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之浅见

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之浅见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章分析了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问题和困难,初步探讨了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和对策,希望对加强小学心理教育有所帮助。因此在小学课程改革中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目前,国家和地方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课时没有统一的规定,都是各学校根据本校的情况自主安排。

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之浅见

罗莉[1]

摘 要: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文章分析了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问题和困难,初步探讨了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和对策,希望对加强小学心理教育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科技文化成果的日新月异,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急剧变化。学习、就业竞争压力增大,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忽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家庭教育以及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这些使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许多挫折和困扰,以致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和谐发展和健康成长。教育部1999年13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走进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扑面而来,它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2002年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做了明确规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意味着,今后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现代教育模式认为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在小学课程改革中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一)厌学、逃学问题

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 10%。由于小学生的作业量较大、作业时间较长,各年级均超过国家规定的时间,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小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还有一些小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课、不认真复习、经常无规律地学习,大脑的兴奋和抑制机能发生紊乱,不能正常学习,导致大脑疲劳,产生心理问题;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有的学生对学习成绩过分担忧,学习成绩的不理想损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因而厌学,回避学习课程。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有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等。

(二)心理承受力差

这一代少年儿童部分存在心理承受压力脆弱的问题。一方面,他们冷漠、孤僻、自傲、缺乏同情心;另一方面,他们又自卑、自恋、害怕挫折、缺少毅力。有相当多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优异、遵守校规校纪,可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很脆弱,稍有失败或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垂头丧气、萎靡不振;一些学生在家娇生惯养,父母从小对其百般依顺,他们成为温室的花骨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有些同学不是盲目的自卑就是盲目的骄傲,凡事自以为是,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以为只有自己行,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难又盲目的自卑,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处处不如人。

(三)人际交往障碍

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这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不当造成了部分小学生较任性、固执、性格孤僻、过分内向、自卑又自负的性格特点。他们对同伴不关心,与同伴关系淡漠,与人交往中常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得不到同学的友谊,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于是人际关系逐步恶化。电脑时代的到来使部分孩子沉浸于虚拟的世界之中,减少了与同伴的交往,这使我们的小学生更易封闭自己,造成人际交往障碍。

(四)情绪不稳定

情绪不稳定是小学生心理的一大特点,集中表现为对学习、考试过分担忧的焦虑、恐惧心理,对自己信心不足的自卑心理或过分自信的自傲心理,对教师、家长的逆反心理,长期因成绩不良、人际交往障碍等原因造成的抑郁心理,心胸狭窄导致的对同学的嫉妒心理,过分依赖家长和教师的依赖心理,等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五)意志力薄弱

意志力发展好、自控力较强、有较好的适应能力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和特征之一。目前不少小学生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不能正确地评价自我,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乐观精神,稍有失败或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垂头丧气、萎靡不振,产生挫败感。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心理咨询时间难以保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把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和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咨询结合起来,两项任务缺一不可。不少学校的兼职心理咨询教师每天忙于本职的日常工作,能用来搞心理咨询工作的时间平均每天仅有1至2小时。有一名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说,学生找几次都找不到心理咨询老师,以后就不再找了。即便是专职教师,每天忙于上心理健康课,也很少有时间进行个别咨询。

(二)心理健康课被其他课挤占

目前,国家和地方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课时没有统一的规定,都是各学校根据本校的情况自主安排。一般将其安排在校本课程时间或团队活动课时间。各学校安排心理健康课的起始学年和课时数也各有不同。全校各学年每周都上一次课的学校为数不多,大部分学校都是部分学年两周上一次课。在访谈中,心理健康课教师反映,即使这点时间也难以保证,常被其他主课挤占。

(三)心理健康课教师队伍不稳定

很多小学校心理健康课教师主要由校医、身体欠佳或年龄偏大的教师担任,也有的是班主任、共青团书记、少先队辅导员、主管教导主任等兼任。即使是已经从事若干年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工作的教师,只要文化课教学需要就马上被调整过去。加之升职、离岗、出国或调动等原因,心理健康课教师队伍流动性非常大。

(四)教材建设的困境

教科书质量是教育质量的基础和保证。对刚接触这门课程的教师来说,他们还没有教学经验,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该如何进行教学,而能为教师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的教师用书也很少。主要表现在:教科书的价值取向偏重社会需求和学科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方面的教学内容。有的教科书按学科体系设计,涵盖所有心理学基础知识,理论性、系统性太强。书上经常留有不需学生操作的具有固定结论的作业。教科书编写者多来自高校,由于对小学生缺乏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教科书内容经常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教材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差。这样的教科书对于专业素质和能力缺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来说,是很难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的。

三、搞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有效途径

1.利用童话、寓言故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童话、寓言故事通俗易懂,其中的人物生动活泼,富有童趣,深受儿童喜爱。另外,童话、寓言故事能把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和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用有代表意义的形象(如灰姑娘、天线宝宝等)传递给儿童,可以开阔儿童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情感。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编能培养学生同情心、毅力、乐观向上、诚实、独立等心理品质的国内外优秀童话、寓言故事,推荐给学生阅读,并鼓励学生每学期利用班队活动课和校园艺术节的机会,选取喜欢的童话故事自由组合进行编排和表演。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剧中的表演,来判断学生的心理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

2.利用录音、录像、碟片等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

3.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

教师要善于观察,在生活中汲取教学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在课程中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培养学生优良品质。

(二)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其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活动”二字。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上应当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的手脚和大脑都动起来。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源于学生的主体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当采取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等多种方法,把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能促进小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内容等融入各种活动之中,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心理素质,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能。

1.角色扮演训练法

角色扮演训练法,就是由学生扮演各种角色,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来调节、变换自己的角色,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掌握社交技巧。在角色扮演中,学生通过扮演某一特定的角色,模仿现实生活情景,可以宣泄和释放压抑的情感,达到排解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目的。

2.游戏法

将游戏寓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让学生在娱乐中产生心理体验,克服自卑、自私、嫉妒等不良心理,养成真诚、宽容、谦让、合作、自律等良好心理品质,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提高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3.情境创设法

通过问题的创设,使学生置身其中,如身临其境,形成情感互动,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就是要提供创设和模拟学生的生活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去锻炼,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4.求知法

认知法即依靠学生的感知、想象和思维等认知活动来达到活动目标。因为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感性思维丰富而缺乏理性思维,年龄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形式多样,轻松活泼。在活动中,尽量融入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让学生不会感到厌倦、枯燥。

总之,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帮助学生进行准确的自我认识、客观的自我评价、有效的自我管理,做到自知、自尊、自信、自我控制、自我约束;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

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改进对策

(一)转变观念,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方法和技术层面的问题,还是一种先进而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其后,国家又成立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或错误的认识还在严重地影响甚至阻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常开展。有些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左右下,视心理健康教育为无关紧要的事情,或将学生的心理问题视为是心理专家和医生的事情,或简单地以德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正是这种认识导致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开展或不能向纵深推进。因此要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必须大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提高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的认识,使得人人重视,人人参与。其次教育工作者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牢固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并把这种意识渗透到各项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也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给心理健康教育课提供必要的课时及必要的活动场所

心理健康教育课首先要保证开课时间。每周安排1课时,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课排进课表,无特殊情况不得侵占,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心理健康教育课以活动为主,对场地有一些特殊要求,比较理想的场地是一间可以自由移动椅子和桌子的教室,以供讨论时用。如有些学校设置了专门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使用的小班化教室,以保证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活动;教室内配备计算机、摄像机、投影仪等设备以保证活动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教室内的桌椅、环境等都进行特殊布置,以保证活动的有效性。学校应当给心理健康教育课提供一些必要的活动场所,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更有效地开展。

(三)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依据,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成效。因此,要加强心理健康康教育教材的建设,尤其是尽快编制能为广大教师提供具有普遍参考价值的教师用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教材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第二,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原则。教材的内容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第三,符合现实性原则。内容的选择必须以现实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实际需要为出发点。第四,符合活动性原则。强调通过学生的活动和实践,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感悟中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要进一步优化教材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四)优化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队伍建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6000~7500名学生中至少安排一名学校心理学家。在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比例是1∶1500。相对而言,如果我国5000名学生需要配备1名专业人员,以全国两亿多小学生来计算,至少也要4万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缺乏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爱岗敬业、精通业务、自身心理健康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已成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有必要规范师资管理,采取专业教育与系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任课教师缺乏的问题。作为学校领导必须明确,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他学科一样都需要本体的知识和技能,只有经过培训取得一定资格的教师,才能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工作。

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中还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得到高度的重视和进行相应的改进。同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要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要从发展心理入手,根据小学生成长发育的规律、特点,运用心理学理论,采取各种适当的方法,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从根本上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心理全面、健康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德儒.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侯木英.注入新活力,突破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时效性的困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12).

[3]郑日昌.素质教育与心育[J].中小学教育.2001(8).

[4]徐美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6).

【注释】

[1]罗莉,重庆市大渡口区马王小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