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

时间:2022-07-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创新链产业创新链是由产业链上各功能创新主体及研发机构按照一定的价值关系组合而成的,一般由节点和支撑点两部分构成。“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协同创新的研究充分体现了系统集成的思想,其创新模式经历了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的过程。

(1)创新

产业创新链是由产业链上各功能创新主体及研发机构按照一定的价值关系组合而成的,一般由节点和支撑点两部分构成。节点一般由研发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工程技术中心或科研院所担当,支撑点一般由企业技术中心担当。基于价值链的角度可以认为,价值创新链依附于价值链,是在各环节上不断创造新价值的链状过程,但在创新过程中会与价值链产生一定的疏离度,最后又归于升级之后的新价值链。在创新环境的支持下,创新体系中各主体在不同的创新环节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并构成了一个网链式结构——协同创新链。

创新链是建立在分工协作基础之上的一种“求新”生态图谱,就如同生物界的“求存”生态图谱:生物链。自从20世纪末创新链概念被提出之后,学术界已经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随着时代背景的不同,其观点也在不断地改变,Rothwell(1992)提出了第一代创新链模式,其思想源自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通过反馈环实现研发和营销的耦合;第二代创新链模式则更强调市场的反向反馈线性创新链(Berkhout&Duin,1994)。之后随着创新行为的增多和复杂化,第三代创新链模式则越来越非线性化(Liyanage&Greenfield,1999)。第四代创新链模式则发展出了新的方向,出现了新的内容(Niosi,1999),形成了循环创新链模式(Berkhout,2000)。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尽管创新链已经出现了多种模式,但其本质依然是从新思想到技术扩散的一系列职能活动的序列集合,其中最为重要的潜在因素就是知识创新(Broersmav et al.,2001)。因此创新链运作十分关键的链条就是知识创新活动,因而蔡翔等(2001)提出了知识创新链的概念,认为知识创新链的主要动力源泉来自市场需求,其链上必有一个核心主体来管理创新活动。从资源配置的视角出发,林淼等(2001)认为技术创新链可以微观表现为技术链和产业链,两者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技术创新链的内涵强调创新知识、创新或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关系以及各类主体之间交互作用的非线性网状链接模式;自主创新与产业技术创新链密切相关,产业技术创新链能够提供市场信息,减少自主创新的不确定性。

(2)“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的研究充分体现了系统集成的思想,其创新模式经历了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的过程。协同创新的先期理论基础即协同制造,这一阶段中创新模式处于封闭式创新范畴。20世纪80年代后,合作创新模式日益流行(Kogutb,2000),后期合作创新进一步演化为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等异质性组织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其间三螺旋理论更是将异质性组织的协同合作理念提升到了一个系统化分析的高度,政产学三个不同的主体成为讨论协同创新的构建维度。

由于三螺旋理论模型中的“政产学”合作机制忽略了科研机构与市场导向在促进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于是,更多学者在三螺旋理论模型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政”“产”“学”“研”等协同创新主体结合方式。比如,孔祥浩等提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四轮驱动”结构,其核心要素包括企业、大学(或科研机构)、政府和产业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并且通过机制保障实现协同发展。吴姮等提出“政产学研用”五重螺旋模型,通过构建较完善的“政产学研用”集群,使五方协同发展。

美国学者(Chesbrough,2004)所提出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即强调组织边界之间的可渗透性来整合内外部创新要素,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近年来,随着自组织理论的不断发展,协同创新演化为集成范式: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分析,该阶段出现了有关协同创新系统形成条件、影响因素、协同机制等方面丰富的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