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杏坛生涯之初步

杏坛生涯之初步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且,这些教案已成为我每学期进一步调整、修改教学内容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授课不能变成念稿子,教案主要是为授课准备提纲和线索,使授课更井然有序。第三条途径,多听老教师上课。每门课的性质、重点不同,在教学方法上也应体现差异性。再次,要尊重当代大学生普遍追求趣味性和新鲜感的特点。除了对学生要有比较全面的分析、认识外,教师对自己的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

唐一方

一、探索学习途径,提高教学质量

加入高校教师队伍不到两年的新人,回顾近两年的教学、培训和参加比赛的经历,确实有不少收获与思考。我走过的路或许能给一些像我当年一样茫然四顾、“摸着石头过河”的新同仁一些参考和借鉴。

在教学探索中的感受或许可以浓缩为“学”和“思”。刚踏上教师岗位时,教学对我来说就是一张白纸,渴望有好的学习机会,所以就先谈谈学习吧。

第一条学习途径,积极参与学校教务处长来讲如何教学,分享当年做新教师的经验,建议新教师掌握好课堂时间,学写教案。在本专业的老教师谆谆教导下,第一年教学宁可准备得苦一些,把基础打好,把讲台站稳。于是,从一开始就基本上每节课都写逐字讲稿。其实这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辛苦,因为备课过程本来就是在整理思路、准备素材,只不过同时让手指也动起来罢了。而且我渐渐发现,老老实实撰写教案看起来很笨其实是一个受益无穷的好方法。我很快就能为每一节45分钟的课写5000多字的教案,带着教案上课,心里有底就不会慌张。

第二条学习途径,向老教师学习,撰写教案。参加微课教学培训,将自己和其他教师的视频比较后发现教案准备充分可以避免教学中的很多问题,如口头禅等,整个教学过程更流畅,也不容易出现遗漏或口误。而且,这些教案已成为我每学期进一步调整、修改教学内容的基础。我发现有位老教师也是带着教案上课的,他的教案像一本笔记本,里面夹着各种小纸条、剪报,都是从平时生活中留心收集的素材。这说明认真写教案并不是一种过时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授课不能变成念稿子,教案主要是为授课准备提纲和线索,使授课更井然有序。

参加市教委组织的新教师培训也给我带来许多启发。除了微课教学,培训中还上了很多教育学的课,也有一些奋战在一线的各学科的中青年教师给我们分享经验。他们对自己所授课程的特点、学生的需要、教法与学法的协调、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都经过思考和琢磨,最终呈现给我们许多优秀的成果,包括从体验到认知、以情优教、多媒体技术给课堂带来的惊喜等,让我受益匪浅。

第三条途径,多听老教师上课。许多优秀教师在讲座中都说在他们教师生涯的前几年,听了许多老教师的课,甚至会先做一年助教,这对他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入职后认真听本专业教师授课,特别是指导教师的课,每次听课都细细观察体悟,学到了很多。例如,如何处理PPT与讲授内容的关系,如何组织课堂,如何管理学生等,当你从教师的角度去分析,跟做学生时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且这些技巧也是很难无师自通的。

第四条途径,检索或阅读教学论文。学习的第四条路径就是一定要查阅大量的教学类论文以及教学类的学术会议论文。通过浏览和翻阅这些论文,我们可以看到别人下过哪些工夫,收获的成果,甚至有些方法、案例可以直接拿来使用。例如,文学概论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一向是一门相对枯燥、难上的课,如果教师满堂灌,学生一定会产生厌学情绪,也学不到东西。通过翻阅论文,我发现前人早已试验过活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研讨式教学与理论讲授相结合等多种方法,也不乏精彩的案例。这个学习过程仿佛有许多优秀教师向你敞开心扉,分享他们的思想精华,实在难得。

以上四点是我摸索和经历的学习过程。但是除了虚心学习,还需要自己独立的思考分析,以做到活学活用。我的思考则主要是从课程、学生、自己三个角度分析把握。

二、积极思考,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分析自己所授课程的特点。每门课的性质、重点不同,在教学方法上也应体现差异性。例如,我认为大学语文课主要是通过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思想境界,所以我不愿意降低思考深度和情感感染力度,把大学语文课上得过于浅薄,实际感受下来,我也发现现在的学生并不是不思考的一代。再如,新闻传播学,除了传授知识外,还要注重多分析社会上的新闻热点案例,而这些案例也多半来自于最新的报纸杂志,还要让学生练习新闻写作等。

其次,是对学生的思考。首先要转变思维,以学生为主。一开始上课时总是想要把什么教给学生,但一年课上下来我发现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学到什么。比如,文学理论课对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要求肯定是不一样的,给本科生上课,没有必要把所有的理论知识倾囊相授。否则,除了满堂灌,没有别的方法,且最后的教学效果一定是不理想的。所以必须针对他们的需要,有所取舍,突出基础内容。还要尽可能符合他们接受知识的思维习惯,最好先给出案例、视频或问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展开思考讨论,自己先得出结论,教师再加以深入点拨讲解。这样的顺序比教师直接给出知识、按部就班的讲授效果要好得多,我在参加本次市应用型高校教学能力大赛时就是采用这个顺序来设计教学内容的。

再次,要尊重当代大学生普遍追求趣味性和新鲜感的特点。我是拒绝课堂娱乐化的,但生动有趣跟严谨的知识并不冲突。所以教学设计中要注意将不同性质的内容穿插进行,理论知识、案例故事、学生参与、深度思考、审美情感享受等,偶尔有一点轻松的对话交流,一张一弛,一紧一松,让45分钟的课堂气氛和年轻人的思维、情感节奏相互呼应起来。我认为教师应是一个艺术家,可以把课当作一首诗、一阙歌、一幅画来演绎,赋予课堂生命的活力。

接着,不能只想到自己所授的课,而是要时刻想到学生将来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和品质。中文系学生应该具有笔头口头表达能力强、学习新事物快、思维灵活等素质,所以在课堂上就要有意识地在这些方面训练他们。例如,上文学概论,除了讲授理论要点外,还要让他们阅读理论原著和文学作品实例,让他们通过模仿,尝试用理论进行分析,再以理论为导向进行尝试性文学创作。通过互相欣赏、品评、比较、打分,反复强化,既让理论更深入人心,让课堂更加活跃,也在能力上逐渐内化。上西方礼仪课时我也不希望只是让学生了解一些礼仪规矩,而是能明白真正的礼仪源于温暖、包容、尊敬和给予恩典的心,将人文品格的熏陶修养渗透在课程中。

除了对学生要有比较全面的分析、认识外,教师对自己的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听了很多课,获得了很多资源,但好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不必强学别人。我虽然很羡慕一些教师风趣幽默的授课风格,但也深知自己实难做到,于是就去寻找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在参加微格教学培训时,指导教师说我的朗诵优美动人,可以多加发挥。在此之前,我总是让学生朗读,但学生的朗读往往不能很好地表现文本的美与情感,不能将课堂带入一种意境,表面上好像让学生参与了,其实损失了文学的感染力。所以,在之后的教学中,我常常穿插一点诗歌、散文的朗诵,在角色扮演教学活动中我也积极参与,结果课堂效果很好。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进一步认识到个人风格不能有局限性,而是能渗透整堂课,使我的上课风格整体向更优美的方向发展。

最后,再谈一谈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这其实是一件贯穿课堂内外、渗透所有教学工作的事。学生是很公平的,你在教学中花了多少精力、心思,日常交往中对他们是否有真正的关爱和重视,他们是能感受到的。作为教师,不能牺牲原则去刻意讨好学生,但是要用知识和付出赢得学生的尊重。

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我尽量要求自己温暖亲和,多说鼓励的话。曾经有学生来跟我说觉得自己很努力,但文学类课就是学不好,我听后,就尝试平时课间多问问她的学习情况,课上有简单的问题就让她回答。并不是说这样就能传授给她多少知识,而是通过这些方式表达我对她的关心,并能明显感到她对我上的课多了一份热情和兴趣,自己会在课外花工夫学习。指导学生写论文也是如此,有时候看到他们写的不尽如人意,难免气恼,但我总是写上一些安慰和鼓励的评语,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迄今为止,我碰上最棘手的情况是有一次批改学生的读后感作业,发现有一位学生的抄袭程度非常严重,于是让她重新写,但重写后交上来的依然有百分之四五十的内容直接来自网络。这时候我踌躇了,该怎么办呢?自从有学生评教以来,其实教师心里或多或少都有些压力,不敢对学生太严厉,怕学生嫌我太较真。如果怕得罪学生,我可以就此打住,随便给她个中等成绩;如果要坚持原则,我也可以不给她成绩,不管她最后是否给我打零分。但考虑再三,我最终决定要为学生着想,于是单独找她谈,温言告诉她你需要摆脱对网络的依赖,要相信自己可以写,我们一步一步来吧。我给了她一个在网上绝对找不到现成读后感的篇目,然后让她列出提纲,一起讨论,再开始写作,就像指导论文一样。我发现学生的抵触情绪消失了,真心地配合我。这再一次让我相信,只要有真诚的付出,总是能打动人心的。

在市场经济时代,曾经赋予教师职业的许多光环似乎已经黯淡了不少,但我依然感觉到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教师不是神,我们也有情绪沮丧、身体虚弱的时候,但在课堂上,如果那天状态不好,我会刻意调整情绪,给自己打气。我希望我能始终饱含热情,给他们带来温暖、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教师的工作态度、人生态度实际上也在无声地传递给学生。

做教师不久,我已经从学生那里感受到很多的温暖,或许这也是我的幸运,同时这也激励着我继续努力做一名好教师。杏坛生涯初起步,我的“学”和“思”之路还漫长而修远,唯愿初心不改,步履踏实,一生求索,乐在其中。

成长历程

基本情况

唐一方,女,博士,讲师,1982年生,重庆人。在中山大学中文系获得学士学位,华东师大中文系、华东师大思勉人文高研院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专业是中国古代文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清代诗词。

2013年7月进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文法学院,主要讲授课程有大学语文、文学概论、新闻传播学、西方礼仪。经过第一年摸着石头过河的讲台探索,2014年11月~2015年1月参加了上海市教委组织的上海市属本科高校新进教师入职培训,结合已有的教学经历,能够更好地吸收培训内容,更新教学理念,帮助改进教学方法。培训期间还参加了校内教学比赛和本次市应用型高校教学能力大赛,分别获得各学科共同评比的二等奖和“大学语文类”一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