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骈文发展的历程

骈文发展的历程

时间:2022-07-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骈文是我国文学史上特有的一种文体,这完全是由我国文字之为独音体所决定的。但在文学作品中,骈偶辞句之由偶然出现而至全篇一致,其发展历程仍是很长远的。文章的骈化,开始于东汉而成熟于南北朝,我们可从“四史”的传论察出明白的迹象。而刘宋时代范晔《后汉书》中的传论,即在这两方面跨进一步,使骈文的形式更趋完美。但是,上述现象,只是骈文发展过程的大致步骤。从西晋时期起,骈文形式的各个方面又趋向凝炼的道路。

骈文是我国文学史上特有的一种文体,这完全是由我国文字之为独音体所决定的。由于文字为独音体,乃可有字数相等的并列偶句,并可在偶句中讲求词义的对称。这种现象,由来久远,如《尚书·大禹谟》说:“满招损,谦受益。”《论语·卫灵公篇》说:“言忠信,行笃敬。”其他各种长短不齐的偶句,在经传诸子中可常见到。这种骈偶的句子,虽在古代著作中可见到许多,但各在其篇章之内仍是偶然出现的。它们的出现,往往在意义紧要之处。因为在单散的文句中,忽然插入个别的整齐偶句,更富有警动人的效果,如古人常在言谈中引用的谚语或成言,多为整齐偶句,即可证明这种作用。但在文学作品中,骈偶辞句之由偶然出现而至全篇一致,其发展历程仍是很长远的。

文章的骈化,开始于东汉而成熟于南北朝,我们可从“四史”的传论察出明白的迹象。因为史书的赞论和序述,是“综缉辞采”,“错比文华”,“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文选序》)。足以显示各个时代文学艺术的风格特点的。我们试先看《史记》的《酷吏列传论》:

太史公曰:自郅都、杜周十人者,此皆以酷烈为声。然郅都伉直,引是非争天下大体;张汤以知阴阳人主,与俱上下,时数辩当否,国家赖其便;赵禹时据法守正;杜周从谀,以少言为重。自张汤死后,网密,多诋严,官寖以耗废,九卿碌碌奉其官,救过不赡,何暇论绳墨之外乎!然此十人中,其廉者足以为仪表,其污者足以为戒,方略教导,禁奸止邪一切,亦皆彬彬质有其文武焉。虽惨酷,斯称其位矣。

《汉书》的《酷吏列传》,大部分是因袭《史记》的,就是序和赞也是如此。下面是《汉书》的《酷吏列传赞》:

赞曰:自郅都以下,皆以酷烈为声。然都抗直,引是非,争大体;张汤以知阿邑人主,与俱上下,时辩当否,国家赖其便。赵禹据法守正;杜周从谀,以少言为重。张汤死后,网密事丛,寖以耗废,九卿奉职,救过不给,何暇论绳墨之外乎。自是以至哀、平,酷吏众多,然莫足数,此其知名见纪者也。其廉者足以为仪表,其污者方略教导,一切禁奸,亦质有文武焉。虽酷,称其位矣。

这两篇史传论赞的内容,完全相同,它们的差异只在辞句之间,即由原来长短参差的句子,变为比较整齐的句子。这种辞句的变动,不能认为是班固故作变异,实是受着当时文章风格要求的支配的。在晋初陈寿的《三国志》中,情况更不同了,试看《诸葛亮传论》: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可谓治世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这篇传论,远非《汉书》传赞之仅在句法趋于整齐可比,它不仅在句法上而且在词义上,都是整齐排对着的,已确具完整的骈偶形体了。不过,在语言的运用上,它还是很质实的,并且还不会追求音节的谐美。而刘宋时代范晔《后汉书》中的传论,即在这两方面跨进一步,使骈文的形式更趋完美。如其《蔡邕传论》:

论曰:意气之感,士所不能忘也;流极之运,有生所共深悲也。当伯喈抱钳扭,徙幽裔,仰日月而不见照烛,临风尘而不得经过,其意岂及语平日幸全人哉!及解刑衣,窜瓯越,潜舟江壑,不知其远;捷步深林,尚恐不密;但愿白首归丘,归骸先垄,又可得乎!董卓一旦入朝,辟书先下,分明枉结,信宿三迁。匡导既申,狂僭屡革,资同人之先号,得北叟之后福。属其庆者,夫岂无怀!……

从这篇传论里,我们可看到,句法的灵活,辞采的精美,音调的谐和,故实的征用,整个的标志着骈文形式之进入成熟阶段。

在上举一系列例子中:《汉书》的传赞,表明了在一世纪的后半叶(东汉中叶),即已把西汉的散文,在句法上从参差不齐导上趋于整齐的道路;《三国志》的传论,显示着三世纪末(西晋之初)的文章,除了句法更形严整,并已大体上从事词义的偶对了;《后汉书》的传论,则标志着五世纪的上半叶(刘宋时代),文章的骈化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但是,上述现象,只是骈文发展过程的大致步骤。而作为骈文几个重要的组成因素:辞句的排偶,辞藻的敷设,典故的运用,声律的讲求,所有这一切,同时集中地体现在文学作品上,其经历途程是复杂错综的,这从各个时代代表作家的作品中可以寻察出。

早在东汉中叶,《汉书》作者班固的其他作品如《两都赋》和《答宾戏》等,比起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和东方朔的《答客难》,不仅句法更多排偶,而辞藻亦更繁富。比班固时代稍晚的张衡,其《两京赋》比班固的《两都赋》,辞藻更为富丽。就在文人有意争胜的动机下,文章的形式更多地被注意讲求了。继班固的《答宾戏》之后,张衡的《应间》,蔡邕的《释诲》,它们都是一致的,篇中大多数是整齐的偶句,间或从事词义的属对,而加以丰美的辞藻。这一切都表明了,文章骈化的趋势,在东汉文人的创作中已经形成。

从西晋时期起,骈文形式的各个方面又趋向凝炼的道路。一篇之中,句子几乎整个是排偶的,辞句属对的成分也加多了,使用的词语力求从典籍中提取,如《文赋》所说的“倾群言之沥液”,而事理的阐述,更多借助于典故。如下引陆机的《豪士赋序》:

且夫政由宁氏,忠臣所为慷慨;祭则寡人,人主所不久堪。是以君奭鞅鞅,不悦公旦之举;高平师师,侧目博陆之势。而成王不遣嫌吝于怀,宣帝若负芒刺于背,非其然者欤!嗟乎!光于四表,德莫富焉;王曰叔父,亲莫昵焉;登帝大位,功莫厚焉;守节没齿,忠莫至焉:而倾侧颠沛,仅而自全;则伊生抱明允以婴戮,文子怀忠敬而齿剑,固其所也。因斯以言,夫以笃圣穆亲如彼之懿,大德至忠如此之盛,尚不能取信于人主之怀,止谤于众多之口,过此以往,恶睹其可!安危之理,断可识矣。又况乎饕大名以冒道家之忌,运短才而易圣哲所难者哉!

这一段文章,具备着骈文形式进一步发展的各种特征,尤其是辞句的整齐排偶属对,在骈文形式的主要因素上提出了新的榜样,这样由句法上形成的整个文章的气势也是骈整的,建安时期以来文章的疏散之气乃逐渐消失,不过还未达到南北朝时那样凝滞的地步。这一方面由于作者用字还能直接地切合事理,尽管其所用的字是从典籍中提炼出的。另一方面,由于用典还不太繁密,如这一段只是着重从周公与成王、霍光与宣帝的故事,反复地阐明君臣嫌隙之难避免的道理,其余的几个典故则从属于这一中心义理,意思至为明显,所以在骈整的句法中,还流动着疏宕的气势。但如“政由宁氏”和“祭则寡人”,这种借喻的用典方法,则是宋、齐以后因用典而致文章晦涩的开端了。

到了刘宋时代,骈文进一步表现的特征,乃是使用典故的繁多。钟嵘的《诗品序》曾指出这种情况说:“颜延、谢庄,尤为繁密,于时化之,故大明(宋孝武帝年号)、泰始(宋明帝年号)中,文章殆同书抄。”我们试看颜延之的《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文选》卷四六),谢庄的《宋孝武宣贵妃诔》(《文选》卷五七)确如钟嵘所说,几乎是“句无虚语,语无虚字”,非常滞涩难读了。

齐、梁之际,一方面由于声律之说兴起,作者更有意识地调节声音,使有抑扬错综之美。其方法大致是使每两句为一联,每联句末二字的音,平仄互异,而上下相连的两联,音节又相对立,如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所说的:“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沈约所揭示及其所自实践于这段文章中的声律,确为以后骈文家所一致大体奉行的准则。另一方面,在句法上因力求匀称之美而大体趋于四六。句子的匀称自以偶数为宜,而短句的四言和长句的六言是最为适当的,因为比四言更短的二言太急促,比六言更长的八言太冗漫,于是句法多趋向于四言和六言,把这两种句式以各种相间相重的方法运用起来,可使通篇的句法同时具有匀整和错综之美。骈文的形式,由于这两方面因素的具备,乃达到无以复加的完美境地。处于南北朝末期的徐陵、庾信的作品之被后人奉为骈文的典范,即因他们在其中集中地发挥了骈文各种形式因素的作用。我们试看下录的一段徐陵的《玉台新咏序》:

既而椒宫宛转,柘馆阴岑,绛鹤晨严,铜蠡昼静。三星未夕,不事怀衾;五日犹赊,谁能理曲。优游少托,寂寞多闲,厌长乐之疏钟,劳中宫之缓箭。纤腰无力,怯南阳之捣衣;生长深宫,笑扶风之织锦。虽复投壶玉女,为欢尽于百骁;争博齐姬,心赏穷于六箸。无怡神于暇景,惟属意于新诗,庶得代彼萱苏,微蠲愁疾。

这段文章的内容,不过说那些宫廷妇女在长日寂静的宫廷中,生活悠闲得够烦腻了,没有什么事情可作,平常赌博的游戏也玩厌了,只有写写诗来消磨时光,排遣愁闷。但在艺术形式上,辞藻典实的巧丽,音节的铿锵,对仗的工稳,句调的整齐而又错综,都标志着这一文体的艺术形式发展到高度成熟精美的地步。

由上所述,可见在我国文学史上骈文的出现,乃是我国文学在具有独特性的文字条件下必然的现象。它的逐步发展,乃是以作家对于文学艺术形式美的极力追求为动力。最初由于作家在学问才华上相互争高,并企图从形式的艺术加工以加强对于内容的表现力,故作品的内容意义和形式技巧,尚能保持一定程度的和谐性。以后,尤其在宋齐以后,许多作者由于生活的贫乏空虚,只是一味在形式技巧上下工夫,在这种风气下,以致许多作品徒具浮华的外表,而流于形式主义。骈文之常为后世批评者所非议,其原因即在此。但是,即在后世认为文风卑靡即骈文最盛的南北朝时代,也还有不少优秀作家,以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思想感情为内容,以丰赡的学问修养和艺术才华,运用这一形式所需要的高度艺术技巧,仍为我们留下不少优秀的文学艺术珍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