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案例

幼儿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案例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健康成长。教师作为幼儿游戏的伙伴,在游戏中通过扮演角色来指导。成人对游戏的控制是一种隐性的控制,而不是显性的,是以不干涉幼儿游戏为前提的。幼儿是否在自主活动是判断这种活动是否是幼儿游戏的重要依据。创造性游戏是幼儿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幼儿园游戏的质量和教师对游戏的运用及指导有一定的关系,从教师指导上可以把游戏分为幼儿自发游戏和教

一、幼儿游戏的内涵

(一)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

在一日生活中,除了吃饭、睡觉等生活活动外,幼儿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游戏,而且相比其他活动,游戏活动占很大比例。即便是生活、劳动、学习等活动,幼儿也常常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的,或将生活、学习、劳动的过程变成游戏活动。可见,幼儿喜欢游戏,喜欢把他们的一切活动游戏化。

不过,游戏化的活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如游戏化的劳动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劳动,但并不意味着劳动与游戏等同,也不意味着游戏化的活动成了游戏。

游戏不仅可以在活动区里开展,也可以在活动区以外开展,而且有的游戏必须在活动区以外才可能进行。这正是为什么幼儿园可以采用活动区的形式,但却不能以活动区完全取代游戏的道理所在。

(二)游戏是幼儿对生长的适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较低,但发展的速度却很快。

幼儿身心的快速发展是以幼儿的多种需要——运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操作和探索的需要等的满足为前提的。由于幼儿的年龄小,实际能力还较差,这些需要很难在真实生活中得到充分满足。为解决身心发展及其需要在现实中与实际能力之间的矛盾,幼儿创造并参与游戏,到游戏中去满足需要,适应生长。

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决定了幼儿游戏的水平,幼儿所玩的游戏内容、形式等与其实际身心发展水平是相一致的。因此可以说,游戏是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主要活动。

(三)游戏是幼儿的自发学习

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健康成长。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是一种自发的学习,这种学习与其他形式的学习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学习的目标是隐含的

幼儿积极、主动投入游戏,就会在游戏过程中自然地实现某些方面的发展目标。

2.学习方式是潜移默化的

由于幼儿在游戏中总是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体验,加上积极性、主动性高,因而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是潜移默化的,甚至幼儿也不知道自己是在进行学习。

3.学习的动力来自幼儿内部

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好动、好奇、操作摆弄物体、与人交往等需要,所以游戏中的学习完全是由幼儿的兴趣、喜好、探索等内部动机推动的。

真题再现

幼儿在游戏中的动机,往往是_____ 。

(河南省2016年)

【育萃专家解析】内部动机。

二、幼儿游戏的特点

(一)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

游戏满足了幼儿的需要,符合幼儿的意愿,因而幼儿乐于游戏并在游戏过程中积极思考与表现,有极强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主要表现在游戏的内容、形式、进程等由幼儿选择,而不由成人直接影响、控制幼儿的游戏。例如,教师通过创设环境、提供材料等方式刺激某一游戏的主题出现,但不是告诉、规定幼儿玩某一主题的游戏。教师作为幼儿游戏的伙伴,在游戏中通过扮演角色来指导。成人对游戏的控制是一种隐性的控制,而不是显性的,是以不干涉幼儿游戏为前提的。幼儿是否在自主活动是判断这种活动是否是幼儿游戏的重要依据。

(二)游戏无强制性的外在目的

幼儿玩游戏的目的在于游戏活动本身,是为了好玩而游戏,别无其他目的。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能获得体、智、德、美等某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发展,但这种发展不是幼儿在游戏中有意追求的目的,幼儿并未意识到游戏的这种作用。

教师、家长意识到游戏所能达到的目的和游戏的作用,但这种目的只是存在于教师、家长头脑中,不能把教师、家长对游戏目标的追求强加于幼儿身上。游戏所能达到的目的应该内化成为教师价值观的一部分,在每次、每周、每月、每年的游戏指导中,教师都应怀着这些目标。

(三)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体验

由于幼儿在游戏中没有刻意要达到的目标,并不追求某一结果,减轻了为达到目标而产生的紧张和心理压力,总是成功的体验强于失败的体验,处于愉悦的情绪体验之中。

同时,由于游戏满足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需要,需要的满足给幼儿带来了快乐,只要幼儿在活动中具有满足感、成功感等积极的内心体验,就可以说幼儿有了愉悦的情绪体验。

(四)游戏活动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发展的

幼儿对游戏的假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游戏角色的假想 (以人代人)

幼儿在游戏中必须凭借想象,把自己想象、装扮成某个角色,并接受游戏伙伴所想象、装扮的角色。

2.对游戏材料的假想 (以物代物)

幼儿的游戏离不开游戏材料,有的材料较接近于真实的事物,有的材料则和真实物体有较大差异。幼儿在运用这些游戏材料时,需要把它们想象成为真的,并对其施加类似成人的真实动作。

3.对游戏情景的假想 (情景转换)

幼儿在以人代人和以物代物的基础上,通过动作把自己目前的现状想象成生活中的某一情景。符合以上特点的幼儿活动就是幼儿游戏,如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等。

教师为了实现幼儿园教育的任务、目的,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通常把这种活动称为教学化的游戏或游戏化的教学。从本质上讲,教学游戏是一种教学,是一种寓教于乐、寓教学于游戏之中的活动,而不是游戏。这种活动有明显的外在目的,注重活动的结果,但它体现了游戏的某些特征,如愉悦的体验、幼儿一定的自主性等,所以幼儿就有了游戏的感觉。

(五)游戏是模拟、虚构的活动

游戏是幼儿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是假装的,不是真实的。在游戏中,幼儿通过想象将日常生活中的表象组合成新的表象运用于游戏之中。例如,改变角色,以人代人 (将自己扮成司机);改变物体用途,以物代物 (将椅子当 “马”);形成新情境 (乘客上车、司机打招呼等)。通过假装和虚构的情境,游戏就开始玩起来了。

真题再现

简述游戏的特点。

(云南省2014年)

【育萃专家解析】

游戏的特点包括:①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②游戏无强制性的外在目的;③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体验;④游戏活动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发展的;⑤游戏是模拟、虚构的活动。

三、幼儿游戏的分类

(一)从教育的作用上分

游戏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分类方法也各不相同。根据游戏的教育作用和特点可以将游戏划分为两大类,即创造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

真题再现

按其教育作用不同,幼儿园游戏分成创造性游戏和 游戏两种。

(云南省2016年)

【育萃专家解析】规则性。

1.创造性游戏

创造性游戏是幼儿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幼儿在创造性游戏中经过头脑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反映现实世界。创造性游戏满足了幼儿好学、好问、好奇、好模仿的心理需求。常见的创造性游戏主要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

真题再现

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和规则游戏,其中创造性游戏包括_____ 、_____ 、表演游戏。

(江苏省2016年)

【育萃专家解析】角色游戏;结构游戏。

(1)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角色,通过模仿和想象,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

(2)结构游戏

结构游戏又称 “建筑游戏”,是幼儿使用多种结构材料 (如积木、积塑、沙石、泥、雪、金属材料等),通过想象和实际的创造行为,构造建筑物或建筑形象的游戏活动。

(3)表演游戏

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童话的内容,借助于语言、动作、表情等完成活动或角色扮演的游戏。

真题再现

儿童分别扮演白蝴蝶、红蝴蝶、青蝴蝶,一起进行 “三只蝴蝶”的游戏。这属于 ( )

(安徽省2016年)

A.智力游戏 B.体育游戏 C.角色游戏 D.表演游戏

【育萃专家解析】D。表演游戏又称为戏剧游戏,它是以故事或童话情节为表演内容的一种游戏形式。

2.规则性游戏

规则性游戏是成人为发展幼儿各种能力而编制的、有明确规则的游戏。它一般包括游戏的目的、玩法、规则和结果四个部分。游戏的目的通常是指在游戏中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动作和智力的具体任务;游戏的玩法是指为了实现游戏的目的,对幼儿的动作和活动提出的要求;游戏的规则是指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定,以确保游戏的顺利进行;游戏的结果是指参加游戏的幼儿经过努力,最后所达到的目标。其中,游戏的规则是核心,规则不明确或不遵守规则,游戏将无法进行。

在幼儿进行规则性游戏之前,往往需要成人的指导与讲解,待熟练掌握后,便可以自由地进行游戏了。规则性游戏主要包括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等。

(1)智力游戏

智力游戏是将一定的学习内容和游戏形式紧密结合起来,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的游戏。

(2)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是由各种基本动作所组成的一种有规则的游戏,能够发展幼儿的体力和智力,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和优秀品德的培养。

(3)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按一定规则和音乐的要求进行歌曲动作的游戏。

(二)从教师指导上分

幼儿园游戏的质量和教师对游戏的运用及指导有一定的关系,从教师指导上可以把游戏分为幼儿自发游戏和教学游戏两类:

1.幼儿自发游戏

幼儿自发游戏是由儿童自己思考、组织发起的,游戏的目的在于游戏本身,充分反映了儿童的自主性,所以又称自主游戏。例如,在自由活动的时候,幼儿自己决定和谁一起玩、玩什么、在哪里玩、如何玩等。

2.教学游戏

教学游戏是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目的,按照一定的目标设计游戏,旨在促进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因而又称规则游戏。比如,为了培养幼儿眼、手、脚的协调能力,教师设计了一个 “打保龄球”的体育游戏,要求幼儿拿小皮球站在离 “保龄球瓶”(用10个空饮料瓶装上少许沙子或水,排成一排)2~3米左右的地方,身体略向前倾,对准 “保龄球瓶”,用力把皮球滚出去,击倒 “保龄球瓶”最多者为冠军。

(三)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上分

从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发展来看,可将幼儿游戏的发展分成四个阶段,即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

1.独自游戏

独自游戏是指幼儿只会单独地玩,学步期或其前后的婴幼儿通常以这种方式进行游戏。这一阶段的婴幼儿以自我为中心,不太察觉其他人的存在,都是独自地玩着玩具,不理会他人在玩什么。

真题再现

儿童2岁半以后能自己玩玩具,进行游戏,但不参与别人的游戏,似乎没有意识到其他儿童的存在,从儿童社会性发展水平看,这种游戏水平属于 ( )

(河南省2015年)

A.非游戏行为 B.独自游戏 C.平行游戏 D.合作游戏

【育萃专家解析】B。独自游戏是指幼儿只会单独地玩,学步期或其前后的婴幼儿通常以这种方式进行游戏。

2.平行游戏

平行游戏是指幼儿看似在一块玩,但仍是单独做游戏,各自玩着自己的玩具,彼此没有交流 (包括口头语言的沟通和身体语言的交流)。他们会察觉到其他幼儿的存在,偶尔会看一下别的幼儿,但接着又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游戏中。这种游戏在2~3岁时常见。

真题再现

小红和小明都在建构游戏区专注地用积塑拼搭自己的玩具,几乎没说一句话。他们的游戏属于( )

(江西省2015年)

A.联合游戏 B.平行游戏 C.独自游戏 D.合作游戏

【育萃专家解析】B。平行游戏是指幼儿看似在一块玩,但仍是单独做游戏,各自玩着自己的玩具,彼此没有交流 (包括口头语言的沟通和身体语言的交流)。

3.联合游戏

联合游戏是指幼儿和同伴一起玩游戏,谈论共同的活动,但是没有分工,也没有围绕具体目标的共同活动,而是根据自己的愿望进行游戏。这种游戏多见于3~4岁。

4.合作游戏

到合作游戏阶段,儿童在游戏中有共同的目的,有达到目的的方法,活动有组织、有分工。这时,他们开始感到游戏中必须有某些规则使所有参与者都能够遵守。5岁或5岁以上的幼儿已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参与社交的经验,他们经过互相讨论,订出大家都乐于遵守的游戏规则,并在游戏中互相合作,努力达到游戏的目的。

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无论是身体、智能还是社会行为等,速度都不相同,因此,幼儿由个人的独自游戏发展至集体的合作游戏所经过的时间长短不一。后一阶段的游戏水平总包含着前一阶段的游戏水平,并在某个时候仍然表现出前一阶段的游戏水平,这是正常现象。

真题再现

一般说来,大班幼儿所处的游戏水平为 ( )

(福建省2016年)

A.独自游戏 B.平行游戏 C.联合游戏 D.合作游戏

【育萃专家解析】D。大班幼儿多进行合作的游戏。

(四)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来看

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来看,可将幼儿游戏分为四种,即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建构游戏和规则游戏。

真题再现

游戏的认知分类主要包括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 、规则游戏。

(云南省2014年)

【育萃专家解析】建构游戏。

1.练习性游戏

练习性游戏又称感觉机能性游戏或机械性游戏,开始于出生后的4~6月,是延续至婴儿、托儿期的最初的游戏形式。练习性游戏是指儿童为获得某种愉快体验而单纯重复某种活动或动作,其动力来源于儿童的感觉或运动器官在使用过程中所获得的快感,其形式以抓、摸、拿等动作为主,对儿童来说这是感知动作的训练。

练习性游戏在1~2.5岁时最为典型,约占其自由活动的一半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练习性游戏出现的频率随之降低,至6、7岁时只占全部游戏的1/6左右。

2.象征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在幼儿期达到明显的高峰。在这一时期,幼儿的象征游戏表现为运用 “替代物”,以假想的情景和行动方式将现实生活和自己愿望反映出来。象征性游戏中 “替代物”的变化体现了幼儿游戏中抽象性与概括性的发展。

最初,幼儿使用与实物相似的替代物;到中班时,幼儿开始使用与实物相似性较低的替代物;到了幼儿晚期,幼儿在游戏中开始表现出脱离实物,完全凭借想象以语言或动作来替代物品。

3.建构游戏

当练习性游戏开始衰退、象征性游戏开始减少时,综合了操作性和象征性因素的建构游戏逐渐成为主要的游戏形式。低年龄儿童的建构游戏较多地反映具体的事物,如用积木搭建 “房子”,用凳子拼成一辆 “公共汽车”等;年长些的儿童则更多地反映比较抽象的概念,如建造 “公园” “博物馆” “医院”等。

建构游戏是幼儿期最普遍的游戏形式,小班幼儿的建构游戏约占其全部活动的41%,而大班幼儿的建构游戏则占其所有活动的51%。

4.规则游戏

规则游戏是指具有明确规则且必须完全遵守的带有竞赛性质的活动。它开始于婴儿参与成人发起的嬉戏活动。

幼儿期有一些通常由成人发起的简单的规则游戏。在这些游戏中,规则是由成人确定的,而不是由幼儿制定的,因此,幼儿由于常常不理解规则而破坏规则。

四、幼儿游戏的作用

游戏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认知、社会性、情感、身体和美感等各方面的发展。

(一)游戏对幼儿认知发展的作用

1.游戏可以丰富并巩固幼儿的知识

幼儿在游戏中对游戏材料的摆弄、操作,有利于丰富、巩固对有关物体性质及物体与物体之间关系的认识;幼儿与游戏伙伴共同游戏的过程中,有利于获得并加深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同时,由于游戏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游戏内容本身就携带有丰富的信息,幼儿在游戏中理解游戏内容的过程就是丰富、巩固知识的过程。

2.游戏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由于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性活动,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总是处于积极状态之中,他们积极地感知、观察游戏用的玩具和游戏同伴,记忆游戏中的角色、游戏的内容、游戏的情节;游戏是幼儿的假想活动,特别是游戏中的一物多用,如有的幼儿把彩笔当 “手枪”,把文具盒当 “汽车”等。

在游戏中,幼儿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总是试图去解决问题,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游戏中所遇到的困难,使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与发展。

3.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游戏使得幼儿彼此之间交往的机会增多,而且有了表达自己思想和倾听他人谈话的需要。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之间需要合作与交往,需要用语言来交流思想,商讨办法。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之中,幼儿的语言逐渐得到了发展。

(二)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幼儿在游戏中既有现实伙伴之间的交往,也有角色间的交往,他们既是现实中的同伴,又是游戏中的玩伴。幼儿正是在这些交往过程中得以发展社会性的。幼儿在分工与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如何尊重他人等。幼儿之间即便是发生纠纷,如分配角色发生争执、争抢玩具等,他们会在纠纷中学会控制自己,设法解决纠纷,从而发展了人际交往能力。

游戏有助于幼儿掌握各种社会准则。如 “红绿灯”游戏中幼儿要遵守交通规则。幼儿还能逐渐学会如何制定规则,甚至会根据他们的理解修改规则,使得他们对规则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这有利于幼儿理解、适应各种社会生活。

游戏有助于幼儿从他人的角度去理解、思考问题。游戏中,幼儿从多种角度思考、说话、做事,这有助于消除幼儿 “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有利于幼儿认识他人、集体。

(三)游戏对幼儿情感发展的作用

幼儿的各种情绪,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需要表现,而游戏是幼儿表达情绪、情感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对满足和稳定幼儿情感具有重要价值。

游戏有利于幼儿积极情感的发展和消极情绪的疏导。在游戏中,幼儿总是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体验,在没有压力、轻松安全的情绪活动中容易获得成功,这有利于幼儿体验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幼儿常常需要同伴之间互助合作,这有利于培养幼儿关心、同情他人的情感;幼儿充满了想象,这有利于发展幼儿的美感,促进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的提高。

游戏还有助于幼儿控制自己的行为,消除愤怒、厌烦、紧张等消极的情绪体验。

(四)游戏对幼儿身体发展的作用

游戏使幼儿身体的各个部分得到活动,促进幼儿骨髓肌的成熟,锻炼幼儿的运动技能和技巧,有利于幼儿内脏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另外,游戏的愉快体验对幼儿身体健康发展也是有重要作用的。

(五)游戏对幼儿的美感发展的作用

游戏是幼儿产生美感的重要源泉。在游戏中,幼儿能自由自在地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第一,游戏的设施有利于幼儿领略美。漂亮的玩具和游戏材料、游戏器械,装饰、新的游戏环境,都能给幼儿一种美的享受。

第二,游戏的内容有益于幼儿欣赏美。比如,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扮作 “妈妈”,带领玩具 “宝宝”到种植园去看花草,欣赏自然的美;到 “美术馆”去看 “画展”,欣赏艺术的美。

第三,游戏的成果有助于幼儿再现美。例如,在积塑游戏中,幼儿喜欢把自己制作的 “花环”“项链”“手镯”“戒指”戴在自己的头上、脖子上、手腕上、手指上,以此来打扮自己,使自己变得更美丽。

第四,游戏的过程有利于幼儿大胆创造美。比如,在游戏活动开始的时候,一位幼儿来到了美工区,他先在纸上画了这样一幅画:一艘大帆船,船上的渔民正在捕鱼,渔网中已有各种各样的大小鱼;蓝天上有红彤彤的太阳,展翅飞翔的小鸟;然后,他又对画面进行了一番改造,使之与先前大不相同,上面布满了纵横交错的线条,因为暴风雨来了,海盗又乘机打劫,渔民奋力与海盗搏斗,最终获得了胜利。由此可知,幼儿绘画的过程实际上是游戏想象的过程,他用自己的大脑和双手把美的世界活生生地展现出来。

从总体上说,游戏具有上述五大方面的功能,但并不是任何一个游戏都齐具这五方面的功能,有的游戏只能达到其中的一个或几个。

真题再现

结合幼儿园实际,谈谈幼儿园教育为何要以游戏活动为基本活动。

(云南省2016年)

【育萃专家解析】

(1)由游戏的内涵决定的:

①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在一日生活中,除了吃饭、睡觉等生活活动外,幼儿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游戏,而且相比其他活动,游戏活动占很大比例。即便是生活、劳动、学习等活动,幼儿也常常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的,或将生活、学习、劳动的过程变成游戏活动。可见,幼儿喜欢游戏,喜欢把他们的一切活动游戏化。

②游戏是幼儿对生长的适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幼儿身心的快速发展是以幼儿的多种需要——运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操作和探索的需要等的满足为前提的。由于幼儿的年龄小,实际能力还较差,这些需要很难在真实生活中得到充分满足。为解决身心发展及其需要在现实中与实际能力之间的矛盾,幼儿创造并参与游戏,到游戏中去满足需要,适应生长。

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决定了幼儿游戏的水平,幼儿所玩的游戏内容、形式等与其实际身心发展水平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说,游戏是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主要活动。

③游戏是幼儿的自发学习。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健康成长。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是一种自发的学习,这种学习与其他形式的学习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学习的目标是隐含的。幼儿积极、主动投入游戏,就会在游戏过程中自然地实现某些方面的发展目标。

第二,学习的方式是潜移默化的。由于幼儿在游戏中总是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体验,加上积极性、主动性高,因而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是潜移默化的,甚至幼儿也不知道自己是在进行学习。

第三,学习的动力来自幼儿内部。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好动、好奇、操作摆弄物体、与人交往等需要,所以,游戏中的学习完全是由幼儿的兴趣、喜好、探索等内部动机推动的。

(2)由游戏的作用决定的:

游戏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认知、社会性、情感、身体和美感等各方面的发展。

①游戏对幼儿认知发展的作用,包括三点:游戏可以丰富并巩固幼儿的知识;游戏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②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幼儿在游戏中既有现实伙伴之间的交往,也有角色间的交往,他们既是现实中的同伴,又是游戏中的玩伴。幼儿正是在这些交往过程中得以发展社会性的。幼儿在分工与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如何尊重他人等。幼儿之间即便是发生纠纷,如分配角色发生争执、争抢玩具等,他们会在纠纷中学会控制自己,设法解决纠纷,从而发展了人际交往能力。

游戏有助于幼儿掌握各种社会准则。游戏有助于幼儿从他人的角度去理解、思考问题。

③游戏对幼儿情感发展的作用。幼儿的各种情绪,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需要表现,而游戏是幼儿表达情绪、情感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对满足和稳定幼儿情感具有重要价值。游戏有利于幼儿积极情感的发展和消极情绪的疏导。

④游戏对幼儿身体发展的作用。游戏使幼儿身体的各个部分得到活动,促进幼儿骨髓肌的成熟,锻炼幼儿的运动技能和技巧。还有利于幼儿内脏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另外,游戏的愉快体验对幼儿身体健康发展也是有重要作用的。

⑤游戏对幼儿的美感发展的作用。游戏是幼儿产生美感的重要源泉。在游戏中,幼儿能自由自在地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五、幼儿游戏理论

(一)早期的幼儿游戏理论

1.剩余精力说

最早传播游戏理论并亲自从事游戏研究的人是英国哲学家斯宾塞,他提出了 “剩余精力说”。斯宾塞认为,生物都有保护自己生存的能力 (精力),身体健康的儿童除了维持正常生活以外,还有剩余精力需要发泄。在不需要从事谋生活动的休闲时间里,他们闲置不用的器官就会自发地倾向于运动,这种剩余精力推动下看起来无用的活动就是游戏。

2.娱乐论

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拉扎鲁斯提出了娱乐论 (又叫松弛说)。他认为,游戏不是发泄精力,而是松弛、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艰苦的脑力劳动使人身心疲劳,这种疲劳需要一定的休息和睡眠才能消除。然而,只有当人解除紧张状态时,才可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和睡眠。游戏和娱乐活动可使有机体解除紧张状态,具有一种恢复精力、增进健康的机能,所以人需要游戏。

3.练习说或生活准备说

19世纪末,德国生物学家、新达尔文主义者格罗斯提出了游戏的练习说或生活准备说。他从生物进化论出发,认为游戏不是无目的的活动,而是为将来生活做准备。游戏是人与动物都有的一种天赋的本能活动。游戏时间的长短随动物进化的程度而异,越是高级的动物,在成年后维持生存所必需的基本技能越复杂,需要练习的时间越长;幼儿期越长,游戏的时间越长。最初是实验性游戏,包括感觉运动游戏,再由感觉运动游戏逐渐发展到建造游戏和高级智能的练习。然后是社会经验游戏,包括争斗、追逐、模仿、社会和家庭游戏等。实验游戏的目的是发展自制能力,社会经验游戏的目的是发展人际关系。

4.欲望说

荷兰生物学家拜登代克反对格罗斯的观点,认为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而进行的一种活动。游戏不是本能,而是一种欲望的表现。引起儿童游戏的欲望有发展个体主动性的欲望、适应环境与环境一致的欲望、重复练习的欲望。

5.复演说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认为,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复演。例如,儿童爬树、摇树是重复类人猿在树上的活动,玩打猎捕鱼、搭房子则是重复原始人的活动,团体游戏是部落时期人类生活的复演,女孩好玩布娃娃是重演母性的本能,等等。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是儿童借助想象来满足自身欲望的虚拟活动。在弗洛伊德看来,儿童已经具有大人的各种欲望,但却尚未具备大人现实地满足这些欲望的能力。因而,儿童最大的愿望就是长成大人,以便能像大人一样生活。儿童在游戏中模仿大人的生活,其实是想要通过这种既为自身能力又为社会所认可的方式来替代性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弗洛伊德将快感体验看作儿童游戏的重要动机。

(三)认知学派的游戏理论

1.认知动力说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游戏的本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因此,皮亚杰的游戏理论也被称为 “同化说”。儿童的游戏发展水平与智力发展相适应,主要有三种类型的游戏,即练习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规则游戏。

(1)练习游戏 (0~2岁)

练习游戏也叫 “感觉运动游戏”,是游戏发展的第一阶段和最初形式。这时的儿童,尚没有真正地掌握语言,其认识活动主要依靠感知和实际动作,所以游戏中几乎不存在任何象征性,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游戏方法。游戏只是儿童为了获得某种愉快体验而单纯重复某种活动或动作,游戏的形式以抓、摸、拿等动作为主,对儿童来说这是感知动作的训练。游戏的典型表现是不断地抓玩具、绕房间四周跑。

(2)象征性游戏 (2~7岁)

这一时期,幼儿的语言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还不能完全依靠语言进行抽象思维,而主要依靠表象来进行思维。在游戏中,幼儿的象征活动主要表现在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以假想的情景和行动方式将现实生活与自己的愿望反映出来。

(3)规则游戏 (7~12岁)

规则游戏的发展标志着游戏逐渐失去了具体的象征性的内容而进一步抽象化。这个时期的儿童,语言以及抽象思维的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逐步解除了思维的 “自我中心性”,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能用别人的观点校正自己的观点,使得儿童在游戏中共同遵守一定的规则成为可能。这时的游戏以一些有规则的竞赛性游戏为主,如下棋、打球等。

2.社会性活动说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过度强调游戏的生物学特性和将儿童的游戏与动物的活动等同起来是不恰当的,否认儿童游戏的社会性特征也是错误的。他指出,游戏是儿童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是儿童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

儿童看到周围成人的活动,便模仿这些活动,把它们迁移到游戏中去。游戏的社会性实践是在真实的实践情况以外,在行动上再造出的某种生活现象。游戏是儿童现实生活的反映,儿童可以通过游戏掌握基本的社会关系;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最重要变化,首先表现在游戏之中。

3.游戏的觉醒——寻求理论

游戏的觉醒——寻求理论出现于20世纪60—70年代,它以探讨游戏发生的生理机制与环境的影响为特色,主要代表人物有伯莱恩、哈特与埃利斯。这一理论是以人类有社会性内驱力,不断参与信息加工活动为前提,并认为个体的中枢神经系统总是通过控制环境刺激的输入量来维持和追求最佳觉醒水平。此外,缺乏刺激导致的不适使机体从内外两方面寻求刺激,刺激过剩使机体以减少注意来排斥一些刺激。游戏正是儿童用以调节环境刺激量以达成最佳觉醒状态的工具。

4.元交际的游戏理论

游戏的元交际理论由贝特森于1952年提出。他认为,游戏是一种元交际过程,在人类文化演进与个体社会化中有重要意义。元交际指交际活动中交际的双方识别、理解对方交际表现中的隐含意义的活动。人类社会是一个表征世界,人类的交际活动也带有丰富的深层含义,交际双方只有理解了交际活动背后的深层含义才能达到真正的沟通。所以,元交际在人类交往中相当重要,游戏正是一种元交际的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