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软实力视域下高校内涵式发展正能量研究

文化软实力视域下高校内涵式发展正能量研究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八大再次发出要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时代强音。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文化缺失是制约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不可忽略的因素。而大学精神的式微、文化传承的受阻、大学追求的迷茫等,更是直接导致了促进内涵式发展的凝聚力、吸引力、激发力、约束力、规划力等正能量难以集聚。调查中,有31%人员认为高校党建是集聚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正能量的重要抓手。

2012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对高等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做了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大再次发出要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时代强音。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其中必然包含着对“如何更好地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之难题的破解。

为了能在“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问题上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课题组以“文化软实力视域下高校内涵式发展正能量研究”为题,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方法,梳理分析了本市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并从文化软实力视角探讨高校集聚“正能量”破解“负能量”以推进内涵发展的方法路径及对策参考。

一、制约因素及原因

1.大学文化缺失影响发展能量集聚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文化缺失是制约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不可忽略的因素。其中,大学精神荒芜(占60.00%)、办学特色不明(占53.25%)、管理机制滞后(占53.25%)、办学目标功利化(占48.75%)、人文精神衰微(占46.50%)呈高相关(见表1)。

原因:大学文化是大学精神、大学传统、大学理念、大学制度、大学校风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是一所学校所特有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品质。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等文化的4个层次相对应,大学文化由大学的精神力、制度力、行动力与形象力等4个要素构成,对内表现为一种文化的力量,对外表现为一种吸引力和影响力。然而,我国高等教育在实现规模扩大、硬件提升、数量增长等外延指标上快速发展的同时,却出现了数量扩张却未能实现质量提升、资源增加却未能实现优质均衡、教育发展却未能满足经济社会需求等突出矛盾。部分高校没有领会“发展”的本质和要义,盲目学习综合性大学,在追赶热门中导致高校办学目标功利化、办学理念表层化和办学定位同质化的现象,失去办学特色,导致千校一面。这些都严重限制了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而大学精神的式微、文化传承的受阻、大学追求的迷茫等,更是直接导致了促进内涵式发展的凝聚力、吸引力、激发力、约束力、规划力等正能量难以集聚。

表1 影响高校内涵式发展主要因素

2.功利主义渗透冲击教育立身之本

调查中有75.50%人员认为目前高校师生之间的关系是良性的教学相长,有着值得称道的师生情谊。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11.00%调查对象认为是当前师生之间更多充斥着购买服务与对价交换的关系,13%的调查对象认为两者兼有或说不清楚。

调查还显示,高校规模扩张中所导致的远郊办学布局结构,不仅仅拉大了教与学在物理空间上的距离,更加剧了师与生在心灵空间上的疏远。当被问及“远郊办学带来的问题”时,有76.75%调查对象认为通勤时间长,疲于奔波,缺少对师生情感的投入与培养;68.75%的调查对象认为远郊办学后,师生互动机会减少了,甚至无暇互动。

原因: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着传统的教育价值观,交换与物化的关系甚至开始渗透到师生关系这一人类最纯粹的情感来了。迅速扩张的外延式发展使人们过于浮躁,办学理念脱离教育主旨,甚至出现以牺牲教育教学质量换取表面繁荣的极端现象。教育功利主义的影响动摇了部分师生对教育本质的坚守。远郊办学又使得师生互动减少、价值取向的错位,整体上不及10年前师生感情深厚、关系纯粹。

3.体制行政化盛行干扰办学自主发展

调查结果显示,有42.25%的人员认为,高校的管理往往“以利于行政为主”而未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也有调查对象指出,高校管理中存在的科层制管理现象造成一线教师参与管理少;有33.25%调查对象认为当前大学管理体制是高度同质化。

目前高校的管理体制尤其令“青椒”们倍感“亚历山大”。调查中,有85.75%调查对象认为在当前管理体制下,青年教师待遇低、生活压力大已经成为影响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一些受访者明确表示,当前的管理体制尤其是考核机制令青年教师们整天为着论文、项目而“殚精竭虑”,对教学、对学生无论是时间还是情感上都投入不足。过低的待遇与过重的工作压力之间形成的强烈反差让一些青年教师日渐失去了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教师岗位所能带给他们的职业幸福感和荣耀感也在日渐式微。科研教学任务过重、管理体制滞后、理工科院校里人文社科考核采用与理工同类指标等,经常被受访者提及,体现出了调查对象对高校管理体制中存在的过于行政化现象深深之焦虑与无奈。

原因: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要求,一所大学的发展必须建立在自身办学理念的积累和传承的基础之上,教育水平和办学水平的提升更多地应该依靠办学特色的内涵性发展。然而,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多依靠政府投入,以致以外部导向为特征的路径依赖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内部规划之间产生矛盾,高校失去了激发自身特色活力的内部规划机制,同样缺乏与社会良性互动的机制。一方面,政府制定的评估标准导致评价方式单一、量化,生硬地强调考核、科研项目GDP、论文数等,对不同类型的高校缺乏分类指导,简单趋同,缺乏活力,与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另一方面,通过行政体制配置资源不尽合理、公平竞争机制不够完善,导致教育资源配置呈封闭性,部分高校过分追逐资源,重科研而轻教学,重成果而轻育人,影响了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转变提升。

二、具体对策与建议

调查中,有31%人员认为高校党建是集聚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正能量的重要抓手。35%的调查对象认为党建可以优化团队精神,31%调查对象认为党建可以带动科研和教学。而党建工作又如何在高校中集聚内涵发展的正能量?调查结果显示,42.25%人员选择了先进的办学理念上,39.50%调查对象认为党建工作要融入教学、科研全过程,25.00%人员提出要典型宣传、正面引导,21.25%人员认为要形成良性激励(见表2)。

表2 党建工作如何在高校中集聚正能量

可见,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以党建工作作为重要抓手,依托党组织的优势力量通过扎实有效地开展顶层设计和思想政治工作,提升文化软实力,凝聚正能量,破解负能量,为高等教育的综合改革和内涵式发展注入“灵魂”、把牢方向,全面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

1.树魂:以大学精神文化凝练内涵式发展正能量

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深层表现形式,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受一定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影响形成的为其全部或部分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精神成果与文化观念。大学必须有办学理念,没有办学特色的大学必将面临生存危机。大学需要根据自己的办学特点,在传承学校办学传统,接续学校文化血脉基础上提炼出本大学的办学理念,以充分体现自己的办学传统和特色,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对于这一观念,调查对象高度认同(见表3)。

表3 你认为高校内涵式发展中的正能量包括

通过调查和个人访谈,调查对象认为,凝练办学特色,一要弘扬学校传统,升华办学理念;二要定位发展目标,厘清发展思路;三要强化学科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四要重视产学研结合,增进社会服务等。调查对象同时认为,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全力支持一所高校的文化传承是这所高校发展的生命线

我们也可借鉴国内外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他山之石,以明确办学方向,厘清办学特色。如剑桥大学的办学理念是“学术自由、文化融合”,鼓励科学研究的“原创性”、提倡课程创新精神,重在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等,哈佛大学推崇学术自由,追求真理,着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判断能力,斯坦福大学提出了“标新立异”和“创新”的办学宗旨和“使所学的东西都对学生的生活直接有用,帮助他们取得成功”的大学目标,美国西点军校的校训是“责任、荣誉、国家”,柏林洪堡大学把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作为校训,蔡元培为北大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大学自治、教授治校”的办学理念,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则是孙中山为中山大学题写的校训。

2.立根:以大学制度文化集聚内涵式发展正能量

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规范和规则的总和。它既约束着大学的办学行为和广大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行为,又为大学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大学本质上是发展学术、追求真理、培养人才的机构,需要建设民主、科学、平等、高效的制度文化,实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协调配置。

在对“如何以提升文化软实力集聚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正能量”的访谈和调查中,调查对象“最想说的一句话”主要包括:(1)把现实的就业等压力转变为文化建设的动力;(2)为教学、教职工、学生服务,甜头要从群众开始,苦头要从领导吃起;(3)想百姓所想,做百姓所望事;(4)强化人文关怀,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工待遇,使教职工在物质和精神上得到满足;(5)制定落实分类分层的政策引导和业务指导,以提高其积极性和创造性;(6)树立行政为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服务理念,不搞形式主义,不要官僚作风。

这些“最想说的一句话”很多都是对于大学制度建设的呼唤。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实现大学制度文化创新是当前我国大学面临的主要任务。大学在实现依法自主办学、民主管理、学术自由等价值目标过程中,必须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合理的人才选拔、培育、激励、竞争、考核和保障机制,完善评价体系,实现分类指导,理顺校院系三级关系,强化院系的组织管理职能,实现管理重心逐步下移,使学校成为重大事项的决策中心,院系成为工作的指挥和执行中心。

3.强本:以大学行为文化推动内涵式发展正能量

大学行为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学校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学校价值观的折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好比一种精致的乐器,他奏出一种人的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一旦要奏出这样的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准,而这种乐器是靠教师、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的。由此就提出最重要的一点:学生是怎样来看教师的,他们在教师身上看见和发现了什么,每一个教育者和整个教师集体在学生面前表现了人的品质的哪个方面。能够迫使学生去检点自己,思考自己的行为和管住自己的那种力量,首先就是教育者的人格,他的思想信念,他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的道德面貌的完美性。”可见,教学问不如教做人,回归教育本质,塑造健全人格,重在心灵教育的大学精神的塑造至关重要。

调查中,有73.75%调查对象持相同意见,认为大学精神集中体现在心灵教育,12.25%人员认为是职业培养,6.75%人员认为是学术传承,7.25%人员不知道。

据此,大学文化软实力建设,就是要积极推动教风、学风和作风建设。一要把大学文化落实到大学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实践之中,以学生为本、增进师生互动,大力提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笃学敬业、教书育人”的精神气质。二要切实加强学风建设,着力培育和营造崇尚学术、勤学笃行的治学氛围,让优良学风蔚然成风。三要树立平等民主的工作作风,服务学生成长成才,营造开放自由的大学氛围,使社会公众更好地认识该大学的文化内涵和特色。

4.固基:以大学物质文化成蹊内涵式发展正能量

大学物质文化是指由大学教育教学物质条件构成、能被人们感觉到的客观存在的物态实体文化,主要表现为学科专业、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和手段、校史馆、图书馆、实验室(实训基地)、建筑布局、人文景观等有形事物。《史记·李将军传》有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大师级的人物熏陶出来的”(季羡林语)。《牛津的魅力》一文中也说:“我一个人徜徉在牛津街头,中世纪的塔楼古色古香;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弥漫着浪漫的气息;城东的摩德林城堡被称为‘凝固了的音乐’,的确优美异常;图书馆建于1371年,是英格兰最古老的图书馆;大学植物园建于1621年,是英国最早的教学植物园;蜿蜒曲折,幽深绵长的皇后小巷,从牛津建校(1168年)一直保留到现在,路边的石凳长满了青苔,让人回想起牛津的过去……王尔德坐过的木凳,萧伯纳倚过的书架,照原样未动。”牛津贵族气质和精英主义的文化魅力已然扑面而来。

在对“你认为校园文化的表现是?”的个人访谈和调查中,67.25%人员选择了以学生为对象的学术活动,53.25%人员认为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31.75%人员认为是师生传咏的校园故事。

因此,大学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载体作用,牢固树立以文化育人的理念,打造一批高水平、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和课程,培养一支具有学术造诣深厚和善于治学育人的教师队伍,建造一群现代化的图书馆、实验室(实训基地)和校园网等,搭建一系列诸如大讲堂、大课堂、大论坛等特色文化品牌的高端传播平台,将大学精神和治学文化的内核“审美化”、“景观化”、“品味化”,充分发挥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大学精神良好的教育、感染和引领作用。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课题组 宋敏娟 李国娟 赵 倩 朱 敏 田 钦 侯建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