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协同创新的创新绩效

协同创新的创新绩效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技术创新绩效由技术创新活动的阶段性、多样性以及各种创新活动间的层次性决定。因此影响协同创新绩效的因素的协同主体更多,相互作用关系更复杂。协同创新下各个创新主体开放、合作、共享的创新模式,充分利用包括技术和市场信息在内的外部创新资源以及团队内部新创造的知识。协同创新的开放度与创新绩效密切相关,我们之前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开放度进行了研究,包括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

技术创新绩效由技术创新活动的阶段性、多样性以及各种创新活动间的层次性决定。影响技术创新绩效的因素很多而且结构复杂。协同创新的创新过程中技术与各非技术要素全面协同,各创新要素(如战略、组织、文化、制度、技术、市场等)在全员参与和全时空域的框架下进行全方位的协同匹配,以实现各自单独所无法实现的“1+1+1>3”的协同效应,从而促进创新绩效提高。因此影响协同创新绩效的因素的协同主体更多,相互作用关系更复杂。

实现全面协同一般来说应该经过沟通、竞争、合作、整合、协同五个阶段(步骤)(如表6-1所示)。郑刚等人创造性地提出了C3IS五阶段全面协同过程模型。这里,C3分别是接触/沟通(contact/communication)、竞争/冲突(competition/conflict)、合作(collaboration);I是整合(integration);S是协同(synergy)。科学学研究,2006(24):268—273" class="calibre11">[1]

表6-1 全面协同的五个阶段

资料来源:郑刚,梁欣如.全面协同:创新制胜之道——技术与非技术要素全面协同机制研究.科学学研究,2006(24):268—273

在协同创新系统中,由于主要由政府牵引指导,不存在接触和竞争阶段,大学、企业、科研机构由政府制定,而且在深度合作过程中,为了共同的愿景和创新目标,彼此之间竞争关系削弱,因此协同创新的全面协同主要是共享—整合—协同这三步骤。

协同创新下各个创新主体开放、合作、共享的创新模式,充分利用包括技术和市场信息在内的外部创新资源以及团队内部新创造的知识。研究项目获得多方创新支持,创新不再以传统的方式进行,而是发展成为一种全局性的活动。

相比独立创新,协同创新通过获取和使用外部有价值的创意和丰富的技术资源创造价值,可以节省内部研发所需要的时间和资金,减少产品开发的时间,加快创新速度。通过合作,不同的组织共担创新风险和成本,共享双方互补的创新资源,能缩短创新周期,提高创新效率。合作还具有协同效应,不同知识领域的结合常常能够产生全新的技术,获得技术突破,提高创新效率。

因此,协同创新通过对大跨度合作的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基于开放共享的知识有机整合,促进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从而促进创新的成功。

协同创新的开放度与创新绩效密切相关,我们之前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开放度进行了研究,包括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开放的广度指企业与外部合作的创新要素的个数,开放的深度指企业与外部各创新要素合作的频率。

1.开放的广度

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技术创新的实现基于多个利益相关者,通过全面吸收全方位的创新要素,实现企业的价值创造。企业外部的创新要素包括:领先用户、主流用户、供应商、竞争者、非相关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技术中介组织、知识产权机构、风险投资企业和政府。

2.开放的深度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将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向各创新要素开放的程度加以综合,用来测度开放的深度。研究已经发现开放能促进创新,但是不同产业的企业实施开放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不同。对于科技驱动型产业的企业,开放度对创新绩效呈倒U型的二次型曲线相关关系。开放度增加,会促使创新绩效提高。

结合Pavitt的产业分类和Lundvall教授等提出的技术创新的两种模式,产业可分为科技驱动型产业和经验驱动型产业两类。科技驱动型产业指创新过程以显性的科学技术知识为基础的产业,一般包括生物制药、化学、通讯设备、电子、航天产业和软件业等产业。经验驱动型产业指创新过程以隐性的生产制造和使用过程中积累的技术诀窍为基础的产业,一般包括传统制造业、纺织服装业、食品工业、汽车工业等产业。

科技驱动型产业的企业技术密集、创新强度较高。创新强度越高的企业越需要开放。创新强度越高,创新的复杂程度就越高,技术复杂、具有跨学科特征,需要组合各种来源的知识来进行快速和持续的新产品开发。对于单一的企业要同时在所有的前沿技术领域保持积极的研究十分困难,因此很少有企业能在各个技术领域维持领先地位。为了维持同样的创新绩效,高度不确定性的项目需要处理更多的不同类型的信息。而且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更需要加快创新速度,企业创新的压力进一步增加。单一企业的技术能力不足以支持创新成功,所以更倾向于利用外部资源,需要互补的合作联盟,以共担创新风险和成本,共享互补资源和R&D的规模优势,发挥协同效应。由于技术密集型企业往往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从而更有可能从开放中获益。所以从资源基础理论的角度考虑,科技驱动型产业的企业更趋向于采取开放的创新模式。开放度对科技驱动型产业的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较大。

协同创新的开放度不同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开放度,不是从单一个体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上研究,而是与协同创新的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有关,未来要对协同创新的开放度进行测量的话,可以通过协同创新的知识开放共享程度、人力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信息技术开放共享程度、科学设施开放共享程度、政策信息开放共享程度等指标进行。

协同创新的多元化、开放、深度合作的本质是合作研发,美国杜克大学联合知名企业、政府负责人,针对如何提高合作研发项目的绩效问题进行过研究,总结出影响研发合作项目绩效的三个关键因素是态度及文化背景、组织系统、管理。合作的效果会因为不同的价值观、文化背景、合作动机、组织异质性、契约、沟通、信任机制等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Hamel对跨组织的知识转移进行分析,认为知识转移的成功要素是合作伙伴的知识传递、吸收的能力和他们的学习动力。杜荣等人从跨单位知识共享的度量和影响效果的权变因素方面来研究跨组织知识共享和企业绩效的关系。雪松,全小梅.论知识共享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情报科学,2005(9):1306—1309" class="calibre11">[2]他们设立的知识共享的度量指标有:企业用于员工跨单位培训和学习的费用、用于各种跨单位项目的研究与开发的费用、用于工作中跨单位的试验和实验的费用,以及员工岗位轮换率和新员工引入率。研究表明跨单位知识共享活动的效果会受到单位间结构的柔性、组织间活动的系统化、高层管理群体特征和行业环境特征等权变因素的影响。

李随成等人从跨组织知识共享的度量和知识共享的情境因素来研究跨组织知识共享与合作绩效的关系,认为知识共享程度体现在知识共享的各个过程和阶段中,包括社会化程度、外化程度、内化程度、整合程度(程度要素),各个程度要素又各自有不同的设计原则和机理,机理要素促进知识在各个阶段的共享程度,得出提出企业间知识共享程度和合作关系之间正相关的假设[3],并用它们构建了一个研发合作企业间知识共享与合作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见图6-1)。

图6-1 研发合作企业间知识共享与合作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

协同创新的知识共享过程主要包括知识传递、知识消化、知识共享以及知识增值,资源共享平台上创新主体之间的信任机制、契约、资金安排等都会影响创新绩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