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虞世南故居之浅见

虞世南故居之浅见

时间:2022-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虞世南瞻博儒雅,名重当时。虞世南被窦建德所俘,授以黄门侍郎之职。李世民继位后(唐太宗),任虞世南为著作郎,改秘书监,封爵“永兴县子”,故有虞永兴之称。虞世南父虞荔居何处呢?依据此前两说更为充分、确切,应为虞世南之故居。所以,定水寺附近聚居之虞姓当属虞世南后裔别支,自治东北三十里之虞家城迁徙。治东北三十里之屿山南二里许、跃马桥后,乌埠南之虞家城是为虞世南出生地和故居。

虞世南故居之浅见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人。隋内史侍郎虞世基弟。祖虞检,梁始兴王咨议,父虞荔,陈太子中庶子,俱有重名。叔父虞寄,陈中书侍郎,无子,以世南继后,故字伯施唐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

虞世南祖居于姚城西南的双雁里,生于陈武帝永定二年(558)。天嘉二年(561),虞荔病死,时虞世南才4岁,陈文帝敬重虞荔的品行,派人到虞荔家探视,了解到虞世南有祖、父之风,就召封为“建安王法曹参军”。虞世南自少沉静寡欲,熏陶渐濡,志向高远。与兄虞世基同受于吴郡著名学者顾野王十余年,废寝忘食,笃志勤学,精思不倦,学业精进。后向当时的著名学者徐陵学习文学以及作文章的法度,得到徐陵的好评。

虞世南精于书法,早年师承王羲之的七世孙越州僧人智永禅师的王家笔法。为了学到真功夫,他把自己关闭在楼上,业成才下楼,写过的败笔头足可装满整瓮。经过多年苦练,他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他的书体,外柔内刚,圆融遒逸,风神潇洒,内涵筋骨,不外露锋芒,由是声誉藉甚。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法家

隋灭陈,虞氏兄弟俱入隋。虞世南瞻博儒雅,名重当时。隋文帝死,隋炀帝爱惜虞世南的才能,曾任为秘书郎。但嫌他过于刚正直率,不愿提升他,更对虞世南说:“寡人生性不喜人谏,如有人想进谏,就不让他有出头之日。”虞世南听后,即明智地对待任性妄为的暴君,不予强谏,且写了不少奉召应和的宫体诗,如秉承隋炀帝旨意所作的《应诏嘲司花女》诗,对宠妃袁宝儿的憨态进行了较细腻的描绘。当时,他做了十余年的七品官,得不到升迁。隋末,天下战乱相继。虞世南被窦建德所俘,授以黄门侍郎之职。

隋亡,唐武德四年(621)秦王李世民剿灭窦建德军,不计前嫌,任虞世南为秦王府记室参军,授弘文馆学士,后迁太子中舍人。李世民继位后(唐太宗),任虞世南为著作郎,改秘书监,封爵“永兴县子”,故有虞永兴之称。虞世南自陈朝至唐代,一身而任四朝,能机宜权变,随时行事,不免给后人留下话柄。由于他的学问渊博,品行优异,曾被唐太宗誉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638)授银青光禄大夫,同年五月卒,终年81岁。唐太宗对虞世南的去世曾悲痛万分,说:“虞世南于我,犹一体也。拾遗补阙,无日暂忘,实当代名臣,人伦准的。吾有小失,必犯颜而谏之。今其云亡,石渠、东观之中,无复人矣,痛惜岂可言耶!”认为“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理”。并下诏将虞世南陪葬昭陵,谥文懿,绘像凌烟阁,规格可谓高矣。

虞世南之故居究属何处?至今还众说纷纭,有说江北旧城内之虞宦街;有说慈溪宓家埭定水寺;有说治北三十里的虞家城。自汉日南太守虞国始,历代《余姚县志》记载:虞氏家族,居住在余姚城西南的双雁里。据光绪《余姚县志》载:“虞翻,字仲翔,尝登绪山望四郭,诫子孙曰:‘可留江北居,后世禄位过于我,声名不及尔,然相继代兴,居江南必不昌。’”此后,虞翻后裔陆续向江北移居。虞世南父虞荔居何处呢?据光绪《慈溪县志》云:“时虞荔任扬州大正中,为士林懋学有美誉,其弟虞寄,寓于闽中依陈宝应,荔每向陈文帝谈起其弟寄,哀而在远。”文帝说:“此情甚切,敕宝应求寄。”宝应没有答应。因此得疾,帝数往临视,令荔将家口迁来。荔以禁中非私居而住在扬州城外。文帝不许,乃令住兰台。说明虞荔家眷于天嘉二年(561)才从乡下迁往扬州。荔然于此年病死,时虞世南才4岁。那么虞荔将家眷从何处乡下迁往扬州的呢?荔死之后,陈文帝甚伤惜之,赠侍中,谥德子及丧柩运还乡里。这乡里又在何处?

据光绪《慈溪县志》云:“在慈溪鸣鹤山定水寺,定水寺为虞世南古宅,寺旧有虞世南遗像。世南陪葬昭陵,子孙皆居长安,遂以古宅为寺。”1991年版新编《慈溪县志·人物传略》云:“虞世南(558—638),字伯施,唐初越州余姚人。其宅在鸣鹤山定水寺。”仅仅因为定水寺旧有世南画像,而推断世南故宅为寺址。《宁波府志》当据慈溪县志,以遗像所在地断定定居址的理由不足。正如石门有虞永兴庙一样,庙内还塑有虞永兴像,不能说明石门就是虞世南故居。

《余姚历史名人》一书云:“虞世南于陈武帝永定二年(558)出生于江北旧城内。”也仅仅是依据江北旧城之虞宦街(西街)为虞姓官宦聚居之地而推断,理由不够充分,以为不确。

据光绪《浒山志·古迹》、民国《余姚六仓志》云:虞家城在浒山所城南三里许,相传为虞世南宅遗址。郦道元水经注》云:据翻之言,虞氏固有居江南北者,又不特专此城以居也。虞氏亦世贵盛,多开宅第,故其城厚完非永兴辈其力。明宋僖《虞家城记略》:“余避难梅川时,胡处士达道尝谓余曰:乡有虞家城者,父老相传为虞世南宅基,我壮岁犹见其遗址,高一丈许,厚二丈余。我祖母出其地。”余因信其从子维彦过其处,则其址之存者,厚如处士往岁所见,高则四尺余。周围度之为丈百有五十,旁近居者多虞氏。按《屿地志》及《孔晔记》:汉日南太守虞国宅在余姚屿山南郡。志谓治之东北三十里有屿山(华屿山),今谓虞家城,正是在其南二里许,而此相传谓世南宅基者,世南亦居是地,乡人自其盛者传之耳。按光绪《余姚县志》载:“虞家城古址在今跃马桥后,屿山(华屿山)之南(元时遗址),尚如宋僖所见。昔日金山、竹山间,犹多虞姓,后尽属胡氏境内,胡兴虞衰,亦是使然。”

据《乌山胡氏宗谱》载:“乌山胡氏始祖文焕,自鄞徙姚受业于虞城书院吴骥而肄业,与虞淳戚为同门友,心服文焕之颖异,即与为媒,赘南康郡王之女贞为宗室婿,后辟为绍兴路儒学,卜居梅川乌山。虞城书院在治之北三十里有屿山,其南二里许,有虞家城,此其地在今跃马桥后,而屿山之南,于乌埠亦南。”因此,虞世南宅在虞家城。依据此前两说更为充分、确切,应为虞世南之故居。且历来属于余姚县,仅在1979年才划归慈溪县。所以,定水寺附近聚居之虞姓当属虞世南后裔别支,自治东北三十里之虞家城迁徙。治东北三十里之屿山南二里许、跃马桥后,乌埠南之虞家城是为虞世南出生地和故居。虞翻尝登绪山望四郭告诫子孙说的“可留江北居”,并不指北城内的虞宦街,而是指姚城之北的广大地区,直至海边。所以其子孙迁徙到距治东北三十里之虞家城才正合虞翻的“留江北居”的告诫。又据《辞海》载:“虞世南,唐书法家、文学家。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所以,愚以为虞世南是唐余姚人。故居为治东北三十里屿山南二里许,跃马桥后,乌阜南之虞家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