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善于集聚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正能量研究

善于集聚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正能量研究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于推动高校科学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抓好集聚学校发展正能量的制度建设,必须从制度的“顶层”设计开始。它的制定必须取得全校师生员工广泛的认同、参与,使顶层设计的制度真正成为学校上下共同弘扬、集聚正能量的思想基础和行为规范。基层单位是学校办学的基础,也是集聚学校内涵式发展正能量的主体和重心。

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在广东省考察期间,提出要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实现科学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于推动高校科学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提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已成为我国高校改革发展最核心的任务。

一、集聚高校内涵式发展正能量的主要因素分析

1.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高等教育事业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努力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作为办学目标,这是发扬高校正能量的基本前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办学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办学道路,全面地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政策。其次,在学校内部的领导体制上,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发挥各级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使高校成为引领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时代精神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高校的党组织应该成为实现高校科学发展的坚强政治核心和可靠的组织保证。第三,在对社会的责任上,高校应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科技文化需要,提高全民族、全社会科学文化素质,实施“惠民政策”“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

进入21世纪,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因此,孕育思想、传播理念、培养人才、科技创新的主体,在人类知识结构和教育体系上进行根本变革,使之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新需求,是高等学校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也对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正能量概念提出了新的内涵和外延。

根据这一办学理念,同济大学提出了创建可持续发展一流大学的崭新的办学目标,旨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综合素质,探索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新路子,从而在教育思想、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发展的方向与前瞻性上,在师资队伍、人才队伍、职工队伍和干部队伍的建设上,逐步传递并积累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进步、科学发展与知识传授的办学思想,使学校为国家的高教事业做出更扎实的贡献。

3.一流的人才队伍

人才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对于高校,更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特殊的意义。高校构建内涵式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不仅在专业技术层面,更需要精神、管理方面的系统要求,更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高素质人才团队,是提升学校竞争力的核心,也是高校内涵式发展正能量的源泉。

4.学生主动性和责任感

高校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和人格教育,增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在学生群体中产生正能量的必要手段。尤其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及时更新教育思想观念,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模式,紧紧跟踪人类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经济增长的需求,将成为激励学生群体中产生正能量的最重要因素。

5.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

针对应用科学、基础理论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的特点和发展规律,针对我国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特点,高校应建立更适合自身发展的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这套管理体制应包含学校所有日常运作秩序维护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应包括学术制度和评价手段。坚持以人为本,容忍失败,容忍异想,鼓励原创,成为大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同时,坚持学术道德,摒弃学术研究中的功利化色彩,让科研回归本真,是高校内涵式发展正能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6.优秀的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是对高校物质行为、制度和精神的有机融合和升华,是维系大学运转的内在力量,能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奠定学校办学的思想取向、特色和传统,是展现高校正能量的精神载体。决定了高校内涵式发展必须注重大学文化的建设。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的大学在建设自己的大学文化特色时,必须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旋律,必须树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的主流意识,必须把学校、个人的人文精神与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结合起来。

二、全面加强高校制度建设是集聚高校正能量的长效机制的基础

根据以上对各方面主要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高校正能量的产生和集聚,绝不是一时之功、一时之秀,也不能一现而过、一蹴而就,必须与大学的发展同步进行,相辅相成,必须通过必要的制度建设,形成稳定的、科学的、规范的长效机制,通过积累和沉淀,经历自在到自为,自立到自觉的过程,形成学校的传统和特色和学校文化,让弘扬高校发展的正能量成为广大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汇集成学校发展的强大力量源泉。

同济大学根据学校百年的办学经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深化学校教育改革和体制改革的实践,在通过加强学校的制度建设,集聚内涵式发展正能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1.注重顶层制度设计,为学校集聚正能量提供可靠稳定的根本保障和长效机制

抓好集聚学校发展正能量的制度建设,必须从制度的“顶层”设计开始。所谓“顶层设计”的概念起源于工程实务领域,是一种从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和思维方式,需要站在系统和全局的高度,对学校的各项工作制度进行统筹考虑和明确界定。

顶层设计是从高端开始的自上而下的设计,但并非由校领导或相关部门闭门造车,而是对学校正能量积聚的经验和感性认识的理性提升。它的制定必须取得全校师生员工广泛的认同、参与,使顶层设计的制度真正成为学校上下共同弘扬、集聚正能量的思想基础和行为规范。通过将顶层设计制度的固化。来规范和统一全校师生员工的行为、影响和同化大家的思想,促进学校内涵式的健康发展。

2.强化基层单位的制度建设,奠定正能量集聚的基础

基层单位是学校办学的基础,也是集聚学校内涵式发展正能量的主体和重心。抓好基层单位的制度建设,才能把集聚正能量落到实处,才能展现学校集聚正能量的强度和效应。

同济大学在基层单位的制度建设中,以努力构建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内部治理结构,深化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为目标,切实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是探索学部制改革,理顺学科与学院的关系。通过建章立制,理顺学科与学院关系,改变一个学院有多个一级学科以及一个一级学科分布在多个学院的情况,使各个学院在学术上拧成一股绳,大幅提升学科综合实力,才能更好地推进其他方面改革工作。

二是继续推进试点学院工作,探索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和管理新模式。通过试点,以制度建设固化各学院在开展人才培养体制和管理体制、学生招录与选拔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遴选、考核与评价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学院内部治理架构,破除阻碍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

三是通过制度建设,正确处理和协调基层单位在学科建设和日常工作中的几个重大关系。如: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关系、全面发展与特色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关系、引进人才与内部培养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党政工作的分工与协调等。

四是加强基层单位党建工作的制度建设,以创建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党组织为目标,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高校正能量的发挥和集聚,提供政治保障和思想引领。

各基层单位制度的系列建设,首先,紧密围绕学校顶层制度的设计展开,使其具有明确的合法性,严格的规范性。其次,充分体现民主管理,制定过程中认真听取广大师生的意见,坚持依法治校,体现“以人为本”制度建设的过程,本身就体现了正能量集聚的过程。第三,注重制度中的程序和良好的可操控性,增加制度执行的效果和监督,并且能够对师生的价值观和行为进行正确引导。从而为正能量的激发和集聚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基础。通过制度建设,同济大学绝大多数基层单位进一步理顺了内部治理的结构和关系,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呈现了新的工作面貌,有力推进了全校向新的目标发展。

3.推进制度文化建设,才能有效集聚科学管理、民主治校的和治学精神中的正能量

制度建设与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密不可分。制度建设的过程也是统一思想,逐步形成制度文化的过程。同济大学的制度文化建设从系统梳理学校现有管理体系和制度入手,结合学科发展需求,在发动全校师生员工,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着手从顶层制度开始,到一般制度和具体制度的修订完善;从学校领导班子到职能部处,到学院、系和其他基层单位的具体制度的建立、完善与修订,自上而下,全员发动,进行了全校性的制度系列建设,使依法治校、按规办事、各负其责、规范操作等制度文化的理念深入人心,为在学校各方面工作中,激励、发扬正能量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道德基础和明确的是非标准与规范。同时,也更有助于促进学校形成新时期的具有同济特色的文化理念、行为规范和校园风气;有助于传承、发扬和拓展“严谨、求实、团结、创新”优良传统的新内涵;有助于形成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制度体系与文化内涵。

4.以建立规范管理、激励引导为目标,系统性地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形成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正能量场

一个高校正能量的大小,与良好的办学环境密不可分。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需要妥善处理好学校改革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只有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才能形成科学民主规范的办学环境,因此实行规范管理,是现代大学办学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最大限度发挥正能量的作用,防止正能量向负能量蜕化的有效措施。

激励和引导,是高校集聚正能量的永恒话题,而制度建设带来的长效机制,将形成“滚雪球”效应,使正能量不断集聚,形成能量场,吸引更多能量聚集,覆盖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为推动高校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济大学的许多学院,通过建章立制,在学院发展、科学研究、学科发展、教学改革、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班子作风等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学院的发展更加科学规范,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三、高校正能量制度建设中需要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

1.正确把握正能量制度建设中,师生员工的主体作用和主人翁地位

为实现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同济大学提出了“两步走”战略。第一步,从现在到2020年前后,全面建成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步,2020年到2050年前后,学校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办学特色更加凸显,总体上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这个规划中的愿景,凝聚了同济人的共同心声,成为调动和集聚学校师生员工正能量的根本因素。广大师生敞开胸怀,各抒己见,共同探讨“可持续发展”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工作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使同济人围绕学校发展战略团结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激发共同创业的巨大能量。事实证明,没有广大师生员工的参与,建章立制只能是贴在墙上的废纸一张,又何来集聚正能量。只有让广大师生员工发扬主人翁精神,发挥主体作用,才能让制度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2.发挥学校党的各级组织在正能量制度建设中的引领和政治核心作用

高校各级党组织,应该成为集聚正能量的源泉和动力,在制度建设中发挥好政治核心作用。无论是在制度的建立、制度的运行、制度的执行和监督中,党组织都有许多工作要做。

党组织在制度建设中的引领和核心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通过抓好制度建设,进一步提高各级党组织把握大局、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能力。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大学自身定位和办学战略目标,谋划未来发展方向。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任务,坚持内涵发展,为集聚正能量奠定良好基础。

二是通过抓好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在运行和执行制度的实践过程中,完善和创新学校的治理结构和运转机制,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同时,要进一步理顺政治权力、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章立制,充分发挥和保障师生员工在学校发展中的各项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保障他们对有关行政事务和学术事务的决定权、建议权。

三是通过抓好制度建设,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落实党建工作的职能、职责和责任;确保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更好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学校办学工作中的指导作用和核心价值观念;促使党组织认真研究和解决学校各单位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抓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水平、促进校园和谐,为弘扬、集聚学校正能量提供组织保证和示范作用。

3.结合学校实际,重视制度建设的有效性、长效性和执行力,防止形式主义

一项制度对学校发展,对集聚学校正能量是否奏效,关键在四个方面:一是学校发展是否需要,二是是否符合学校的实际和具有科学性,三是是否得到广泛的认同,四是制度的可操作性和执行力。

同济大学在新一轮制度建设中,无论学校党委领导班子,还是学院、系等基层单位,在实践中都十分重视制度建设的有效性,十分注意防止形式主义。他们的共同做法是:

建章立制都紧紧围绕学校、学院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自身的学科发展、教学科研、行政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党建和思政工作的需要,从宏观上把握全局,科学定位,理清思路。有一定的思想高度和多元的理论视角。

建章立制都注重对历史和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注重符合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坚持“吃透两头”。既有“规定动作”,也有“自选动作”。

建章立制都广泛听取和发动师生员工参与,仅以制定《同济大学章程》为例,学校就召开了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座谈会、调研会、咨询会,进行了具体的调研和各种资料的准备。各基层党支部、工会小组、基层教学科研单位都组织了认真的讨论,收集了师生员工们大量的意见。以积聚正能量的态度,集聚了促进学校进一步健康发展的思想和文化精华。

建章立制都精心进行各种程序设计和具体条款的设定,强调制度的可执行、可操作、可反馈、可监督、可评价、可完善,使落实制度的过程也成为激发正能量的过程,坚持实际应用,坚持长效机制,较好地防止了形式主义。真正为集聚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正能量奠定了扎实有效的基础。

(同济大学课题组 方守恩 端木怡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