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德之容,唯道是从

大德之容,唯道是从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道之为物,唯恍唯惚。伟大的道德品质是与客观规律保持一致的。老子的“道”不仅存在于意识世界,而且存在于物质世界。老子《道德简》证实:东周之前的几千年漫长时期,就有中华道学传承。自远古伏羲皇创作“日月三爻图”而兴起中华道学文化,是老子创作《道德篇》的源泉。

【简文】

大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幽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以此(第21章)。

【译文】

伟大的道德品质是与客观规律保持一致的。人们的言行若能“唯道(规律)是从”,就具备了高尚大德。“道”,即是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道”没有具体的形状,恍恍惚惚,似有似无。(例如,两块磁铁之间的磁力线,人们直观看不到,也摸不着)恍惚啊,其中有象!(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惚恍啊,其中有物!(无论相吸或相斥,都能感觉到存在能量)

(道深邃而隐秘,但其确确实实存在)人们能够感受到“道”发出的信息。(老子道学来自实证,不同于来自心性的道学)

自古以来,“道”的名字广泛传颂。人们颂扬与探索万物起源与变化之“道”。我何以认识这些“道”?依据“道”表现的“印象、物感、情况与信息”。

【鉴赏】

本节阐述了四个重点。

(一)人类关于“道”的各种认识皆属于“意识事物”。存在于意识世界的“道”,统称为“可道”。“可道”五花八门,有正道,有邪道。因为“遵道而行就是德”,所以“道不同,德亦不同”。

例如,奴隶主认为“奴隶如同牛马”,杀害奴隶殉葬,他们自以为有“孝道之德”。然而,奴隶们则认为:用活人殉葬的“孝道”,丧尽天良,毫无道德。所以,自古就有“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事实与观念。

(二)老子重点阐述他提倡的“道”,来自实证而非“悟性”,希望人们不要与“心性道”混为一谈。老子的“道”不仅存在于意识世界,而且存在于物质世界。人们若想认识“道”,就需要有“道法自然”的实践,从“客观事物”表现出来的“印象、物感、情况与信息”去认识“道”,理解与掌握“道”。

老子的“道”指代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既有“物质”又有“信息”。“信息”包含相关事物的“道理”;“物质”就是“道理”的载体,称作“道本或道体”。没有“物质”载体的“道理”,都是毫无意义的“空道理”。

(三)“老子道学”是唯真思想文化的典范,包含辩证唯物哲学思想。两千年来,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资本社会,老子道学一直处于先进文化行列。即便到了社会主义时代,老子道学依然属于先进文化。

(四)老子发现“道”之名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这个历史事实揭示“中华道学”源远流长,来自远古伏羲时代。不幸的是:自汉代以来,某些文人污蔑远古伏羲皇“人首蛇身”,极尽贬损诋毁之能事,妄图把真实可靠的中华道学历史演变为渺茫的神话,进而虚无中华道学悠久历史。

值得庆幸的是:后辈自有明白人。人们看到东周老子写的“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便知“中华道学”至少产生在东周之前的远古时代,而非东周之后的“秦汉时代”。老子《道德简》证实:东周之前的几千年漫长时期,就有中华道学传承。自远古伏羲皇创作“日月三爻图”而兴起中华道学文化,是老子创作《道德篇》的源泉。“自古及今,其名不去”提示我们:那些虚无中华道学悠久历史的论调,无论出自那个“权威”,皆属欺世盗名之类的文化垃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