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新驱动的方向路径

创新驱动的方向路径

时间:2022-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等经济强国持续的创新是与其以专利制度为主的知识产权制度设计密不可分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院,这是对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提高创新驱动发展的政府治理水平。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当前最为紧迫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一切有利于创新驱动的活力源泉充分涌流,为迈向经济强国培育强大新引擎。

链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01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众创新创业,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对大众创新创业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仅在2014年,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就出台了13个关于促进创业创新的文件,这其中包括了简政放权、金融支持等多个方面的鼓励扶持政策。2015年,国务院又设立了总额为400亿元人民币的“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来助力创业创新。在大众创业创新浪潮下,涌现出了像“今日头条”“36氪”等一大批创新型创业公司。

发挥企业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必须强调的是,企业强则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创新型企业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因此,需要千方百计激发企业内在创新动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鼓励企业围绕市场需求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健全组织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加强创新与市场对接,支持企业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政府可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引导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改造升级。鼓励企业选择走符合企业比较优势的自主创新道路,充分发挥企业科技人员在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引进、新工艺运用方面的作用。促进资本、管理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前沿理论研究,以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

建立健全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体系。迈向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离不开相应的制度安排,而制度设计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创新驱动与经济转型升级的最终效果。因此,务必坚决清除影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体制障碍,有力打通科技和经济转移转化的通道,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效保障。知识产权的价值在于激励创新、防止侵权、促进竞争,保证充足的创造发明供应市场,刺激可持续而广泛的经济增长。有效的知识产权制度是保障创新者经济效益的基础,知识产权制度的核心——专利制度对于创新尤为重要。在美国人看来,专利制度就是将利益的燃料添加到天才之火上。美国等经济强国持续的创新是与其以专利制度为主的知识产权制度设计密不可分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院,这是对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引导科技成果转化各类主体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知识产权利益机制。创新驱动发展并不意味着资金投入的减少,依然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大财政科技投入,调整投入结构,完善支持创新的税收政策、政府采购政策,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研发费加计抵扣、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优惠等,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推进科技金融创新,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贷款模式、产品和服务,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创新领域。构建以风险投资为核心的股权投资体系,完善多层次“金字塔形”资本市场,以金融创新支撑技术创新。建立新型科技创新投融资平台,为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多样化的投融资服务。创新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规律和特点的新型科技金融产品、组织机构和服务模式。扩大科技担保、科技小贷、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专营服务机构规模。

培养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没有强大的人才队伍作后盾,自主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突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引导其成为创新驱动的中坚力量。提高普通从业人员的技术、管理和劳动技能,加强培训,提高素质。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环境,让全社会创新的涌流不断迸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既需要研究开发人才和科学家,也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其他类型人才。应该看到,中国缺乏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如高级技工。从某种程度上说,高技能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短板。为此,要不断加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可采取学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等多种方式,大规模开展技能人才培训。以创新实绩、同行评价、市场评价作为人才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而不是以领导认可、人际关系作为评价标准。不断完善体现创新成果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更为科学的人才评价制度。以全球化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必须拥有大批全球化人才。美国成为世界科技实力最强的国家的奥秘之一在于吸引了世界大批顶尖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据统计,全球技术移民总数的 40%到了美国,外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美科技人员总数的 20%左右。中国虽然拥有数量居于世界前列的科技人力资源,但尖端人才和一流科学大师严重匮乏。应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各学科的领军人物,以高层次人才引领高水平创新。借助第三方力量开展创新人才评选活动,不断加大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及创新创业人才激励的力度。

提高创新驱动发展的政府治理水平。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直是深化经济体制的枢纽所在,也是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政府要创造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良好条件,首要的一点是从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将政府职能定位在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与环境保护五个方面。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审批事项,减少政府干预微观经济活动造成市场信号的失真和扭曲,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活力。建立公平的市场准入规则,消除“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不公正现象,促进公平竞争。政府要相信市场,尊重市场。凡是市场和企业能做的都交给市场和企业,进而激励创新。加快资源价格和税收制度改革,建立反映资源稀缺性和环境影响的资源价格体系和税收政策,利用市场机制推动和引导企业创新。当然,强调市场并不意味着政府无所作为。科学和技术具有较强的外部性。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国家,普遍存在科技创新失灵的问题。因此,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政府应在企业不愿意投入或无力投入的领域发挥其功能,起到对市场的引导和补充作用。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政府将精力专注于支持前沿技术、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公益技术等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具有外部性的科学和技术产品与服务,促进科技创新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融合,集中力量抢占制高点,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创新是有规律的,支持创新就必须尊重创新规律。如前所述,创新不同于发明、创造,它是一个新技术转化成为新产品、新产业的实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创新活动是由一系列环节组成的创新链,包括孵化器、公共研发平台、风险投资、围绕创新形成的产业链、产权交易、法律服务、物流平台等。政府的职责之一是围绕创新链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通过消除创新链条中的障碍,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提高企业的创新效益。

培育有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文化。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既需要正式制度的规范和引导,也需要非正式制度的激励。文化作为非正式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创新的影响不可忽视。创新文化是社会成员的创新能力和习惯的表现,也是社会共有的关于创新的观念和制度的设置。应该承认,中国现在全社会创新氛围不浓、创新文化不足,存在一些不利于创新的地方,比如,士农工商重本抑末的传统文化,应试式、填鸭式的教育文化,等级式、官位式的权力文化,重立项轻绩效、重投入轻产出的科研文化等,阻碍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只有创新的文化才能孕育出创新的事业,创新驱动发展与经济转型升级显然离不开良好的创新文化支持。首先是形成崇尚科学、追求卓越、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注重宣传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在全社会形成创新的良好风尚。在科研领域提倡科学精神:求真务实、诚实公正、怀疑批判、协作开放。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改变当前科研评价体系中只重数量不管质量,不评估科技成果本身的创新性和贡献的陈旧做法。大力宣传献身科技事业并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工程师以及将科技成果成功转化的企业家。倡导鼓励竞争,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克服浮躁心态和急功近利倾向,破除扼杀创新精神的官本位意识和小农意识,培育创新意识,鼓励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活力,营造创新氛围,保护创新成果。善于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强调培育创新文化绝非故步自封,而是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要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依赖自有技术推动发展,我们应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这也是创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