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经济报道向财经报道演变

从经济报道向财经报道演变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经济报道以生产者为核心受众,常常按部门经济设置版面和职能部门,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这也注定了传统的经济报道,必然向以消费者为核心受众的市场报道和以投资者为核心受众的财经报道演变。如今,这两种快乐终于降临到了中国人身上,以投资者为核心受众的财经报道和财经媒体也应运而生了。

绪论 从经济报道向财经报道演变

越来越多的受众关注财经报道,越来越多的媒体把触角伸向财经领域,近年来,中国媒体市场创办、改制和转向的财经媒体,已经和正在成为分媒体市场之最。

要了解什么是财经报道,它和传统的经济报道有什么本质区别,首先得从财经报道的核心受众说起。让我们先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一下作为“受众”的人。

作为自然人,按性别、年龄的不同,有男、女、老、少等区别,由此细分出老年报、青年报、少年报,还有专门为女性服务的如妇女报、女性杂志、女性节目,以及专门为男性服务的“硬派”报刊。一些综合性媒体也强调自己的年龄和性别定位,如上海的《新闻晨报》一度将读者年龄定位18—40岁,《申江服务导报》则主要是给女青年读的,而《新民晚报》则宣称8—80岁都能找到自己的天地。

作为伦理人,则有夫、妻、父、母、儿、女之分,由此诞生了一批以家庭、伦理和社区活动为主的媒体,并且至今十分红火。

作为经济人,分别有三重角色:生产者、消费者和投资者。

生产者,通常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职业,他或她赖以谋生的手段、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如工人、农民、厂长、经理、医生、演员、教师、政府官员,等等。传统经济报道以生产者为核心受众,常常按部门经济设置版面和职能部门,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与此相对应,综合性报纸内部多设置工交部、财贸部、农村部等,随着20世纪80年代城市体制改革的蓬勃兴起,各部门权力下放,中央各部委和省、市委办一级均可办报,一度还出现过很多诸如冶金报、纺织报、机械报、工业经济报、农业经济报之类的行业报、部门报。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告诉我们,人类的经济活动可以分为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四个环节,尽管生产是一切物质财富的源泉,但人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千差万别、门类繁复。所谓“隔行如隔山”,将生产作为经济报道的主要内容,以生产者为核心受众,很难找到共同兴趣,唯有生产结果(如产量、产值、利润等),一部分人还比较关心,但那也不过是处在社会较上层的、管理生产的那一部分人。所以,传统的经济报道通常是从工作角度找新闻,以工作报道为主,报道主体通常是厂长、经理、政府官员等少数人,充其量挖掘几个典型,加上几个劳动模范的感人事迹。也许正因为此,在以生产者为核心受众的年代,尽管经济报道所占份额最大(一般要占到综合性报纸40%的版面),从事经济报道的编辑记者也最多(工交部、农村部总是最大的两个部),但关心和喜欢阅读经济报道的人很少,人们情愿从“报屁股”读起,去关心体育新闻文化娱乐新闻,以及社会新闻等领域。这也注定了传统的经济报道,必然向以消费者为核心受众的市场报道和以投资者为核心受众的财经报道演变。

中国人之真正成为消费者,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城市体制改革后才出现的,因为在计划经济年代,人们并没有消费选择权(当然更没有生产选择权和劳动选择权),改革大潮带来的“一部分人先富、大部分人后富”,触发了亿万人民自主消费的强烈欲望,这就是消费类媒体——如消费报、市场报、信息报、旅游报、物价报,以及相应的广播电视节目“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宏观大背景。

人人都是消费者,以消费者为核心受众,媒体一扫传统经济报道只与少数人有关的沉闷气息,很快开创出一个生机盎然的全新局面。以消费者为主体,又可细分为许多市场,如男性市场、女性市场、中老年市场、儿童市场;大众消费中的蓝领、白领、金领;低端市场(廉价品、折扣品)、中端市场、高端市场;高端消费又可进一步细分为房地产市场、汽车市场、IT市场、黄金饰品市场,即所谓十万元级、百万元级乃至千万元级的划分;还有物质消费市场、精神消费市场(娱乐、文化、旅游、教育等);以及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钢材、木材、水泥等),等等。多方位的、色彩斑斓的消费媒体几乎映红了所有媒介,并为之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从某种意义上说,迄今最为红火的都市类报纸,其赖以生存发展的报道主体也就两大块,即消费市场和社会新闻。

投资者的“到来”比消费者更晚。有了钱,人们总是先满足消费需求,然后再想到投资,想到钱生钱。英国18世纪作家约翰生曾写过一句传神的话:“既会花钱又会赚钱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为他同时享受两种快乐。”如今,这两种快乐终于降临到了中国人身上,以投资者为核心受众的财经报道和财经媒体也应运而生了。

从理论上说,进入小康社会以后,人们在衣食温饱之后略有富余,因而人人都可以成为投资者,从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中国城乡只有不到200亿存款,到2008年底存款已接近50万亿(其中约一半为居民存款,另一半为企业和财政存款),外汇存款跃居世界第一,已接近2万亿美元,极为清晰地揭示了中国人作为投资者的需求和市场潜力。尽管发展不平衡,“投资者”的身份目前主要还是城里人,并且以东部发达地区为主,但1亿股民和1亿基民——而且绝大部分有文化、有思考、有财力——这个数字,就足以表明财经报道有着极为庞大的受众群。由于财经报道和财经媒体是人民富裕起来的产物,因而起点较高,包括受众群体、报道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薪酬、稿酬以及报刊定价等,都较一般媒体为高,于是也成了媒体投资人竞相逐鹿的场所,许多财经媒体创办时动辄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但迄今回报丰厚的并不多。

以投资者为核心受众,财经媒体可以分为专业性财经媒体和综合性财经媒体,前者主要环绕特定的投资工具和投资市场做文章,如证券报、房地产报、保险报、期货报等,后者则基本涵盖所有投资市场和财经领域,如21世纪崛起的被称为“三大财经媒体”的《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就是其中的代表;当然许多综合性媒体也都有自己的财经专版(专栏)和财经节目。

2004年11月在上海诞生的《第一财经日报》,就经历了从传统的行业报、到消费市场类报、到财经报的全过程。该报早期名《上海工业经济报》,是上海市经委(工业党委)下面的一张部门报,主要以报道工业经济为主;20世纪末经委撤销后改名为《上海经济报》,希望打破部门报、行业报的陈规,转向以市场和消费为主,可惜类似的报刊较多,并未办出什么特色;直到2003年由上海文广传媒集团联合广州日报集团和北京青年报集团,创办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并以现代公司制形式,投入1.5亿元出版打造《第一财经日报》,才崛起成为一张综合性的财经大报。

市场经济理论认为,消费者和投资者是市场的上帝,因为只有有了消费者,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转化为利润;而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壮大又离不开投资者。概言之,市场经济列车的运转,必须依靠消费者和投资者这两个轮子。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上帝的消费者(尤其是普通消费者)和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又往往处在弱者的地位;正因为如此,以普通消费者和中小投资者为立足点,为弱者鼓与呼,是以消费者为核心受众的市场报道和以投资者为核心受众的财经报道的共性,也是这类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两者也有很多不同,最主要的区别是,财经报道以投入产出为主线,从业者一般需经过专业的知识培训,一个新闻系或中文系毕业的大学生,可以很快上手消费、市场报道,却很难做好财经报道。

在告别传统的经济报道(或称泛经济报道)之后,我们可以把经济新闻分作四种类型,即市场新闻(特指消费市场)、财经新闻、产经新闻和政经新闻。狭义的财经新闻即以投资者为核心受众、以投入产出为主线,通常指的是证券市场和各类金融投资市场的新闻。产经新闻以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不同的区域往往会有不同的产业重点和产业支柱)为主要内容。政经新闻则往往涉及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安全和政经大局,通常已上升为政治问题,如中国“入世”、东南亚金融危机、世界石油变局、美国次贷危机等等。当然,四类经济新闻也会互相交叉,如产经新闻除了引起产业领域和地区官员的重视外,往往还为有关投资人所关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财经新闻;政经新闻则为所有人——从国家元首到平民百姓——所关注,但这种关注并不像市场新闻和财经新闻那样,有特定指向或切身利益,因此,四类经济新闻还是有各自边界可以大致区分的。

新闻理论界也有将四种类型概括为财经新闻、产经新闻、政经新闻、社经新闻,其中的社经新闻既包含消费市场新闻,也包含民间理财、创业故事等社会新闻,甚至还涵盖了财富心理、消费习惯、消费文化等极其宽泛的内容。从而将财经新闻和产经新闻称之为“小财经”,将包括政经新闻在内的称之为“大财经”,再进一步将包括社经新闻在内的称之为“泛财经”。

下面我们试举几例,简要说明何为传统的经济报道,以及作为消费社经新闻、产经新闻、财经新闻、政经新闻的不同角度和不同写法。

案例分析一

教育报道——消费、财经、政经的不同视角

教育也是一门产业,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经济行为。当我们把教育作为工作报道时,教师也好、学生也好,都是一种社会角色,报道以教育管理者(校长、分管文教的政府官员等)为主要对象,只有在升学、招考时才能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长期以来,我们的文教报道就是这样做的。

把教育作为消费报道时,学生就成了消费者,成了核心受众,教师则成了生产者;事实上,在当前的教育市场上,学生不仅可以自主选择学校,还可以自主选择学科、选择教师,就像消费者选购任何一件商品那样。目前综合性报纸开辟的一些教育版面(栏目),大多以学生及其家庭(消费者)为核心,带有较多的社经报道的特色,由于受教育者面广量大,其覆盖面从幼教到大学,从在校生到成人教育直至终身教育,从国内教育到出国留学等等,很受欢迎。

再进一步,把教育作为财经报道时,投资者则成了核心受众,成了报道的出发点和终极点。这里的投资者既包括投资教育的人(政府、社团、民企老板等),也包括学生及学生家庭,对后者来说,教育也是一种投资,是智力投资,对未来的投资。这时我们就要以投入产出为主线,具体分析(某一种)教育投资的效益和效率,这种投资不仅要顾及教育本身的投入产出,还要时刻关注就业状况,包括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市场的变化。对出资办教育者是这样,对花钱接受教育的人也是这样。

再上升一步,把教育作为公共产品,如果政府教育投资严重不足,而把公共品的运作完全交给市场(有一度曾不恰当地提出过教育产业化的口号),从而使“上学难”成为社会问题时,这时对教育市场的报道就会上升为政经新闻。

案例分析二

沃尔玛上海首店开业——消费、产经、财经报道的不同写法

2005年7月28日,沃尔玛上海首家门店开门迎客,作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商,上海首店的开业自然引起了上海乃至全国各大传媒的关注,开业前后,媒体刮起了一股沃尔玛旋风。

作为大卖场,沃尔玛与老百姓关系密切,有关消费市场的报道受众面最广,任何一个记者,只要到沃尔玛走一圈,甚至搭乘一下沃尔玛的免费班车,都可以写出一些独特的见闻和感受。如以市民报为特色的上海《新闻晨报》,在开业当天,就把主题做在消费者最关心的“价格”上,在“周边卖场‘适时’特价搞促销”的大标题下,写了“天天平价”的沃尔玛部分商品比其他卖场贵,极为详细地罗列了一大串单子;写了沃尔玛登陆引起普遍关注,众多“卖场间谍”的神秘举动,以及沃尔玛工作人员如何“纷纷投来警惕的目光”;写了周边卖场如何大搞促销,以及附近居民平静面对,等等。这是一篇最常见的消费报道,也非常符合这家报纸的定位。

上海出版的《每日经济新闻》,其报道角度和内容就与《新闻晨报》不一样。该报7月25日以“沃尔玛开业在即 三大悬念待破”为题,做了大半个专版。专版的主要篇幅是“三大悬念”:一是首店将有哪些营销新招式(包括独特的3米微笑牌服务,即购物者3米内没有见到员工亲切的微笑,可以摘取该员工挂在身上的微笑牌,还可取走装在微笑牌内的现金);二是“5公里死亡圈”现象会否出现(在美国本土,沃尔玛每开一家门店,5公里半径内的卖场将难以生存);三是沃尔玛会带来什么商机(包括周围的配套商业业态、地价、房价等)。此外还以“上海大卖场数量已是规划两倍”做了一篇背景资料,提到2010年上海规划的大卖场不过100家,而截至2005年上半年,已开出的大卖场已达123家。读了这个专版,什么叫“产经报道”,已经跃然纸上。

在沃尔玛开业一周后,北京出版的《证券市场周刊》,则以“人民币升值有限冲击沃尔玛”为题,展示了以投资者为核心受众的财经报道的新视角。

这篇新闻分析先以开业前夕,商场内“未拆封的货箱与已拆零的商品一起堆在货架上——这样的商品陈列方式体现了‘天天平价’这一广告语的奥秘所在——成本控制”开头,接着笔锋一转:“5天前的一则消息距离他们太遥远,这则消息却结实地打击了远在美国阿肯色州的沃尔玛总部。”这则消息就是7月21日晚,中国央行宣布人民币升值2%,由于沃尔玛在中国的采购以每年30亿美元的速度增长,去年其从中国采购的180亿美元商品,已相当于美国自中国进口总额的10%,投资者认为人民币升值将会抬高沃尔玛的采购成本,7月21日沃尔玛、麦当劳等股票纷纷下跌,沃尔玛收于两周来最低,每股49.39美元,跌1.2%。

接下来记者通过采访专业人士,详细地分析了人民币升值2%对沃尔玛影响有限。指出沃尔玛在北美的成功,主要得力于其统一配送和统一价格的物流体系,但是中国市场零星的连锁店布局和不超过50家的门店规模令其难以发挥规模效益;因此,尽管沃尔玛连锁店在中国并不赚钱(在商务部公布的中国连锁店2004年30强中,沃尔玛中国公司仅居第20位),但还是要加速开店,目的在于接触更多的供应商;而对中国供应商来说,尽管沃尔玛把价格压得太低使他们时有怨言,但却可以促使后者生产效率的提高,并相应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与沃尔玛合作的还有商业地产商,兴许这才是沃尔玛的真功夫

就这样,通篇新闻分析均以投资者为核心受众,包括沃尔玛的股东、沃尔玛的同行、沃尔玛的上游供应商和地产提供商,等等。

案例分析三

商务部紧急调研石化钢铁企业亏损情况

——一篇颇为成功的产经报道

就产经论产经、通篇充斥数字、过强的专业性、过窄的受众面,这是产经报道常见的几大通病。记者作为业外人士,既要熟悉所报道的行业(内行),又要跳出行业,见微知著,这是产经报道的真功夫。

“商务部紧急调研石化钢铁企业亏损情况”(以下简称“紧急调研”)一文,消息来自商务部和上海市政府举办的“第五届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论坛”,会议参加者的级别并不高,且又是“第五届”,因此次日财经媒体几乎没有报道。《上海证券报》记者却从全球金融危机背景出发,商务部紧急调研两个影响最严重的产业——石化和钢铁,并且调研是由“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这一过去很少见报的机构出面,敏锐地发掘出其中的新闻价值。

值得称道的是,文章一开头就介绍了“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的主要职责,“该局主要承担产业损害调查与裁决工作,建立并完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开展产业竞争力调查、产业安全应对与效果评估,以及指导协调产业安全应对工作”。这决不是一段可有可无的文字,事实上,因为正是由这一机构出面紧急调研,并且由该局局长接受记者采访,既能凸显报道的权威性(不像大多数产经报道,多来自行业研究员分析,至多只是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更预示着中国宏观经济部门职能的转变。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同时在文中出现的另一消息源“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贸易协调处”,这类机构都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而出现的“新闻增量”,一旦露面,一定要不失时机地予以抓住。

“紧急调研”一文先是简要描绘了两大行业面临的严峻局面:“截止到10月份,全国大中型钢铁企业的亏损面有可能超过60%。而今年1—9月份,钢铁行业亏损额达11.54亿元,是去年同期的18.06倍。”更致命的是,如此严重的亏损是由于国际市场风云突变,让人猝不及防。“以进口硫磺为例,去年6月价格为800元/吨,但是到了今年4月涨到6000元/吨,涨幅高达600%—700%,以同比超5倍的涨幅领军所有化工产品,堪称2008年化工产品价格狂飙之最。但是,随后国际硫磺价格急剧下滑,目前又回到了800元/吨左右。”一年时间价格暴涨暴落竟从起点回到终点,“重点钢厂的钢材库存比例升至31%,创历史新高水平,钢企纷纷无奈采取检修或减产的方式保持供需平衡”。而“化工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需要连续生产,因此很难通过限制产量或者停开机器来实现,目前库存积压已经相当严重”(这就是内行的写法——作者)。

接着,记者通过采访相关方面的专家,分析目前中国化工、钢铁产业出现的问题,不仅仅是因为金融海啸,也包括行业自身的超常规发展,特别是提出了产能不断放大的“内循环”这一新概念:“即钢铁企业发展,自身也需要钢铁,又需要进口铁矿石,必然需要造船,造船本身又需要钢铁,形成一个内循环。而日本的一项调查显示,30%的钢铁需求由内循环产生。”“后来日本花了十多年的时间,逐渐调整成高附加值的产业结构,如汽车、家电等行业都是在当时发展起来的。”(这又是内行的笔法——作者)

那么,中国怎么办呢?中国的希望在于长时间存在的内生增长机制、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快速城市化,由地域差异形成的从东到西的排浪式发展,“因此,本轮快速工业化进程将持续到2020年左右。”

例文

商务部紧急调研石化钢铁企业亏损情况

金融危机波及全球,中国钢铁、石化也从中“受伤”。记者从11月3日由国家商务部和上海市政府举办的“第五届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论坛”上获悉,目前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正在大庆、山东等地调研石化和钢铁行业的亏损情况,最终将形成报告上交有关部门。

原材料高幅度震荡“戏耍”企业

“中国经济已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因此在金融危机中,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的行业影响比较大,比如与国际油价密切相关的石化行业,此外如钢铁等行业。”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局长杨益说。

该局主要承担产业损害调查与裁决工作,建立并完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开展产业竞争力调查、产业安全应对与效果评估,以及指导协调产业安全应对工作。

“国际原材料价格高幅度震荡,让企业措手不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贸易协调处处长周豫说。

周豫说,以进口硫磺为例,去年6月价格为800元/吨,但是到了今年4月涨到6000元/吨,涨幅高达600%—700%,以同比超5倍的涨幅领军所有化工产品,堪称2008年化工产品价格狂飙之最。但是,随后国际硫磺价格急剧下滑,目前又回到了800元/吨左右。

“事实上,在8月20日之前企业效益都非常不错,但是8月20日突然就不行了,企业难以应对。”周豫说,例如,云贵川鄂地区一家二铵生产厂家,10月底,还有100多万吨的5200元/吨以上的硫磺,但现在价格却又回到了800元/吨左右。

她表示,化工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需要连续生产,因此很难通过限制产量或者停开机器来实现,目前库存积压已经相当严重。

另一受到波及的行业是钢铁行业。10月30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10月份,全国大中型钢铁企业的亏损面有可能超过60%。而今年1—9月份,钢铁行业亏损额达11.54亿元,是去年同期的18.06倍。

业内人士透露,钢铁企业普遍反映今年第四季度出口订单下降50%左右,明年一季度钢铁产品出口订单也大幅度减少,预计下一步中国钢铁产品出口将会进一步下降。8月份重点钢厂的钢材库存比例升至31%,创历史新高水平,钢企无奈纷纷采取检修或减产的方式保持供需平衡。

快速工业化进程将持续到2020年

“能源价格的回落,在短期内可能对相关企业造成困难,但从长远看,有利于缓解炼油、电力等行业的亏损压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冯飞表示,自从2002年中国进入高增长周期,钢铁行业经历超常速度的发展,钢铁企业在扩大产能中的内循环在不断放大。即钢铁企业发展,自身也需要钢铁,又需要进口铁矿石,必然需要造船,造船本身又需要钢铁,形成一个内循环。而日本的一项调查显示,30%的钢铁需求由内循环产生。

冯飞认为,目前与60年代石油危机之前的日本遇到的情况十分类似,后来日本花了十多年的时间,逐渐调整成高附加值的产业结构,如汽车、家电等行业都是在当时发展起来的。

但他认为,中国内生增长机制将长时间存在,房地产、汽车等产业链长的产业群将很难转移,此外,因为中国地域差异,形成由东向西的排浪式发展,因此,本轮快速工业化进程将持续到2020年左右。

据透露,一系列的政策正在酝酿。冯飞表示,目前国家层面的政策组合比较多。虽然不一定针对石化和钢铁行业,但这些行业必然受益。政策主要涉及放松投资管制,减少税收,适度放松银根的货币政策,以及进一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局长杨益也透露,目前“中小企业采购管理办法”正在制定并将在近期出台,政府采购将向中小企业倾斜,此外,将建立35亿元专项基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吴芳兰/文,摘自2008年11月4日《上海证券报》

案例分析四

美国大选决定美元走势——一篇独特的政经分析

美元怎么走,日元怎么走,澳元英镑怎么走,人民币怎么走,石油黄金又会怎么走?这本来是金融商品市场上的一篇行情分析,可是决定这一切的背后却是政治。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以“看懂石油才能看懂美元”作为引题,最后落脚到美国大选决定美元、其他货币以及石油的走势,读来通俗易懂。以后的事实证明,作者的判断基本成立:奥巴马当选了,石油跌破40美元,美元涨了,欧洲主要货币跌了,人民币也暂停升值,并且逐步向国际化迈进。

美国大选决定美元走势

在当前金融风暴肆虐全球的时候,对美元在近期的迅猛反弹,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美国爆发了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而美元却在持续反弹呢?

看懂石油才能看懂美元

实际上,美元的走势受石油走势的影响太大是人人皆知的。自1969年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美国确立了石油美元的国家政策。从此以后,石油价格直接影响了美元的走势。

而今年以来,因为石油价格从7月16日在147美元之上见顶,然后连续100多天的持续下跌,最低跌至61美元附近,跌幅高达59%,这是历史上非常罕见的走势。同时,黄金价格也从1043美元,一度下跌到700美元以下。受此影响,全球大宗商品也不能幸免,连续下跌,屡创新低。在汇率方面,由于受美元反弹影响,非美货币大幅下跌,尤其是澳元的下跌幅度前所未有。还有欧元、英镑和日元的走势,也都成了很多人看不懂的表现行情。

看懂石油先看懂大选

所有这些,要想明白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就必须从问题的源头入手。

而问题的本质在于,28年以来首次在没有现任总统和副总统参选的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过程中,大选背后的各派政治力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殊死较量。

以石油、黄金和军火商为背景的共和党,为了其候选人麦凯恩的上台,作为目前的执政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打压石油价格,以换取石油、黄金和军火商财团的支持。在麦凯恩当选之后,将可能再次发动中东战争,推高石油价格,以保障这个阶层的利益。

而以中产阶级和普通民众为代表的民主党,其党派核心是依靠华尔街的精英和普通民众。其总统候选人非裔黑人奥巴马对中东地区将采取和平外交政策,那么,石油价格在奥巴马上台后将会持续回落,甚至跌到30美元也未尝不可能。也就是说,如果奥巴马上台,意味着美元持续走强成为可能。而麦凯恩上台则刚好相反,美元反弹走势将在12月中旬夭折。这就是近期美元走势的主要特点。

看懂澳元须看懂全球

由于石油价格对黄金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澳元的走势就变得非常特殊。因为澳洲经济的特点,不仅是黄金产量比重大,而且澳洲也是很多矿产资源的主要供应者。因此,除了石油价格带动黄金价格走低影响澳元的走势之外,国际大宗商品的大幅下跌又让澳洲经济雪上加霜。由此带来的冲击推动澳元持续下滑,并且还未见底。根据本人的研究,澳元见底的时间应该在12月初。

看懂美元就能看懂其他货币

英镑和欧元的下跌,原因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因为美元反弹加上金融危机。英镑的下跌幅度更大是因为金融业在英国经济中的比重较大,而金融业的悲惨现状导致了英镑更大幅度的下跌。同时,英国的实体经济也没有欧盟各国的实体经济有更大的增长潜力。

日元的走强,很多人认为和新首相麻生太郎的上任有关。实际上,日元走强的原因比较简单,就是因为美元反弹,日元跟着走强。因此,美元走弱,日元也会走弱,因为目前日本仍然是美国的第一大债权国,美元的走势将直接影响到日元的走势。

人民币的走势也在美元反弹的影响下,开始出现走弱的迹象。但这种迹象能够维持多久,还需要深入观察。如果美元在12月初反弹结束,那么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会再次降临。

美元走势将随大选结果而明朗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一定要理解各种货币背后的原因和内在的逻辑,特别注意影响各国货币走势的重大因素。美国大选结果很快揭晓,美元的走势也会随着大选的揭晓而决定方向。

如果奥巴马上台,美元持续走强的条件基本成熟。如果麦凯恩上台,美元见顶回落,因为麦凯恩的经济政策是以推高石油价格、扩展国外地盘为主,这样的经济政策背景下,弱势美元还会成为他们的选择。

11月5日美国大选结果一旦揭晓,美元走势会基本明确。美元走势明确以后,那些非美货币的走势就会一目了然,非常清楚。

王斌之选自《理财周刊》2008年第42期(11月3日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