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京津冀共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创新路径

京津冀共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创新路径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几年,北京市通过“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这一抓手,有效提升了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成效。目前,北京市国际合作基地已多达324家。[31]京津冀联合成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将给高等教育产学研结合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为科研、创新提供多元的视野和更为便捷的途径。京津冀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盟为高等教育产学研的国际化以及和世界前沿接轨提供了渠道和平台。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必须以长远目标为导向,围绕如何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合理推进。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树立高等教育国际化观念,将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一步。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国际性的,经济、科技文化全球性的交流与合作,必然要求教育从体制到内容更加开放,更加国际化,更具有前瞻性。[30]因此,加强高等教育及地区间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也是有益探索。

近几年,北京市通过“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这一抓手,有效提升了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成效。目前,北京市国际合作基地已多达324家。津冀两地虽然分别只有10个、38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但却涵盖新能源、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半导体技术、能源环保等诸多现代产业领域。

有研究认为,构建京津冀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盟,通过联盟成员间的合作交流和资源共享,既能提升三地国际科技合作的条件和能力,推进三地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还将促进三地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携手参与国际科技竞争与合作,加快推进北京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创新中心的进程。特别是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一系列新的信息传播手段和认知工具的出现,对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将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替代的学习手段,成为跨越校园、利用全球资源、提高全球化教育服务的渠道和方式。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与国外学校或专家联合培养人才,联合进行科学研究是时代的要求。[31]

京津冀联合成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将给高等教育产学研结合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为科研、创新提供多元的视野和更为便捷的途径。

高等教育产学研结合需要政府、高校、企业、技术转让领域等的紧密配合。高等教育产学研项目管理的创新路径需要政府的引导,高校与地方合作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创新路径也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主动参与。高校校际联合以及高校内部成立产学研管理委员会和成立专门的技术许可机构则需要高校自身相互加强联系,并且通过高校内部成立专门的机构主动与产业部门和专利部门联系,以更好地促进产学研相结合。高等教育产学研结合的创新路径需要京津冀三地高校校际合作,更需要高校组织结构的变革以扩大与企业、产业界和技术部门的联系,从而有利于通过与企业的文化融合促进科研成果与企业生产对接,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有利于通过专利突显高校科研成果的价值,有利于通过成果转化使科研成果直接与生产挂钩;区域技术和产权交易平台则从科研成果的专利、商业化、产品化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从科技发展与市场的角度,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出路。京津冀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盟为高等教育产学研的国际化以及和世界前沿接轨提供了渠道和平台。

从易到难来看高等教育产学研结合创新路径的实施,可以发现,高校内部成立产学研管理委员会和成立专门的技术许可机构等组织结构的变革是适应产学研相结合需求的一种组织内部变革,不仅最容易实现,而且很有价值。高校产学研结合功能的充分发挥需要高校组织中有专门的机构与产业界保持密切联络,打破封闭的学院环境,形成开放的现代组织,与外界构成统一的开放系统。高校校际联合虽然不像高校内部结构变革那样可以立即着手进行,但是高校根据自身的学科专业等找到共同感兴趣和有充分发展潜力的结合点,也并非难事,只要有利于取长补短、合作共赢就可以先行尝试。高等教育产学研项目管理则需要政府在充分调研或者由地方申报并通过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可以实施哪些项目、在哪些地方、由哪些机构参与等,然后制定计划,安排实施。这需要政府充分调研、论证和适当投入资金,以促进这一创新路径有序展开。区域技术和产权交易平台与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盟在三地均已存在,只是三地联合的平台和联盟还不多见,三地的联合不仅需要三地各自平台和联盟自己的努力,更需要政府的引导和给予更为宽松的支持政策。而最为困难的可能是京津冀三地教育—产业结构的空间调整。只有放下三地各自的利益考量,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才能够实现三地经济、教育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也将为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提供持续性的助力。

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必须以长远目标为导向,围绕如何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合理推进。专家认为,核心问题是教育要服务于社会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必须与各地区的产业布局、人才结构相适应。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在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与博弈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优质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国家或地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个国家或地区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不断推进产学研三位一体协调发展。京津冀区域是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是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是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承载地之一,也是带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强大引擎。进一步探索京津冀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跨区域的协同创新路径,在打造更强的创新基础、推动国家实现经济转型上,具有重大意义。

【注释】

[1]郝志功.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教育均等化研究[C].对接京津:廊坊市域经济发展——第九次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廊坊论坛论文集,2015(3).

[2]同上.

[3]吴华,胡威.公共财政为什么要资助民办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2).

[4]马焕灵,景方瑞.教师轮岗政策实施问题检视[J].中国教育学刊,2009(6).

[5]杨善江.产教融合:产业深度转型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与职业,2014(33).

[6]魏明等.我国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的模式演进与机制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2(2).

[7]王玉栋,张莹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1(8).

[8]吴新武.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研究综述[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9]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然要求[J].教育发展研究,2005(8).

[10]帅全锋,高菲.服务理念下京津冀校企合作机制构建的思考——兼谈对河北省的建议[J].继续教育,2012(5).

[11]牛征.关于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J].教育科学,2001(2).

[12]王雪莲.国内职教集团十余年发展概观[J].教育与职业,2008(5).

[13]王素仙,赵展.河北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基于承接京津产业转移视角[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8).

[14]费美扣,王元生.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教育专业课程重构与实施[J].江苏教育研究,2015(9).

[15]耿洁.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

[16]丁红玲,王晶.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路径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5).

[17]王云凤,杨云母.教育领域引进外资的新模式——教育流程外包服务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8(4).

[18]孔宝根.企业科技指导员制度: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新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5(3).

[19]苏敏.现代服务业产教对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5).

[20]丁红玲,王晶.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路径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5).

[21]王能慧.产学研一体化的理论与发展战略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6.

[22]蒋庆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有效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3(2).

[23]高兵.京津冀高等教育空间布局与区域发展:关系、特点与构想[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3).

[24]许爱萍.京津冀科技协同发展战略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10).

[25]徐文俊.产学研合作的五元三层结构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报),2007(1).

[26]孙莉.京津冀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建立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8(12).

[27]刘赞英.河北省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28]柯常青.美国高校的技术转让及其借鉴意义[J].中国高等教育,2001(18).

[29]孙莉.京津冀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建立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8(12).

[30]陈丽萍.产学研一体化是探索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新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00(9).

[31]张建国,康涛.从抱团联盟发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