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经济转型期的特征

我国经济转型期的特征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总结,我们发现,中国经济转型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总体上说,中国经济转型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六个方面:1978年,中国经济与外部联系不大,主要经济活动基本上是在国内运行。到2014年,第三产业亦即服务业的产值已接近GDP的一半,整个国民经济已从“实物生产型经济”转型为实物生产与提供服务并重的“生产一服务型经济”。中国经济总体上由“生产型经济”转型为“生产—服务型经济”。

中国的经济转型开始于1978年,同时,它也是中国改革的历史主线,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尝试,中国经济转型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当然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总结,我们发现,中国经济转型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总体上说,中国经济转型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六个方面:

第一,从“内向型经济”转型为“外向型经济”。

1978年,中国经济与外部联系不大,主要经济活动基本上是在国内运行。但到2014年,中国的主要经济活动几乎都与世界经济有联系。由“内向型经济”转型为“外向型经济”,是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发生的最明显的转型。1978年前,中国是“既无外债也无内债”的国家。对外经济,主要是对亚非拉国家的“友好援助”。对外贸易基本维持在进出口“基本持平、略有盈余”状态。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将对外开放确定为基本国策。

因快速发展需要,中国大量进口了国外技术设备,出现11.4亿美元的贸易逆差。随后中央对经济进行全面整顿,对外贸易逐渐恢复进出口“基本持平、略有盈余”状态。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发展需要的外汇较为短缺。为赚取外汇,国家大力鼓励出口,“出口创汇”是当时各经济部门的主要任务之一。

但到2014年,1978年时的情形不复存在。2014年中国外汇储备3.843万亿美元,当年顺差2225.6亿美元,外汇储备居全球第一。

197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206.4亿美元,约占当年世界贸易总额的0.8 %。中国总出口97.5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0.75%,而到2014年,中国进出口货物贸易总额4.303万亿美元,占当年全球货物贸易总额35.3万亿美元的12.2%,其中,出口23427亿美元,进口19603亿美元。服务贸易总额6043亿美元,占当年全球服务贸易总额9.8万亿美元的6.2 %,其中,出口2222亿美元,进口3821亿美元。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服务贸易总额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

同时,从主要出口矿产品、农副产品,进口低技术含量工业品,到主要出口机电产品,进口矿产品、农产品、高技术产品。

21世纪后,中国经济逐渐从“引进来”为主,变为“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从最初的商品走出去,变为资本、服务、企业走出去。2014年,非金融领域外商对中国投资1196亿美元,中国对外投资1029亿美元,资本输入输出基本持平。2015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主导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国将逐渐成长为资本输出大国。而且,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的趋势日益明显。

第二,从“生产型经济”转型为“生产——服务型经济”。

1978年,中国经济的主要内容是实物生产。国民经济的主要统计对象是农产品产量、轻工业品产量、重工业产品产量。中央重视的经济关系主要是农轻重工的产量关系。到2014年,第三产业亦即服务业的产值已接近GDP的一半,整个国民经济已从“实物生产型经济”转型为实物生产与提供服务并重的“生产一服务型经济”。

1978年,中国经济中的“服务经济”处于欠发达状态。由于生产严重不足,人们注意力的重点在发展生产上,服务不被重视,导致服务经济欠发达。应该说“生产”与商业等“服务”,只是承担的经济功能不同,对经济整体都是必不可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是不同时期,决策者侧重点不同。生产严重不足时应该侧重发展生产,商业服务不足时则侧重发展商业服务。二者是并行的,生产不能代替服务,服务也不能代替生产。生产与服务同时繁荣,经济发展才会健康繁荣。

1978年以后,中国的服务业得到迅速发展。按当年价计算,197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60.5亿元,2014年为30673 8.7亿元。按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GDP是1978年的28.25倍。据此计算,1978年的1元约合2014年的6.22元。按1978年不变价计算的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是49314.9亿元,是1978年的57.3倍。2014年的“商业服务”和其他服务行业,都不再是为“生产”服务的行业,它们都是与各生产性行业平等、平行的行业。国内生产不再是商业服务的基础,商业不用依托生产、只靠买进卖出就能独立存在和发展壮大,完全可以就商业而商业。由于“外向型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等服务业的经营、“服务”范围,己冲破国界,目前的服务业服务的对象,是服务全世界。

1978年,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加起来占国民经济总量的76.3%,这显然是一种生产型经济。而2014年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增加值之和占GDP的51.8%,第三产业占48.2%(见表2.1),第一、二产业之和只比第三产业多3.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离50%只差1.8个百分点。“生产性”的一、二产业和“服务性”的第三产业占GDP总量,基本上是各占50%。但就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言,第三产业比一、二产业大得多。中国经济总体上由“生产型经济”转型为“生产—服务型经济”。

第三,从“信息经济”无足轻重转型为全面、高度信息化经济。

1978年时,中国没有“信息经济”这个名词。在之后的30多年中,“信息经济”从电信业、计算机行业逐渐扩展到全社会。到2014年,“信息”不仅本身是整个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表2.2),而且使整个国民经济都在“高度信息化”的环境下运行。

表2.1 1978年与2014年第三产业产值及占GDP比重对比

注:表中货币是当年价

表2.2 1978年与2014年主要通信技术与网络通信能力对比

1978年,中国信息行业的主体是当时的邮电部。邮电部的邮政总局和电信总局向全国提供几乎全部的信息服务。邮政总局负责送信,电信总局负责电报和电话服务,当时的电信服务处于较落后状态。1978年全国只有固定电话用户192.5万户,其中市内电话119.15万户,农村电话73.39万户,电话普及率约0.2%。电话用户主要是党政企事业单位用户。当时中国的电信服务被看作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需要的办公用品,安装电话是因“工作需要”,而非“生活需要”。

20世纪90年代初起,电信组网、用户设备制造行业发生重大、突破性的技术革命。先是移动通信用户设备小型化,蜂窝组网技术逐渐成熟,电信运营业开始大量使用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几乎在同时,计算机、光纤技术应用于通信的交换和传输领域。计算机技术、光纤技术和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在通信领域引发了另一场革命,出现了互联网技术与移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整合了原来的有线、无线电信技术以及有线电视技术,于是出现了“三网合一”或“三网融合”。通信网不再是语音或图像的专用网,而是语音、图像、数据整合在一起的多功能通用互联网。

2014年与1978年的经济相比,明显的区别是:信息经济占的比重要大得多;信息对整体经济的影响要大得多(见表2.3)。整体经济在互联网环境下运行,经济由信息相对封闭变为互联网支持下的高度信息化、信息相对公开。

表2.3 1978年与2014年“经济信息”对比

数据来源:1978年电信业务总量数据来自人民邮电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九十年代中国邮电通信》第319页。表中数据是当年价。固定本地电话用户的峰值是2006年的36778.6万户,之后逐年下降。

第四,“虚拟经济”获得与“实体经济”同样重要的地位。

1978年,中国基本不存在“虚拟经济”。1978年以后,“虚拟经济”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迅速发展壮大的过程。到2014年,“虚拟经济”已经壮大到可以脱离实体经济自我运行并足以对实体经济运行发生颠覆性影响的地步。

1978年的中国,股票、证券、期货、期权、债券等金融产品都不存在,当时的金融业就是银行业。银行业实际上也很难说是一个经营性行业,银行实际上就两家,在城镇从事存贷款业务的中国人民银行和在农村从事存贷款业务的农村信用合作社。银行的作用,“只是算账,当会计”。金融业务,实际上就是两家银行吸纳存款和按国家计划发放贷款的过程。银行不是经营机构,而是政府筹集资金和按政府计划安排发放钱款的部门。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中,没有证券、期货类项目。这些行业被看作是进行投机、欺诈的场所,是金融资本盘剥劳动人民的各种手段中的一种。与其他行业一样,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政企不分,当时中国也不存在商业银行和商业银行业。

到2014年,股票、证券、期货、期权、债券这些虚拟经济中的金融产品,已经成为中国人无法回避的话题。“全民炒股”成为社会现实,一些居民将炒股作为职业或半职业,或主要业余工作。总之,虚拟经济对政府税收、企业经营与个人理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少数人实现短期暴富的工具或希望所在。“虚拟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经济生活的重要部分。

直到目前,“虚拟经济”的股票、证券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不大。仍以统计数字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数据,2013年,中国金融业共创造增加值41190.5亿元,占当年GDP总量的7.0%,主要贡献者是银行业和保险业,股票、证券、期货创造的就业、税收、利润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比重都不大。但股票、证券、债券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大不意味着它们对经济整体的影响不大。到2014年,国内各个行业,基本上都有企业上市。2014年,国内上市公司数为2613家。2014年12月31日,股票总市值372547亿元,超过当年GDP的50%,流通股票市值315624亿元,接近当年GDP的一半。全年股票成交额743913亿元,超过2014年GDP总量的636462.7亿元。2014年,证券投资基金规模42012亿元,证券投资基金成交额19905亿元,期货总成交额292万亿元。2015年5月,股票有效账户数达到1.75亿户。股票、证券、期货市场虽不成熟,但十分活跃,给实体经济带来了巨大影响。

第五,“经济”的边界大幅扩张。

1978年,大量的非经济部门、非经营领域,到2014年成为经济部门、经营性领域。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后勤部门,成为经营性的后勤集团。一些学校的食堂、宿舍成为经营机构,食堂被餐饮企业承包,宿舍成为收费的公寓。一些行政机构开展经营性活动,一度成立诸多的帮助办税、办证的服务机构。一切与经济活动有关或勉强沾边的社会机构、社会团体,都一度成为经营、营利机构或成为营利性机构的上级。大量社会团体如协会、学会、商会都有从事经营活动。为从事经营性活动,一些党政机关还新成立了大量社会团体。

经过一度的经营性过度扩张之后,一些不能盈利的机构到2014年已经回归原来的不能从事盈利、经营性经济活动的本来性质,但是,一些机构的经营性保留了下来。

经过20世纪末一段时间的“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公用事业产业化”“公共服务产业化”浪潮后,一些不是经济部门的部门变成或部分变成了经济部门。教育出现了“新东方”这样的经营性教育集团,医疗出现了“长庚医院”这样的以盈利为目的的医院。与1978年相比,2014年“经济”“经营”概念的边界大幅扩张,渗透到了社会的多数部门、领域。

第六,推动“转型”的主要力量是政府。

由“内向型经济”转型为“外向型经济”的关键,是中央一系列的对外开放政策,包括最初的吸引外资、建立特区、开放沿海14个城市到后来的加入WTO、推动企业“走出去”等。服务业的巨大发展,得益于中央促进旅游宾馆餐饮、交通运输通信、金融服务等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尤其是降低其进入门槛的政策。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与中央加快电信业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政策密切关联。虚拟经济部门得到发展,原来不属于经济领域的发展为经济行业,主要得益于中央放开了这些领域的准入政策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政策。

总的来说,1978—2014年中国经济转型的推动力量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政府政策或政府计划、安排;二是外部力量的推动;三是原体制外因素的作用;四是技术与市场力量的拉动。现阶段,政府政策仍是主要的、主导的,没有中央政策的推动,转型不可能出现。但是,技术与市场力量是转型的条件,没有技术与市场支持,中央推动转型的政策亦不能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