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护理专业德育教育一体化研究

护理专业德育教育一体化研究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护理专业课程与护理伦理教育的脱节,是造成现在护理人员的道德素质不高的原因之一。对护理学以及护理伦理的研究、教育和发展不利。因此,研究护理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更没有认识到这是新时期护理专业教育应该承担的神圣使命。德育教师所掌握的相关护理知识满足不了德育教育的需要。

二、护理专业德育教育一体化研究

随着医学的发展,护理教育受生物医学模式和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的影响,逐渐偏离了护理工作关怀照顾的职业道德内涵,课程设置主要以生物医学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护理专业课程与护理伦理教育的脱节,是造成现在护理人员的道德素质不高的原因之一。对护理学以及护理伦理的研究、教育和发展不利。

高等医学院校护生德育的目的是提高护生护理道德修养,在日后的护理工作中自觉的遵守护理道德规范,而进行的系统的、有组织的道德影响的活动。利用护理专业课程中的德育素材、充分发挥护理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对护生进行护理道德教育,对提高护生学习护理道德的热情,强化其护理道德意识有很大的帮助。因此,研究护理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护理专业教育与护理道德教育脱节问题及原因

传统护理教育模式下护理专业课程与护理道德教育是分开的,极少联系在一起,在就业压力下,护生容易产生重技术、轻道德的心理,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产生了一系列的伦理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反思教学工作中的不足,来改善现在护理伦理现状。护生的德育教育不能仅依靠课堂知识的讲授,更多的需要从社会发展及护生的心理出发,调整护生为毕业之后更好就业所产生的重技术、轻道德的心理,充分发挥护理专业教育的德育功能,强化护生的道德教育。

1.专业教师缺少自觉进行护理道德教育的意识

专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一般只注重护理专业知识的传授,没有认识到护理道德属于社会道德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一样悠久。有了人类之后就有了原始的护理活动,在这种原始的护理中就存在着护理道德的萌芽。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道德也在随之变化,护理道德的要求和标准有所提高,但是受到不良风气和思想的影响,还存在一些问题。原有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把护理专业与护理伦理教育分开教学,使护理专业教师仅注重自己教授的专业课程,对护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护理专业教师对护生德育教育重视不够的表现如下:

(1)专业教师缺少护理道德的理论素养和知识

护理专业教师普遍缺少护理道德的理论素养和知识,自身由于没有足够的护理道德认识,很难做到提高护生道德修养,专业教师在教学中由于对护理伦理认识不够,不能发挥其相互促进的作用。不理解护理道德的含义既护理道德属于职业道德在护理行业中的一种体现,在护理实践过程中体现出一般的社会道德。是护理人员与护理对象,护理人员与护理对象家属,护理人员与其他医务人员,护理人员和社会之间的所有行为规范的总和。没有意识到护理道德是制约护理人员行为的道德原则,通过护理道德指导护理人员的专业行为,促使护理人员协调好与患者、患者家属、医护同仁及社会之间的关系。更没有认识到这是新时期护理专业教育应该承担的神圣使命。

(2)不善于挖掘和利用专业课程中的德育素材

在护理专业课程中具有很多德育素材,如整体护理,临终关怀,典型医疗事故分析,基础护理操作,优秀护理人员事迹等,这些教学内容本身就是很理想的德育素材,护理专业教师在理论课程中完全可以在这些内容传授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但是,在现实的护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注重这些不够,这也是造成护生产生重技术,轻道德的心理的一方面原因。专业课程中道德素材的灵活应用对护生的德育有很大帮助,大多护生很认真的学习护理知识及技能,认为这是日后就业的基础,利用护生的这一心理,在课程中挖掘德育素材对护生进行德育教育,护生容易接受。但现在这方面的教育很容易被专业课教师忽略。

(3)缺少系统化的研究和利用

护理专业教师大多努力钻研护理基础知识及护理技能,在改进护理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但很少涉及护理伦理方面的内容——对护理专业知识中的伦理素材的运用,如何利用护理专业知识提高护生护理道德,护理专业课程有怎样的德育功能等方面研究较少,而且也没有对这些知识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和利用,这是护生德育工作的一个很大的损失。由于缺少系统的研究学习,使护理专业教师很难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利用德育素材,教育护生,提高护生护理道德。

2.德育教师缺乏护理专业知识

德育教师在护生护理道德的培养方面有较深的研究,能较好的利用各种资源提高护生护理道德修养。但是,在现今的医学院校中,德育工作的教师主要来源于思想政治专业,与护理专业联系甚少,不了解护理专业相关知识,所以在教学中不能联系临床护理工作实际,不能有针对性的对护生进行护理道德教育,在举例、引用等方面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德育教师缺少掌握护理专业理论的意识

护理伦理教育的对象是护理人员,而护理人员的职能是通过护理知识和技能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护理伦理教育和护理专业教育分离。相当一部分德育教师认为德育教育是人文教育,属于文科领域,而护理专业知识是理科范畴,对护理专业的知识不重视,缺少了解掌握护理知识的认知,没有意识到护理专业知识对护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更缺少从两者的结合上来提高护生护理道德实效性的反思。这本身就是对护理伦理精神基础认识不够的表现。

(2)德育教师对护理理论和实践的掌握满足不了德育教育的需要

大多数的德育教师由于工作性质及所学专业的限制,没有机会或是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有的护理伦理教师虽然在学生时期学过护理专业知识,但是由于长时间不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导致没有及时的学习新的理论和技能,对护理专业现状了解不深。德育教师所掌握的相关护理知识满足不了德育教育的需要。护理伦理教师对护生进行的德育教育基本是以德育教材为准,这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既单调又生硬,很难调动护生的学习兴趣,能真正融入护生思想认识的内容就更少了。即使意识到从护生感兴趣的护理技能等方面入手,在课堂上可以较好的调动起护生的学习热情,但因护理伦理教师护理专业知识的不足,在教学中不敢涉及此类内容,甚至在护理专业知识的表述中有遗漏、差错,导致护生对教学内容的怀疑,也会使护理道德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3.教学管理人员对护理专业教学与德育教学紧密结合认识不深

由于教学管理人员对护理专业教学与德育教学紧密结合认识不深,在改进教学管理方式,安排教学任务,以及课时安排等方面与理想的德育教育有一定的出入。这些问题都会对护生的护理道德教育有较大的影响。

(1)课程设置不合理

管理人员大多是学管理专业的,对护理方面的知识认识了解不多,因此在课程的设置安排等方面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如德育课程与专业课程不同步、两门课程的实践课程无关联、见习的时间短等都为两门课程的结合产生不利的影响。没有考虑到护生的学习过程中两门课程相互促进的因素,没有考虑到两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更没有考虑到对护生道德意识有没有影响。

(2)整合的认识不深

管理人员本身对整合两门课程的意识不够,没有认清现代医学新模式对护理人员的新的要求,更不清楚两门课程之间本质目的的一致性,更缺少通过两门课程紧密结合相互渗透来提高护生德育实效性的意识。因此,为两门课程的相互促进增大了难度。

(二)护理专业教育的德育功能

1.优秀护理人员高尚道德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了解护理学发展的历程中优秀护理人员的事迹及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利于学生热爱护理事业,激起学生对护理事业献身的职业信念。护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有人的时代,但是在科学的护理事业开创之前,护理完全是以一种职业而出现,而且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是现代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和现代护理教育的奠基人南丁格尔,以自己毕生的心血研究和开创了现代护理事业,为护理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所以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讲,这就是最好的道德教育素材。在护理学发展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人都牺牲了自己的利益甚至是生命来推动了护理学的发展,在护理专业教育过程,利用这些护理专业本身独具的生动的德育教育资源,进行护理道德教育,既自然又容易为学生认同和效仿。

(1)世界杰出护理人员南丁格尔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1820年5月12日,弗洛伦斯·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在父母旅行欧洲的途中,于意大利的佛罗伦斯城出生。南丁格尔生于一个非常富有的家庭,甚至在伦敦的上流社会住宅区而且是最好的地段有供度假的房子。她从小就把姐姐撕碎的玩具重新缝好,照顾邻里生病的老人,帮助小狗受伤的脚上夹板,非常富有爱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她越发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她宣布要到索尔兹伯去做几个月的护士。家里人都认为她发疯了,因为那时的护士意味着粗鄙的老妇人,通常是文盲行为举止粗野,在医院的护士更是声名狼藉,经常做一些苟且之事。到了医院之后他大量阅读医护责任报告,医药权威人士的著作和医院建设的历史,在与家人旅行期间到处走访大医院,又偷偷的溜到凯瑟尔斯威斯的护理机构学习了三个月,为她日后的行动做好了准备。南丁格尔毕业于剑桥大学,谙熟数学,精通英、法、德、意四门语言,除古典文学外,还精于自然科学、历史和哲学,擅长音乐与绘画。

19世纪50年代,英国、法国、土耳其和俄国进行了克里米亚战争,战地医院的条件很糟糕,她很年轻才34岁,觉得国家非常需要她,她能够不负国家的重托。南丁格尔主动申请,自愿担任战地护士,她率领38名护士抵达前线,在战地医院服务。她竭尽全力排除各种困难,为伤员解决必须的生活用品和食品,对他们进行认真的护理。到了前线后她采取多项措施,重新设计安排医院的厨房和洗衣房,改善伤员的饮食结构、为伤员清洗被褥和衣服。组织125名妇女修缮房子,安排伤员疗伤,帮助伤员给家里写信。当时英国的战地战士死亡率高达50%。仅仅半年左右的时间伤员的死亡率就下降到2.2%。每个夜晚,她都手执油灯巡视,伤病员们亲切地称她为提灯女神。战争结束后,南丁格尔回到英国,被人们推崇为民族英雄。

她在病床之间穿行,带着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带着不知疲倦的警惕性,把生命和所有的力量都献给了护理事业。在那巨大的病房里,当病人的情况出现恶化的紧急关头或者是需要帮助的时候,她就会奇迹般的出现,她有超乎寻常的镇定给病人以勇气和希望,她的同情心让垂死的人减少痛苦,让那些奄奄一息的人想起遗忘了的甜美之处。1860年,南丁格尔用政府奖励的4000多英镑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的护士学校,随后,她又创办了助产士及经济贫困的医院护士培训班。她提出了科学的护理理论,是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和现代护理教育的奠基人。南丁格尔一生撰写了大量报告和论著,包括《护理札记》、《医院札记》、《健康护理与疾病札记》等多部专著。最著名的是《护理札记》,阐述了护理工作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原理,该书被称为护理工作的经典著作。1908年3月16日南丁格尔被授予伦敦城自由奖。对开创护理事业做出了超人的贡献。她毕生致力于护理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这一切,使她成为19世纪出类拔萃、世人敬仰和赞颂的伟大女性。

(2)中国护理人员高尚道德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在优秀的护理人员身上充分体现出护理道德的基本原则。表现出其崇高的护理道德。其表现出护理道德的基本原则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防病治病、救死扶伤。防病治病、救死扶伤是社会主义医疗工作人员的神圣职责和根本任务,是实现护理道德的具体的方法和途径。它体现了护理工作的职业特点,使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的护理道德原则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护理工作人员通过防病治病、救死扶伤来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从而体现出科学与护理道德的统一。防病治病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医学事业的发展,护理工作的内容也发生了改变,由原来单纯的临床护理治疗,扩展到现在的预防、保健等多个方面。因此,护理人员的社会责任也随之扩大,由原来的服务于单一的病人扩展到现在面向整个社会。护理人员在整个实践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个体病人的护理,而且要考虑到整个社会的预防和保健工作。救死扶伤是对护理人员的基本要求,要求护理人员要具有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甚至是为了病人的生命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还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有精湛的技术,只有把高尚的道德情操与精湛的护理技术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体现出救死扶伤的内在含义。作为护理工作者,想要完成好防病治病、救死扶伤的任务,就必须要掌握过硬的护理专业知识技能,同时具备高尚的护理道德修养。过硬的护理专业知识技能是防病治病、救死扶伤的前提,如果没有精湛的技术就谈不到治病救人,而且还难免在护理过程中出现差错和事故;高尚的护理道德修养是防病治病、救死扶伤的思想保证,如果没有为护理事业献身的精神,没有对患者认真负责的态度,即使技术再精湛,也不能很好的履行防病治病、救死扶伤的责任。只有两者兼备,才能达到保护和促进人民身心健康的目的。

第二,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医学人道主义是贯穿护理道德的一条准线和理论基石,也是古今中外护风护德的精华,是社会道德的一部分,受社会历史条件和医学科学发展的影响,所以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形式和特点。哲学上的人道主义是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出现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自由、平等、博爱是这种人道主义的基本规范,在当时曾起到革命和推动历史进步的作用。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继承了以往人道主义的精华,同时注入了新内涵。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提高生命质量的重视,是医学道德继承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是建立在集体主义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因此,在性质上和历史上其他的人道主义是有区别的。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尊重病人的人格;谴责和反对不人道行为;尊重病人的合理要求;人人平等;把医学事业当成全人类的事业去奋斗。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是护理道德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护理人员只有贯彻和执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才能体现出护理人员职业道德的特点。表现出护理人员的高尚人格。历史上所有受人尊重的护理学家无不闪烁着医学人道主义的光华。总之,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就是要求医护人员尊重,爱护患者,保障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第三,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是社会主义护理道德的实质和核心,是与以往社会的护理道德的根本区别,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护理人员要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就必须处理好个人和患者、集体、社会的关系,把患者、集体、社会的利益放在首位;当发生矛盾的时候,勇于牺牲个人利益,顾全大局。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防病治病、救死扶伤是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是内在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是根本要求。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它反应了社会主义护理道德的根本宗旨,体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是评价护理人员的最根本标准。通过这些鲜活的人物和实例使护生理解护理道德基本原则的含义,意识到一名优秀的护理人员应具备哪些素质,对帮助其树立为护理事业奉献终身的志向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基础护理教育中所具有的护理道德教育功能

(1)基础护理技术、技能所蕴含的德育思想

基础护理有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内涵,人的需要层次论是其理论支持,协助病人实现生存、生理需求的方法,构成了基础护理的技术、技能。这些技术操作的难度可能低于手术配合、专科护理等技术,但对于病人的康复,提高危重病救治的成功率、降低病死率都是至关重要的。护理要做到贴近病人、贴近临床、贴近社会。要实现三贴近离不开基础护理工作这个重要内涵。基础护理工作是护士观察病情的最好途径,是护士与病人沟通的最好桥梁,是护理服务精神的最直接体现。任何一项护理技术操作,护士的操作远比护工更具知识性、科学性。做好基础护理工作,需要护理人员具有高尚的职业情操,要摒弃职业冷淡,体察病人的痛苦,理解病人及家属的心境,那种视病人的痛苦而不顾的人和事,应受到指责。

(2)基础护理及其实践操作环节的德育功能

基础护理教育是护理专业学生接受的第一门专业课,也是学生认识护理专业的最佳契机,树立正确职业道德信念的最佳时机。护理学基础课程中大量的基础护理操作,如:口腔护理、导尿、灌肠、翻身、拍背、洗脸、梳头、擦浴、更衣、搬运、注射、静脉输液等实验项目。在学习这些操作项目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为患者实施基础护理,进行生活照顾,能够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效掌握病人第一手病情资料,及早发现患者的临床病情变化,并提请医生进行及时处置。切实转变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服务的观念,牢固树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改进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使护理工作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基础护理工作不仅是简单的翻身、擦背,更是观察病情、增进沟通、体现专业水平的途径与桥梁,从而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强了工作的规范性,切实为患者服务为社会服务。

一是在模拟病区的建立中,设立医院护理三级管理体制教学,即带教老师为护理部主任,学生实验室组长为科护士长,小组长为病房护士长。护生参与管理,实施自我管理。同时运用激励机制,根据每次实验操作考试成绩实施小组长轮换制,使护生人人有机会担任管理者角色,使矛盾的双方成为角色的互换,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互动,服从与被服从的角色,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好为病人服务,为以后的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二是口腔护理、翻身、拍背、洗脸、梳头、擦浴、更衣、搬运、注射、静脉输液都是最基础的护理操作。但是学生容易存在轻基础、重技术的观念,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在实验教学中采取角色扮演,把护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扮演护士,另一部分扮演患者,进行护理操作练习。此时护士和患者互为主体、客体,护理操作为中介。在这一过程中扮演护士的护生通过实践,对理论知识认识更深刻;扮演患者的护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了正确或错误操作对患者的影响。操作接受之后双方再互换角色。这一过程使护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刻的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规范,尤其是错误的操作对患者的影响,使护生做到感同身受,增加对患者疾苦的体谅和重视。增加护生的同情心,理解患者的心理和行为,通过自身的感受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进而强化职业道德。基础护理的教学过程应使护生加深对护理伦理中有利原则的理解。有利原则是指护理人员在履行责任时,护理的动机和结果都应有利于病人,把患者的健康放在首要位置上,切实为患者的利益着想的原则。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和措施应该是减轻或是消除病人痛苦的,当采用的方法和措施对患者有伤害时应尽量避免,对于不能避免的要想方设法的给患者以最大的益处和最小的伤害,采用的方法和措施应该是对患者有益的,不伤害患者,也不伤害到他人和社会。

三是慎独修养的培养。护理道德中慎独修养的概念,就是指在无人监督的独处情况下,要谨慎从事,坚持原则,不做任何违反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事,这是基础护理中必须具备的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

慎独修养是由护理工作的职业特点决定的,与医疗护理质量密切相关,护士担负着保护生命,减轻痛苦,促进健康的神圣使命。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广大患者的身体健康服务是护理工作者职业道德的集中表现。一名护理人员经常在无人监督下独立值班,慎独修养不但是护理工作中的高尚道德境界,而且是指导护士工作的责任行为,也是促进护士与病人责任关系上的道德规范,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常独立进行治疗操作,对危重病人是否做到全力抢救;对昏迷病人是否尽心尽职;无人监督甚至无人检查时,是否按制度及常规操作;个人操作中有无严格查对,深夜体困力竭时,是否一丝不苟,认真规范尽职尽责,往往不易为他人知道,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护理工作者,除了应具备正确的政治观点、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操作技术外,还必须重视自我心理素质的培养,慎独就是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护士具备了良好的慎独修养,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白衣天使。慎独在护理各个课程中及临床工作中都有具体的体现,尤其在临床中对特殊病人的护理中如:ICU病房,监护室是全方位、全封闭、高质量的精细护理场所。收治病人多为昏迷,休克,大手术后,应用呼吸机治疗状态,麻醉苏醒期和无自主能力者。处于该环境下,护士的言行举止,各种操作缺乏来自于外界或病人的有效干预和监督。另如无菌操作不规范,一般他人不会发现,但病人却存在着感染的危险。基础护理及生活护理(如口腔护理)草草了事,呼吸机应用后的呼吸道管理松懈都是潜在的隐患,是护士慎独修养不高的表现。

良好的慎独修养亦体现在把护理工作做精,做细,做准,不满足完成既定的工作量,把护理工作向深层发展。良好的慎独修养既使病人受益,亦是一种自我保护,减少了护理差错,弥补了护理缺陷。在产科护理工作中,待产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母婴的安全。护士在待产过程中必须按程序操作,一丝不苟,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而在日常工作中,有些护士为了方便、省事,违反操作规程。如测胎心音时只测15秒,使胎儿宫内窘迫未能及时发现。因此在护理实践中克服侥幸心理,加强责任心,是提高护士业务素质,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牢固树立慎独信念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基础护理操作中进一步强调慎独的重要性。导尿时不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消毒不到位,导尿管污染,给病人注射时,皮肤消毒后有污染消毒部位,抽吸药液不完全,青霉素试敏注射液的配制中剂量不准确,静脉留置针堵塞时不及时抽出凝血,而是增加压力将血栓推入病人体内。加强对护士的慎独教育与培养,对于提高护士的自身素质与修养,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更好地维护患者与护士自身的权益,为各级医疗机构提升品质和效率都有重要的意义。

3.整体护理工作模式所具有的护理道德教育功能

整体护理是以护理对象为中心,视其为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的开放性有机整体,根据需求和特点,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全面的帮助和照护,以解决其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达到恢复和增进健康目标的护理观和护理实践活动。

(1)整体护理观所蕴含的德育思想

整体护理是一种新兴的护理工作模式,在教学中教会学生除了应加强对病人自身的关注外,还需要把注意力放到病人所处的环境、心理状态、物理因素等对疾病康复的影响因素上。整体护理是一种护理行为的指导思想或称护理观念,为病人提供整体护理是根据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提供适合人的最佳护理。我们所面对的护理对象是一定社会条件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健康的内涵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所以护理工作者重点不仅在病人某一生物学意义的疾病上,更应把人视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根据病人身心、社会、文化需求,提供适合于个人的最佳的整体化护理。体现护理工作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重要原则。

(2)整体护理实践的德育功能

整体护理也促使病人由过去被动地服从护士转向主动参与,由原来的主动—被动型护患关系变为现在的共同参与型。病人对健康的自主权利在更深层的意义上被唤起和尊重。病人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应该享有的自主权、知情同意权以及隐私权等等才会得到更真实的尊重,同时才会实现对病人的人格与尊严的尊重。整体护理是人性化护理,是始终渗透着以人为本的伦理精神的护理。它需要我们以人性化的尊重、关怀、支持和理解去面对我们的服务对象,将我们掌握的现代医学信息和知识技术化作一份理解、一种智慧和极大的关爱深入到生命的情感世界,渗透到病人生活中,以帮助病人恢复个人身心与行为、社会角色与整体、家庭关系与社会责任的调整,在具体损害与自我期待之间找到新的平衡。重建病人的个人世界。专业课教师必须在培养学生树立观念前先领悟和正确运用整体护理观念,在教学中以整体护理观念为指导,如在内、外科护理学中把教学的顺序以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估的护理程序,讲授护理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整体观来对待护理对象,护士角色必然由单纯的操作执行者转向健康与康复的宣传者、教育者和指导者,针对病人的健康问题进行的宣传和教育,对于出院以及日后的康复,给予建议和指导。

整体护理的学习目的使护生在清楚整体护理模式的同时,学会尊重患者,对护理伦理中尊重患者的含义有更深的理解。尊重原则是指尊重患者的生命和生命价值,尊重患者的人格,尊重患者的自主权。具体表现在对护理人员以下几方面的要求:尊重患者的自主权。患者的自主权指的是护理人员必须尊重患者在医疗卫生和护理方面所享有的权利。现代医学模式下,护理工作人员和患者之间的作用是双向,而不是以往单项的关系。患者作为有思想、有情感、有目的的人,具有独立的意识和行为能力。完全有权力了解治疗护理的过程,对治疗和护理的方案作出选择,履行患者的自主权。护理工作人员竭诚的为患者服务,调动患者的积极性,配合治疗,同时接受患者的选择。对于那些特殊患者(生理缺陷,有难言之疾以及女性)护理工作人员要尊重他们正当的愿望,避免造成精神和心理上的创伤,影响治疗效果。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卫生部在1994年8月29日颁布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尊重患者对自己的病情、诊断、治疗的知情权。护理工作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在不损害患者健康的前提下,应尊重患者的意愿,如实告知其病情,患者有权在了解各项信息后,同意或拒绝诊疗和护理。护理工作人员应尊重患者的意见,不可强迫。更不得为某种目的隐瞒病情,骗取患者同意。

4.典型医疗事故案例分析所具有的护理道德教育功能

临床工作中有护理意外、护理差错、护理纠纷、医疗事故等多种用词,它们之间存在着严格的区别。虽有护理错误,但未造成伤病员死亡、残废、功能障碍者,称为护理差错;由于病情或病员体质特殊而发生的难以预料和防范不良后果者属护理意外;凡未定性或已定性的护理问题,医院与患者及家属之间发生纠葛,对发生原因、情节、责任、过失等有不同看法,在未做出结论之前,称为护理纠纷。常见护理差错种类有七种情况:只改医嘱未入执行单;给错药或剂量不符;抄错医嘱;漏治疗;打错针;输错液;交班不清。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病人人身损害的事故。一级医疗事故——造成病人死亡、重度残疾;二级医疗事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三级医疗事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四级医疗事故——明显人身损害。

首先让学生理解众多概念的区别,在列举临床亲眼所见的实例,让学生判读病例中护士的行为为哪种类型,在判断的同时理解护理道德内容。例如:病人女性,68岁,慢支合并肺气肿,收入内科5号病室4床。住院后,经抗感染、对症治疗等,病情明显好转。于住院第6天下午5时许,值班护士做晚班治疗时,未进行三查七对,误将同房间8床的青霉素80万U给4床病人肌肉注射。推药大约0.1ml时,发现自己打错针,立即停止注射,既未向值班医师汇报,又没采取补救措施,接着到隔壁病房又给别的病员做治疗。3-4min后,家属来反映4床病人心前区不适、发绀、呼吸困难,出现过敏反应,该护士立即请来医师抢救。查病人重度缺氧,抽搐,意识不清,血压测不到,给0.1%盐酸肾上腺素1ml皮下注射,吸氧,静脉给强心剂、地塞米松、异丙肾上腺素,并进行人工呼吸、心脏按摩术;5min后又给强心剂、洛贝林、多巴胺等。经多方抢救无效,于晚6时死亡。显然这属于一级医疗事故,临床护士在为病人注射青霉素的时候未认真核对床号、姓名,未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原则,致使病人出现了过敏性休克,最后导致病人死亡。这个病例就是由于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没有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导致病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是对工作的不负责,对病人的生命不尊重,丧失最基本的护理道德原则这样反面的案例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护理道德标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临床工作中多数护理人员能恪守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不怕脏不怕累。有的还能克服自身困难,为了病人的康复宁愿牺牲自己的利益。抗击非典英雄叶欣,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连续数日奋战在第一线检查、抢救、治疗、护理等工作,最后把生命献给了她热爱的护理事业。这样一反一正的病例列举,使学生清楚认识护理人员的道德水准,直接影响到病人的安危和健康。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在护理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可以应用大量的临床案例分析的方法,在案例分析的同时可以让学生了解护理过程中的具体道德原则。在护理各专业课程中存在很多护理道德教育的素材,其中有关护理差错及护理事故的德育素材对护生护理伦理教育较有直观性,也比较容易引起护生的关注,对护生的护理道德的提高有帮助。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案例式教学是对护理实践活动和护理道德实践活动的能动反映,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真、善、美的事物和高尚道德情感更能得到学生的接受、拥戴和追求,更有助于学生增强主体意识,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护理道德修养、素质,培育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授课的过程中结合临床案例,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吸取个案的处理经验和教训,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实际工作准确地把握和处理护理伦理问题,为培养护士良好的职业道德奠定基础。

案例分析也体现了不伤害原则。不伤害原则强调的是对患者高度负责,保护患者健康和生命的理念作风,在护理实践中避免患者受到不应有的伤害。护理工作人员应以患者为中心,杜绝有意和不负责造成的伤害,尽量避免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身体,精神上的伤害和经济上的损失,对有伤害或有风险的护理措施,进行比较评价,在实施过程中把不可避免的伤害控制在最低的限度内。有利于护生对护理伦理知识的认识。

5.临终关怀所具有的护理道德教育功能

在护理专业课程中都会遇到临终、濒死、治愈无望的患者。临终关怀是新兴的护理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渗透发挥其所包含的伦理精神,让学生领悟临终护理理念,掌握临终护理方法。对于临终的病人我们可以采取生活照顾、心理疏导、姑息治疗、缓解痛苦,提高临终患者生命质量,维护患者尊严,消除患者及家属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帮助临终者安宁地走完生命的最后里程,以及对临终家属提供包括居丧期在内的生理、心理关怀咨询等。临终关怀中很重要的一个教育就是死亡教育。改变学生传统的死亡观念,并学会尊重死亡。有生就有死,死亡是老年人不可回避的问题,正确面对死亡,真正对病人实行临终关怀,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做到优死。临终关怀首先要尊重病人的权利,包括:尊重病人自主选择的权利,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尊重病人的信仰,再次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临终心理关怀。以护理照顾为主的护理服务,在基本的生活护理的基础上,把护理的重点放在心理关怀上,做到四多,四少。多促进,少治疗;多倾听,少解决问题;多理解,少诊断和判断;多同理心,少同情心。对于学生进行死亡教育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帮助临终患者克服恐惧,学习准备死亡,面对死亡,接受死亡,对临终患者家属进行死亡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他们适应患者病情变化和死亡,帮助他们缩短悲痛过程,减轻悲痛程度。

临终关怀作为一种新的医疗服务,符合人道主义精神和人类生命发展需求,使医疗保障体系更趋完美。在我国实施临终关怀更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随着政府的重视,经济的发展和人们逐渐加深对临终关怀的认识,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必将得到迅猛发展,使那些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人们安详、舒适、有尊严地离开人间。

1993年香港临终关怀医院—南郎医院定义:临终关怀是对临终病人及其家属进行的全人护理程式,它涵盖了所有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的需要,一直持续到丧亲悲伤阶段。通常一个临终病人最后的家是医院的病房,而最后接触次数最多的人是护士。在护理临终病人的过程中,护士的关怀是很有价值的。临终护理要遵循护理伦理道德,帮助病人减轻痛苦,安详、满意地达到生命的终点。临终关怀是一种人性化的关怀理念,培养护理人员树立关爱理念,要具有爱心、同情心、责任心,牢记临终关怀宗旨:以照护为主,尊重病人的权利和尊严,重视病人的生活质量,护理人员给予临终病人莫大的精神安慰,使死者在生命的最后仍可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希望帮助临终病人了解死亡,进而接受死亡的事实,同时希望给家属以精神支持。临终关怀反映了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要求,在深层次的伦理价值上体现了医学人道主义精神。

临终关怀是护理伦理公正原则的体现。公正原则,是指护理人员在实践过程中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患者的原则。护理人员应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权力,对不同的患者给予同样的护理,一视同仁,尽职尽责。公正合理的分配卫生资源,努力实现患者的基本医疗和保健的权力。不能因为患者的能力、地位等因素,给予患者不同等的待遇。无论对怎么样的患者我们护理人员都应全心全意的为其服务,这才能体现出护理人员的高尚道德和崇高品质。

(三)统筹教育资源,系统协调一体化进行护理道德教育

护理道德教育过程,实质上是从实际需要出发,提高护生道德认识,并进一步将这种认识内化为护士内在的道德需要,外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因此,护生自身素质和认识的升华,不能仅依靠伦理教师或是专业教师,而需要各方面教学及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在整个教学和管理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把新的方式方法与新的护理教育理念融入到工作中,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才能取得理想的德育教学成果。因此,需要建立一体化德育教育体系,明确各个岗位的任务和责任的同时,加强一体化认识及工作方法。

1.“一体化德育”教育的理念

上世纪80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了多元一体的思想,据此专家学者们相继提出了多元一体的教学思想。在这一思想背景下我们认为有进行一体化德育教学研究的必要性。

一体化德育教学即统筹利用一切教学中的可利用教育资源(包括教师,管理人员),系统协调,形成一体,进行道德教育。护生的德育教育即指护理伦理教育,通过系统规划、协调统一各级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方法及认识,提高护生护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2.“一体化教育”的措施

(1)“一体化德育”的必要性及现状

护理学是一门以关怀照顾他人为目的的专业,其实践领域即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少疾病。护理人员的工作从原来的关注患者的疾病发展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原有的护理道德已经不能满足现在护理工作的需要。在临床的护理工作中护理道德缺失的状况严重,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患者的利益,这与护理道德原则要求的全心全意为患者的身心健康服务是相矛盾的。

一是现在常见的护理道德缺失。

第一,护理操作过程中的道德缺失。护士的工作在整个医疗机构中是很繁重的,有很多细致繁琐的工作都要通过护士去实施。并且在工作的过程中有很多的要求必须是要遵守的,如:无菌操作原则,三查七对等。一部分护理人员由于工作的繁忙,自身护理道德的薄弱,在护理操作过程中,不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如:给病人发药时不查对姓名、注射时皮肤消毒范围小、静脉输液时不消毒瓶塞、在配药的过程中抽药不彻底,未现用现配,粉末药品没完全溶解,选用的溶解剂不合适等。护理人员只关心是否完成工作,而不注重工作质量,对是否达到治疗护理效果,是否会对患者造成伤害,漠不关心。违规的护理操作,增加了患者细菌感染的机会,增加患者机体的伤害,影响患者健康的恢复,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这些不负责的做法既是一种违规的行为,同时也是护理道德严重缺失的表现。

第二,对患者尊重的道德缺失。在护理的过程中,部分护士有不尊重患者,对患者直呼床号,对患者的咨询态度冷漠,甚至有取笑患者的残疾、疾病的行为。对患者态度冷淡,漠不关心,观察病情不细心,语言生硬,甚至顶撞患者及其家属。这些不尊重患者的行为,对患者的身心产生了极大的压力和负担,使患者不能在一个平和心境中恢复健康,甚至由于惧怕和护士接触交流,心理负担加重,原有的病情不但没有恢复,而且进一步恶化。护士这种行为既是自身素质底下的表现,更是护理道德缺失的体现。

第三,人文关怀的道德缺失。人文关怀就是以人为本,护理人文关怀也即是人文护理,是文化护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护士将获得的知识内化后,自觉地给予病人的情感付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存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文关怀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病人在接受高技术护理的同时,还要求接受人文关怀。人文护理是现代新型护理模式的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更要与患者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交流,满足患者的合理需要。例如在ICU护理中,护理的对象都是病情严重的患者,护理人员必须要时时观察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的数据,有些护士由于工作的劳累,压力大等原因,不与患者及家属交流。不能及时的了解患者的需要,帮助患者及家属建立恢复健康的信心。这也是护理道德缺失的一种表现。

第四,损害患者权利。很多临床护理工作都涉及病人的隐私,如导尿、灌肠、会阴抹洗、妇科冲洗、术前皮肤准备等等,护士往往不注意操作时为病人遮挡,或未经病人同意,就带学习人员观摩等。这些严重损害了患者自尊、侵犯了患者权利,也是护理伦理缺陷的典型表现。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对患者的特殊疾病、生理缺陷、检查结果等保守秘密,这都是对患者隐私权的尊重,是现代护理道德的要求。如入住ICU的病人由于病情危重,需随时进行抢救,且各种管道多,为方便施救,往往未经病人允许先脱去病人衣物;为保证病人的治疗顺利,管道通畅,防止病人自行拔管(如应用呼吸机支持治疗的病人),护士有时会主动约束病人四肢等,这些都侵害病人的自主权和知情同意权。

第五,收受贿赂极少数的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为了满足个人对金钱的追求,利用患者及家属,急于就医,急于护理的心态,利用护理权利谋取财物。如:向孕妇家属索要护理费及生子红包,向患者推销无用的药物及器材。为了谋取利润,对急于住院的患者及家属索要安排床位的费用等。这些做法都是有悖护理道德要求的,这在社会中往往会造成极坏的影响。

二是现代护理道德缺失的原因。

首先,护理人员道德素质不高。新华网报道:护士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逐步提高。根据注册护士信息库数据,截止2009年底中国大专以上学历层次的护士目前达到51%。此外,各地近几年通过加强各种专业的规范培训,促进护士的专业化发展,提高了护士的技术水平。虽然如此,护士的学历层次仍相对较低,受教育程度较低,综合素质较低。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成绩,采用应试教育的选拔模式,使得培养的学生有文化水平,但道德素质不高。在医疗机构中的一些护理人员,在学校没有经过严格的护理道德教育,护理道德素质较低,只把护理工作看做是谋生的手段,而没有为护理事业献身的信念。

其次,护理人员工作繁重,产生道德疲倦感。我国护理人员是非常缺乏的,医疗机构中护士严重不足,这使得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很大。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的问题是引起中国护士压力的主要来源,如专业的社会地位低、晋升及继续深造的机会少等;工作量及时间分配问题,如上班的护士少、工作量大、非护理性工作太多等。同时,社会、家庭和工作给予了很大的压力。在这种繁重的工作和精神压力下,护理人员很容易产生厌倦、反感、懒散的情绪,这种心态放在工作中就表现为不认真负责,对患者态度冷漠等现象。护士压力直接影响护理质量,因此有效地解除护士压力对于提高护理质量至关重要。

最后,自律性不强,自我要求不高。护士对自己要求不高,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和举止,表现为执行制度不认真、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时情绪差,语言修养差,服务意识差,在工作中不能认真履行慎独的护理道德标准,不能认真完成护理工作,违背护理道德的内容和要求。造成现在护理道德缺失的关键是护理人员自身的护理道德素质不高。护理人员只有扎实的护理知识,娴熟的护理技能是不能满足现代护理工作需要的,现在社会对护理工作的要求更看重的是护理人员自身的道德素质,护理专业教师如果没有充分认识到现代护理工作中伦理缺失问题,就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在护理道德缺失的问题。

(2)加强护理专业教师对护理道德的学习和认知

一是专业教师应从学习护理道德的特点入手。只有根据护理伦理的特点及其与护理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才可能将二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才可能在护理专业课程中有效的提高护生护理伦理修养。具体应掌握以下的护理伦理特点:第一,规范性:护理工作服务的对象是人,护理工作的要求是有效的挽救患者的生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这就要求必须有严格的行为规范细致的、具体的指导和约束护理行为。在护理活动中,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来规范护理行为。护理道德的规范性体现了对患者生命的尊重,体现了护理人员对患者尽职尽责的高尚职业道德精神,也体现出为人类健康全心全意服务的优秀品质。第二,人道性:人道主义是护理道德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护理人员必须尊重患者的权利(如患者有了解病情的权利,有选择医护人员的权利等)和需要(如减轻病痛,帮助尽快恢复健康等),这是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的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通过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少痛苦体现护理道德的人道性特点。第三,自觉性:护理工作有其特殊性,很多时候护理人员是独立工作,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有慎独的精神。慎独一词源于《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其意是指当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这种精神对护理人员尤为重要。患者病情千差万别,文化程度、生活经历、个人信仰等不尽相同,要使患者得到最佳的护理服务,确保护理质量,就要求护理人员自觉地严格遵守规章和行为规范。依靠坚定的护德信念和工作的慎独精神,认真负责的做好护理工作。第四,广泛性:和传统的护理工作相比,现代的护理工作的场所,内容以及服务的对象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延伸和拓展。场所从原来的单一的医院发展到社区、家庭。内容从原来的单一针对病人,发展到现在疾病的预防、身体的保健等,服务对象从原来的身体患病的病人,发展到现在身心的保健和治疗。护理工作变得更加的广泛,这一广泛性的特点就决定了护理道德具有广泛性。第五,与时俱进性:护理道德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的进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来逐步完善自身。因此,护理道德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各项产业都在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质量越来越高,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护理道德的内容、要求等也在进一步的完善,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随之增强,这些都体现了护理道德与时俱进性。第六,阶级性:指的是护理道德的社会属性,它有一部分内容是受到阶级意识和利益影响的,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在不同的社会护理道德服务的对象和目的是不一样的。在资本主义社会,护理道德的目的是如何为资本家挣得更多的金钱,而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护患关系是专业性的、帮助性的人际关系,社会主义的护理道德要求的是护理工作人员全心全意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人类的健康作出贡献。

二是注重专业课程中德育素材的挖掘。护理伦理本身就是在护理过程中产生的,对护理专业课程系统化研究的同时,应进一步挖掘其中的德育素材,通过这些素材在专业课程中对护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护理伦理教育。现在其中有了一部分比较成型的素材资料,但仍有很多素材有待开发,这是护理教师在护生教育方面应不断完善的。

(3)加强德育教师和管理人员护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认知

一是管理人员应了解护理教学相关的内容。

首先,应了解护理道德规范的内容,为管理人员制定护生日常规范提供有利的参考。护理道德规范就是在护理实践中用以调整各种人际关系,判断护理工作者的行为是非,善恶的一种标准,是社会对护理人员的基本道德要求。具体规范如下:第一,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护理事业是一项平凡而伟大的事业。护理人员应做到热爱护理事业、忠于职守、树立对护理事业的自豪感和荣誉感,立志投身于伟大的护理事业中来。护理工作服务的对象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患者在诊断、抢救、治疗、康复等阶段都离不开护理人员,患者疾病的康复,与护理人员的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护理工作是高尚、光荣、伟大的职业,是值得护理人员热爱、忠诚、为之奋斗的事业。用自身的行动来证明白衣天使这个光荣的称号。护理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护理技术,还要善于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使患者在愉快的心情下,主动配合治疗,尽快的恢复健康。第二,尊重患者,一视同仁: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尊重患者的权力和人格,对待患者应该一视同仁,不搞特殊化。在社会主义国家,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护理人员对于患者人格、尊严和权力等不能因患者的社会地位、能力等方面的因素而给予不同的护理,尊重患者的自主权、知情同意权等,特别是那些有特殊情况的患者(如残疾,妇女,儿童等)。护理人员应用自己的语言、态度行为给予患者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心理上的关怀,尽量满足患者正当的需要,公平、公正的分配医疗资源,帮助患者把痛苦降到最低,使患者尽快的恢复健康。第三,钻研技术,精益求精:随着社会的进步,护理模式的转变,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使得对护理工作的科学性、技术性的要求也日渐提高。因此为了满足护理工作的需要,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过硬的护理技术。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迅速,出现很多新的护理仪器,新的护理手段,护理人员只有不断的努力学习护理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护理各项技能,准确快速的掌握新型护理仪器的使用,不断的实现自我完善,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才能完成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任务。第四,端正和蔼,语言文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护理人员要与患者有密切的沟通。语言、仪表、举止行为等外在的文明表现直接影响与患者沟通的效果和质量。举止端正、语言文明不仅是护理人员自身素质和修养的表现,同时也对患者的康复产生影响。护理人员大方得体,举止文雅,能给患者留下温和愉快的印象,使患者易于接近和沟通,使患者情绪稳定,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和勇气,提高治疗的效果。第五,清廉正直、遵纪守法:清廉正直,遵纪守法是护理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的一项重要的标志。护理人员的天职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不能把护理工作当作是牟取个人利益的工具和手段。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人员服务的对象和内容在不断的扩展,有很多单独面对患者和独自处理危急状况的机会,护理人员是否清廉正直不仅仅是护理人员的个人素质的表现,同时直接影响护理人员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光辉形象,更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护理人员应自觉地与不正之风做斗争。第六,相互尊重,团结协作: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强调的是护患、护际、医护之间的关系,是医护工作的集体性和协调性所决定的。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医疗机构中各个专业的分工越来越细致。护理人员既要和患者有好的沟通、协作,又要与各个不同专业科室的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完成对患者的诊断、治疗、护理等工作。护理人员要树立整体观念、顾全大局、相互支持、尊重,共同完成神圣的护理使命。

二是管理人员应了解护理专业知识。

管理人员应走进课堂,在了解护理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护生学习情况及教师的授课情况,对其课时的安排、课程的设置等有极大的帮助。以往的管理模式使教学与课程的设置在一定上偏离,这对护生的专业知识以及护理伦理知识的学习有较大的影响。是否能在教学中有效的进行护理专业教育与护理道德教育的一体化,课程的设置是关键。因此,管理人员有必要学习一下护理专业知识,为教学模式的转变打下基础。

三是护理伦理教师应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

护理伦理教师是护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师资力量。为了提高护生护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护理伦理教师有必要学习护理专业知识及操作。护理道德的主要来源就是护理操作过程及相关的知识。护理伦理的发展离不开护理基础知识和操作,因此为了护理伦理的发展和教学,伦理教师应该系统的、认真的学习护理知识。

3.“一体化”教育的方法

(1)树立“一体化”德育工作的认识

一体化德育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关键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同步,而各部门之间是否能做到协调统一,重点在于全体人员是否有统一的一体化德育工作思想认识。只有统一的思想认识,才能真正的做好一体化德育工作合力育人。教书育人是学校各部门共同的任务,以往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德育部门与学校其他部门相互配合做的不够,育人工作似乎仅仅是德育部门的任务,造成了德育部门在育人工作中处于孤掌难鸣的境地。为了搞好德育工作,院校领导及教学管理部门要积极主动与专业系部、行政管理、医院等部门更好的协调与沟通,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以达到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

第一,加强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延伸,有着指导性的作用。科学发展观强调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各部门展开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能使教学人员及机关干部在思想上建立新的工作观念。通过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可以使教学人员和机关干部对自己工作进行省思,自觉地在工作中引进新的工作理念,寻找适合现在高校发展的工作方法。德育一体化是符合现代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是科学发展观在德育工作中的突出表现。教学人员和机关干部在接受科学发展观思想的同时,认同德育工作一体化,从而积极的投入到协调一体化的护理道德教育工作中。

第二,了解护理道德缺失的危害。只有全体工作人员在思想上对护理道德缺失的危害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在内心中真正认识护理道德的重要性,才能真正认识到德育工作一体化的重要意义,才能自觉地产生德育工作一体化的认识,才能主动的投入到德育工作一体化的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医院护理部门工作中的不良现象的实例、录像等,以及个人对护理工作的真实感受在校园论坛上或QQ中交流,这样方便各部门人员了解护理道德缺失的危害,在思想上明确加强德育工作的必要性,自觉地加入到德育工作一体化队伍中。

第三,展示成绩,树立德育工作一体化的信心。定期的向各部门通报护生的道德素质考评情况,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通过这些情况的反馈,使工作人员看到工作成果的同时在,内心中产生成就感,树立进一步深入开展德育工作一体化的信心,并会自觉的检讨工作中的不足,改进工作方式,努力取得更大的成绩。

(2)建立、实施“一体化”德育工作的机制

一体化德育工作的有效的实施除了对一体化德育教育工作有清楚的认识外,更要有新的工作机制、方法与之相适应,改变原来的各自为政的工作形式,从多角度、多层面统一实施,确保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一,建立一体化德育教育、评估的领导机构。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关要求,成立由院校书记牵头、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参加的、各相关部门共同组成的德育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宣传部门统筹协调,每学期开学前总结上学期的一体化德育工作,统筹协调下学期的德育工作。教务等相关职能部门分头落实。

第二,制定一体化的护理道德育教育计划。由教务部门根据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各相关教学单位应该承担的护理道德任务,下达教学计划,各门护理专业课程的教师及德育教师,要根据总体要求,结合各门课程实际,制定出渗透和进行护理道德教育的具体落实计划。计划中必须明确指导思想,各章节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护理道德实践的安排,护理专业课程必须明确在护理专业课中渗透进行护理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第三,实施一体化的德育考核评价方法。一是改革考核内容,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考核方式为闭卷,卷面成绩100分,折合50分。题型主要有不定项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重点考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考核内容除了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外,还要包括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后所内化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增强基础理论知识考核的刚性化,表现为一票否决制,对学科结束考试卷面成绩低于55分的,不予折合,其本门课程总成绩为不及格,以卷面分计入总成绩,若补考及格,按补考及格记载。对于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表现突出,受学校通报表扬、报道或积极参与教学、社会公益活动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加分奖励,分值5-10分。二是构建全面、复合的评价主体机制。倡导考核主体的复合、互动,就是成立一个包括任课教师(包括护理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全体学生和实习单位在内的考核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任课教师、辅导员、学生和实习单位都是考核的主体,但承担的任务不同。任课教师独立完成理论知识及课堂表现的考核,日常行为表现的考核要由任课教师、辅导员和全班学生共同完成。包括在辅导员的辅助下对全班学生的考核,在班委会组织下的全班同学的互相考评和学生个人的自评,实习学生实习时的行为表现由实习单位考核。表现评价依据主要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道德行为、参加各种集体活动、遵纪守法、爱护公物、心理健康状况、劳动态度、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活动等。通过构建全面、复合的评价主体机制,有利于建立对学生平时道德与法律行为进行督促和激励的机制,使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落到实处,通过学生互评和自评,有利于学生道德与法律行为的自我约束和良好道德与法律行为的自我养成,使考核的过程同时也成了教育的过程。同时,复合、互动的考核主体使得德育课的教学与学生日常管理及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相互渗透,强化了本课程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促进和引导作用。三是改革传统的一锤定音的考核方式,形成连续性强化机制。我们将采用三块多次考核法,即本课程成绩分理论成绩、实践成绩和实习单位考核成绩三大块。首先由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考核《护理伦理》课的学习效果。其次将护理伦理课考核成绩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考核成绩结合起来评定,两门课程必须都合格,德育考核方能合格。再次课程结束至大学毕业之前,每个学期末均进行一次考核,主要由每个学生的平时道德行为表现决定。最后在学生实习阶段,由实习单位对实习学生进行行为考核。理论成绩、实践成绩和实习单位考核成绩相加不及格者,按照原国家教委没有修完教学计划全部课程不能发给毕业证书的规定处理。这样的连续性强化考核方式,使德育水平及道德意识的考核贯穿于学生大学的整个期间,从而形成思想修养一见面,在校期间不断弦的连续性强化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