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园文化载体与学校德育的关系

校园文化载体与学校德育的关系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校园文化载体是德育体系的可感形式,是德育工作的展示窗口,因此,校园文化载体和学校德育息息相关。根据同文中学的具体环境,笔者建议从以下途径实现校园文化载体与德育的链接。同文校友方志敏的英雄事迹是本校的标志性文化载体,充分利用该载体,使其发挥最大的德育功效化职能,是应该予以重视的。

校园文化载体与学校德育的关系

蔡理政

校园文化载体是建设良好校风、形成特色文化、营造优雅环境必不可少的媒介,它承担着告知、暗示教育对象,传播校园文化的作用,它对学生群体进行道德情操、思想文化的熏陶感染,将道德教条具象为生动可感形式予以显现。校园文化载体是德育体系的可感形式,是德育工作的展示窗口,因此,校园文化载体和学校德育息息相关。

通常,狭义的校园文化载体主要是指广播、电视、小报、宣传栏、艺术节、运动会等宣传媒介和文体活动。而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讲,学校的一切硬件和软件都可称之为校园文化的载体。如历史文物、花草树木、教师、民主氛围、学术思想等。即校园文化载体可分为人(教师、学生、校友)、事(主体活动)、物(广播、报纸、宣传栏、名人名言等)三类。它们与学生德育工作有着以下几种联系。

第一,校园文化载体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利宣传工具。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将其理论体系付诸于具体可感知的形式中,以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形态告知于学生。如学校教室走廊上的名人名言挂画,以伟人形象和富有哲理的经验性语言,对学生道德观的建立、理想人格的塑造、正确人生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作用,与德育教育互为补充。此外,某一时期的宣传标语,也是德育内容的宣传武器,有助于营造积极向上进取的校风校貌。

第二,校园文化是德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就一般意义而言,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都担负着对学生传道的重任。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杏坛讲学,传道授业,靠的是言传身教。在现代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德育载体的形式异彩纷呈。除了教师的言传身教,校园文化载体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广播站、校报、校园电视台以其生动活泼的形式满足了学生多种途径多样化接受教育的要求,成为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普遍有效的方式。

第三,校园文化载体充分体现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水准、方针,是学校德育的一面镜子。所谓一管窥豹、一叶知秋,通观校园文化载体,便可大略了解一个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一个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必然依附于校园文化载体的建设,而校园文化载体的建设无不折射出学校德育的内涵和外延。古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校园文化载体是“芝兰之室”还是“鲍鱼之肆”直接体现了该校道德教育的水准。

第四,学校德育工作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必将积极推动校园文化载体的建设发展。扩大德育范围,深化德育力度,必须创造发掘出与之匹配的新的文化载体。如对学生进行热爱家园保护自然的教育,可设立某天为“学校环保活动日”,并开辟“环保宣传基地”;而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则可创设“爱国电影观赏周”、“爱国电影精彩片断专辑网站”等诸多新的文化载体。

第五,校园文化载体与学校德育不具有完全对应的关系。校园文化载体除了承担德育任务外,还肩负着智育、美育传播等其他职能。校园文化载体是学校教育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涵盖了德、智、体、美、劳各领域。德育只是校园文化载体的内容之一,决不是唯一和全部。如学校艺术节,主要承担的是审美职能,而其中的某个节目可能又承担了德育职能。校园文化载体虽能体现德育教育,却不完全依附于德育内容而存在。正如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的辩证关系一样,艺术形式自有其独立性、作为单纯审美客体存在的价值,校园文化载体亦如是。

在了解了校园文化与学校德育的关系后,如何使校园文化载体充分有效地发挥其职能,有力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展开,才是我们讨论上述命题的真正意义所在。根据同文中学的具体环境,笔者建议从以下途径实现校园文化载体与德育的链接。

一、充分利用学校固有的优势,有特色的文化载体,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

同文中学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培养出诸多英才,这些成功的同文校友的经历、业绩、人品都是极佳的德育材料,也是信手可得的校园文化载体。学校可不定期的请他们来校报告,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人生理想的榜样教育,还可借助广播、校报等媒介,设立“同文校友精英录”等栏目,介绍他们的事迹经验,为学生树立励志楷模,形成争做有德之人有才之士的良好风尚。

同文校友方志敏的英雄事迹是本校的标志性文化载体,充分利用该载体,使其发挥最大的德育功效化职能,是应该予以重视的。可在每年的方志敏烈士诞辰日或牺牲日前后举办“方志敏烈士学习周”的系列活动,以“方志敏烈士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德育主题,结合当前社会现状,融入时代色彩,将新的历史时期的中学生如何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切入点,借助报告会、主题班会、宣传栏等媒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主义情结。而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清贫》等名作则可特别指定为同文中学语文课和政治课、班会课的补充教材,实现其承担德育职能的文化载体作用。

二、引进、开发、创新校园文化载体,为德育工作注入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社会符号

在信息多元化网络化的时代,互联网成为学生接受信息和无意识教育的途径之一,且作用越来越凸现。网络媒体作为主流文化载体之一的大环境日臻成熟,这是有别于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文化载体的新形式,也是社会人文科技进步的新标志。学校德育可借助同文校园网文化载体与时俱进,呈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蓬勃朝气。

同文中学可酌情利用现有计算机等硬件设备和师资力量,创立同文中学德育网站,以主持人信箱、论坛等形式,在网上与学生们探讨、交流一些成长中的热门话题,为他们解答疑惑,消除迷惘,选择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正面材料作为网页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政治课、计算机课或课余时间通过上网的方式阅读,以全新的体验接受教育。

三、借助多元文化载体对一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文化思潮进行匡正

前段时间风靡一时的电视连续剧《流星花园》虽被国家广电局禁播,但仍通过互联网和光碟等其他载体与中学生亲密接触,该剧中金钱至上、颓废学风、恋爱为重以及消费攀比等不良道德观念价值论,易对不具有成熟分辨力的中学生产生误导。如何对学生进行拨乱反正的教育,校园文化载体既可发挥作用,如可举办专题辩论会,以此为话题,在年级班级组织学生展开正反辩论,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自我解剖,促使他们分析思索,比较得失,追求真善美,完成主观能动的自我道德体系的构建。

四、诗文、音乐、美术等艺术范畴的校园文化载体亦可为德育所用

“诗言志”“文以载道”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著名论断,得到广泛的认同。诗文、音乐、美术等虽有其艺术形式独立存在的价值,也不排除陶冶情操、审美愉悦的寓教功能。古今中外艺术史上,以艺术形式作为道德伦理载体的事例不胜枚举。因此,将美育德育互相结合,互相渗透,是一种传统而充满美学情趣的方法。如举办激昂奋进的主题征文大赛,“歌唱祖国”、“歌唱同文”歌咏会,以“理想”为主题的美术作品展等,其间蕴含的正面积极的道德观“随风潜入夜”,对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感化效果,这种方式更易为学生所接受。

五、教师、学生作为校园文化载体的特殊形式,亦承担德育职能,这是不应被忽略和轻视的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导力量,是形成学校良好氛围的中坚。师德作为学校道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靠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才能建立,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和完善,时时自觉意识到自身便承担校园文化载体的角色,“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提醒自己对学生的德行起榜样、示范作用,每年的“师德师风活动月”活动便是如此。

此外,学生也是一支重要的承担德育传播的力量。优秀的学生对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道德风尚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这部分学生是学校文化的负荷者,他们身上具有的高尚品质健全的人格散发的魅力对其他学生的影响,有时比宣传一些名人更来得实在,近在咫尺的真实会加速其认同和效仿。

哈佛大学前文理学院院长听到有人说该校学生们相互间学到的东西比从教师那里学到的东西还要多时心花怒放,认为这是对该校德育的极佳赞誉。

总之,校园文化载体应被整合利用于学校德育中,形成系统工程,并处于不断调整、改进、完善的动态过程中,从而发挥其最大功效。学校的景观布置,建筑设立,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要给人以美的陶冶;学校群体的行为举止,日常管理的规范,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校规班纪,均应纳入德育范畴,以校园文化载体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学校的一切客体(自然、人文、社会环境)和主体(教职员工、学生)都是校园文化载体,当这些文化载体被赋予思想道德内容时,便具有了形而上的德育主观能动性了。

由上所观,校园文化载体是器,德育是物;校园文化载体是形,德育是神;校园文化载体是手段,德育是目的。校园文让载体合于德育的表达需要而被不断开发,衍生出新的形式。校园文化载体对于良好校风建设、良好学习氛围起着符号性的指向作用,对于学校德育承担着表达、扶助、造势的作用,因此,校园文化载体的建设是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