸形成良性互动。《金融时报》网站的内容每天更新,遇到一些突发新闻、重大新闻,会首先在网站中进行报道,以此和电视抢时间。遇到来不及出版的报道,也会首先在网络上发布。网络版弥补了报纸时效性的不足,而报纸版增加了网络版的深度,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另外,网站还着力开拓网络视频,其中“专家论坛”栏目就通过视频直播,收视率不俗。如今,《金融时报》已经把它的网站成功转化为一个比较重要的收入来源,并集中精力构建这样一个整合资讯的传播平台,将内容打包销售。如今,www.ft.com是全球访问人数最多的新闻网站之一。

《金融时报》在财经新闻互动与个性化方面也做了很多尝试,如利用网络信息搜集的优势,通过网站了解读者的阅读爱好,将信息反馈给报纸,改变报纸单向传播的先天性不足,促进报纸做到有的放矢。2001年,《金融时报》率先进行了手机报尝试,现在手机报在欧洲地区已占据重要位置。目前,金融时报正与欧洲一家大型移动通信运营商建立合作机制,准备大力发展手机新闻业务,寻求为财经新闻更广阔的多媒体发展空间。

3.《经济学人》

创刊于1843年的《经济学人》,始终秉承“观点的杂志”而不是“新闻纸”的理念,在互联网时代的财经媒体中独树一帜。

《经济学人》的网站是全免费的,并不以时效作为其追求的第一要义。《经济学人》在互联网时代的互动与个性化追求体现在其对海量信息的独特加工上。《经济学人》的核心价值并不是最新的消息,而是它的内容制作团队深度加工后的信息产品包。《经济学人》就像一个秘书,专业地挑选出高质量的信息,并进行更深层次的整理和解读,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获得最“精要”的财经新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满足读者“高、精、尖”的个性化需求,充分体现出《经济学人》系统采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正因为此,《经济学人》逆市上扬,直到1970年还未能突破10万发行量大关的《经济学人》,2008年仅在美国的发行量就已上升到80万份,广告收入增长了25%。

(三)财经新闻的个人化趋势

在全世界范围内,随着柏林墙的倒塌和苏联的解体,资本得以在全球范围内更自由地流动,越来越多的个人投身资本市场。据统计,美国股民占成年人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从1965年的10%到1990年翻了一番;到1999年有7900万美国人持有股票,占成年人人口的48%;到了2002年,股民人数超过一个亿,股民占到了成年人口总数的60%。[10]数据显示,2007年,英国股民人数约占本国人口总数的23%。[11]2008年,在美国,股市开户人数8000多万,开户人数占总人口的近27%,[12]股民数量的节节攀升使个人投资理财需求倍增,这给全球财经新闻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服务于家庭和个人的理财媒体,弥补了平面媒体时效性差、互动性差的先天不足,各种理财杂志应运而生,成为世界财经新闻的一个非常大的新动向。

在美国,Smart Money、Money、Kiplingers和Worth是最知名的4本个人理财杂志,《M oney》月刊隶属于时代华纳集团,《Smart Money》归属道琼斯旗下。这些杂志大体覆盖了投资、房地产、债务与消费信贷、退休、财务规划、职业、健康、婚姻、汽车、家居等等,尽管涉猎的范围广,但核心内容仍围绕着个人和家庭财务展开。个人理财内容的比例维持在37%~65%不等。《Money》的总编曾介绍该杂志的选题标准:不是因为一条财经新闻是否轰动,而是考虑是否与读者的财务至关重要。澳大利亚也有一本名为Personal Investor的专业理财杂志,主要针对股民及中等收入人群,投资理财类文章占到85%左右的篇幅,其余为消费类栏目。理财杂志紧跟投资者、消费者的需要量身定做,凭借其超强的个性化与互动性特点,在短短十几年间发行量直线上升,大有赶超老牌财经杂志《财富》、《福布斯》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