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应树立的教育理念

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应树立的教育理念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创新能力培养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个层面。理工类高校需要提供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其实质就是让生命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教师人文素质教育中应树立的教育理念_理工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大学教育的主体,也是大学教育的主人,又是大学教育的直接受益者,每一位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前提应当是其自觉性与能动性相结合。因为,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受到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但关键在于学生自身的志趣和不懈努力。如果学生自身希望成为全面发展的佼佼者,那么外部搭建的素质拓展平台就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反之,可能再多的外部努力都可能付之东流。人文素质的提升是一个“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过程,大学生自身能动性的发挥,始终是第一位的。要让学生们自己行动起来开展各种各样的人文情怀的宣传和实践活动。从自己身边的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应当通过对学生兴趣爱好的了解逐渐的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这样才能够使学生不断的提高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不同需求。

二、关注学生的创造性

创新是民族之魂、强国之本、发展之根。人类作为有意识的生命存在体,延续的力量就在于创造、更新。创新能力培养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个层面。一是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奥秘,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知识的广采博取中力求达到博、深、新的统一,及时更新观念,掌握新兴学科与学术前沿的新思想、新动态。二是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思维,使大学生在变革旧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学会新的思维方式,掌握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以外,学会辐射思维、逆向思维等等,尤其是学会通过多学科的交叉互渗整合,发现新的意蕴。三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在实践中的确证和外化。使学生多参与创新实践,让创造的成果真正成为创新能力这一本质力量的对象。理工类高校需要提供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三、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育对象的差异性要求教师应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从而尊重学生的个性。“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其实质就是让生命呈现出不同的色彩。马克思指出:“即使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里,每个人都能成为出色的画家,但这绝不排斥每个人也成为独创的画家的可能性。”可见只要社会为个人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每个人都会令自己的能力得以发展。

【注释】

[1]中宣部宣传教育局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

[2]吴美华,高娟.高校教师人文素质现状分析与模式创新[J].职业时空,2009(2).

[3](美)欧内斯特·博耶著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译.美国大学教育:现状·经验·问题及对策[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131-132.

[4]恩斯特·卡西尔(德).人论(AnEssayonMan)[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0.

[5]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44-45.

[6]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北京:三联书店,2002:1.

[7]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27.

[8]石中英.教师的基本价值品质及其形成田[J].中国教师,2009(l).

[9]杨振宁:杨振宁文集(上)[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46.

[10]侯文华.论人文德育的价值取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