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财经报道的新闻味

财经报道的新闻味

时间:2022-07-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财经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分支,毫无疑问应该具有新闻的时新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趣味性这些共同的新闻价值特征。要做到专业性和通俗性的对立统一,就需要财经报道的作者对晦涩难懂的经济新闻事件进行“翻译”,使用一般读者能够理解的通俗话语进行报道。受众对财经报道的基本诉求和最高期望都在于“实用”,即帮助受众透视环境、决策经济。

财经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分支,毫无疑问应该具有新闻的时新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趣味性这些共同的新闻价值特征。然而作为一种专业的新闻报道类型,财经报道与经济有着紧密的关联,离不开大量的经济数字和经济术语,以及经济学的专业知识。经济领域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决定了财经新闻报道必然具有自身的特征。然而,财经报道的专业性和可读性往往会形成一对矛盾。如财经报道中大量出现的公司业绩、市场行情、收盘报道、公司年报等,都属于硬新闻,依据事实报道,准确表达信息,不附加记者意见。这类财经报道往往充斥着各种数据、报表、曲线和专有名词术语,缺乏专业的背景知识恐怕很难清楚这些信息,有人把这种新闻称为DBI(Dull But Important),即枯燥要闻。大量的财经新闻信息都是抽象的理论信息,很难用直接的形象予以表达。因其艰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枯燥无味的大堆数据、抽象的分析预测,往往使一般的读者望而却步。由于财经新闻具有理论性强、政策性强、专业性强的特点,往往不易于为大众所理解和掌握,而对于经济领域的专业人士来说,报道的阐述和分析又往往显得过于浅显,因此新闻媒体所刊发的财经报道,往往会出现“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的尴尬局面。

过去,财经报道的受众主要是专业人士和投资决策者,因而财经报道中所含的信息应该专业、准确、具有针对性。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经新闻的蓬勃兴起,财经报道逐渐成为普通大众关注的热点新闻,摒弃了过去将财经报道视为精英人群、专业人士关注的专业类新闻报道。财经报道对于人们的重要性和关联度不断提高。财经报道与其他新闻不同,大多充斥着一些经济数据和抽象的政府经济决策、经济发展趋势、财经动态预测等等,很少是有关真实人物或是具体确切的某一事件的报道。要做到专业性和通俗性的对立统一,就需要财经报道的作者对晦涩难懂的经济新闻事件进行“翻译”,使用一般读者能够理解的通俗话语进行报道。财经报道的作者应该在经济数据、经济理论与大众读者之间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财经新闻工作者的目标之一应该是使财经新闻成为内行、外行都爱看的新闻报道,要做到这一点,在财经报道中体现出足够的新闻味从而吸引读者是至关重要的。

要使得财经报道能够为读者所喜闻乐见,需要注意的是在尊重财经报道本身专业性强、理论性强的特点基础上,从受众的需求出发,结合新闻价值“五要素”的理论,将财经报道写得好看好懂,富有新闻味。

(1)实用性(utility),彰显财经报道的服务功能。实用性是受众对财经报道最基本的诉求,相比其他类型的报道,在众多新闻价值要素中,实用性要素已经成为体现财经报道竞争力的关键,这体现在财经报道应该帮助受众了解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使之调整相应的经济决策,以对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生存和发展产生切实有益的帮助。受众对财经报道的基本诉求和最高期望都在于“实用”,即帮助受众透视环境、决策经济。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社会中,财经报道的服务功能更加凸显。广大受众迫切需要媒体帮助他们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指导他们更有效地从事经济活动。如现在热门的投资理财新闻,不仅要对资本和投资市场中新近发生的事件和动态进行及时报道,还要对受众的经济行为和投资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予以科学的指导。

(2)前瞻性(speculation),对经济前景做趋势性预测。财经报道应该具有较强的前瞻性,能够在经济事件或经济现象进行时,力求通过分析,探索或总结出经济活动发展中有规律的东西,以推断经济活动发展的未来前景,对经济事件或经济现象做推断性的预测,并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建议,从而更好地引导人们的经济活动,使其更有目的性和方向性。财经新闻报道的前瞻性满足了受众“我怎么办”的需求,受众通过获取信息,降低对未来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的担忧。如各大财经类报纸及综合类报纸的财经版面,每逢新年、新季度的开始,都有大量对未来经济运行趋势的预测性报道。《华尔街日报》更是几乎每天都有一些预测性报道,报道经济、金融、国际问题专家的预测,这些前瞻性的财经报道可满足读者对未来的一种知晓欲望。

(3)贴近性(proximity),凸显百姓视角和人本关怀。财经报道要贴近百姓的生活,贴近百姓的实际,从普通百姓的生活、切身利益入手,善于抓住大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如此才能激起共鸣。财经新闻报道要围绕群众关心的经济现象,找到与群众的关联点,以增强财经新闻的贴近性,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眼球。如2012年1月5日《参考消息》的财经报道中(见表5.1.31),一共有10篇财经报道,其中5篇是有关中国的,还有1篇是关于亚洲市场的,这充分体现了编者对于财经报道贴近性的重视,也就是尽量选取贴近中文读者生活的题材。同时,要善于抓住财经活动的主体,从人的角度来报道财经新闻,让受众不再单纯地接触枯燥的数字、抽象的图表。如著名的“华尔街日报体”的写作模式,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故事的形式来组织报道,以新闻事件中已经受到影响的人物来作为报道的开篇。新闻故事的组织通常是以如下模式进行:首先讲述人物在工作生活某方面发生的变化,以此来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增添了新闻的贴近性和人情味。这种新闻写作模式从人的角度来描述财经新闻,将经济事件与具体人物、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增添了财经报道的人情味,体现了人本关怀。而且这一写作模式的特点是从小到大、由点及面、深入浅出,有助于引导读者从感性到理性、从个别到一般地加深对新闻事实的了解。

(4)重要性(significance),事关国计民生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就财经报道而言,其报道的新闻事实对国计民生的影响越大,就越重要,其新闻价值也随之递增。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财经报道除了对新闻的取材选择应注重其对国计民生影响之外,也应该尽量突显出新闻事实与读者工作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关系。如2012年1月5日的《参考消息》刊登了英国《独立报》1月4日的一篇报道:各大国需筹资7.6万亿美元2012年全球主权债务市场面临大考(World’s governments seek to raise$7.6trillion in 2012),标题中出现的“7.6万亿美元”、“各大国”、“全球”这些字眼都突出了消息的重要性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该新闻事实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

(5)解读性(readability),有适合读者阅读的解读和叙述形式。财经报道对于政府的指导性经济政策以及国家的宏观经济动态往往起着解释沟通的作用,包括国家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的调整,企业产品标准的变化等等。由于财经报道的受众并非都是财经领域的专业人士,就需要在新闻报道中通过深入浅出的解读来对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用通俗的语言将抽象、专业的经济事件与大众的视野相融合。西方财经报道中通俗化技巧的运用非常值得中文财经报道的作者和译者借鉴。比如,尽量使用对读者来说普通而熟悉的词;使用简短而结构清晰的句子,避免使用过于冗长、结构复杂的句子;段落简短、主题和语意清晰等等。这些方法,都值得财经新闻的作者和译者去研究和借鉴。要增强财经报道的可读性,还可以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生活常识、普遍共识等来解释经济术语。这样一来,那些令读者感到艰涩难懂的专业名词术语等就容易理解,也就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6)趣味性(interest),有吸引读者兴趣的趣味性和新鲜感。财经报道与其他类型的新闻报道相比,更具有理性色彩,比其他新闻更注重数据和理论,有专业、严谨、抽象的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财经报道就一定不能写得富有趣味性。好的财经报道要脱掉经济报道以往过于严肃的“外套”,不仅仅要通过具体的数字和抽象的理论来对读者进行说服教育,而且可以通过诸多的细节、切实的故事、引人入胜的矛盾、冲突和转变来增添趣味性和感染力。增强财经新闻趣味性的手法很多,比如介绍与新闻报道相关的历史、地理、文化、人物背景等,又比如精心拟定财经新闻的标题,使之能够“抓住读者的眼球”。在报道方式上,鲜活的导语、幽默风趣的语言、富有现场感的新闻故事,都能增强财经报道的趣味性。

对于上文所分析的财经报道所特有的实用性、前瞻性、贴近性、重要性、解读性、趣味性这一系列的新闻味,在新闻报道的实践活动中都有所体现,各媒体所刊发的财经类新闻报道也都体现并突出了这些特征。下文以两例具体的新闻报道予以佐证。

第一例是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2013年3月23日的一篇题为Two Ways to Become Rich in China的报道(见附录文51),其中译文报道题为“中美富人致富之路异同”(见附录文52),出现在同年3月25日《参考消息》的第5版,该报道提出了在中国的两条致富途径:如果想成为百万富翁,必须在私企或国企担任老总;如果你想成为亿万富翁,必须创办自己的企业,最好是在建筑业,然后向公众出售股票。这篇新闻报道中对于上文所提出的财经报道所特有的新闻味均有所体现。

这篇报道的主题是中国读者会非常感兴趣的:在中国的两条致富途径。这一主题具有实用性和贴近性。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经济生活是社会生活中的主旋律,脱贫致富,过上经济富足优裕的生活,是大多数人都渴望的。报道的标题:Two Ways to Become Rich In China(在中国的两条致富途径)就非常吸引读者眼球,使读者想要阅读报道内容,希望探究出致富之道,其蕴涵的实用性成为了报道的卖点。此外标题中还特别指出了在中国的致富途径,这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尤其具有吸引力,贴近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利益。在信息社会中,经济信息成为了人们实现经济目的的手段或成果。人们不仅仅满足于从财经新闻报道中获取相关信息,而且要利用这些信息去获取经济价值。文章开篇先引出了主题:全世界的人都向往摆脱贫困致富。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国家,用中国传奇领导人邓小平的话说,中国已经穷了太久了。然后提出问题:如今的中国,人们如何致富?需要做什么?与美国有什么不同?接下来分析解决问题:如果想成为百万富翁,必须在私企或国企担任老总。如果你想成为亿万富翁,必须创办自己的企业,最好是在建筑业,然后向公众出售股票。文章还比较了中美富人致富之路异同:美国的百万富翁CEO们全都在私企领域,因为美国没有什么国企(除了美国邮政总局);进入2013年福布斯名单的美国亿万富翁CEO们大多分布于各行各业,从高科技到零售业。最能区分中国富人和美国富人的是关系——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和游戏的主宰者中国政府与共产党的关系。在这里,文章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阐述报道的主题,并且列举了众多的实例和数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即众多的中国富翁的行业分布,体现了财经报道的解读性。文章的主题颇有新意,报道语言也颇为活泼,尤其是报道开头的导语部分:全世界的人都向往摆脱贫困致富。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国家,用中国传奇领导人邓小平的话说,中国已经穷了太久了。如今的中国,人们如何致富?需要做什么?与美国有什么不同?这取决于你想变得多富。这一部分内容运用了平实质朴的语言,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大众都关心的如何致富的问题,使报道显得亲切通俗,趣味盎然,体现了报道的趣味性。报道中引用了中国领导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话语,体现了重要性。而报道中所列举的实例:联想集团CEO杨元庆、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梁稳根、娃哈哈集团的宗庆后,都是中国赫赫有名的财富精英,体现了新闻报道的显著性。文章列举了众多的实例和数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即众多的中国富翁的行业分布。不过读者看后可能并不买账,觉得文章所列举的只是若干个例而已,而且其成功之路远非表面现象那么简单。当今的中国,要成为富翁,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这就体现了财经类报道实用性的延伸——引发读者思考。财经报道通过对某一事件、现象、问题、趋势的思考、分析,深入分析其来龙去脉和潜在影响因素,得出有启示意义的结论,引发读者思考。而读者并不需要全盘接受文章的观点,而是根据文章所提供的内容信息予以分析判断,可赞同可反对,运用理性思维形成自己的见解。

再来看一则《参考消息》2012年12月15日第4版的报道:专家认为,中国经济明年增速将达8%(见附录文53),其原文报道出现在2012年12月14日香港《南华早报》网站:China’s economy to rebound in 2013,experts say(见附录文54)。

这则报道刊发于2012年12月中旬,是2013年中国经济形式的分析和预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前瞻性。时值岁末年初,不少财经类报刊,包括综合类报刊的财经版都会刊载经济景气分析报告,这种报告反映了经济运行的态势,实质上就是预测性的财经报道,可以帮助读者了解经济形势和动态,预测财经走向,兼具实用性和前瞻性。而财经新闻的实用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通过帮助读者获取并了解相关的经济信息,减少其对未来经济活动发展的不确定性及其对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趋向所产生的担忧,以帮助读者更明确、更有目的性地做出投资理财方面的决策。该报道的预测对中国的经济前景持乐观的态度,认为中国经济将在2013年反弹,增速达8%。这一趋势预测是通过深入理性的分析而作出的,其根据是近期发布的经济数据;政府的政策导向,尤其是新一届政府的经济政策:新领导层可能会略微放宽财政政策以带动投资和消费,从而推进城市化努力,同时保持货币政策稳定;专家学者的分析,包括来自银行和证券公司的经济学家的分析报告,从而使分析预测有着充分的可信性。而文中所提及的中国领导人,包括即将出任国务院总理的李克强、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以及出据分析报告的赫赫有名的几家银行和公司,如汇丰银行、巴克莱资本公司、光大证券等,都增添了报道的重要性,增强了其对中国读者的影响力。此外,如大多数财经报道一样,文中有着相当多的专业经济数据,作者对此予以了解释和说明,体现了报道的解读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报道的中译文相对于原文有若干段落的删减,使中文报道读来更为精炼,避免了使中文读者感觉报道有冗长枯燥。这是因为《参考消息》的受众大多数并非财经专业人士,过多事实与数据的罗列无益于对新闻主要信息的接受和理解,反而会使受众丧失兴趣。因而中译文在尽可能保留原文报道的主要信息的前提下,适当地去繁就简,可以增强译文报道的可读性,进一步体现了财经报道的解读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