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道的变化看中央对地方之控制

从道的变化看中央对地方之控制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另一方面,在统县政区的调整中,道辖区范围的调整、变化与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息息相关。这样,既有助于中央对道的控制,也有助于协调中央与道、中央与地方以及道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通过道的置废、辖区调整及其驻所的变迁,不仅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协调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使两者向良性方向发展。

地方行政制度施行得当与否,对国家的巩固、民族的团结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任何制度都必须适时地进行调整和改革,才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清代中央政府曾于康、雍时期在行政区划方面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和改革,此后,这一调整工作仍然在陆续地进行。总体上看,这些工作主要集中在对统县政区的调整之上,如直隶州的大量设置、府的调整与变迁等。[45]作为省一级的派出机构,道也同时参与了这项改革。道的调整基本上集中于康、雍、乾时期。康熙时期,主要加强了对道的建设,这表现为道的大量增置和裁废;雍正时期注重的则是道的调整,主要是对道的驻所、道的辖区范围的变动等细节问题上做了十分重要的工作;乾隆时期多为沿袭雍正之调整工作。经过这一系列的改革,道及其驻所的设置都趋于完善。

我们可以看到,清代的道在初设阶段,多是作为专业道出现的,如粮驿道、驿传道、粮盐道、兵备道、河防道等等,且多设于省城,并没有驻所或辖区。这是沿袭明代制度而来的。经过调整后,这些专业性质的道慢慢地为中央所裁撤,或被改为带有辖区的分守、分巡道,或被归入其他的守、巡道中。如江苏省的驿盐道,是沿袭明代而来,到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就被改作分巡兵备道,称为江宁道,兼管水利。[46]广东省于康熙十六年(1676年)设置了粮储道,三十二年(1693年)即被改为粮驿道[47];乾隆二十年(1755年)领有广州府[48],嘉庆十六年(1811年)和同治八年(1869年)又分别置佛冈、赤溪二直隶厅[49];但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该道也被裁汰,其所属归入广肇罗道管辖。[50]又如四川省的驿盐道于雍正五年(1727年)间设置,只是管理全省的驿盐事务。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松茂道之成都府和绵州直隶州来属;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松茂道驻所由茂州徙于成都府,该道改名为成绵龙茂道,驿盐道也随之被取消了。[51]比如,直隶的通蓟兵备道、河道,台湾之台湾兵备道,江西之驿盐道,湖南之驿盐粮储道,云南之永昌兵备道陕西之督粮道、盐驿道等,都被改为了分守或分巡道,并辖有一定的地域。实际上,这些辖有固定区域的守、巡道,虽然还保留有管理全省某一事务的职责,但已经有“行政道”的味道了。至清末,只有云南之云武粮储道没有做名称上的改变,但其实也并非纯粹专业性质的道,它已辖有云南府和武定直隶州两个地区的属地了。这些专业道的变化,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管理力度有强化的趋势。

另一方面,在统县政区的调整中,道辖区范围的调整、变化与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息息相关。府和直隶州的或降或升、或置或裁、或盈或缩,都直接影响着道的名称和辖区范围的变化。从各个不同时期道的变化与发展来看,这是十分清晰的。

既然道有辖区,就会设有提供道员常驻的驻所。为了适应不同时代地方管理的需要,也为了增强道对地方的管理力度,道的驻所是在不断变化与调整之中的。一般而言,最初设置道的固定驻所时,或位于省城,或位于内地。但随着管理幅度的扩大,中央越来越感到驻所位置对地方统治的重要性,若位置不当,会带来管理上的诸多不便和麻烦。处于边远的地方,如山区、海疆,与驻所距离太远,有大山、大川或海洋阻隔了与驻所的往来,那么中央往往会考虑将这些驻所迁移到适宜之地,使之能统辖全道范围,所以,驻所总是朝着最适应道管理的方向进行调整的。由于在省城,一般都驻有高级官员,故将道之驻所迁往边地是非常明智的。当然,随着驻所的调整,道会有相应的变化,虽然道的变化不仅仅是因驻地问题而引起,但驻所因素却是十分重要的。

除驻所变动之外,道的调整还有很多方式。作为监察区的道,其主要任务是督察、分管地方上的军事、钱粮、鼓铸等事务,并不能直接管理地方的行政事务。若道的驻所与行政区划的治所设立在同一个地方,而分管的事务也错杂在一起,道的部分功能便会丧失。为了使道管理的事务简化,使道员专心办理一项或几项事务,真正起到巡查、监督之责任,中央则会下令将道所分管的事务分派给其他府、州管理,或直接将道的驻所迁往他地,使道的驻所与政区的驻所分离。这是一种简化道的事务的良法。如果道的辖区太大,或因地方本身事务纷繁,而使道的政务异常繁重,道员就会有顾此失彼之虑。这时中央往往就会利用分隶辖地或重新设立一道的办法,来并掉道的某些辖地,并分担道的某些事务。这是限制道的权力范围的有效措施,可使道难以越权,杜绝道盘踞地方的弊端。反过来,若道的事务过于简少,甚至没有再继续保留的必要,中央也会裁撤此道。如此一来,道的统辖范围不会太大或太小,管理的事务不会过繁或过简,道的势力也不会太强或太弱,这是一种达到均衡的手段。道也可以通过种种措施,对地方实施统一管辖,有权力处理一些地方上的事务,而且能与府、州管理的事务相互协调,防止道与地方政府产生矛盾。这样,既有助于中央对道的控制,也有助于协调中央与道、中央与地方以及道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总之,中央政府只有通过各级地方政府的有效运转才能管理好国家,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也依赖于中央与地方行政制度的协调与完善。对道的调整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通过道的置废、辖区调整及其驻所的变迁,不仅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协调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使两者向良性方向发展。

附录1 清代江苏各道变迁图

图1 康熙十三年江苏各道分布

图2 康熙二十一年江苏各道分布

图3 雍正八年江苏各道分布

图4 乾隆八年江苏各道分布

图5 嘉庆七年江苏各道分布

图6 嘉庆十六年江苏各道分布

图7 咸丰十年江苏各道分布

图8 同治四年江苏各道分布

图9 光绪二年江苏各道分布

附录2 清代山东各道变迁图

图1 康熙五十三年山东各道分布

图2 康熙五十八年山东各道分布

图3 雍正九年山东各道分布

图4 雍正十二年山东各道分布

图5 乾隆四十一年山东各道分布

附录3 清代陕西各道变迁图

图1 清初陕西各道变迁

图2 康熙十年陕西各道变迁

图3 雍正十二年陕西各道变迁

图4 雍正十三年陕西各道变迁

图5 乾隆二十五年陕西各道变迁

附录4 清代山西各道变迁图

图1 清初山西各道变迁

图2 康熙十年山西各道变迁

图3 雍正三年山西各道变迁

图4 雍正十二年山西各道变迁

图5 乾隆二十五年山西各道变迁

图6 光绪三十三年山西各道变迁

附录5 清代河南各道变迁图

图1 康熙五年河南各道变迁

图2 康熙九年河南各道变迁

图3 雍正五年河南各道变迁

图4 雍正十二年河南各道变迁

图5 乾隆六年河南各道变迁

图6 光绪三十一年河南各道变迁

【注释】

[1]参见周振鹤《中华文化通志·地方行政制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9-85页。

[2]李国祁:《明清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道的功能及其演变》,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期上册,台北,1972年。

[3]杨武泉:《明清守、巡道制考辨》,载《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1期。

[4]吴吉远:《试论明清时期的守巡道制度》,载《社会科学辑刊》1996年第1期。

[5]何朝晖:《明代道制考论》,载《燕京学报》1999年第6期。

[6]“雍正三年四月三十日江苏巡抚张楷奏委苏松道生一凤管理上海关税务并移驻上海折”,参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7]“雍正七年九月初十日江南巡察御史戴音保奏陈苏松巡道改驻崇明顾迳司巡检移驻高桥管见折”,参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十六),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8]“雍正七年十月分查江南太仓州属钱粮温而逊奏请另设巡道一员驻箚崇明以资弹压折”,参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十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9]《清世宗实录》卷九十七“雍正八年八月壬寅”条。

[10]“雍正十二年六月初二日工部尚书宪德为将四川省嘉定州等改道府事奏折”,参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雍乾时期地方改制史料》,载《历史档案》1992年第3期。

[11]“雍正三年十一月初五日川陕总督岳钟琪奏请简补四川松茂道员缺等事折”,参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六),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2]《清世宗实录》卷三十九“雍正三年十二月戊寅”条。

[13]“雍正十二年六月初二日工部尚书宪德为将四川省嘉定州等改道府事奏折”,参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雍乾时期地方改制史料》,载《历史档案》1992年第3期。

[14]嘉庆《四川通志》卷二十五《舆地志》。

[15]《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三八三《四川统部》。

[16]《清世宗书录》卷一百三十八“雍正十一年十二月甲子”条。

[17]《清世宗实录》卷一百四十八“雍正十二年十月辛亥”条。

[18]《清德宗实录》卷五百“光绪二十八年六月己亥”条。

[19]《清世宗实录》卷九十四“雍正八年五月己丑”条。

[20]《清高宗实录》卷八十“乾隆三年十一月己酉”条。

[21]“雍正十一年正月二十六日钦差都察院副御史二格奏请于安西设立道官一员统率口外事宜折”,参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三十),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22]《清世宗实录》卷一百二十七“雍正十一年正月丁未”条。

[23]《清高宗实录》卷九百四十二“乾隆三十八年九月己巳”条。

[24]《清高宗实录》卷九百七“乾隆三十七年四月壬午”条。

[25]《清高宗实录》卷九百四十二“乾隆三十八年九月己巳”条。

[26]《清世宗实录》卷一百八“雍正九年七月壬申”条。

[27]《清世宗实录》卷一百“雍正八年十一月壬午”条。

[28]《清高宗实录》卷六百十三“乾隆二十五年五月乙丑”条

[29]《清高宗实录》卷七百七十一“乾隆三十一年十月壬戌”条。

[30]《清德宗实录》卷二百四十八“光绪十三年十月壬子”条。

[31]本章的地图引自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8册,地图出版社1987年版,图注为作者所加。

[32]《清圣祖实录》卷三十“康熙八年六月丙子”条。

[33]《清世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五“雍正十三年闰四月辛卯”条。

[34]《清高宗实录》卷六“雍正十三年十一月壬寅”条。

[35]《清世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三“雍正十二年五月辛卯”条。

[36]雍正二年沂州升为直隶州,雍正七年莒州升为直隶州,雍正十二年间莒州降散并入沂州府,从政区调整角度看,这样划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将兖州、青州二府划小。其间,兖宁道和登莱青道就随着这些府州的变化而变化。详参图5-10至图5-14。

[37]《清世宗实录》卷一百八“雍正九年七月壬申”条;《清德宗实录》卷五百二十九“光绪三十年四月己巳”条。

[38]《清世宗书录》卷一百五十六“雍正十三年五月己未”条。

[39]《清世宗实录》卷一百三十三“雍正十一年七月庚辰”条。

[40]“雍正十二年九月初八日总理西安巡抚史贻直等奏请将陕省粮盐道改为督粮道驿传道改为驿盐道折”,参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三十),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41]《清世宗实录》卷一百五十“雍正十二年十二月丙午”条。

[42]“雍正十二年六月初二日工部尚书宪德为将四川省嘉定州等改道府事奏折”,参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雍乾时期地方改制史料》,载《历史档案》1992年第3期。

[43]《清世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九“雍正十二年十一月癸巳”条。

[44]“雍正十二年六月初二日工部尚书宪德为将四川省嘉定州等改道府事奏折”,参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雍乾时期地方改制史料》,载《历史档案》1992年第3期。

[45]详见本书第二章。

[46]乾隆《江南通志》卷一百六《职官志》。

[47]道光《广东通志》卷四十三《职官表》。

[48]《清高宗实录》卷四百九十“乾隆二十年六月癸丑”条。

[49]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二十七《吏部》;《清穆宗实录》卷二百三十一“同治八年五月庚寅”条。

[50]《清高宗实录》卷五百四十四“光绪三十一年四月丁未”条。

[51]《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三八三《四川统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