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在教育职业中的道德规范

教师在教育职业中的道德规范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事业是具有永恒性的事业。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必须明确教师职业关系中的基本道德要求。也就是说,一个教师应当热爱教育,树立高尚的师德。这既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又是教师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教书育人就是调整这种教师与教育目的关系的道德要求,它概括了教师劳动的全部内容,也是教育行为的宗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第二节 教师在教育职业中的道德规范

教育事业是具有永恒性的事业。国家的强盛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而培养合格的人才,关键在教师。教师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桥梁,教师对自己职业道德认识如何,对教师职业关系把握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和育人的效果。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必须明确教师职业关系中的基本道德要求。

一、热爱教育,乐于奉献

(一)热爱教育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既需要渊博的知识,又需要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既要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又必须付出体力的消耗。一句话,教师的劳动是艰辛的。同时,教师所从事的事业又是意义深远的。没有教师辛勤的付出,就没有人才的茁壮成长,就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对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把教师从事的艰苦劳动和这种艰苦劳动对于祖国美好未来的意义联系起来,就能感到教师为此而付出的劳动是值得的,就会感到当一名人民教师的光荣和自豪,从而培养起热爱本职工作的感情。而有了这样热爱本职工作的深厚感情作内在基础,就会有克服困难的力量,就能在劳动的艰辛中体验到无穷的乐趣,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所以说,真正要在教育事业上有所作为,真正做一名合格乃至出色的教师,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热爱教师职业,热爱自己的工作,在工作实践中培养起对本职工作的深厚感情。也就是说,一个教师应当热爱教育,树立高尚的师德

教师教书育人的活动主要在学校,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场所,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思想品德和科学知识教育的基地。学校依靠全体教职员工团结一致的共同努力,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作为学校工作主力的教师,必须关心爱护自己的学校,用自己出色的工作把学校建设好,把学校办成令人民满意的学校。对于教师来说,树立集体观念,必须先树立关心、爱护学校的观念。爱护学校,要从我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教师应该爱护学校财产,维护学校利益,珍惜学校荣誉,主动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自觉地做学校的主人翁,还要注意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二)乐于奉献是人民教师的本色

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大教育家孔子,从教四十余载,开我国古代大规模私人讲学的先河。他所培养的学生号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有一次,在孔子游历各国被围于陈蔡之际,断粮七日,从学弟子皆病不能起,但他仍讲诵不辍。这种呕心沥血,以教为重的献身精神,成为历代教师的楷模。宋代著名的教育家朱熹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五十年,一生讲学,乐此不疲。现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留学返国,投身教育三十年,赢得桃李满天下,以“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情怀,献身教育事业而鞠躬尽瘁。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徐特立,从18岁就从事教育职业,在他从教的七十年中,饱尝忧患,矢志不渝,从一个为生计所迫的教书匠成长为著名的教育家,从一位民主主义战士成长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他所走过的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中,始终坚持“以教书为职业,教育为事业”,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被尊为“人民师表”。

在我国,尤其是近些年来,教育已和农业、能源、交通、科技一样,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这说明国家和人民不仅需要大批的知识分子投身到教育事业中来,而且更需要无数像陶行知、徐特立一样的忠于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的教师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立足教师岗位,去传播人类的文化知识和精神文明,去塑造青少年的灵魂,去培养和造就未来的建设者。

教师的工作是清苦的,既无显赫的地位,也没有丰厚的物质待遇;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没有轰轰烈烈、动人心魄的大场面,也没有举世皆知的辉煌业绩。教师的劳动没有严格的时空界限,课上课下,白天夜晚,总是默默地向学生倾洒着心血和汗水。教师是“蜡烛”,教师是“春蚕”,他是人生的基石,他是伟人的梯子。正因为如此,才需要教师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不计个人得失,富于牺牲精神。只有对教师的职业有了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只有具备了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才能产生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勇于肩负人民重托,把培养下一代视为已任和天职,才能在教育岗位上全心全意、精益求精,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

总之,时代对教育寄予厚望,对教师赋予重任,教师要以国家、社会的大业为己任,珍视自己所承担的职责,爱岗敬业,乐于为之奉献自己的宝贵年华。

二、教书育人,尽职尽责

(一)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道德责任

热爱本职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精神的层次上,不能仅仅是一种感情,而必须把忠于职守、对工作服务对象以及对社会的高度负责的责任感转化为实际行动,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工作,把高质量的工作成果奉献给社会。

所谓教书育人,是指教师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把教育和教学结合起来,尽职尽责,既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这既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又是教师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

对于所有的学校来说,教学都是中心工作,但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具体落实在教师职业行为上就是通过教师的劳动培养人、塑造人、改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书育人就是调整这种教师与教育目的关系的道德要求,它概括了教师劳动的全部内容,也是教育行为的宗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一般的说,教书是指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学生的智能;育人是指教师通过课上课下教学活动和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进行的一些显性的或潜在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书和育人的紧密结合其结果必然是学生的德才兼备。教书和育人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一名优秀的教师绝不是简单的“教书匠”和传授知识的“工具”,而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生活的导师,是道德的领路人。

古往今来,教书育人始终是教师和学校的根本任务,也是根本的道德责任。尤其是在高科技、新观念高速发展,教育模式转变,社会不断变革的当今时代,对人才的选择和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已普遍认识到,人才决定着劳动生产率,决定着经济效益和经济的发展。所以,教书育人更成为向社会提供高素质的新型合格人才的最有效途径。

教书育人为现代社会培养和造就了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的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包括人的知识、智慧、能力等,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和为人类作贡献的本领。文化素质的不同使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也完全不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社会职能及职业结构的变化,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已从过去那种主要依靠增加劳动力数量,延长劳动时间和加大劳动强度转变为主要以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来实现,只具备一般的文化知识和操作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现代和未来社会需要的是既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较高的智能水平,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人格、强健的体魄以及会应变、能合作、善协调的全能型人才。教书育人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升华了教育者、被教育者的精神境界。

教书育人为未来社会培养和造就了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接班人。良好思想道德素质是指具有远大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态度,政治上成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关心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愿意把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奉献给人民和社会。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指善良、勤奋、诚实、守信,有责任感,有坚强的意志,吃苦耐劳,善于与人合作等等。上述两个方面的和就叫做“德”。德是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也有人称其为“情智”(情感智商)。它对一个人智能的发展,对一个人的成才乃至人生的成功与否影响重大。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在传授知识,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发展知识的能力和智力水平的同时,又注重培养学生优秀的品格,使学生既有知识和一技之长,又有爱心和上进心,坚强、自信,具有较强的承受挫折的能力、自我心理调整能力、平衡情感变化能力以及行为上的自控能力、生活自立能力和竞争能力等,这样的学生必然发展为复合型人才,这恰恰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

(二)兢兢业业,扎实练就基本功

教书是育人的手段,教好书是教师的主要职责。教师要想教好书,就得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功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最基本的教学能力,也是做一个合格教师的起码要求,是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基本功扎实过硬,才可能达到本专业的较高水准。练就扎实的基本功,要靠爱岗敬业的精神,要靠长期的、反复的苦练,其核心是“认真”二字。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前题,备课的主要工作是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编写教案。备课所需要的主要能力是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的能力,教师把握和处理教材的过程是一种教学艺术的再创造过程。所以,教师要认真备课,逐步提高把握和处理教材的能力。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一个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过程。教师要认真上课,注意提高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注意提高学生独立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巩固和消化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知识,形成学生的技能技巧,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育好人是教师的天职所在。所谓育人,就是把学生培养教育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育人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诸方面。要把育人的工作做好,就要遵循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要想做好育人工作,首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人生观、学生观。其次还要具备多种教育能力和教育技巧。教师要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书育人,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它统帅、制约着师德的一切行为规范和范畴,是教师道德实践中的根本范畴。

三、严谨治学,提高水平

(一)严谨治学的意义

1.严谨治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学风所必需的

学风是学习风貌或学习风气的简称,是反映学生学习品质和精神状态的概念,是对学生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及学习方法具有评价意义的概念。培养学生良好学风的基本目的,是使学生不仅学会现有教材体系中的内容,完成培养目标,而且“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变外在塑造为主体性的发展。

学生学风的好坏,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人们都说教师在教育中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教师的学风教风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或决定着学生的学风。由于教师每天都和学生在一起进行学习活动,并对学生的学习直接给予指点,在这种相互交流中,学生对教师的教风和学风会有直接的感受,其中教师的严谨治学也会使学生耳濡目染。现实中,教师在治学、施教上的严谨和严格性,往往会使许多学生做事马虎的毛病得到克服,形成认真的学习态度;教师在治学施教中的求真务实的态度和钻研精神以及在这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和指导,往往会使许多学生形成勤奋钻研、思维严谨、操作规范的学习品质;教师学而不厌、博学多才的执教风范,往往会使许多学生形成善于质疑,崇尚超越的学习意识。与此相反的是,教师如果对待工作总是马虎了事,对待学问不求甚解,不刻苦钻研,故步自封,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良好学风。

在形成学生的良好学风方面,教师学风的影响力是巨大无比的。教师在平日学习生活中的刻苦钻研、学而不厌、不骄不躁、勤思明辨、坚持真理、努力甄别真假以及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也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风是现代学校教育必须特别强调的任务。要形成学生的良好学风,教师具有严谨治学的师德修养是一个前提条件,教师的严谨治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学风所必需的。

2.严谨治学是提高教师素质所必需的

提高教师素质需要多方面的措施,但教师自身主观上的努力至关重要,而严谨治学,就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在因素。因为严谨治学的过程,是一个好学不倦的过程,是一个刻苦钻研的过程,是直言思辨的过程,是研磨推敲的过程,是实事求是、科学执教的过程。可以想象,这样的过程对教师素质的提高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可以说,严谨治学本身就是教师提高素质的内在自觉。由此可见,严谨治学既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所必需的,同时,又是教师业务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查一个教师的素质特别是业务素质如何,关键的一项是看其能否做到严谨治学。

3.严谨治学是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所必需的

严谨治学的另一个重要的意义是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所必需的。严谨治学对学生良好学风的影响,对教师自身素质发展的影响,这个过程本身就说明教师严谨治学对提高教育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因为学生的学风问题,教师自身的素质问题,是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另外,从严谨治学对教育质量的直接影响来看,没有严谨治学的保证,要达到一流的教育质量也是不可能的。

当然,严谨治学所追求的教育质量,应是一种正确把握的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涉及学生素质发展好坏的大问题,没有好的质量,就不会有好的学生素质。要达到良好的教育质量,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诸如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改革教育体制、完善教育管理机制等。不过,无论我们的视野扩大或缩小到什么程度,教师“严谨治学”问题是无法弃而不论的。因为良好教育质量的实现,没有严谨的要求、指导和培养过程,是达不到的。所以说,没有严谨治学的一贯保证,就没有一流的教育质量。

(二)严谨治学的基本要求

1.好学不倦,精通业务

好学不倦、勤奋刻苦是为人师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教师争取教书育人资格的基本条件。没有好学不倦的精神,没有勤奋刻苦的行动,即使一个天生聪慧之人,也不免呆蠢迂腐。要做到好学不倦,基本要求就是勤奋刻苦,充分利用点滴时间,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克服困难,择善而从。此外,要放低姿态,遇到自己不知道、不理解的知识,应虚心向他人请教,做到不耻下问,这才是真正的好学。

古人指出:“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与学对教师来说是一用之二事,好学不倦的最终目的是精通业务,教书育人。教师履行自身职责,完成教育任务,需要具备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等多方面的学识素养,需要具备教学、教育、管理、交际等多方面的能力。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在实际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并且随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结构,适应社会变迁的需要。故此,“学”是“教”的前提,好学不倦是为人师者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顺利承担或完成教书育人任务的基本保障。

2.把握规律,科学施教

把握规律的目的在于科学施教,科学施教要以把握规律作保证。这意味着首先要注重认识规律,然后才能把握规律。教师执教要把握的规律主要涉及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自身运行的规律、人的知识才能和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教学的规律以及教育管理的规律等。

要达到把握规律、科学施教的要求,首先要做到及时总结和提炼经验。“依靠经验可以应付教学”的思想观念和“教育劳动很简单,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根教鞭”的看法,都是对教育的浅薄之见。教育劳动看似简单,实则繁难,仅仅依靠经验远远不够。不能否认,实践经验中有着对规律性的认识,不过经验如果没有自觉提炼的过程,就只能停留在直觉层面,不能应对事物的变化。所以,教师主动自觉地总结经验,使之上升到规律性认识,是其严谨治学的实践体现。其次,要主动自觉地汲取前人对教育活动规律的科学认识,并努力使之成为自身素质的一部分。千百年来,无数优秀教师和教育思想家对教育规律进行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丰富的认识成果,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教师应当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验证并不断完善科学认识,以科学的认识去指导教育实践,即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切实做到古人所提倡的“教学相长”。缺乏大胆的实践,缺乏对教育规律的自觉的实践体会、探察和利用,所谓“把握规律,科学施教”就是一句空话,最多不过是华而不实的“纸上谈兵”。

3.严于律己,精益求精

教师严谨治学过程中的“严于律己”,是指教师严格按照教育职责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素养标准,切实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更好地履行教育职责,完成教育任务。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需要具有真才实学和丰富的科学知识,要谙熟科学方法、强化科学精神、不懈追求教育艺术,还需要有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敢于同谬误作斗争的信心、决心、精神和勇气,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去探索真理,掌握真理。因此,教师要做到严谨治学,就不能不严于律己,要对自我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并时刻自我照察,自我督促。

4.不断探索,勇于创新

由于教育劳动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人类活动,而且至今还给人们保留着无限的探索空间。所以,严谨治学的师德要求中很自然地包含着“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价值导向。

“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要求教师具备并不断发展改革意识,清除循规蹈矩、畏缩不前的保守思想,以开放的心灵面对开放的事业、开放的世界,从改革的视角去看待早已习惯甚至被视为传统的教育模式,注意从现实教育目的、提高教育效率的要求出发,正确对待日常工作。此外,教师应在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勇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并以科学的形式、科学的方法积极探求更有效、更科学、更合理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形式。

“严谨治学”这一师德规范具有丰富广泛的价值内涵,概括了多方面的师德要求。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把握“严谨治学”这一师德规范,严格按照其所提出的要求去做,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