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与友人书》看养己之道

从《与友人书》看养己之道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为什么在自律的自治之论,选了凡的《与友人书》来论养己。了凡的养己之道与中医有渊源,因为他从小遵母命学过中医。过去惩罚一个罪犯,打板刑三十大板,同时还要夹手指。了凡主张养好精气神,并对流俗中的一些谬传进行了批判。了凡认为这样不对。了凡从中医的角度出发,有好多类似的论述。了凡有一套跟踪匹配的体系,直抵身心本质,与中医之理结合。了凡认为,养己就是养精气神,没有精气神不能成事。

我为什么在自律的自治之论,选了凡的《与友人书》来论养己。因为儒家认为,只有学会养己才能真正治己。一个不会养己,不爱自己的人,其实是没有能力自治的。就像一个病人,必须要养好元气才能治住病。

唐朝的皮日休说:“能辱己者,必能辱于人,能轻己者,必能轻于人,能苦己者,必能苦于人。”意思是能够侮辱自己的,作践自己的人,他必然去侮辱别人,作践别人。轻视自己的人,不重视自己,必能被人轻贱。你愿意苦哈哈的,你就总有苦活累活。皮日休说:“为孔、颜者非他,宝乎己者也。”作为孔子、作为颜回,没有别的东西,就是爱自己,宝贝自己。你宝贝过自己吗?宝贝自己就是养己。我们现在多少人,前两天有个企业家来我这里和我说,他整天为孩子,为父母,就没有自己,一切都是为了他们,感觉很苦很累,他就是没有“宝乎己者也”。工作与生活,想走得长远,必然是此道。

怎么养自己?儒家有一套自成体系的学问。孟子讲,“未有枉己而能正人者也”。就是你心里弯弯绕绕的,你不可能把别人给弄正了。两个人相处时,你要舒服,我也要舒服。对不起,如果上级领导让我干一个事情,他舒服了,弄得我别别扭扭的不舒服,这个事情是有问题的。你安排事情也是这样。《大学》里面讲“絜矩之道”,即“所恶于上,毋以使下”,你讨厌上面这么去做,你就不要用这种方法对待你下边的人;“所恶于前,毋以先后”,你讨厌前面的人这么去做,排队加塞,你就不要去加塞。凡事都是一个相对应的过程。养己就是讲,要在你的内心条枝畅达,不要压抑自己。自古压抑自己的人是小人,记住我讲的这个话。

那你说,为了理想压抑自己不也应该吗?那不是压抑,那是忍耐。忍耐不一样,有时为了大局可以忍耐。压抑是指什么呢?是指内心有恨、有讨厌,但是为了达到一个极大的目的,把自己按住了,然后表面上还笑着。比如孔子讲,左丘明讨厌“匿怨友其人”。就是你把握着我的升迁之道,你是我的领导,我对你有怨,我悄悄地藏起这个怨,然后还对你特别的好。其实你内心不知道,我其实是特别讨厌你的。左丘明讨厌这样的人,孔子说我也讨厌这样的人。所以,养己是从内在让自己敞开。《诗经》里面有一首小诗,“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讲的是小人物也要把自己的心境打开,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从容安然。像孔子这么一个大智者去养牛养羊,结果“牛羊肥矣”,把牛养得漂漂亮亮,肥肥壮壮的。做个小会计,则“会计当矣”,把账目做得清清楚楚,一天到晚他高高兴兴的。这是何等的境界!

所以,对官员来说,参悟到这一点你不会出大问题,不会得大病。没有义理上的觉醒,如果加上过早的得到一个职位或者重要权力,就会出问题,甚至会使思想与身体出现某些症状。如果会养己,你就不会出太大问题。这是究竟之道。孟子讲的“未有枉己而正人者也”,就是要随时化开,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压抑自己,用自己的良知和外物的现状交汇一下。

要养自己,孔子也说养自己。少年时血性未定怎么养自己呀?节制在色。十五六岁,你过早知道了男女之事,你就不断地去与女孩子有男女之事,伤你的血气,容易落下很多毛病。记住人未长成成人时,过早有男女之事对身体很不好,包括女孩子也是这样,会对身体很不好。到中年的时候血气已定,节制在斗。中年血气已定,人格已经长成了,这时候很容易发脾气跟人斗,跟人斗气斗力斗心呀。有些人不表现为打斗,而是我不服你,你不服我,来回折腾。到老年的时候血气已衰弱啦,节制在得。到老啦你还要名要利,要占便宜,这样的人就完啦,一辈子就不行啦。这就叫不会养自己。所以,少年养气,中年养自己的心志,老年心要完全放开。怎么养自己,儒家有一套体系。了凡的养己独成体系,我给他梳理了几个特点。

一、了凡养己特点

1.直抵身心本质,与中医之理结合。

了凡的养己之道与中医有渊源,因为他从小遵母命学过中医。所以他在很多文章里,包括他治政的时候,甚至给人行刑的时候,都用到中医理论。如他认为,人的经脉都在十个手指头上。过去惩罚一个罪犯,打板刑三十大板,同时还要夹手指。他认为先夹手指再打板,这样的人基本上还能活下来,过几个月就痊愈了。如果先打完背,所有的气血流到手指上去了,再一夹手指,这个人非死即残。过去按着这样的方法打下去,人犯基本上非死即残,非常的残忍。所以他规定行刑时不能先打背,后夹手指。他是学中医的,他懂,他说人的经脉集中于手指,这是仁人治政呀。宅心仁厚,才能够在特别细微处做得到。

了凡主张养好精气神,并对流俗中的一些谬传进行了批判。比如道家说的采阴补阳。在行男女之事时,道家提倡男性强忍着自己、控制住自己,可以保精存神。了凡认为这样不对。他认为,人一起意就会使血气凝结成精子。他说,在人的精子里面放些糖和盐,第二天它会化成血水。所以人动意后气血到命门这个地方就已经成精了,强忍着保持着这种状态,只不过是一种意识上的假象,人体的消耗已经形成。他比喻说,就像柴火你已经点着它了,你还能把这个柴恢复成原来的状态吗?所以,养精气神的方法不能误入歧途。

了凡从中医的角度出发,有好多类似的论述。比如他说,但凡你经常讨厌某一个人,你老有伤害他、陷害他的心思,你就很容易得皮肤病。身上要么这儿痒,要么哪儿不舒服,或者头发变白。后来民国有个叫王凤仪的,能给人说病。其实更早在了凡那儿就有专门的体系,即通过思想意念,来对应身体的病因。如脾病是生活中琢磨问题琢磨得太深了。老想着升级,长期琢磨这个事,那么这个人就容易得糖尿病。了凡有一套跟踪匹配的体系,直抵身心本质,与中医之理结合。

2.养己就是养精气神,无精神不能成事。

了凡认为,养己就是养精气神,没有精气神不能成事。想做大事的人,没有好身体,根本成不了的。我们说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可是身体不好,“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如果再活十年,以他的文韬武略,没准天下就统一于他啦。可他身体残弱。所以,了凡说:“有把握乾坤之责。而弱躯孱然,何以堪之。”就算你有天大的本事,但是你身体弱弱的,完了,干不了事。所以了凡认为,要“完神气以需大用”,养好你的身体你才能有大作为。

3.养己法:万事皆能养,万物皆备于我。

了凡直承孟子 “万事皆能养我”的精神。孟子本意是“万物皆备于我”,倘若有这样的认识与实践,对养我们的精气神,好得不得了。比如说一朵花在你面前,哇——真漂亮,你眼睛使劲睁着看,真漂亮,看半天,看呆了,眼睛疼。你睁大眼睛时,心火往上走,整个气血往上走,它消耗了你的精气神。而会看的人呢?看这朵花,哇——这朵花真好看,“嗯,不错。”是花在养我,我没把精气神都敷在花上,而是我吸收了它的精气神。它自身一点也不受损失。就是你看它和我看它,花香都不会有损失。所以,你可以得万物的精气神来养自己,天地,也借万物的精气神养自己。天、地、人、万物,都可以互借而养。《阴符经》讲:“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也。”万物彼此交养而彼此不损失。损失只是你自己消耗而已。所以,万物你可以如闻花香而自养,但是你盗不了它的。它如众烛相摄,你是不能从它那里减损的。所以说某人吸某人的精气神,那是胡说,只是你不会借养,自己把气消耗掉的。

所以,你跟宇宙的关系,你跟任何人的关系,你跟事情的关系,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如果主体打开了,会养你。你能不能找到养自己的方法?有些人一说工作,就感觉累得不行,感觉万物怎么备于我?没有呀。其实做事、做官、写文章,都能养你,你工作的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场合都能养你,就看你有没有这个养之道。你需要掌握一个方法,我们借助了凡的一篇文章来看他是怎么养的。

二、从《与友人书》看养己

1.身体与精神是事业之基。

《与友人书》是了凡写给他一个朋友的一封信。读过《了凡四训》的人都知道,了凡从孔先生那里得了《梅花易数》真传。但从了凡的著作里,你看不到更多的对命理的论述,他谈的都是以儒家大道为主的。这个友人是谁?无从可考,显然是他能看得出这个人是可造之才,未来能担大任,他想帮帮这个人,想提醒他要学会养己,而且把自己的学问精华总结成一封信送给他。所以了凡说:“谨三薰三沐而献之几杖之前,足下其听之,毋忽所嘱。”意思是“此信所论,我是非常认真庄重的奉献给你,希望你能听进去,不要忽略我的嘱咐”。从语气上看,应当是略小一点的晚辈或后进。我从《袁了凡文集》里把这篇文章抽选出来了。《袁了凡文集》市面上极少,一般看不到它。从用心用意来看,此文亦可谓了凡之绝学,是他给未来堪当大任的人掏心窝子的话。让我们来看看这封信的全貌。

足下,今之古人也,行将独对大廷,有把握乾坤之责。而弱躯孱然,何以堪之。自古豪杰未有精神不凝聚,而能读天下之书、成天下之事者。

“足下,今之古人也。”“足下”一词,是对对方的尊称。来源于春秋五霸之晋文公重耳。据说当年介子推在公子重耳被迫流亡时,因为颠沛流离没有吃的,曾经悄悄割大腿的肉奉事重耳。重耳回国掌握政权后富贵相忘,介子推不以为意,同时也不愿寄命宦海,便携母自逃于江湖。后来重耳醒悟,派人追寻介子推。介子推隐匿山林不出,最后在首阳山上被追索者放火溯迹,母子俱死。重耳听说后大恸。于是将介子推被烧死那天定为禁火日,这是后世“寒食节”的来源。重耳为戒不忘故旧,将介子推被烧死时倚靠的那棵树做成木屐穿在脚下,时呼足下。后世亦以此为尊称,成了一般的敬语。这里“足下”一词是概称,倒是称他为“今之古人”,是一个极大的称赞。传统是不轻许人的。传统认为,古人的风仪、风骨、品行是值得推崇的。

“行将独对大廷”,了凡说你以后会得到皇帝召见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会得到国家重用,有“把握乾坤之责”。这话说得更大,说你以后是要协助天子料理天下的,是出将入相的人物。古人对为官,不是富贵相期,而是道义相许。所谓“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说的是日月是天地的两眼,为官当为民之父母,学日月无私照。诗书里面记载着圣贤之道,为官要好好学习,学圣人无私心。

说完肯定他的话后,了凡把话锋一转说,你有这么好的本事,“而弱躯孱然,何以堪之?”你身体却太差,如何担当大任?恐怕走不远也。其实人的身体状态怎么样,一眼就能看得出来。不是看他具体有什么病,而是看他的精气神。从眼睛也能看出来。精气神不足的话,眼下身体强壮也是虚的。人一定要有一个接天通地、成性存存的感觉出来后,这个人才能真正地走远。

“自古豪杰未有精神不凝聚,而能读天下之书、成天下之事者。”了凡认为,自古的豪杰人物、大英雄,很少有精神不凝聚的,没有一个精气神不足的。你看小婴儿,做母亲的都知道。刚生出来的小孩,老子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就是精神与身体高度统一,不相或离。“哇哇——”一哭,整个身体都在动,整个皮肉都鼓荡,精气很足的感觉,一派天机。特别小的小孩儿,他有时打你一下打得很疼,用的是天然之力。人的身体和精神在幼儿时高度统一,两个没有分开,这个感觉是至柔至和,是最好的时候,长大了就慢慢给破坏了。那个凝聚精神的感觉像猫扑老鼠。猫在这儿,老鼠出来了,猫刹那精神凝聚。精神凝聚的前提是自身的精气要充足,如果你精气不足,你调动不起来,你读书也读不进去。

好多人问我,老师为什么我这书拿起读一会儿就困啦?我想,跟别的没关系,和那个书也没关系,跟你的身体有关系。

精气神很重要。你身体再好,不会养精气神,也会出问题。经常见到很多人身体很好,但不会养,到后来不免英雄抱恨。如果不会养、不懂得养、不懂得修行,富贵对人来说就是一场劫难,一场灾祸。对有的人来说,看上去很顺,实际上暗流涌动,天人交战。过不了多久要么身体出问题,要么家庭出问题,要么心志出问题。古人一方面利用先天的本体,一方面借助后天调养。有时后天会养,比先天本体更重要。先天不好,后天又不会养,这样的人在作死。

2.辨明艺与德的关系,分清主次,乃能养己。

我们古人通过六艺来调身养己。什么叫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比如弹古琴,就能很好地养自己。了凡也弹琴啊,范仲淹每天弹一曲《履霜操》,又号范履霜。过去古人“士无故不撤琴瑟”,即没有独特原因不会把琴瑟撤去。每天必须弹一会儿,五音宫、商、角、徵、羽,与五行金、木、水、火、土,与五脏心、肝、脾、胃、肾相通。能从心灵上深度调理自己。如果能早上起来一曲,晚上睡觉前一曲,一曲下去天地来回,心一下子就静下来了,这是自我调养的很好的方式。在中国的汉字,音乐的乐和快乐的乐是一个字。

适接三槐兄道,足下以读书攻文致疾,则惑矣。夫书也,文也,皆六艺之一也。古人游艺以蓄德,今人溺艺而丧志,非艺之罪也。是故,均一书与文也。善学者借之以凝神,不善学者则劳神矣。善学者因之以养气,不善学者则耗气矣。

我听三槐兄说你最近读书、写文章,用的功夫太过,生病啦。读书、写文章怎么会生病?了凡说我没有想明白。“夫书也,文也,皆六艺之一也。”读书、写文章,这些都是文事。在古人是六艺之一。

“古人游艺以蓄德”,过去古人弹琴也好,骑马也好,是养精蓄德。“今人溺艺而丧志”,现在的人写书法也好,弹琴也好,多是为显摆,养花养鸟玩物丧志。其实,养花、养鸟,就像我刚才所说的,万物皆备于我,都是养自己的。早上小鸟一叫,叫得你心花怒放,你很舒服。你没这个修养,你躁得很。像有的北京胡同大爷,到处遛鸟,他养的鸟多是为了显摆自己很悠闲,不是养己,而是炫己。这就叫“溺艺以丧志”。玩过了,玩的不得法,玩成一种炫耀。

就像《菜根谭》说过,山林之胜,本是好去处。但动不动就去山里旅游、开会,这样山里就成了市场,乌泱乌泱的,到处都是人,让人烦得很,适得其反。要学艺、要弹琴,我们需要有些方法调理自己。但是,“是故均一书与文也。善学者借之以凝神,不善学者则劳神矣。”原来无论书还是文二者都一样,就是你善于学习,你可以借这二者养你的神,不善于学习的人则劳心瘁力。好多事本来是养我们自己的,因没把握好度,都变成害自己的东西。“善学者则养气,不善学者则耗气。”善于学的,就要学会养气,不善于学的,学习就是消耗神气。

3.读书养己法。

了凡认为,读书也可以养己,就看你会不会。在传统社会,读书不仅是学生的事,士大夫平时都要读书。未来的中国社会也应当恢复官员读书习惯,重新回到这个轨道上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领导干部读书问题指出,领导干部要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过去历朝历代,几乎没有听说过官员不读书就能为官的。历朝历代一旦天下安定,从天子到一般官员就要读书学习。但读书,求功名,很多人因为读书读出病来的也有。所以,读书怎么去读,怎么养己?我们来看了凡是怎么讲的。

读书之法,必先整襟危坐,收敛元神。开卷伏读,优游寻玩。其未得也,绵绵密密,如鸡之抱卵,意气专一而百虑俱空。其既得也,一言会心,是非双遣,如龙之腾空,而翕然于尘埃之表。

大家注意了,讲读书、讲作文、讲干事,他讲了三件为政很重要的事。第一,领导干部会读书,则能提高工作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就领导干部读书问题提出,领导干部的读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第二,会作文为什么是领导干部很重要的一项能力呢?这实际上是领导干部的文风问题。当代社会很多政策制定、政务安排与执行、会议总结与贯彻,都以公文或文章或报告的形式出现。会作文实际上是会将现实抽象与总结,会将实践上升到理论。第三,会干事,对领导干部来说就更重要了。

这三样,看上去是工作,是任务,在了凡那儿却是三样可以养自己的东西,这里面是有深意的。孔子说过“为之不倦”很重要。我们人很容易倦怠。而读书、作文、干事,怎样才能为之不倦?必有所养,然后有所不倦。

怎么通过这三个东西来养自己?你真学会了这个东西养自己,在这个红尘大浪里面,才会变成天堂。不然这红尘大浪就有可能是地狱。很多人,是撑不下去了。在这个体制和环境里面,如果眼睛往外放,会看见很多不公平。那也确实有时候有这种情况。没有人脉,没有关系,很有能力,很有理想,但是得不到权、得不到机会。看见这些东西的时候,都会很难受。但是你掌握了这些方法的时候,会有很奇怪的变化。

读书法如何养?古往今来有各种读书法。你像曹操读书读得泪流满面,我把它称为情景读书法。你像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徐庶读书则务求精熟,他什么书都是从头到尾仔细读反复读。而诸葛亮的读书从大面上去读,获益更多,智慧更大。古人读书有良多独得之见。王阳明读书主张少读书,读经典。了凡说的这个读书,实际上是个修养法。从今天开始按了凡法读书,你们来试一下,你要体会他的一个境界,我们来体会一下。

首先,“整襟危坐,收敛元神”。读书不要翘个腿,往那儿一坐。要正襟危坐,要坐正了。其实我们很多时候,身上的毛病,来自我们平时歪歪扭扭的习惯。脖子不好,颈椎不好,落下各种毛病。古人讲,头容直,头是直的,容貌也端正。要“正其瞻视”,看人看物从正面看。外在的这个身体,和内在的身心是相应的。读书的时候注意自己的一个姿势,要正襟危坐,斜着躺着看一会儿就睡着了。

这是了凡的读书法。我们学东西要学其神,不要学其表。了凡读书法更重要的是讲底下那句话,不是在正襟危坐上。很多人学道以后,读书就这样端着坐,这样也没用,这容易陷入求其形迹。了凡最主要告诉你是什么呢?是“收敛元神”。这个元神不要往外放,是往回收的。

说到收敛元神,就不能不提到了凡的另一部著作《了凡静坐要诀》。这是了凡平时训练自己收摄元神的一种静坐法。影响很广,波及日本东南亚。

实际上懂得收放自如,才能更好地收敛元神。了凡在其《了凡静坐要诀》中讲了这个原理。了凡说,在静坐时开闭眼不可过快。先说睁眼睛,比如睁开眼睛看外物,先从近处起,如先看见手指头,再看见这个木门,再往木门之外的远处看,再看见天空,慢慢往外放。往外放的时候不是没有了我自己,不是敷上去,而是本处外观,不是舍己放己。往回收的时候,从意念很远处往回收。从大概一百米左右的距离往回收,再往回收,十米左右的距离,再往回收,再往回收,再往回收。觉得周围慢慢地朦朦胧胧了,再徐徐闭上眼睛。

以后你们学静坐法之前,开眼和闭眼都用这个方法。着急地打开眼睛和着急地闭上眼睛,其实精神是定不下来的。收敛元神就是把这个东西慢慢地往回收。小时候我外公教给我一个养眼法。我的眼睛至今很好,我在月光底下还能看书。小时候外公说,你没事的时候就远望,远望,再远望。就是我刚才说的了凡的这个方法。我外公是老知识分子,晚年做读书笔记还用小楷写,密密麻麻,一般人都不容易识辨。我教我孩子现在也这么教。对身体对眼睛都很好。

收敛元神,实际上是一个精神专一的过程。这个时候,不思前,不思后,不想上面也不想下面,不想前面也不想后面,安安静静的。把所有在头脑中出现的任何念头当作客体觉照,看着这个念头,保有自己的一个元初的“在”与外在相应,你是一个观察者,这个觉照是要有的,能觉受到周围的变化。

在收敛元神后“开卷伏读”,打开书在桌上读。注意要“优游寻玩”。“优游”就是心态是放松的,“寻玩”,就是去琢磨这个字句。“优游寻玩”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未得时:“其未得也,绵绵密密,如鸡之抱卵,意气专一而百虑俱空”。就是在未得书之真意时,或者在没会通书理时,心思要绵绵密密,就像母鸡孵小鸡那样,要专注,专心,不杂思虑。读书功夫深了,读书可快可慢。快的时候一目十行,精神集中一扫描,书里到底说了什么东西,就都呈现出来了。这是因为心思用久了,这个精气神贯注了之后,就像一束电光扫进去,一片白就照亮了,所以能够“绵绵密密”。

我们要注意到,读书未得的时候,因为不懂,所以人抓耳挠腮,又竭精耗虑,甚者心急如焚。怎么不伤身呢?了凡此处采取的是“同其情,共其频率”。也就是与难同体,不分彼此,使自己处在感格的共振中。如果视外如物的话,那么心物在此共源了。

“其既得也”,一下子得到的时候呢,“一言会心”,一句话就切入你的心里去了。我也经常有这样的体会,那个四书里的话,孔子讲的一些话,一下子透进心里去了,那个舒服,百骸皆通。读书是养己的,滋养己的五脏六腑,那个东西很重要,是浩然之气。曾国藩说“刚日读经, 柔日读史”。就是天道宏正、天清地宁的时候,要天人交养。经道即是常道,常道是主流。所以孟子有“反经”之论,主张返回到常道。当天道晦暗、否塞不通的时候,要天人交诫。此时要读变化的史书,来认知和接受现实。

刚日柔日历来有些分歧。其实在古人那里就是甲乙日。顾炎武《日知录》对此言之甚详。只是古人心事合天地之道。刚日印常,柔日印变,天人合一。后来有人将刚日训为心情高昂,柔日训为心情低落。所以高昂时要读经书明理,低落时要读史书激发自己。这样就将刚日与柔日训成了自己的心境,与天地无关,则何必说日子?而如果把刚柔训成天晴天阴,在天晴高昂时要让自己读经书冷静,在天阴低落时要让自己激扬,这就是与天道互补,自己为一方,天道为一方,天人非一,以天补我,以我助天,天人就是两个主体。何其谬哉。

与天同体,才是养己之方,逆天而动,无不使天人交战,最后个人何其渺小。古人的修身,就是通过正心诚意发现天即人、人即天,这是儒家之正脉。

读书养人妙处难以尽说。如这种军旅读书,古有关公也是“千里走单骑,灯下读春秋”。曾国藩也是,在打仗的过程中读书,不废书卷。宋人张载有句话“读书是心之在也”。原来读书的时候,就是存心之在,就是我前面讲的“瞬有养、息有存”,这个东西在这里一下子就亮了。

“一言会心,是非双遣。”接通心里后,对错一切都没了。“如龙之腾空”,像这个龙腾在空中,“而翕然于尘埃之表”,这个龙和天地浑然一体,化作大虚。啊,这是什么感觉?也就是说,尤其是我们前面讲的“欲成一代经纶手,须读数本紧要书”。读书,书里面正面的精义,如果能够打到你的内心,你就还同于圣人,如出我言,圣人的境界就成了你的境界,像龙之腾空,你一下就通了。

你心上通了,你身上就没病。很多时候,我们心上的病很快就做实在身上,在身上就会显现出来,这是没有例外的。所以我们要密切观察心物关系。身心关系也是心物关系。

我们来看心物异处。

我经常的一个比喻就是,在物理世界里面,你们来看这个杯子,它不大不小,就是这么大,你想要它大,它大不了,想让它小,也小不了。这是在物质世界,它就这么大,在宇宙间,它往那儿一放它就那么大。

可是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面,一只杯子,乃至一粒尘沙那么小,在我们的头脑中,它可能都无限的大。你看我们的感觉,眼睛里面有一个石子在,你就会觉得天地之间一个大石头硌在那儿了。又如拔牙齿,你就会觉得这个天地宇宙在轰动。拔这个牙可是山崩地裂的感觉,全身山崩地裂。牙齿有过毛病的人,弄牙齿你会觉得整个宇宙都在轰鸣,这是生理反应。那么在心理、精神世界更是这样。在精神世界里面,一件小小的事情,能够充斥你一整天。比如别人说了一句负面的话,你一整天情绪不好,声音充斥你好几年,甚至这句话成为你恨他一辈子的一个侮辱,你记住了一辈子。

所以在精神世界里,人们没有办法去建立一个规律,去对待你精神世界里的概念、语言、体系和事件,好多事情人过不去。你比如说你的思念,或者你老公对你的伤害,或者过去在工作中被撤了职,所有的事情只是一件事情,但是在精神世界里面,它扮演的是无限大的一个影响。所以为什么有的人会自杀?自杀的人他是过不去了,他这个精神世界里面,在心理上,他过不去了。物理世界里这个杯子其实只有这么大,我们谈修行,就是要锻炼在精神世界里面允许这个杯子该这么大就这么大,叫以物还物。它就那么大,你当年受过伤害,别人追杀过你,你老是在梦里面回溯那段往事。你有没有经常梦见,上次那个考试卷子没做完?有过这个体验吧?因为我们处于教育的压迫下,高考的压迫,快交卷了,题目没做完,钢笔没水了,那是精神世界里面过去受的压迫,没有缓解它,它就变成这种梦了。

所以在精神世界里面,你要有这个能力,像对待物理世界的规律一样,在精神世界在心理上,与在物理世界是一样的,记住我说的这个话,清清明明可以做到。一个事情在头脑里面,我们是放大了它。比方说同样这个杯子,如果这个杯子是我爷爷祖传下来的,你给打碎了,我恨你一辈子。因为这是我爷爷用的杯子。可是在物理世界,杯子就是一个杯子,是你把亲情蕴含在里面了,你赋予一个杯子以过多的情感,过多的东西。我们在精神世界里赋予了我们的级别,一笔钱,或是一个评价,一种感情,以过多的想法、过高的地位。

可是我们在精神世界的层面里面,我们往往以“一”对“万”,我们因为这个“一”的缺陷,摧毁了我们的一切。比如我们把我们所有的幸福感,寄托在与老公的感情上,或者你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你的孩子身上,你就是一个很危险的人。或者所有的幸福感都给予在你解决副厅的位置上,那这个人最近就要出大事了,要么身体上出大事,要么工作上容易出大事。

“一”永远就是“一”,以一还一,以物还物,还它本来面目,这才是一大本事。怎么还它本来面目?就是这个“是非双遣,如龙之腾空”。本来面目的出现原来就是心物一如,心物同源,心物同大,心物合一。《了凡四训》里我反复讲过这个方法,就是正负对冲,取消对待,回到本来,当出现积极面的时候,你自己(心)要想到它的反面,对冲一下。当你情绪很低落的时候,你想它的积极面,一对冲,是非俱遣,一念不生,当下即空,很舒服。其本质是心物同大,合二为一了。正负只不过是借用的一个说法,其实际是心物关系如何同一的问题。其实世界是很安全的,我们被这个世界暗示了各种危险,各种得失。所以读书也是这样,读到后面就是一个通透,“一言会心,是非双遣”,这是读书法。

如果你的思维在此时还是很清晰,那么好,我们来反观读书养己的两个方法,通过内外合二为一。读书未通时,可以通过绵密观察而同一,通了则是一眼会心。还书为物,以物还物,一切刹那回归了。所以真正懂了,就是把读书也看作与你心对待的物,无论通与未通,都能接入一种同一的状态。有这个心物同一,则无不是滋养。其方法就是通过心物同大而对冲,使此心之“在”不被任何物带走,从而达到自由之境。这样的读书,自然可以养精气神。

4.作文养己法。

写文章,包括写其他的东西,不会养自己,就会耗费心神更甚。当年李贺出去一次,锦囊里便有诗数首,他妈妈就心疼地说这是我儿的心血呀。李贺本体较弱,又不会保养精神,所以很年轻就去世了。古人曾经吟诗“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来形容作诗用心之苦。以往,人们往往用“老死窗下”形容一些作文不得法的老读书人。现在,公务员体系仍然不免案牍劳形之弊。我们来看看了凡到底有什么作文养己法。

作文之法,在涵泳性灵,使心思常活,不在躁急,心热欲速, 求工在打透机括,使词源沛然,不在饾饤掇拾,疲精役气。不论作文不作文,常要凝定心神,屏除杂念。眼耳鼻舌身意,都要在题目上凝之。久久则文机自活,文窍自通。譬之植木者然,根深则枝茂,乃气实生叶而非袭取也。用之则文章,藏之则性命,又何妨焉?此某致力而未能者,谨三薰三沐而献之几杖之前,足下其听之,毋忽所嘱。

写文章的话,首先要涵养性灵,心思要像活水一样。这先道出了写东西的心理准备。原来先要调整心态,而不是着急下笔。“不在躁急,心热欲速。”就是写文章一定不能躁急心热,欲速则不达。“求工在打透机括,使词源沛然,不在饾饤掇拾,疲精役气。”这个讲的什么意思呢?文章求工,在于打通机关要塞。你写一篇文章,先把障碍点都给它冲破,也就是思路和中心之意俱足,“使词源沛然”,词像流水一样汩汩而出。

写文章“词源沛然”,是因为你心上通透了,文章才能通透,注意这个东西。不在“饾饤掇拾”,饾饤是什么?是指一个盘子里面,把果蔬摆好的样子。要注意,饾饤这个东西是很好的一种警诫,要参透这个思维,要打破这个思维。就是一个果盘我们总想把它摆好看一点,香蕉摆在哪儿,橙子摆在哪儿。其实这个东西是堆砌,是一个表面功夫,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政绩工程、表面工程。我们很多时候写文章,一定要破这个东西。这个表面的光环词汇,好像做得很好,最终是个表面,不是从心上身上透进去的。这样的文章也就是一个表面文章,没什么用。我们后面要讲文风,会讲到这点。写这种文章最是“疲精役气”,你写得会很累。所以有些时候我们给领导写文章,耗尽心神,刀笔下死了多少豪杰,好多英才就死在公文上,消耗精力。

了凡讲,“不论作文不作文,常要凝定心神,屏除杂念。”这又是一个正负对冲的同情法。屏除杂念,就是让心与物同在。这个物,就是你想表达的东西。“眼耳鼻舌身意,都要在题目上凝之。”比如说有个题目在这儿,比如说“天津宝坻的文化发展”这个主题。这个题目往上一放,作者就凝神静气,甚至有些时候不用过多思考,就把自己先安静下来。然后盯着这个题目,凝神静气。有时候不思考,就自然来灵感了。你使劲去思考,倒是出不来。或寡寡淡淡就那么几条来回弄,没思路。

“在题目上凝神,久久则文机自活,文窍自通。”注意,与题目凝神的过程,是让身心激活的过程。他就像这个种树,根深叶茂。“乃气实生叶而非袭取也。”这个话讲得好。这个树,根深叶茂的时候,那个气实了,叶子就茂盛了。“而非袭取也”,而不是把叶子给粘上去的。这里面有一个东西,提醒我们,揭示了大的一个秘密,就是作文养精气神,也是一个身体通透的过程。

底下这句话“用之则文章,藏之则性命,又何妨焉”,这个是最关键的。用之者表现为事功,用之者表现为打仗,用之者甚至表现为打麻将。“藏之者性命”,用的背后,其实隐含着你的性命状态。通过文字能看出一个人的胸襟、气量、境界高低,这是一个基本的本事。新闻用词,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重复的,但有那么几个字变化,它就有很大的变化。你要会看这个东西。“用之则文章,藏之则性命”,这是了凡的特别好的话,我很喜欢,只有他说过。“用之则文章”,它表现为文章,实际上是他的性命状态。我们官员也是这样。官员讲话,发言写稿子,都能看出来高低。

“用之则文章”,看上去是文章,实际源于“藏之则性命”。往回收就是一个生命的通态,往外放就是一个文章。往外放就是一个事情,文章只是一个表现。作文是做人之道。你写不好文章,老说没什么体会,写文章我写不好云云。那你是没思想,思路不清。做人,甚至于读书,拿破仑讲过一句话,一个能把长篇小说的结构把握好的人,这个人一定是一个有战略心胸的人。很多人读书看打斗、看电影乐哈哈的,看完之后回去了,他不思考。

早年的时候我在北大住,也没感觉出来有多独特。现在人到中年又回北大住,颐和园离住处很近,我喜欢早上起来到颐和园里转转。颐和园过去我们走的都是北宫门,颐和园有一个东门,过去我走的少,现在东门是离住处最近的。有一天,刚走到东门我就感觉,哇,不得了,气象不一样。远处看着这个东门在这,走进这个东门一看,就有江山在院子里的感觉。我就冒出来一句,“无限江山在院落”。于是吟成一首七绝:

昔日皇家人迹默,于今百姓平常座。

颐和园妙欲何说,无限江山在院落。

很多人写过颐和园的诗,我对自己这首颇为得意。尤其是江山就在你家后院的感觉,这个设计的能工巧匠,真是领略了这层意思才能做得出来。那个门做得非常绝妙,门做的高度,隐隐的把山挡住。你刚刚看到这是一个门牌楼,你一进去,结果发现进了你们家院子,而隐隐江山无限,就全在你们家院子里面。迎面的昆明湖、十七孔桥、西堤和远处的西山,被一种进家门而后次第舒展的感觉包围。我觉得是大匠手笔才能因势利导做出这个结构。我们老说“胸中具数万甲兵”、“胸中有丘壑”,就是这些人,有格局,有战略格局的人。任何人做事情,走得有多远,就看你的胸襟,有没有这个格局、气象,不是表表面面的东西。通了之后,这个世间很好玩,当官做事都有味道,不当官不做事也很有味道,智慧打开了,每天开开心心,怡怡自然。

我出差的时候特别喜欢早晨,早上起来还写了首诗:

宝坻讲学晨读

清晨最喜他乡早,批阅光阴大默临。

间罢酣读恐误事,若得时裕胜黄金。

“清晨常喜他乡早”,他乡的早晨别有况味,“批阅光阴大默临”,读着读着书,天地间特别安静。“间罢酣读恐误事”,突然浮现一个念相,怕马上要上课了,别耽误事呀。一看时间,才6点半,刹那就觉得好富有,时裕胜黄金呀。我当时觉得特别开心,还有一个多小时,我可以打打拳,看会儿书,再抚一琴曲,觉得自己很富有。在一般人看来可能觉得这有点傻,觉得这有什么好玩的。十年前我也不认为这是什么好玩的事,可能大早上起来就琢磨琢磨单位的人和事。《菜根谭》说:“须从木落草枯之后,向声希味淡之中,觅得一些消息,才是乾坤的橐籥,人物的根宝。”其实恰恰大道就在日常中。

在现实层面,时间对谁都是一样的。可有的人完全被充满了,永远觉得没空。上帝对每个人都是最公平的。最重要的是你的智慧打开,你要有快乐的能力。我们现在都没有快乐的能力,吃一顿饭都吃不好。好多人吃饭都吃不好,三口两口吃下去了。睡觉也睡不好,很困难,看微信,再看一会儿。

“此某致力而未能者,谨三薰三沐而献之几杖之前,足下其听之,毋忽所嘱。”这个话说得很深,说我是常年用这个方法来养我自己,但还未能完全做到。今天三薰三沐,把自己弄得干干净净,就像要祭祀似的。把我这套修行法,写文章、做事的性命之法,献给你。我认为我今天把这个文章献给你们也是一样的,是个大宝贝,去养精气神。一定是什么时候都记得要收敛元神,这中间都在养我们,写文章也好,做事也好,来养自己。

“足下其听之,毋忽所嘱”,你们要认真听,可不要忽略我这么热切的嘱咐你们,婆婆心切。其实我每次讲课也是这样,希望你们每个人借助这么一个平台,有这个机会,能够看到我们中国古人的精髓,然后你自己去学一点,会改变你自己,受益者是你自己。能打开智慧,这是作文的养己法。

5.事上养己法。

事上养己法是了凡养己的落脚点,每天做事情,天下其实没有好事坏事。朱熹在《孟子集注》的序言里引用过一句话:“但能尽心,事可足为?”在事上养心,我们什么事情都要从心上去看。了凡也说过这个。改过有三个境界:从事上改,从理上改,从心上改。从事上改,这个事情做错了,纠正它。但是各种事情又冒出来了,要从理上去认知它。理上认知到它,但是下次又犯糊涂了,最后在心上去体证它。真正的从心上改,你才能明白。所以尽心,做任何事要尽心,尽心就是完美,尽心就是方案,尽心就是实践。当然你是真尽心,不是假的。

这个“尽心”就是刚刚前面讲的,凝神聚之,盯着它,盯着它,瞧着它,收敛元神对着它,那个叫养精气神法。这个事情能养你,写文章读书能养你,对着它,精神具足地对着它。这个感觉。收敛元神。“当能尽心,事何足为?”事情有些时候办了一半,它就该只办一半,没关系。大事小事,正事邪事,各种各样事情不足以为。衡量的尺度是你的心,能尽心,事情就是完美的。你去帮助你的亲戚,给他一百块钱合适,还是一千块钱合适?没有标准,尽了心意,根据我的经济情况帮了他就可以了。不用说帮了一半我一定要帮到底,没有这个能力,不用帮到底,你只要尽了心了,心上就要放下。一切都在心上去衡量。

田事勉强周旋,殊觉犯手,吴子辈皆难御之才。足下自度力能控制之则任之,否则无傅虎以翼也。天下事无精无粗无巨无细,皆当以精神运用之,才入手便须思其发脱。足下毋谓国事为大、田事为细也,毋谓文事为精、俗事为粗也。国之政将及子,今日正收摄运量之秋也。愿完神气以需大用,慎毋随草木而俱腐,祝祝!

如何在事上养精神,了凡借友人身边事来说。一是田事,诸如种田、收租等财产上的事情,这些事需要费心费力去办,而且一沾手就难脱手,有时候会牵制你。二是人事,了凡举了友人身边的一些人。“皆难御之才”,你身边的几个人不好控制,虎狼之徒。比如手下有几个难办的人,那几个人不好弄。“足下自度”,你一定自己要有把握,如果能控制他,“能控制之则任之”,你就让他去干这个事,比如他当办公室主任。虽然他不可靠,但是我有力量控制他。就像诸葛亮在的时候,他能控制这几个将军,他知道他在,魏延不会反。他死了就不一定了。所以你不能控制他,你就别让他干这个事。如果让他坐在了这个位置上,你便是“傅虎以翼”,给老虎添上翅膀,让它伤害极大。像这两类事,一是财二是人,都特别容易牵制人,办不好就容易陷人于日常的纷杂中。

其实我们工作中也是这样。一些事情虽小,一些苗头虽微,但很容易就让你陷进去。如果能在思维上有个切割,或者有一种思维的警惕,能以物还物,就能干脆麻利地解决问题。所以诸如此类的事情,耗神而牵制人,该如何处理?了凡的解决方案是:“天下事无精无粗无巨无细,皆当以精神运用之,才入手便须思其发脱。足下毋谓国事为大、田事为细也,毋谓文事为精、俗事为粗也。国之政将及子,今日正收摄运量之秋也。愿完神气以需大用,慎毋随草木而俱腐,祝祝。”就是我前面讲的,“当能尽心,事何足为?”

这个东西也要打开你的觉照,对事情的觉照。王阳明也深得此法,就是通过事来养自己。说天下事没有大事没有小事,也没有需要特别精心处理或者简单处理的事。不在事上。这个说起来有点意思,怎么可能没大事,国家不是大事吗?怎么不需要精细对待和粗略处理呢?比如涉及人命关天的事,当然需要精细对待,关于次要矛盾的时候只要把握主要矛盾先处理、次要矛盾粗略处理。这是我们平常的处事之法呀。了凡的意思恰恰要破以外事属性为区别的分辨思维。

了凡认为,小事你心粗了,它可能酿成大祸。大事过于看重,更容易出大错。有精细就会有粗略,事情不是以它本来的形态大小作精粗来看,而是“皆当以精神运用之,才入手便须思其发脱”。注意了,这是关键点,里面有三个步骤掌握好了,事情就不但不会耗神,而且能养你。

一个就是先抛弃巨细精粗的先在之见的束缚。前已述及。其作用在解除心理负担和不要有固化心态。事情一旦面临,都是进入时刻的处理过程,与事情形态本身关系不大了。第二就是用精神运用之,就是当下临事走心。第三,接手处理事要与这个事先隔离一下,思考此事了断前后的影响。

我们先看第二个步骤。当下走心。《易经》六十四卦中的第五十二卦的“艮卦”,其卦辞是:“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我们的背是离我们最近的,可是我们怎么看都看不到它,我们转身看,背也转了,总在你背后。这么看那么看,这个背老在后面。这就是“艮其背”。这一卦实际上告诉你,要看前面的事,任何事情出现了,无论大小都要看一看到底怎么出现的。它今天出现这个事是有原因的。你生命中出现的任何一件事情,无论遇见任何一个人,其实都有原因,明白吗?你打开这个觉照以后,大事小事,巨事细事,没有关系,它都不会害你。不要艮其背,不要老去看过去的事。我们很多人就是他背后的这点事,把自己完全束缚住了,被历史所绑架。没有看见的事情,艮其背,就让它放在后面。因为它关涉不了你看眼前发生的任何事情。事无巨细,用精神去盯着它,这才是人生的真正的究竟法门。

不知道你们听懂我的意思没有?我再重复一遍。就是说,每天正在发生的事情和人,和出现的景象,这是在你眼前的东西。一切过去的东西就像你的背一样,它就过去了。以一个新的心态去看这个东西,打开它的觉照,用精神去面对它。那你就说了,我要孝敬父母,他要没在眼前出现,我不要去想想怎么去孝敬他们吗?不会的。今天不出现,明天他会出现,当它出现的时候正是处理的最佳时机,不要错过就好。我告诉你们一个观察的秘诀,即:“说什么,是什么;出现什么,解决什么。”比如说几个人聊天,有一个人忽然对你说,您喝水,那往往是此时候他想喝,提一下,礼貌一下。说什么就是什么。比如妈妈突然发了个励志短信给你,出现了,就要解决,说明妈妈此刻想你了。你就要有反馈。放心,只要用心,世界上所有事情都不会被耽误。你做的就是睁开你的眼睛,看见眼前出现的事情的趋变,看清楚它,把它料理好。料理的时候用《易经》的方法,“见机而作,不俟终日”。

什么叫“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就是见机会,把它办掉,不要等到晚上。我经常举一个例子。你们都有手机,有时一个领导一个朋友发短信给你,其实两三分钟你就可以回“行,对,好”,把这事了了,或者你想解释两句。但你此时正在干别的事,你想我放一放吧,下午再给他回信。结果到下午你开会去了,到晚上又有一个饭局,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这个短信,哎哟,有点晚了,有点不好意思再回,琢磨着我得给他解释解释。要解释解释得写一堆,一会儿再说吧。一会儿再说,送孩子上学,家里有个什么事一个电话干扰了。两三天这个短信也没回,心里就落下一个心病,觉得领导是不是生气了?心里总是挂念着,不得安宁。

所以好多事要“见机而作,不俟终日”,随手就过去了,明白我的意思吧?《易经》这个方法特别好,我希望你们学了这些东西,随时清理日常的事务,不然心上总是惦记着,就不能“艮其背”了,很多事就背在这儿。很多人背上就背着一座大山,背着一个极大极沉的山在走路,无形地压迫自己。

第三个步骤,任何事情“才入手便须思其发脱”。无论是好事坏事,“思其发脱”,考虑这个事情,你要和它有点距离。就是刚才我给你们讲的这个了凡的思量法。一个事情出来你就要把好处坏处一起想,跟这个一样,事一出来,你不是被它带走,我们很多人是被事情带走了,就像小孩子给点糖“跟叔叔走”,就走了。看上去这个事情只是小孩子身上发生的,我们不会这样。其实生活中多数人都会这样,特别容易被一个场合、一个事情带走,心里稀里糊涂的,心里若明若暗,所以要思其发脱。一旦能与此事隔开一点想的时候,你就能看明白这个事情处理前后的影响,就能特别恰当地把事情处理好。这个事就不会害你,还会给你加分。我们有的人是处理一件事发掘一次或多次机遇,有的人处理一件事留下一堆麻烦。古人之精微如此。

“足下”,了凡接着对朋友说,你不要说国事大,田事小,不要说文事精,俗事粗,不要有这个思想,要抛开一切事的思维,没有大小事,只有心,心上的精神具足,照见一切,是万事养你的一个方法。你如果被心带走了,不胜其烦。我们很多的时候,比如你心里装着各种事,然后一堆一堆的事也在那等着你。就好像我们看见前面一堆一堆的车,心里烦呀。但车多你不也照样回家了吗?事多又为什么要压死自己?所以跟这个没关系。不管事情,你要做的就是把心思放平,深呼吸,清静,然后心平气和。

“国之政将及子”,这个话是很有预见性的,就是你以后要担当国家大任。“今日正收摄运量之秋也”,你现在正好是练你精气神,养精养气养神的时候,一定要“完神气宇需大用”,养好你的神气以需大用。不要“随草木而俱腐”,不要像草木一样无法自我主宰随时而俱腐。

你们看,从信里面看出来这个友人很有希望,但现状是读书作文耗费心力得病,财物人事陷于牵制,一地鸡毛。经过了凡这么一梳理,这些都成为滋养精神的养分。尺幅之间,功力深厚,所以我专门从了凡这么多文章里面独辟此篇奉献给大家。

我不知道你们听了这个感觉如何?有好多人应当是第一次听这个说法。这在我们古人的文献里也不多见。我认为是很有用的,真懂的话,世间万事不难,只是一心觉悟。在这个心上能够收摄精神,是非俱遣,把事情还它本来的面目去处理它。刚刚里面有句话,“三薰三沐而献之几杖之前”,说明了凡是掏心窝子说的话,我们要去体会它,这是了凡养己法之绝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