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京津冀产学研空间结构创新路径

京津冀产学研空间结构创新路径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京—津—廊”高等教育发展轴是区域教育发展的战略要地。由于当前京津两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60%左右,而河北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0%左右。在充分考虑京津冀三地的教育、人口和产业结构基础上,再循序渐进地进行三地高教空间结构调整,是更加有效且稳健的创新之路。

1.打造京津冀三地教育—产业发展轴

“京—津—廊”高等教育发展轴是区域教育发展的战略要地。“京—津—廊”教育发展轴是以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城市群为依托的各类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密集区,是全国发展快、实力强的发展轴。在教育上,连带多所京津实力雄厚的高校,此外,由北京政府支持、企业投资兴建的东方大学城也位于廊坊。当高校间的协作越来越紧密和广泛的时候,京津冀高校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将会得到提升。这一发展轴的建设重点是,通过整合发展轴的教育和产业,使京津冀高校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通过整合发展轴的教育和产业资源,使区域教育发展由“点”向“线”转变,成为有机整体;加强高等教育产学研结合,改变高校各自为政的状态,对各节点的发展做出通盘考虑,使高校经过整合在经济活动和科技研发方面实现一体化,从而提升区域竞争力。

2.创建“大滨海地区”高等教育研发带

随着天津港和滨海新区的崛起,以及曹妃甸港和新首钢的建设,未来环渤海湾的“大滨海地区”发展必将成为新的趋势。这个地区尽管有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理工学院、唐山学院等高校,但还不适应新型工业的要求。“大滨海地区”是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京津冀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在高等教育服务下能显著增强区域自主研发与应用能力,其建设重点是围绕现代制造业,结合高校重点学科形成与产业结合的研发转化基地,重点开发信息化、现代化的高端工业技术。通过做强一批重点学科和构建学科群优势,对接和支撑“大滨海地区”重点及支柱产业发展,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组成知识创新联盟。

北京作为京津冀经济圏的核心,应该致力于曹妃甸工业区的崛起和滨海新区的新一轮区域开发,考虑在“大滨海地区”针对新兴产业需求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共建物理、生物、化学、环境等方面的科研实验室,为经济发展提供研发技术支持和产业实习生,实现京津冀共赢。通过打造的“大滨海地区”高校研发带,将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智慧资源”。

3.合理迁移北京高校,优化京津冀高校空间布局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需主动适应北京四个中心功能,疏解存量,严控增量。尽管不同意见已经显现,如将在京部分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有序迁出,或其他更佳方案。由于当前京津两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60%左右,而河北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0%左右。因此,这个方案主要考虑了北京天津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之后人才培养的通识性得到加强,从而可探索将在京部分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有序迁出;同时在普通高等学校发展的增量上优先向河北转移,严格限制在京本科高校招生规模,以达到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为协同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并以此拉动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

首都高校形成“一心三区多点”的空间布局。“一心”是指北京地区内集中在城市中心区的一批高校形成的高校空间区域,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历史名校,综合类大学、理工科大学、文科类大学、艺术类大学等多数高校。“三区”是良乡、沙河及通州高教园区。“多点”是在规划发展的各新城内建立的与地方经济发展有密切联系的理工科类院校及专科类院校,重组教育资源,逐步实施高校部分校区向新城的疏解。天津市将进一步优化高校布局,如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新校区将坐落于海河教育园区;同时加强地处滨海新区有关高校的建设,增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

总体上说,高等教育的发展建立在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之上。在推进三地高校协同发展过程中,高校迁移和建立新校将是可靠的选择路径。但是,在此过程中,必须清楚高校和地区经济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区。高校的合理迁移和建设,必须建立在足够的经济和文化支撑上。而北京地区高校迁移到河北,必须以河北地区产业结构和文化基础为考量基础。有专家论述:“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河北现在的产业应该定位在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它的重点产业应该是什么,地理位置上的布局应该有哪些点,这些定了以后,我们再有的放矢地尽量将北京高等教育的优秀资源向这些地方辐射。比如说,在唐山重点产业是钢铁、船舶运输等,这些产业在当地建立一所学校或一个载体可能需要河北省来做,但是他们的师资不足、设备不足。这些方面我们可以从北京选派一些优秀的教师到那里给他们一些支援,选派这些教师的经费可以由北京来出。这可使得教师和河北两边都有积极性,从而达到一个北京支持河北的目的。如果我们单纯提出把学校搬到那个地方去,最终可能是什么情况呢?学校牌子过去了,人没有过去。所以我觉得首先要有一个布局,等他们的产业明确规划布局好了之后,再有一个载体。我们北京地区的高校针对这个载体,对当地的学校进行人员、项目、资金各方面的支持。我想可能今后更好的发展方式是这样的。”在充分考虑京津冀三地的教育、人口和产业结构基础上,再循序渐进地进行三地高教空间结构调整,是更加有效且稳健的创新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