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行为和人格障碍

行为和人格障碍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小学生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行为障碍主要有攻击性行为和退缩性行为,人格障碍主要有偏执性人格和自我中心。我们这里谈及的行为障碍主要指后两种,但无论是不是正当防卫,攻击性行为都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恶化,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适度克制、忍让的社交品质。

中小学生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行为障碍主要有攻击性行为和退缩性行为,人格障碍主要有偏执性人格和自我中心。

攻击性行为

“攻击”是指以造成伤害(肉体伤害或精神伤害)为目的的行为,不仅包括身体攻击(如动手打架),也包括言语攻击(如痛骂、挖苦、嘲笑等)。由于中学生的情绪具有强烈性、狂暴性和固执性等特点,攻击性行为在中学生中更为常见,表现为经常为很小的事(如别人说错一句话或不小心被别人撞了一下等)就大打出手或破口大骂。

一般而言,攻击性行为可分为3种:自卫性攻击(即对他人的攻击所做出的自卫方式的反应)、非自卫性攻击(即为了达到支配或打扰他人而表现出来的攻击行为)和强迫性攻击(即无法自我控制的攻击行为)。我们这里谈及的行为障碍主要指后两种,但无论是不是正当防卫,攻击性行为都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恶化,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适度克制、忍让的社交品质。

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的线索,如他人的侵犯、个体的目的活动受到挫折等,也有内部的原因,如希望引起他人的注意、借故发泄情绪、间接的观察学习(如模仿电视上的暴力行为)等等。

退缩性行为

退缩性行为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前面提到的孤僻、恐惧外,胆怯、怯懦也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典型的退缩性行为。它主要表现为胆小怕事、软弱无能、委曲求全,面对不合理的要求时,常因为害怕别人不高兴而不敢拒绝,害怕别人的讥笑和伤害,缺乏自我防御、自我保护的能力和反抗的勇气等等。交往中过多的怯懦行为容易强化他人不适宜的行为和态度,而且退缩者自己也容易产生挫折感,导致自我评价和自信心的下降,有时候还会对交往对象产生暗暗的怨恨情绪,所有这些反应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人际交往产生影响。

产生退缩性行为的原因可能有:身体素质较差,相貌、身体有缺陷;家庭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差;家庭不和睦或父母离异;经常受同伴欺侮,多次反抗但屡受挫折;缺乏基本的社交技能;父母教养方式不正确,如封闭式的家教方式,家长担心孩子学坏,限制孩子与外面世界的接触,结果使孩子对人际交往产生惧怕心理。此外在专制型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由于事事都由父母说了算,在家必须言听计从,久而久之,与人交往时都小心翼翼,迁就他人,生怕惹事。

偏执性人格

具有偏执性的中学生通常表现为:固执死板、多疑敏感,特别热衷于争论、爱钻牛角尖、缺乏幽默感、对问题的看法偏激,而且不易改变,容易动怒,对不符合个人观念的事物表现出激烈的对立情绪和行为。在自我评价方面容易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一旦遭遇失败,不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倾向于将失败推诿于客观原因。对别人的成功极为妒忌,对侮辱和伤害铭刻在心,不易释怀。这些人格特征都是人际交往中的巨大障碍,因此带有偏执性的人,其人际关系往往都很差。

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也是一种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尤其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具有这种障碍的中小学生表现为:在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一切行为从满足自己的要求和兴趣出发,不考虑他人的需求、感受和利益,经常引发同伴的不满,往往无法与人进行友好的交往。例如,有一女生自己睡觉时不允许其他人发出声音,但在他人休息的时间里则毫无顾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根本不考虑他人的感受,结果与室友的关系很紧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