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答李四可书》看地方为官两要

从《答李四可书》看地方为官两要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论了凡为政的五风十论定下框架后,我展开了了凡所有现存著作的阅读与遴选。我找到了这篇《答李四可书》。李四可,应当就是当时了凡居住地的县官。了凡以写信的方式回答。其爱慕之忱方切愧憾,乃辱贻书寄诲,厚德虚怀两睹之矣。处事,办事之道,这个是了凡的执政精华。了凡说处事之道有三,一曰防微,二曰举重,三曰存礼。及其渐著,则有欲禁而不能者。人之所以为有才者,以其善处事也。须择其重者而举之止,取目前最急者料理。

在论了凡为政的五风十论定下框架后,我展开了了凡所有现存著作的阅读与遴选。我想找到一篇能反映了凡作为一个地方官对于地方为官的总结性文章。这篇文章应当带有概括性,最好与了凡自己的从政经验有结合。费时良久,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找到了这篇《答李四可书》。

我怀疑这篇文章是在他回到家乡之后写的,应当在60岁之后。李四可,应当就是当时了凡居住地的县官。闻知了凡做过县令,对怎么当好地方官员,县官来向他求教问道。了凡以写信的方式回答。信里面把治理一个县城的一些基本性的结构和思路,表达得很清晰。这也是了凡一生为政、做县官的一个总结。这是特别好的一篇文章,所以我把它选为政风最后一篇,落实到了凡为政跟实践相结合的层面,这也是县域治理的一个典范。

一、基层为官不易:缘起于一个地方官的问道

这篇文章缘于地方官问道,说出了基层为官不容易,信里是这么写的:

尊驾归时,仆两叩门,适值他出,不获一见。及驾行又不获临岐,款别以布。其爱慕之忱方切愧憾,乃辱贻书寄诲,厚德虚怀两睹之矣。前辈谓宦途为毒蛇聚会之所,又谓县官为出门第一坑堑,语皆有味。足下高材伟略不难宰割,而操刀制锦良有法程。窃谓德政之要,惟在处事接人而已。

了凡说,您回去的时候,我两次去找您,您正好又出去了,所以没见到您。我去见您的路上,“不获临歧”,就是没在路上碰见你,不能从容相别。“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古人在歧,临歧都有相别之意。

因为见不到您,又很敬爱仰慕你,内心的热忱觉得很是惭愧和遗憾。又“乃辱贻书寄诲,厚德虚怀两睹之矣”。而又蒙你给我写了一封信。古人老用“辱”字,表示对方尊贵,在对方与我交往的行为前加个“辱”字,表示有辱于你,我不够格的意思。比如“辱教”,愿意屈尊教我的意思。您约见我,是厚德待我,又给我写信,是虚怀若谷,这我都看见了。客套话一过,接下来开始说实话了。“前辈谓宦途为毒蛇聚会之所”,前辈呀,老人呀,都说当官的道路上充满了毒蛇猛兽呀。天哪,这个话说得恐怖不?其实,自古官场都有这个说法,没有智慧的话,官场就是一堆毒蛇,你要咬我,我要咬你,不小心就会被咬死的,所以当官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你就是坐在最高的位置上,像过去这些帝王们,也经常食不安寝,动不动就有造反的。 “又谓县官为出门第一坑堑”,当县官,又是进入这个毒蛇之所的第一坑堑,是第一道坎、第一个陷阱,很多人就栽在这个地方起不来了,当县官不容易。你们发现没有,古人写这些东西,就是特别诚实。不会像我们今天写得遮遮掩掩的,他这话也就是直接说出来,不用掩饰。“语皆有味。”这是了凡评价所谓“当官就是和各种毒蛇聚在一起,特别危险,县官又是第一个陷阱,特别可怕”等等, 认为这话还有点味道,值得品味。

“足下高才伟略不难宰割,操刀制锦良有法程。”说您啊高才伟略,治理一县对你来说没有太大问题。就像 “操刀制锦”,好像过去织布似的,你有良好的法度和程序,做好布匹,这对你来说没有问题。 “窃谓德政之要,惟在处事接人而已。”我个人认为德政的主要方面,就是一要把事情办好,要有政绩;二要接引人才,把人才队伍抓好。

办好事,人在政举,这是你必须干实事的一个表征,也是你能够升迁的一个基础。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好人。在官场上能接引的人,那是不得了。《礼记》讲,最大的成功实际上是培养人的成功。

培养人不是培养你的裙带关系,是培养真正能干事的人。所以有的老领导退休了5年、10年、20年,在当地都是常青树,大家都念他的好。过去讲门生故吏,门生,跟着学习过,故吏,你提携过的官员。好,办好事和培养人,地方德政二要。我们具体来看看办好事怎么办?培养好人怎么培养?

二、基层德政之办事“三要”

处事,办事之道,这个是了凡的执政精华。了凡说处事之道有三,一曰防微,二曰举重,三曰存礼。只要抓住这三个方面,事儿就能办成了。

1.防微。

什么叫防微?

所谓防微者,不但事起于微,宜早加检点。即自己性情亦当从微处涵育,如喜怒方萌调制为易。及其渐著,则有欲禁而不能者。

首先是防事于微。“所谓防微者,早加检点”,不让亊情起于细微的地方,“即自己的性情亦从微处涵养”。比如自己的性情也要从细微处涵养。过去有个杂志社新分配来一个大学生。大家中午一起吃饭。吃饭的时候她总先动筷子吃。有些爱吃的菜她就挪到自己面前。吃饭很没有一种“观前顾后”的意识。也就是说只顾自己,不顾同事与领导。有一次,领导上座晚,新留了一份菜,她也凑着过去吃。没多久她就被辞退了。至于吗?吃饭上的小事。吃饭无小事,世间无小事。尤其在众人面前的时候无小事。细微的事情就能看出她的家教不行。会判断环境的人,自己一言一行在公众场合、有相邻的情况下,个人行为就是集体行为。古人在细微之处如此警觉,特别细微啊!

注意,从微处涵育,比如说喜怒哀乐,刚刚升起来时“调制为宜”,调理起来最合适了。当大喜大怒的时候,你想管住自己,浑身在发抖,刀已经拿出来了,管不了了。“有欲禁而不能者”,自己也控制不了自己了。所以防微,不仅是指情绪调理、微处涵育,还有事情上都要注重苗头。做管理者,事情上的苗头、情绪上的苗头都要懂,这是第一件。办事,发现事情的苗头才是办好事情的根本。就如小草,刚刚长芽容易拔出来,等长成一大片再去根除很难,这是办事之法。所以在基层办事尤其要注重苗头,能防止大的动荡动乱。

2.举重。

什么叫举重呢?

何谓举重?人之所以为有才者,以其善处事也。欲善处事,在知先后而已。每开县门众事纷至,而一身不能理百事。须择其重者而举之止,取目前最急者料理。其余可发则发,可置则置。虽有千百一时清楚矣。

我们说这个人有才,是说他善于办事。“欲善处事,知所先后而已。”这是成为领导者特别重要的一个本事。尤其是当一把手,当一把手内内外外,吃喝拉撒,整个单位所有事都要管,不会管理会把人烦死。如果没有真正的管理经验,而又是一个认真的人的话,就会特别耗心血。好多人在这里面累死、烦死,也没有什么政绩。了凡告诉你一个方法特别好,叫举重法。“每开县门众事纷至”,这句话一看我特别有感觉。过去我在出版社也是,一打开我办公室的门,各部门的人就拥了一大群。还有作者、书商、合作者等等。出一本书,国内对出版的流程控制特别严格,一本书有很多环节,都要一把手签字把关,你要方方面面去应对真不容易。内容出了问题,总编社长要一起受罚。后来做社长兼总编辑,经营与内容一起抓。我当11年社长,这根神经老是绷着,事情很多,又要开拓。可谓,“众事纷至,而一身不能理百事。”你只有一个身体,理不了百事。“择其重者而举之止”,注意这个“止”字特别重要。我们在了凡法中讲过“止学”,也就是“取目前最急者分轻重缓急料理,其余可发则发,可置则置”。告诉你有些东西可以发就发,不可以发就扔在旁边。“虽有千百一时清楚矣。”这样虽然千事万事都可以从容搞定。

我讲过一个“艮其背”法。艮其背就是看前面,只要处理呈现的事情,和呈现的事情关联的关键点。别的事想都不要想,可置则置,可放则放。然后下一个环节还是这样,你就一天都会从容自在,你就不会文山会海。而有的人呢,大事小事急事缓事,前面的后面的,连吃个饭饭前饭后都约上人,不累死你才怪呢!累得要命,收入又不高,到晚上就想放松。喝酒缓解一下,再有请你去会所休息的。因为没有智慧去处理工作中遗留下来的内在情绪和一些烦闷。有的人就去唱歌,去找情人。工作上的事不想和家里人说,跟兄弟或者情人一说,还能舒解、安慰一下。不良情绪他自己没有调理方法,是因为他没有处理的智慧。这是很多所谓成功男人的通行模式。

了凡给你这个方法挺好用的。看上去好像日常我们都会这么做,其实不一定,很多人做不到。我们总是想象自己已经做到,其实没有。比如你突然有急事,要把这个事解决,马上给个轻重缓急分布,把这事拎出来做,别的事先不想,事实是好多人做不到。好多人就老想着大领导那还有一个电话没打,还有一件事没办呢,处理这个事情的时候就走神了。过去刚刚当一把手时,我就有这种体验,不太适应,头一两年特别累,经常走神,在跟你聊的时候突然想起一件大事,你说什么我就不知道了,我在琢磨那个事儿。经常现场处理事,“小李赶紧过来,先去干什么什么”。然后就这样,前前后后,上下左右的乱。艮其背法就是切断背后,背是离身体最近的,暗喻最近的也不行,因为在背后,不在眼前。先迅速清理眼前才有其他。所以,这很考验一个人的智慧。

3.存礼。

存礼是什么意思?

何谓存礼?凡事须识大体,其余零星节目,不必深求。上司有上司之体,缙绅有缙绅之体,秀才有秀才之体。如士与民争,既以理断其曲直矣。须稍存士人一分体面,然后方得其平。如弟与兄讼,即弟之理甚直,亦须存兄长体面,而教弟以让。昔有一清官,署某县印节推,查盘待之甚倨,不折席,不送礼,自谓风力。及问罪,则其县独多征逋,则其县独急代巡令验运叚。每叚判一不字,则法当中裂之。只此一节,何止数百家号哭也。节推固任性,亦由署印者不存查盘之体,激成之耳。一己之官有何足惜?为地方为百姓岂容固执哉?

办事第三个要点,就是凡事须识大体,其余零星的事情,不要过于深求。何谓识大体,凡事凡物都有大体。“上司有上司之体,缙绅有缙绅之体,秀才有秀才之体。”,当市委书记有市委书记的体,你的体就与一个部门的厅局长不一样。体,就是大职责的意思。要从其大体照顾在处理事情中的本体,这样就不会一团糟。比如说读书人和老百姓两个人打架,该怎么处理呢?“既以理断其曲直矣。”看谁有理,有时候读书人有理,有时候老百姓有理。读书人也会有穷穷抠抠、傻傻乎乎的人,不一定说读过书就明理。也有的读书人很坏,欺负老百姓。但是在处理这类事情上,在“以理断其曲直”后,“须稍存士人一分体面,然后方得其平。”要给读书人留点体面,这样才算处理得体。处理这个事情不能各打五十大板,因为读书人有一个脸面问题,要照顾一分。有人就说了,你读书人非得要多一分才合理吗?天下是没有绝对平均的,就得各打五十大板。处理完后你看,那个读书人他就要给你闹腾,因为你伤了他的脸面。知识分子一伤脸面就十分较劲。而老百姓发现给读书人的面子都驳了,他就会得寸进尺,羞怒读书人。所以根据不同的对象,调理的成分要有所考虑,这个当领导的要知道。我们通常觉得平均啊公正啊,其实公平公正就是要考虑不对等因素才叫公平公正。就像女孩子过关安检的时候,你就不能用安检男同志的方式。一般缉毒的时候,不能男警察一上来就说,把衣服脱了我要检查。这有点问题。这个东西了凡看得特别细。

“如弟与兄讼”,兄弟间打官司。“即弟之理甚直,亦须存兄长体面,而教弟以让。”两兄弟打官司,道理在弟弟那里,照理说把哥哥给打一顿就处理完了,但“须存兄长体面”,还要教弟弟让一点。哎呀,这个具体事情上的智慧特别重要,如果能够这么处理的话,各得其平,反倒弟弟也觉得舒服。事物之妙原不在这种大是大非,黑白分明,太分明有时候反倒干不了事。了凡举了个例子。

过去有个清官,这个清官在县里当节推官,就是负责检查各地税收。“查盘待之甚倨”,负责接待的人对他特别不好,既不送礼也不避席,就是有点过了,该有的礼节都没有。虽然他是个清官,也不在乎这些,但是最起码的礼节都没有,还自以为风气好,这就有问题了。后来这个节推官在这个县里面查出了好多偷税漏税的事。这个时候县令就急了,去追查,结果发现节推官在很多地方给判了不合格。比如该收100斤粮食,收了80斤,差20斤。罚其补齐了不就行了吗?不,他一概给你判不合格,得全部重交。作为一个清官来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而且这么一做,“只此一节,何止数百家号哭也”,数百家的老百姓都要重交粮和交各种各样的税,多伤民呀。因为脸面上没挂住,就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所以了凡说,在这件事中节推官是有毛病的,不应该心里有点失意就这么做。但“署印者不存查盘之体”,但那个查盘过分了,也有失体统。而节推官“一己之官有何足惜?为地方为百姓岂容固执哉?”地方官把情绪带到工作中去,不能存礼,这也有失体统。你看,存礼就是要识大体。不明此,酿造事端也不明白为什么。

了凡这个德政办事“三要”,构建了一个围绕事为中心的究竟的处理体系。防微是关注事情的萌芽和发展趋势,举重是突出事物主要矛盾,存礼是标注和维护事体,让一件事成为一件事的边界,如果把握不好,你就无法真正处理好这件事。

三、基层德政之接引人才“三法”

了凡认为在地方上要接引好人才,有三个方面:一是谦卑忍辱,二是礼让接人,三是收罗豪杰。这也是他独特的人才战略方式。

我们来看了凡怎样论述谦卑忍辱。

1.谦卑忍辱。

怎么做到谦卑忍辱呢?

何谓谦卑忍辱?质直好义足以达矣,又必察言观色,虑以下人一节,大是难事,心虽欲谦而形骸未化,则不能下。伎俩未忘,则不能下。此须大着思虑来。平常谦退犹或可,勉强退而至于忍辱,则孟子三自反之说,当深念而服行之,不特上官折辱,理应安忍。即劣士顽民亦容有非礼相犯者,决当虚心宁耐,而徐观其理之是非。稍不能忍事,便错矣。

了凡援引《论语》里的一段,孔子认为通达之人的特点即“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了凡说,本质很好又好义,这个就足够通达的了。但要察言观色,凡事放低自己下人一等,这还真有点难。比如我心里虽然想着我应该谦虚一点,可是“形骸未化,则不能下”。可是我表面上的谦虚表现不出来呀。比如长期在组织部门当局长当惯了,被接待惯了,你的表情都被职业化了,比如有人向来看人就斜着看,成了职业习惯。你心里想谦虚一点,但脸上都做不来,心脸是一体呀。再有,“伎俩未忘,则不能下。”有心机,老琢磨人,你就低不下来。你看,了凡深知人有各种习气,想装谦虚装不出来。那该怎么办?

所以,“此须大着思虑来。”所以这个地方你要好好思考一下。要怎么做呢?“平常谦退犹或可,勉强退而至于忍辱,则孟子三自反之说,当深念而服行之”。就是当你平常谦退能做到就要坚持做到,当你出现做不到的时候,你就要克制自己,要让自己忍辱。并且不断用孟子三自反的方式反求诸己。孟子三自反前面提及过,主要是逢事压我,先自省自己的仁德、礼节、忠心是不是出问题了。孟子这个告诫你要深深惦念,内心诚服。如果能这样,“不特上官折辱,理应安忍”,不仅你的领导折辱你你要安忍,“即劣士顽民亦容有非礼相犯者,决当虚心宁耐”。就是对有的德行恶劣的读书人和愚顽的老百姓也要容忍他们非礼冒犯你。要虚心安静并忍耐,慢慢看他们的是非是怎么形成的。你稍微不能忍耐,就容易出错。这种虚己以下的做法,让一个县官成了一个极其谦虚,胸怀开阔的人。这样怎么能不吸引人才聚集呢?

2.礼让接人。

如果谦卑忍辱是使自己能够接纳不同的人才的话,礼让接人则是可以接应人才,使人各安其道。了凡说:

何谓礼让接人?敬而无失,恭而有礼,原是联属人心之道。遇君子则毋戏言毋失色,务循循款款,以求通其志。遇小人则正衣冠尊瞻视,使不怒之威凛于斧钺。仆受李渐庵之教五年,县令即祁寒盛暑,未尝亵服坐堂用是,终月不用刑,终年不问罪,而四境肃然。

了凡说,“敬而无失,恭而有礼,原是联属人心之道。”这句话的前半句出处在《论语》。原是司马牛觉得自己没兄弟而悲叹,子夏就告诉他“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意思是如果能在内心对人有敬而不失,行为交际与人恭敬有礼,那么就能得到天下人为兄弟。了凡说,子夏这句话本来是告诉人获得人心的一句话,但了凡认为可以在具体生活中分为两种对待人的方式。一是“遇君子则毋戏言毋失色”。遇到君子就不要乱说话,不要失色,要“循循款款,以求通其志”,要温顺有礼,以求通君子的情志,这样君子就会接纳自己。遇小人呢,则“正其衣冠尊瞻视,使不怒之威凛于斧钺”。遇到小人就要整理衣冠容貌,收拾视听言动,一身正气,使自己不怒却胜过斧钺一样威严。了凡是化用了子夏之意。以敬意对君子,以礼仪对小人。了凡就是这样对人的。前面讲过,几十年的冤案的当事人,看见了凡他就说实话了。

“仆受李渐庵之教五年”,李渐庵这个人跟了我五年。“即祁寒盛暑,未尝亵服坐堂用是”,当县令的时候特别冷特别热,都没有随便穿衣服坐在官府正堂上。往往“终月不用刑”,一个月都不用刑。“终年不问罪”,一年都不去判刑。“而四境肃然”而县里周边很太平安静。这是什么德化手段?现在世界犯罪率多高,到处是事。我们有过更令人惊讶的历史,在唐太宗的时候,居然有一年没一个杀人犯,而且唐太宗让30多个杀人犯回家过年,说过完年你们再自己回来吧。结果杀人犯们一个都没跑,过完年都回来了。

3.收罗豪杰,接引人才。

传统社会,据说一个人到地方当官,要先拜访的是当地有名望的读书人,如果当地有名望的读书人不认可你,你这个官就坐不稳。了凡接人之道,以卑谦下人,礼让接人,又以什么成就人才呢?

何谓收罗豪杰?为政欲得人心,非人人悦之,豪杰归心,众将焉往。然不特士大中有豪杰,即百姓中亦自有豪杰。须明察而礼遇焉。苏子瞻谓天子必有所私之臣,将军必有所私之士,使之倡率而从令者也。得罪豪杰不待非礼相加,豪杰而以众人遇之,彼必解体。此皆某所闻于前辈,而试之有验者。谨献之几席,以塞倦倦之问。因门下士俞王宾来,便附布区区。

了凡认为,接引人才,重在收罗豪杰。了凡说为政想得人心,并不是要使得人人开心归服,只要有豪杰归心,众人就会追随而来。孟子讲,“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这句话看上去庸俗,实际上一点都不庸俗,这是现实存在。儒家文化特别尊重现实,主张从现实中发展和引导善性,使人与社会越来越好一些。有人问过我,孔子那么厉害,他为什么要听皇帝的,联合起来造反把皇帝推翻了,他当皇帝不就完了吗?孔子不这么做,说明他的学说就是服务于皇帝的。这是一个很理想化的说法。首先,孔子当了皇帝会怎样是一个新的课题,历史不能假设。第二孔子当时也当不了皇帝。我们人生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一个现实摆在这儿。孟子的这个说法也是,各地都是诸侯之国,都是各种各样的权贵之家,你们要把一个地方治好,权贵之家不能得罪。因为他养着成百上千的人都在他家吃饭,所以不得罪于他。然后去引导他、去感化他,就感化了一大片。

了凡也是这样。到了宝坻以后,对权贵包括东厂特务,了凡是很谦虚的,慢慢化他,化到最后让他成了自己的学生。搜罗人才最重要,此千古成事之大秘。所以为政要得人心为首要,不可能每个人都处理好,但要把主要的人才、当地的豪杰收罗好,大家就来了。

“然不特士大中有豪杰”,不仅士大夫中有豪杰人物,“即百姓中亦自有豪杰”,而百姓中亦自有豪杰。他说的这个豪杰,就是光明磊落、有号召力的人,而不一定是读书人。 “须明察而礼遇”,要礼遇豪杰。“苏子瞻谓天子必有所私之臣,将军必有所私之士,使之倡率而从令者也。”苏轼说,天子即使当皇帝也有所私之臣,皇帝也有自己偏好的私臣,将军也有自己的偏爱之士,“使之倡率而从令者也”,这些私臣私士就是使他们能够倡导和率领众人听从我之命令的人。言下之意,就是地方豪杰就是一个地方官应当偏好的对象。反过来说,你要得罪这些豪杰呢,“不待非礼相加,豪杰而以众人遇之,彼必解体”,不用等豪杰自己来收拾你,豪杰背后的众人一起来,就能把你搞垮了。“此皆某所闻于前辈”,这是从前辈那里听说来的。“而试之有验者”,但却实验过确实是说得对的。就是在一个地方当地方官,有些人做几天就做不了了,其实是被地方的势力给搞掉了。地方盘根错节,尤其到一个新的地方去当一把手,尊重现有人才很重要。最后,“谨献之几席,以塞倦倦之问。因门下士俞王宾来,便附布区区。”我谨将此信奉上,以作为你如此殷勤相问的答复。以为你的门下读书人俞王宾来,我便请他捎回这封小小的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