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分享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初探

幼儿分享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初探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小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有利于幼儿健全人格和人际关系的发展,是适应生活的要求。通过分享行为习惯的培养,让幼儿自愿地与他人分享,关心他人,明白别人的感受,为他们形成一生的道德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要想让幼儿真正的从内心理解和感受到“分享”的意义和作用,就必须对幼儿进行“学会关心身边的人”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幼儿具有分享的意识,养成分享的行为习惯。

幼儿分享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初探

资阳市雁江区丰裕镇中心幼儿园 卿晓雯 指导老师:杨良群

摘 要:分享是幼儿德育内容之一,是获得快乐的一种较高层次的行为,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把让孩子学习分享明确列入社会领域的教育内容中。从小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有利于幼儿健全人格和人际关系的发展,是适应生活的要求。我们可以在平日的日常生活中和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让幼儿感受在分享过程中的温暖和爱,体验人与人在分享中的满足和快乐。通过分享行为习惯的培养,让幼儿自愿地与他人分享,关心他人,明白别人的感受,为他们形成一生的道德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情感;体验;分享;行为

不论是在哪个幼儿园,我们经常能看见类似的事情发生:有的小朋友把自己的玩具带来幼儿园,但是不愿意让班上的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几个小朋友会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抓扯或者争吵;同桌的小朋友用积木搭建了一座漂亮的“城堡”,然而有的孩子会毫不客气的毁掉“城堡”;有的孩子将玩具据为己有,不管旁边的孩子哭得多么伤心,他还是会若无其事的玩着手里的玩具。现在的家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而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很多家长不顾一切把好的东西都留给自己的宝贝孩子,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常常是用最大的努力来满足。

在与家长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幼儿不良的行为习惯包括自负、自私、缺乏团队精神和分享意识,对“爱”只会接受不会付出。通过日常观察,我发现孩子们很多时候不懂得相互谦让,没有分享的意识和行为表现。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教育孩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会具有同情心,学习互帮互助,共同分享等等。孩子的行为习惯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需随时观察、随时引导、随时帮助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分享”,逐渐消减掉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态,从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通过一系列的分享教育活动,可以使幼儿懂得“分享”并不是单纯的“付出”,而是一种令人愉快的事情,让幼儿明白“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幼儿逐步做到凡事心中有他人,愿意主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好东西”时,就为幼儿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以初步建立幼儿的分享意识为基础,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分享”是指与他人共同享受、使用和行使。让幼儿学会与他人共享自己喜欢的物品、劳动的成果和美好的情感体验,可以渐渐地使幼儿不再以自我为中心,慢慢地亲近群体。要想让幼儿真正的从内心理解和感受到“分享”的意义和作用,就必须对幼儿进行“学会关心身边的人”的思想品德教育。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的老师挖空心思的为孩子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幼儿首先从关心自己身边的人开始。在“父亲节”“母亲节”时,请父母来园参加亲子活动“漂亮妈妈和我”、“威武的爸爸和小小战士”,幼儿与家长以合作的方式参与游戏。在活动中,小朋友可以亲手剥橘子和糖给家长吃,为家长制作节日礼物。平时教育幼儿关心同伴,如有幼儿请假没入园,就让大家都来关心他。通过看图说话《我和你》《孔融让梨》、木偶戏《康康分饼干》、情境表演“客人来了”、歌曲“我们来分享”等形式来教育幼儿。使幼儿具有分享的意识,养成分享的行为习惯。

二、在分享的过程中,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

当幼儿开始有了初步的分享行为后,我们需要强调的是让他们“亲自”体验分享后的那份愉悦,从而在自己内心世界开始建立起有关“分享”的情感体验。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从物质分享开始,进而至精神分享,从分享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开始,进而至分享幼儿园、家乡和国家变化的喜悦。我们开展了“我的玩具大家玩”、“我的图书大家看”、“粽叶飘香端午情”、“祖国强盛我爱您”等主题分享活动,并把每周五设立为分享活动日,在家长的协助下,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最心爱的玩具、图书、食品,大家在一起交流,介绍玩具的由来、玩法,食品的名称、味道、制作方法,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交流,从“分享”中体验到快乐。

每当有幼儿过生日时,家长都会带来一个精美的蛋糕和相机,请老师为孩子记录下他与小伙伴们共同庆祝生日的美好时刻。而老师则会为“小寿星”举办一个“生日派对”,在派对上有意识地为小朋友们制造各种分享的机会。当小朋友们唱完生日歌,就开始赠送生日礼物,有的小朋友还为“小寿星”说了生日祝词,最后我们的“小寿星”会在老师的帮助下,为大家分生日蛋糕。在这个时刻,整个“生日Party”上的果汁饮料、蛋糕、糖果、水果等都会成为孩子们一起分享的东西,共同体会“过生日”时带来的乐趣和快乐心情!

另外,我们还采用移情训练法,让幼儿体验别人的情感。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乐别人之乐,忧别人之忧。”学会利用移情的教育方法,使幼儿学会扮演他人的角色,站在他人的角度和立场上来思考问题,感受别人的情感及愿望,从而建立起正确的、积极的自我内心体验。举一个例子:有一天,我们班一个小男生带来了一盒十分有趣的玩具“医生玩具工具箱”,里面有仿真的针筒、听诊器、温度计、小药瓶、记录本等等。其他的小朋友们见了,都眨巴着小眼睛新奇地看着这盒有趣的玩具,都想来玩一玩。这盒玩具是爸爸妈妈新买给自己的,小男孩怕别的小朋友在玩的时候弄坏了,便不愿意借给他们玩。别的孩子看着一脸不愿意的小男孩,都感到十分失望,我一看忽然觉得这正好是一次教育幼儿学会分享的大好时机。我动脑筋想了想,于是我当着大家的面拿过这个有趣的玩具,并对小男孩说:“假如这盒有趣的玩具是我的,可是你现在很想玩,你会怎么办呢?”他瞪着圆圆的小眼睛望着我说道:“那,那就问你借嘛!”我学着他刚才极不情愿的样子说道:“这个工具箱是我的玩具,你玩坏了怎么办,我不想借给你玩!”“我……我……我就是想玩……”他的声音越来越小声,支支吾吾地十分委屈。我又问他:“这盒玩具我不给你玩,你心里是什么感受呀?”“很难受!”“不高兴!”孩子们都纷纷的答道。于是我继续对他说道,“你看看,其他小朋友刚刚的心情就跟你现在一样,都很难受,不开心,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小男孩沉默了一会儿,接过玩具,看看身边的小朋友,对大家说道,“我们一起玩吧!”“噢,太好了,我们可以一起玩咯!”于是,这群可爱的孩子们快乐的玩耍在了一起。在这次谈话过程中我采取了移情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在很短的时间内经历两种截然不同的角色,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充分地感受到了同别人一样的内心活动,从而主动地改正“以自我为中心”的缺点,逐渐提高自我意识水平。慢慢地我们发现,幼儿在随机教育中,逐渐养成了乐于与他人“分享”的良好品质,幼儿在反反复复的日常训练当中渐渐懂得,考虑自己的同时也要考虑别人,任何事情都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他人的感受,学会关心别人,学会爱每一个人。

三、通过区域游戏,进行分享行为习惯养成

活动区游戏是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有利时机,经过反复研究,我们在区角游戏中明确了培养幼儿分享行为习惯的具体目标。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意识进行的,他们往往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融入游戏,教师可以在不打断幼儿游戏的前提下,加入进去,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进行分享的行为活动。例如:在“读书角”中,有的幼儿会为了同一本书发生争执,这时候我们可以启发孩子与同伴一起看书,念儿歌,讲书上的内容。在“娃娃家”中,能够实现孩子们最喜欢的角色扮演,这时候会产生“孩子”、“爸爸”、“妈妈”、“小客人”等一些常见的角色,幼儿自发地进行类似“做客”的活动。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丰富的游戏材料,比如仿真食物、塑料小碗、筷子、盘子、茶杯等等,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主动同客人分享、同家人分享。在“自然角”,我们摆放了大量的植物供幼儿观赏和操作。在平日里,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共同为植物浇水、除杂草、修剪枯枝等,看着一天天健康成长起来的植物,幼儿体会到了合作的快乐,更加拥有一种成就感。在“操作区”,我们可以选择性地大量投放一些可供幼儿共同完成的操作材料,如拼图、积木、翻绳等,这些需要两个人或者多个人才能完成的操作性材料,能让幼儿主动的邀请其他的小朋友和自己一起玩耍,有效地减少了幼儿争执玩具的情况发生。在活动中,我们教育幼儿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学会尊重他人,使幼儿在交往中养成了良好的分享行为习惯。

四、通过分享成果,体验到劳动的快乐

幼儿在实际生活中情绪容易波动,前一分钟可以哈哈大笑,后一分钟就可能泪如雨下,想让幼儿控制好自己的情感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每当幼儿为了个人利益而与其他小朋友发生矛盾冲突时,往往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短时间内表现出十分冲动的情绪,更加容易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为了让幼儿逐渐建立起正确的行为,规范自己的言行,避免类似事情发生也需要让幼儿学会主动地与他人进行分享。在幼儿园,我们可以让年龄较大的孩子帮助年龄较小的孩子叠被子、系鞋带、扣纽扣、穿衣服等等。在家里,我们可以让幼儿帮助我们家长进行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家务活,如扫地、擦桌子、安放用餐碗筷、递东西等等。家长和老师需进行及时的表扬,千万不要吝惜你的表扬,这样可以使幼儿在辛苦劳动后得到相应的回应,体会到共同劳动的快乐,主观上逐渐产生劳动的愿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幼儿渐渐学会并且熟练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在情感上也渐渐体会到了劳动时的辛苦与帮助别人后的快乐。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一系列的“分享”活动,其多元化让幼儿更易于接受,从而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与积极的态度。

总之,分享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幼儿的身上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孩子们正在学会分享,并有了分享意识和行为。要想使幼儿在主观上产生分享的愿望和内在的动机,让幼儿自觉、稳定地形成分享的行为,建立起合理的分享规则,我们就只能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来引导幼儿,让他们的分享行为更加的有序和规范化,为幼儿一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今后的研究实践中,我们的老师还要持续、深入地对幼儿进行分享行为习惯的培养,使之逐渐内化为幼儿的一种优秀的品质,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福兰.如何培养幼儿分享行为[N].光明日报,2012-2-15.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