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战略选择与大学成长空间的拓展

战略选择与大学成长空间的拓展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大学在法律意义上已经成为独立办学实体,理顺大学与政府的关系、优化大学外部生态环境,成为当代中国大学发展基本前提。社会资源是大学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离开与社会的各种要素资源的交换,大学则无法生存,与社会的互动是大学组织获得生存资源和价值实现的根本保证,大学应该主动在市场中获取、配置和利用必要资源,并提供价值回报社会,这是大学从“他组织系统”到“自组织系统”转变的基本路径。

大学组织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构成了复杂多样的战略生态,这种复杂多样态是由大学组织的多样性和大学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决定的。大学可以利用战略生态系统要素之间的协同效应将大学外部的资源转化为大学内部资源,将大学外部其他组织的能力转化为大学自身的能力,从而形成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在政府不断培育宽松的高等教育发展环境的大前提下,建立起大学与社会互动的良好态势,重视大学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建立有利的战略生态系统,拓展更加广阔的成长空间,是大学可持续成长的基础性战略。

(一)协调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形成自主发展意识

中国大学长期以来运行在一种政府力量主导下的制度环境中,教育主管部门以行政指令或计划指令的形式调动和配置资源,决定各个高校占有资源数量的多少。大学的发展动力主要依靠国家,而不是外在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大学作为一种“事业单位”组织,政府成为它唯一的资源源头,对它的各方面管理体现出一种强权特性。“单位作为国家政治体制基本构成元素渗透出很强的官僚主义弊端。”[8]大学如果丧失了自我发展机制,此时的大学是一种典型的“他组织系统”。“在这种高度集中控制下,高等学校由于缺乏退出的自由和不接受效率低下的制度安排的权力,这就意味着高等学校缺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发展机制,意味着不存在不同效率水平的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和与这种竞争相联系的筛选机制。”[9]大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有着怎样的发展规律?大学管理者很少认真考虑过。大学的发展虽然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在任何时候都脱离不了政府的宏观管理与指导,但问题是,大学不能成为政府的附庸,不能以改变自身性质为代价。西方大学的发展经验证明,大学唯有与政府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形成自主发展意识,才能有利于大学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大学在法律意义上已经成为独立办学实体,理顺大学与政府的关系、优化大学外部生态环境,成为当代中国大学发展基本前提。

从某种角度讲,大学和政府是以利益为中心的动态联盟,具有利益共同体的性质,他们相互依存的重要关系之一是利益关系。政府往往出于政治和经济的需要会利用自身的力量来控制与改变大学和政府的关系规则,并能获取暂时的效益和效率,但是大学生态关系可能会因此受到破坏,从而会反过来影响到政府自身的利益。在当前资源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能否从政府处获得更多的拨款和政策支持,是高校能否取得更大办学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条件,很多高校在适应并不断满足政府对高等教育需求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了自身的办学竞争优势。“大学需要经营与政府的关系,以获得更多的高等教育资源或办学许可。一些大学在北京设立办事处,派驻专职人员负责与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络与沟通工作,密切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关系,为大学争取更大利益,营造更有利的办学环境。”[10]对于大学与政府的关系,一方面我们希望实现自主办学,另一方面又依赖政府提供的资源,需要利用政府管理社会的能力。“改善地方院校的发展环境不能完全从理论概念出发,尤其对地方院校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与地方政府领导的私人关系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如果我们为了理论纯洁性而书生意气地放弃了这个资源,也就是放弃了地方院校的快速发展,这样的例证实在太多了。”[11]大学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但是也不能像以往那样完全依靠政府;而是应当慢慢学会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中,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和教育理想,确定自身的核心价值和长远目标,选择自己的发展战略,实现自主办学、自主发展。大学和政府关系的改善能够进一步促使大学根据社会的需求自行决定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负责,根据大学的自身逻辑与办学规律发展自己,培养与提升良好的自我发展能力。

(二)密切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增强大学造血功能

大学自中世纪形成以来长盛不衰的原因在于它总是能够不断地适应社会的变化,顺应社会发展需求,满足社会的现实需求。对大学而言,社会需求即意味着发展机遇,大学在不断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了发展。20世纪西班牙著名思想家奥尔特加曾经指出:“大学不仅需要与科学进行长期、永久的接触,否则就会萎缩退化;而且需要和公共生活、历史事实以及现实环境保持接触。大学必须对其所处时代的整个现实环境开放,必须投身于真实的生活,必须整个地融入外部环境。”[12]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大学作为探究、传播、创新与应用知识的中心,在社会中作用与地位日益凸显,大学的边界在不断地延伸与扩展,同时社会对大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促使大学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承担起越来越重要的社会责任。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辐射等功能正在不断地完善,已经与社会密不可分,尤其与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已经融为一体。大学作为一个社会有机体,其发展与演变不停地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影响,与社会环境进行着物质、人才、信息等的交换。社会资源是大学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离开与社会的各种要素资源的交换,大学则无法生存,与社会的互动是大学组织获得生存资源和价值实现的根本保证,大学应该主动在市场中获取、配置和利用必要资源,并提供价值回报社会,这是大学从“他组织系统”到“自组织系统”转变的基本路径。

在当代社会,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为不同类型、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大学提供了发展空间。一所大学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具有竞争优势,满足所有的社会需求,诚如布鲁贝克所言:“一所大学如果试图办成所有人需要的万能机构,那不是骗人,就是愚蠢。”[13]每一所大学只可能在部分领域中形成竞争优势,满足部分的社会发展需求,而那些未被充分满足的社会需求就给其他学校带来了发展机遇。作为社会经济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和社会密切融合的前提是大学必须根据自身发展情况进行准确定位,并把自身的资源和能力通过转化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大学才能不断地从社会中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从而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哈佛大学作为一所世界一流大学,它的目标是致力于追求优质的、最高标准的学术质量,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事业的领导者,致力于文学艺术、科学和专业知识的发达与进步。麻省理工学院重视建设和发展高水平的人文、社会科学,最终使其成为文、理、工多学科相互交融的一流大学。年轻的沃里克大学脱颖而出成为英国大学中的一匹“黑马”,其工商学院跻身于全英大学商学院的前列,无疑是与其“服务中小企业”的成功定位分不开的。由此可见,任何一所高质量的大学必定有一个明确的而且是生机勃勃的办学目标,它不可能是满足所有人所有要求的大杂烩。大学需要通过正确定位,从自身实际出发作出正确的战略选择,在特定的行业和范围内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形成自己特有的竞争优势。

(三)改善大学之间的关系,在竞争中合作共生

竞争是大学发展的活力之源,合理适度的竞争对大学来说是一种动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缺乏竞争,我国大学发展的整体表现是缺乏活力,创新不足。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体制的转变,大学之间的竞争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不激烈到激烈的转变。今天,为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或社会服务中获得好的业绩和地位,大学之间不仅围绕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在办学资格、人才引进、经费投入、生源占有等方面也形成复杂的竞争关系。更多的大学开始借助战略性的改革举措,拓展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的活动空间,提高学校占有和利用资源的竞争力。显然,一场以战略变革为形式和先导的竞争在中国高校之间已经拉开帷幕。“竞争能够促进有益的革新和整个系统的质量提高。但是在中央控制下是不会产生竞争的,竞争要求高等院校享有高度的自主权,并允许它们利用自己的力量,克服自身的弱点。充足的市场信息也是重要的,如果没有充足的信息,那些办学质量很差的院校也会很好地生存下去。”[14]大学需要的竞争不是政府垄断与钳制下的竞争,而是市场环境所自发形成的竞争;大学之间相互竞争的是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而不是非教育因素。

在对外部资源较为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关系演变更为复杂,大学需要认真考虑如何在剧烈动荡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根据生态位理论,大学之间的过度竞争倾向于缩小大学的实际生态位,因为竞争双方都有负面的作用;而大学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的共生关系则倾向于扩大大学的实际生态位,因为它是一个对双方都有利的积极关系。大学要想持续健康地发展,就必须进行合理的战略定位,努力培育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建立、维持和扩大这种生态位的差异化。每个大学仅就自身来谈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和谐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需要多种多样的大学和学院,它们之间通过规范而良性的竞争,表现着自己的特色与价值观,发挥着各自的独特优势与能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企业战略管理中,战略联盟作为企业组织关系中的制度创新,已成为现代企业强化其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被誉为“20世纪2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组织创新”。[15]战略联盟在企业管理领域的成功运用,应当引起我们的思考。虽然大学与企业之间存在本质的差异,但是在大学管理中引进企业管理的科学手段也不失为一种创新的尝试。在大学与大学之间通过建立战略联盟,使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从竞争走向共生,可以改善大学间的生态关系,使大学获得可持续成长的战略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