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效协调声乐“教学”与“表演”浅探

有效协调声乐“教学”与“表演”浅探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有效协调声乐“教学”与“表演”呢,笔者做了一些探索、思考。公开演唱和登台演出是声乐学习的主要目的,有很多学生课堂上唱得不错,可在人前和登台演唱却“怯场”,发挥不出正常水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表演情境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办法。

有效协调声乐“教学”与“表演”浅探[1]

沈丽萍

由于专业特性及传统的原因,声乐教学中一对一的师带徒小课教学模式普遍存在,在教学过程教师弹琴、讲解、示范,学生听讲、理解、练唱,学什么,如何唱都是由老师安排,学生对老师产生了较大程度的依赖性;公开演唱和登台演出是声乐学习的主要目的,有很多学生课堂上唱得不错,可换了环境在人前和登上舞台演唱,却产生“怯场”现象:情绪紧张、手脚发抖、全身冷汗、忘词、气短、声音走形、高音唱破,更谈不上情感的有效表达,导致演唱失败。如何有效协调声乐“教学”与“表演”呢,笔者做了一些探索、思考。

一、教师方面

奥尔夫原本性认为音乐必须自己参与的。作为声乐教师首先必须掌握歌唱的技能技巧,具备较强的歌曲演唱能力。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跟学生讲解了很多理论,学生感觉茫然,一句恰当的范唱,学生茅塞顿开,事半功倍。美国女高音歌唱家伊丽莎白·舒曼曾说:“范唱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它能使学生充分了解教师的意愿。”但也有部分教师由于多年的教学,形成经验主义,而荒废了自己的声乐学习和交流,不汲取新的养分,声乐理念、技巧不能与时俱进;或者忙于生活,不常参与社会活动、演出,演唱能力大不如以前。久而久之,无论是声乐理念技巧上还是演唱表达能力上都与时下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这样的教师,学生很难信服、崇拜,教学工作将举步维艰;作为声乐教师,必须坚持“教学相长”,加强学术交流,广泛涉猎国内外先进的声乐演唱方法,时时汲取先进的声乐技能技巧为我所有,同时要经常于公开场合演唱,使自己的声乐演唱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上,教学范唱驾轻就熟“得心应口”,学生对自己的老师敬仰佩服,对歌唱热血沸腾,学习声乐的欲望强烈。

二、学生方面

提升歌唱趣味。有这样的现象:学生对流行歌曲兴趣浓厚但并不怎么喜欢唱法,而是文化成绩较差,最终选择这一“捷径”。但一旦正式学习声乐,就会发现不是想的那么回事——能“飚”个高音,歌越大越好等等。老师对他们原来习惯的方法进行改正,感觉显得退步了。原来能唱“g2”,现在上不去了,原来能唱很多大歌,现在愈显力不从心(短期内)。这时间学生会茫然失措:我不适合学唱?老师找得不对?我怎么办?学不学了?……这一阶段学生最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在本人20年声乐教学中也同样遇到这样的问题。作为教师要耐心,开诚布公地交流,肯定学生的兴趣,并明确地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怎样做呢?!①“拨乱反正”:要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思想,唱歌不盲目追求高、大,声乐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在接受较规范的声乐教学时,教师首先会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声音条件制定一个较为科学的训练计划,先从气息、打开(共鸣)、咬字吐字等方面系统协调打基础,再逐步强化,这需要一个过程。②有效借鉴:徐悲鸿曾说“广博其知识,完善其专业,高尚其志趣,澄清其品格”。多欣赏、多观摩声乐演唱比赛和独唱音乐会等形式多样的声乐活动,扩展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声乐鉴赏能力,拓宽学生的兴趣面,寻找歌唱乐趣。③身体力行:多接触、多演唱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本人认为对初学者不仅要进行正确的声音训练,更重要的一点是不局限于美声、通俗、民族唱法等,古今中外,让学生更多地涉猎类型、风格、体裁各异的声乐作品,丰富学生的歌唱内容,学生会主动思考,积累经验,寻找适合自己的路子,使歌唱成为终身志趣。

三、教学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从根本上协调了声乐演唱的技能技巧和临场表演,歌唱技巧的掌握,“调控”心理的培养,歌唱艺术的二度创作,歌唱者情感的投入在开始接触声乐时同步发展,二者有机融合,密不可分。

1.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要帮助学生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声乐表演教学历来采取“一对一”的小课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地位非常突出,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声乐教学、表演中,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我们通常的开场白“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可以变为“老师,今天我想学……”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2.学生自我管理学习的能力养成

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意义建构。在以小课教学为主的声乐表演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声音条件、学习能力、认知程度建议不同的学习曲目,帮助学生在自己的认知基础、认知能力、认知结构上进行认知拓展,并合理地掌握学习进度,帮助学生养成管理学习的能力。

3.表演情境创设——创设与舞台表演相似的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公开演唱和登台演出是声乐学习的主要目的,有很多学生课堂上唱得不错,可在人前和登台演唱却“怯场”,发挥不出正常水平。这种现象是由于歌唱技巧掌握不好或者演唱天赋太差造成的吗?个人认为主要是不能适应面对观众演唱的情境而产生紧张,这与传统的师生“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有关,教学环境与演出情境相差太大,无法建立面对观众和舞台的心理体验,心理素质得不到锻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表演情境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办法。①我所在的职校只有少数几个学声乐,通常采取一对多的小组课教学,演唱学生能在多人的环境中思索、练唱、表现,其他学生能站在一个“旁观者清”的角度,审视、思考声乐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并沟通交流。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互动,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②定期将学生带到普通班级或活动课、出操等时段演唱,组织其他学生担任观众并参与评价,使学生经常处于模拟舞台之上,面对一群专业非专业的“观众”,把他们当成朋友,用歌声向他们真心倾诉情感、传达艺术,这样心情就会放松,充分发挥技能技巧,锻炼“调控”心理,并展开歌唱艺术的二度创作,教学和表演得到有效协调。

4.内容情境创设——创设所唱曲目中蕴涵的情境

创设与歌曲内容相似的情景,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设想学生学习演唱具有浓郁草原风格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时,如果能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翠绿的草地上蒙古包”的情境中,踩着悠闲的步伐,唱着优美的旋律,是怎样宽广悠远的心境,怎样喜悦幸福的心情。在这样的情境中作品风格的掌握和歌曲情感表现将是水到渠成。可以组织学生实地采风、体验,可以视屏图片模拟,情境想象——帮助学生展开艺术想象力是重中之重……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完成对歌曲蕴涵的情节、情境、情感的演绎,达到对歌曲意义和演唱技巧全面建构的教学目的。

5.协作、交流——开展艺术实践活动

艺术实践是声乐表演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形式,艺术实践多种多样,如“演唱沙龙”,如“登台演出”,而“歌剧排练”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提倡的情境、协作交流、意义建构的主旨。我的学生曾排过歌剧《白毛女》片段,在排练中学生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在一定时间内学会演唱并扮演好喜儿、杨白劳等角色。学生要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进行学习。由于歌剧是将音乐、戏剧、舞蹈、文学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有“歌唱”又有“表演”,所以学生要学习的内容非常多,包括《白毛女》的创作目的、音乐特点、角色的个性、唱腔要求、情感表现、角色之间的关系等等。学生们从一开始的各自单纯演唱,合练时笑场,到自发挖掘《白毛女》时代背景,角色内心情感揣摩,人物形象的塑造,最终的汇报表演虽然稚嫩,整个实践过程却反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管理学习的能力和协作学习的精神,对演唱和表演有了自己独特的意义建构。

6.声音概念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是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事实上无论理念的认知、管理学习能力的养成、情境创设都达成多种多样的意义建构。在这里探索一下声音概念的建构。无论声乐教学伊始还是登台表演,都离不开好的声音概念作参照,一般歌唱者的声音存在两种效果:一种是主观效果,即现场演唱时,自己的耳朵听到的声音效果;另一种是客观效果,即歌唱者歌唱时,观众听到的声音效果,歌唱是通过歌者的声音传达出的情感感染听众,歌唱者就应在认识声音有主客观区别的基础上,要以客观的声音形象来指导主观思维,来不断调整。声音的客观效果可以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来了解获得,当然更具体的直接的方法是把声音录下来听,这时的声音相对客观、正确。建构好的声音概念能像镜子一样伴随歌唱生涯时时参照。

四、忌“矫枉过正”

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不排除传统教学。传统“一对一”声乐教学重视知识的确定性和稳定性,注重分析和抽象,这在声乐学习的初级阶段是必要且有其合理性的。我知道:教师的作用虽已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但教师的备课量却更大了。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专业技能技巧,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技能,帮助学生逐步建立主动学习。若想要声音技能技巧的掌握和临场表演的协调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情境创设、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都离不开教师的认真组织和精心指导。如果“矫枉过正”,学生的自主学习将会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摸索,讨论交流将成为不着边际的唠嗑,意义建构将会像海市蜃楼一样飘缈。教师事先的准备、组织工作、引导作用都大大增加,我们教师不能有丝毫懈怠。

“打破小我,成就大家”我们服务于不同的学校,有乡村城镇的,有县城都市的,所教的学生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协作、会话、交互式学习要求我们“打破小我,成就大家”,打破你的学生我的弟子的传统,减少校与校的界限,尽可能创造条件定期开展艺术实践活动,让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群体共享,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通过师生、同学间的协作、交流,完成对歌曲蕴涵情感的演绎,达到对演唱技巧和歌曲意义全面建构的教学目的,拓展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从而带动如东声乐教育,培养更多像李涵(目前服务役于海政)、钟晓琳(目前就职于文化公司)一样技巧和表演俱优的歌手,成就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演唱大家”。

【注释】

[1]原载《如东学院学报》.201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