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模拟测试题一

模拟测试题一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没有博尔赫斯那样彻底,所以对《四十一炮》还是有点印象。我也看到过一个年轻人写的文章,题目叫做《莫言老树抽新枝》。肉和灵,是互相依存又相互排斥的对立统一。肉是象征,又是食物。至于《四十一炮》中叙事主人公的腔调,那就是一种炮腔炮调。我怕谈思想,一是怕那种向组织汇报的所谓“思想”,二是怕在小说中说教,或者在文章中冒充思想者把许多简单问题复杂化。但一部《论语》,里边全是大实话,根本没有故弄玄虚。

模拟测试题一

一、阅读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记者:莫言先生,你说过,在过去的作品里,了解你必须要读的是《丰乳肥臀》,《酒国》在形式上做得比较成功,而《红树林》是没有找到感觉的作品。对这部《四十一炮》,你自己是如何评价的?

莫言:让作者评价自己的作品,是一个残酷的问题。博尔赫斯说,写出来的作品,一旦发表了,就尽量把它忘记。我没有博尔赫斯那样彻底,所以对《四十一炮》还是有点印象。《四十一炮》是一部成长小说,这有两层含义,一层是说,这部小说写了一个“炮孩子”叙述自己的成长并在叙述中成长;第二层意思是说,这是我的写作成长过程中的一部作品。

这样说立即就面临着被讽刺挖苦的危险,一个写了二十多年的人,他的写作还可能成长吗?我也看到过一个年轻人写的文章,题目叫做《莫言老树抽新枝》。他的文章是在讽刺我老不知趣,但我看了这个题目大为感动。我马上联想到了意象派诗人庞德那首著名的《地铁车站》,“人群中出现的那些脸庞:潮湿黝黑树枝上的花瓣 ”。可以摹仿着写一首《莫言新作》:“嘈杂吵嚷的《四十一炮》:黑色老树上抽出的绿枝。”

记者:在《四十一炮》里,你通篇描写了主人公罗小通对肉的迷恋,我想在这部小说里肉不仅仅是肉,那么“肉”是什么呢?

莫言:肉是肉,也不是肉。肉和灵,是互相依存又相互排斥的对立统一。肉又是欲望,是人的本能,但精神的升华总是建立在本能和欲望的基础上。肉是象征,又是食物。我在写的时候,只是感到这个“肉”是一个丰富的意象,至于其中的内涵,那就不需要我来解释,我的解释,实际上是为自己画地为牢的愚蠢举动。

记者:你以前说《檀香刑》的语言选用了可以朗诵的口语的方式,而在谈到《四十一炮》的这部小说的语言时,你使用了“煞有介事”,是什么意思?

莫言:涉及到小说的声音,这问题很复杂,我曾经想过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也曾经看过上海一个评论家探讨这个问题的文章,但最终是触到语言、意识、思维、思维材料等许多非常专业的概念的墙壁上而懵头转向。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曾经听过一部在广播电台连播的小说,感到非常好,但把这部小说买来阅读时,感觉非常差。也就是说,播音员的声音,可以给一部平庸小说增添许多光彩。但有些在文本上看是很好的小说,未必适合朗诵。我写《檀香刑》时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和韵文,其意是想和当下时尚的那种翻译小说腔调区别开来,是想用自己的腔调说话,并不是要让电台去连播。

至于《四十一炮》中叙事主人公的腔调,那就是一种炮腔炮调。其实,故事的讲述者,都是“煞有介事”。你不“煞有介事”,如何打动读者

记者:《丰乳肥臀》出版以后,遭到很多强烈的批评,可能是因为很多人没有看懂你要表达 的东西?

莫言:至于别人是否看懂,那是别人的原因。写作过程,其实就是《诗经》上说的“嘤其鸣兮,求其友声”的过程。《红楼梦》比《丰乳肥臀》好九千九百九十九倍多,但我十几岁时,根本看不进去。比起《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对于一个野孩子来说,《红楼梦》那是太不好看了。

记者:我是当代小说忠实的读者,你的小说我当时确实翻了,但我确实没有看下去,就是觉得语言很嘈杂,还有就是觉得太残酷,看了会很长时间心里不舒服。

莫言:我们家乡有句老话,叫做“猫头鹰报喜——坏了名头”,意思是说,即便猫头鹰报告的是喜事,人们还是不喜欢它。也有人说,“一次为盗,终身是贼。”我写了几个残酷情节,就成了残酷作家,你没看到我小说中那些温柔得要死的情节吗?

人性的角度讲,每个人,其实都是受刑者、观刑者、施刑者三位一体。我相信当年在菜市口处决戊戌六君子时,那观刑的人山人海中,大多是可以用善良来定义的百姓。但那些刽子手,之所以要那样夸张地表演,就是为了满足这些善良的看客的需要。而那些受刑人,之所以能够那样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其中也有为了看客而表演的成分。这样,受刑者、观刑者、施刑者,就是一种合谋的关系。我这样写,是希望人能认识自己。

记者:你所有的作品几乎都涉及到了你的故乡山东高密,在你的写作中,故乡是什么?对于你的写作,这个资源是无限的吗?

莫言:现实中的山东高密,和我小说中的山东高密,基本上不是一个地方了。至于写作中的故乡,实际上是关于故乡的记忆,而不断地回忆自己的记忆过程,就是创造故乡的过程。

至于所谓资源,好有一比:假如故乡是一片树林,而树上的鸟是资源,那么,总会有鸟飞来飞去。今天飞来西伯利亚的天鹅,明天也许飞来马来半岛的金丝燕,当然也允许东京的乌鸦前来筑巢。

记者:你谈到过自己很怕谈思想,思想很可怕,你觉得一个作家可以不靠思想来写作吗?

莫言:看起来今后我应该改变说话的方式,不应该使用这种反讽的腔调。一个作家,不可能没有思想。连智力障碍者也有自己的思想,连大猩猩都有自己的思想。我怕谈思想,一是怕那种向组织汇报的所谓“思想”,二是怕在小说中说教,或者在文章中冒充思想者把许多简单问题复杂化。

真正的有用的思想其实都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大实话。孔夫子算不算有思想的?但一部《论语》,里边全是大实话,根本没有故弄玄虚。我看了某些所谓的“思想者”的文章,感到他们实在是欺负读者,他们不喜欢说通俗的话,他们从来不把狗屎说成是狗屎,非要说成是“狗,也就是DOG的排泄物”,这很优雅,但多么麻烦。

另外,我不喜欢看那些摆出一副“思想者”姿态的人,一摆姿态,立刻露馅。“思想者”是罗丹的著名雕塑,安放在一个露天的公园里,背对着马路。从前面看这副雕塑,那是“思想”的姿态,但从后边看,那就是一副“刚刚完成了一个排泄的过程而寻找揩拭物”的姿态。——这是一个在法国开旅游公司的中国小导游说的,尽管我们给予了他很猛烈的文化抵抗,但回头一看,也只好无奈地承认,那姿态也真是挺像。

1.莫言引用庞德的诗作的意图是_______

2.文中划线词语“煞有介事”的具体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篇访谈中,莫言就小说家进行小说创作本身,主要从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三方面进行了论谈。

4.同样是杀人的场景,莫言认为“观刑的人山人海中,大多是可以用善良来定义的百姓”,可是在鲁迅先生的《药》等一系列作品中塑造的“看客”却是麻木的 、冷漠的 。你如何去看待这二者之间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无法评价自己的作品,一旦评论又会遭到讽刺挖苦,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把作品忘记。

 B.作品出版后读者看不懂作家要表达的东西,是读者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存在着缺憾。

 C.小说中的故乡已不再是现实中的故乡,写作中的故乡是在回忆故乡中创造故乡。

 D.作家要表现人性,因此就会在小说中对人进行夸张的描写,以满足人认识自己的渴求。

6.莫言回答记者提问阐述自己创作观的方式很独特,试就其论述的技巧方法作简要的分析。(不少于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寂  寞

①曾经坐在台北市议会的议事大厅中,议员对着麦克风咆哮,官员在挣扎解释,记者的镁光灯闪烁不停,语言的刀光剑影在政治的决斗场上咄咄逼人。我望向翻腾暴烈的场内,调整一下自己眼睛的聚焦,像魔术一样,“倏”一下,议场顿时往百步外退去,缩小,声音全灭,所有张开的嘴巴、圆瞪的眼睛、夸张的姿态、拍打桌子扬起的手,一瞬间变成黑白默片中无声的慢动作,缓缓起,慢慢落……

②我坐在风暴中心,四周却一片死静,这时,寂寞的感觉,像沙尘暴的漫天黑尘,以鬼魅的流动速度,细微地渗透地包围过来。

③曾经三十天蛰居山庄,足不离户。坐在阳台上记录每天落日下山的分秒和它落下时与山棱碰触的点的移动。有时候,迷航的鸟不小心飞进屋内,拍打着翅膀从一个书架闯到另一个书架,迷乱惊慌地寻找出路。

④在特别湿润的日子里,我将阳台落地玻璃门大大敞开,站在客厅中央,守着远处山头的一朵云,看着这朵云,从山峰那边漫漫飘过来、飘过来,越过阳台,全面进入我的客厅,把我包裹在内,而后流向每个房间,最终分成小朵,从不同的窗口飘出,回归山岚。

⑤冰箱是空的。好朋友上山探视,总是带点牛奶面包,像一个社会局的志工去探视独居老人。真正断炊的时候,我黄昏出门散步,山径边有农人的菜田,长出田陌的野菜,随兴拔几把回家,也能煮汤。

⑥夏天的夜空,有时很蓝。我总是看见金星早早出现在离山棱很近的低空,然后月亮就上来了。野风吹着高高的枫香树,叶片飒飒作响,老鹰独立在树梢,沉静地看着开阔的山谷,我独立露台,俯视深沉的老鹰。

⑦我细细在想,寂寞,是个什么状态;寂寞,该怎么分类?

⑧有一年的十二月三十一日晚上,朋友们在我的山居相聚,饮酒谈天,十一时半,大伙纷纷起立,要赶下山,因为,新年旧年交替的那一刻,必须和家里那个人相守。朋友们离去前还体贴地将酒杯碗盘洗净,然后是一阵车马滚滚启动、深巷寒犬交吠的声音。五分钟后,一个诗人从半路上来电,电话上欲言又止,意思是说,大伙午夜前刻一哄而散,把我一个人留在山上,好像……他说不下去。

⑨我感念他的友情温柔,也记得自己的答复:“亲爱的,难道你觉得,两个人一定比一个人不寂寞吗?”

⑩他一时无语。

寂坐时,常想到晚明张岱。他写湖心亭: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深夜独自到湖上看大雪,他显然不觉寂寞——寂寞可能是美学的必要。但是,国破家亡、人事全非、当他在为自己写墓志铭的时候呢?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或许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龙应台)

7.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寂寞”可分为两类,即_______和_______。

8.从第③段到第⑥段,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独居山庄的生活,其目的是_______。

9.第⑥段的划线句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张岱深夜独自到湖上看大雪,作者认为他是“不觉寂寞”,其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说法中属于 “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或许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的“寂寞”的两项是  (  )

 A.坐在台北市议会的议事大厅中,四周一片翻腾暴烈,而“我”却感四周一片死静。

 B.“我”独居山上,偶有好朋友上山探视,带点牛奶面包,像社会局的志工去探视独居老人。

 C.蛰居山庄,足不出户,记录落日下山的分秒和移动,看着迷航的小鸟迷乱惊慌地寻找出路。

 D.除夕聚会,大伙儿午夜前一哄而散,赶下山与家人相守,却把“我”一个人留在山上。

 E.在特别湿润的日子里,“我”将阳台落地玻璃门大大敞开,看着云朵飘来飘去。

 F.张岱国破家亡、人事全非,为自己写墓志铭,“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12.张岱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其最擅长散文。他的小品文崇尚自然、真朴的审美意趣,试结合文本中选段的具体内容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任选6格,超出按前6空评分)

13.(1)谢公宿处今尚在,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3)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_______。(《诸子喻山水》)

(4)_______,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5)叶上初阳干宿雨,_______,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6)木欣欣以向荣,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7)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8)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_______。(柳宗元《捕蛇者说》)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 勃)

注:①唐高宗上元三年(676),诗人远道去交趾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在《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

14.王勃,与杨炯、卢照邻、_______被誉为“初唐四杰”;诗中所写的滕王阁与_______、黄鹤楼齐名,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本诗通篇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环绕着滕王阁的壮阔场面进行描写,使读者产生兴致,开首两句即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B.“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以景作结,似答非答,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与李白的“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C.本诗以凝练、含蓄的文字概括了滕王阁序的内容,气度高远,境界宏大,与《滕王阁序》真可谓双璧同辉,相得益彰。

  D.本诗的结尾用对偶句法作结,且有开有合,读者只觉其流动,而不觉其为对偶,显出了王勃过人的才力。

16.本诗最为人称道的是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 。”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

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俱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

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及是,三杨已前卒,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埜极谏,不听。埜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提督各营军马。而也先挟上皇破紫荆关直入,窥京师。石亨议敛兵坚壁老之。谦不可,曰:“奈何示弱,使敌益轻我。”亟分遣诸将,率师二十二万,列阵九门外,身自督战。下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于是将士知必死,皆用命。

初,也先深入,视京城可旦夕下。及见官军严阵待,意稍沮。相持五日,邀请既不应,战又不利,知终弗可得志,又闻勤王师且至,恐断其归路,也先拥上皇由良乡西去。

(《明史·于谦传》)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帝命谦口数 其罪  (2)延访父老

(3)即俱疏 言之  (4)三杨在政府,雅重谦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帝为 倾听/众莫知所为    B.劾谦以 久不迁怨望/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

 C.赏赉与 诸大臣等/吾与 点也  D.王是其言,守议乃 定/观于大海,乃知尔丑

1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有僧奇 之       B.王是 其言

 C.石亨议敛兵坚壁老 之  D.侣鱼虾而友 麋鹿

20.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和尚对于谦“他日救时宰相”的评价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

22.概括于谦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画龙说赠王生南游

邑子王生画龙。戊申春,持友人手札,觅作南中贵人书,为南游资粮,而以所作画龙一幅饷余。

客戏语余曰:“生其以子畏真龙,故持其画者示子耳。”予谓好画龙亦复不易。昔张僧繇②画龙不点睛,或令点之,疾雷破壁飞去。使叶公见此,能无反走耶?南中人矜尚书画,工者价或等于诗文。且画之用或不减于真,甚且过之。今夫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竹一禽,一鱼一虫,以至竹篱茅舍,断桥垝垣,草衣芒蹻,人见其真者,如未之或见也。一入名手点染,好事者即成佳观。以此知真者细,入画则重;真者恒,入画则奇;真者近,入画则远。子第工其画者,何 必真?

即如今人作诗文,自诧名家,其远神远体,时似恒似,宁渠能起古人而肉朽骨,使之言笑步趋 ?余以为人巧之极,错以天工,不过如顾、陆写生止耳。由此观之,世固鲜有真者,皆画之类也。子第工其画者,何必真?

注:①王生:其名号、籍贯、生平均不详。 ②张僧繇:南朝梁画家,其画工风俗、山水、禽兽,尤善人物。③芒蹻:草鞋。 ④顾、陆:顾,顾恺之,东晋画家,工诗赋和书法,尤精绘画。陆,陆探微,南朝宋画家,擅长佛教画和人物画,与顾恺之并称“顾陆”。[(明)钟惺]

23.作者用叶公好龙的典故,意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对“宁渠能起古人而肉朽骨,使之言笑步趋?”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怎能让古人死而复生,让古人嬉笑怒骂与今人交流呢?

 B.怎能为古人制定规范,让今人贻笑大方、自我拘泥呢?

 C.怎能为古人制定规范,让今人亦步亦趋、刻板模仿呢?

 D.怎能让古人死而复生,让古人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呢?

25.文中“由此观之”,“此”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从作者角度看,真物与入画之物的区别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概括)

27.划线句“子第工其画者,何必真?”在文中两次出现,其作用相同吗?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作文

28.根据下面的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一个白人小孩问母亲,花丛中有红花、黄花、白花,却从来没见过黑花,但为什么在人群中会有黑人呢?母亲回答说,上帝在造花的过程中,因为一时大意,而忘记了造黑花,为了弥补这一过失,于是上帝在造人的过程中,把人当作花来造,不仅造了红种人、黄种人和白人,还造了黑人。不管哪种肤色的人,他们都是一朵朵花,一朵朵美丽缤纷的花。

一个黑人小孩问母亲,为什么在黑人之外还有白人呢?母亲回答说,因为天有黑天和白天,光有黑天而没有白天,或光有白天而没有黑天,都是不完整的,只有黑天和白天同在,才是一个完整的天。同样,一个黑人和白人同生共存的世界,才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