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中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养成

论中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养成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发现中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出不怕生、好交往、有独立性和自信心的特点。这正是我们启蒙老师对他们进行分享教育的一个良好契机。所谓分享是指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对于那些只愿意和要好的伙伴一起分享的幼儿来说,应该让他们学会对其他的伙伴也要做到共同分享。

论中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养成

内江市资中县高楼镇中心学校 李忠英 指导老师:慕彦瑾

摘 要:当前独生子女在隔代教养等影响下养成了娇惯、任性的坏习惯,忽略了与他人分享的良好品质。中班幼儿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同伴合作与分享意识。分享是幼儿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行为,为其社会交往奠定了基础,从小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分享教育是促进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老师和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与他人分享,创造分享的情景,让幼儿充分体验分享所带来的快乐,愿意并且主动与他人分享。

关键词:中班幼儿;分享教育;分享意识

“每朵花都有开放的理由。”现在几乎每家都只有一个孩子,各种好吃的、好玩的,都是自己一个人的,所以很容易让孩子养成自私的性格,眼里容不下别人,更不要说把自己的东西让给别人了。心理学认为,幼儿以自我为中心是其发展的必经阶段,只要我们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幼儿,在主观上让幼儿产生内在的动机与愿望,使幼儿的分享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在客观上建立合理的分享规则,使幼儿的分享行为更规范、有序,就能让幼儿最终自觉地产生分享行为,就可以为其一生的品德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发现中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出不怕生、好交往、有独立性和自信心的特点。这正是我们启蒙老师对他们进行分享教育的一个良好契机。让幼儿体会到,当你有一份快乐,和十个人进行分享时,你的快乐就扩大了十倍;当你有一份悲伤,和十个人分享时,你的悲伤就会变得微乎其微,自然而然就融入了社会。因此分享教育必须从小开始。

一、幼儿分享教育的内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孩子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等。所谓分享是指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它是幼儿个体亲近群体,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有力手段。要想使幼儿真正认识分享的意义,必须对幼儿进行关心别人、爱别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幼儿的分享天真纯洁,用自己最喜欢的食物去分享,才是真正的分享。幼儿园里的分享是在很轻松的环境中进行的是以交换为前提的。幼儿首先确定自己对食物有着决定权,可以决定最后给哪个小朋友,然后在相互交换中确定自己和那个小朋友是否是真正相互配合,最后知道分享可以获得一个好朋友,也可以吃到小零食。

作为幼儿教师,不应强迫幼儿去分享,但应该让幼儿体会到分享的意义,从而让他们主动地去分享:把自己喜欢的物品分出一部分送给周围的小朋友,让他们心情愉悦,同时这种愉悦之情用一种美好的方式反馈出来,并感染周围的人,营造出一个快乐祥和的氛围。

二、幼儿分享教育的规则

许多幼儿不愿与人分享是因为缺少分享规则的指导。因此,我们应该建立如下的分享规则。

1.文明分享。被分享者对分享者的玩具或者其他的物品要爱护,不能随意毁坏。若是毁坏了,被分享者应该承担责任。

2.礼貌分享。幼儿想和别人一起分享某样东西的时候,应使用礼貌用语,说服拥有者和他一起分享。比如:“我可以和你一起玩这个吗?”用完之后,应说“谢谢”。

3.平等分享。对于那些只愿意和要好的伙伴一起分享的幼儿来说,应该让他们学会对其他的伙伴也要做到共同分享。

4.轮流分享。当几个幼儿同时喜欢上一件东西的时候,就要让他们懂得轮流分享。让幼儿展现自己的才艺时,也应做到一个一个来,不能出现争抢现象。

大多数时候幼儿分享的事情应该由他自己做主,分享不分享都有他自己的理由。所以,分享不代表孩子大方,不分享也不代表孩子小气或者没礼貌。要引导、更要揣摩孩子的心理,不能像我们大人自己认为的那样,孩子一见到我们的好朋友或者亲戚就应该熟悉,就要求他要像我们一样热情无比地迎接,而应该给孩子一个适应的时间和空间。

三、培养幼儿分享意识的措施

(一)培养幼儿分享意识的基本要求

1.不要溺爱幼儿。很多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把好吃的、好玩的全给孩子。孩子偶尔想到要与父母分享,父母却在感动之余说:“我们不吃,乖乖一个人吃吧。”正确做法应该是说“好”,然后张开嘴巴,让孩子给自己喂食,吃的时候一定要表现出很好吃,很快乐的样子,并表扬孩子。长此以往,幼儿不管是有好吃的东西或者是感兴趣的事,都会主动与家长分享。

2.不能让幼儿有特权。每家都有孩子,没有谁的孩子是有特权的,要让孩子明白这很重要。所以家长要教育孩子,既要看到自己,更应该看到别人。知道自己与其他的小朋友是平等的关系。有些东西,自己需要,别人也一样需要,所以好东西应该学会分享,才会赢得更多的好伙伴。

3.让幼儿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幼儿之所以不愿与别人分享,就是因为觉得分享就是要失去。要让幼儿明白,分享体现了自己对别人的关心与帮助。自己与别人分享,别人可能就会回报对自己同样的关心和帮助,这样彼此的关心、爱护、体贴,大家都会觉得温暖和快乐。分享其实不是失去,它是一种交流,一种互利。

4.给幼儿分享的实践机会,父母要为孩子树立好榜样。一般来说,父母都疼爱自己的孩子,但爱的方式各有不同。父母千万不可对子女百依百顺,要什么就给什么,更不要把孩子当成宝。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成小皇帝,小公主,主宰一家人的一切。像这样,孩子在外面也会有相同的表现。孩子的成长来至于孩子各个方面的生活。因此,作为父母,不要刻意地去掩盖他们的某些弱点,应该让孩子从小就学着认识自己的弱点,学会分担而不仅仅是享受,多让他们了解生活的不容易,这样他们才会懂得珍惜生活,也才会更关心别人。

分享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健全人格,在分享过程中,幼儿的情感、品德、口语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都会得到发展。分享行为是一种综合性行为,也是社会性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对幼儿进行正面的强化

1.增加认识,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

幼儿学习的思维是形象的、具体的,我们的教学应该是建立在幼儿的经验之上的,提供具体的、生活化的学习内容。阅读便是一个有效的培养幼儿分享意识的途径。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引导幼儿从物质的分享开始,进而至精神分享。分享应该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开始,进而是分享幼儿园、家乡和国家的变化的喜悦。比如讲“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幼儿分析为什么大家要表扬孔融,使幼儿懂得分享和谦让是一种优良的美德,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孔融学习。同时在班上开展了看图说话、“我和你一起玩”、“我的图书大家看”等教学活动。当出现别的小朋友没有书看怎么办的时候,就会有小朋友的声音:和我一起看,好吗?这时,老师应该走到两个一起看书的小朋友身边,问:“一起看书高兴吗?”他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高兴!”老师进一步就应该在班上表扬那个小朋友,并告诉大家,分享能帮助别人,还能带给自己快乐。于是下一次一定会有更多的小朋友愿意与别人分享东西。这就是教学技巧,让幼儿学得开心,学得不知不觉。

正因为幼儿有了这种类似的情感体验,当他们再次面临分享物品时,他们渐渐会克制住自己独有的愿望,做出主动、自愿的分享。

2.开展活动,感知分享带来的乐趣和满足

注意通过每次活动,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与伙伴分享带来的乐趣和满足。从而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更加稳定、自觉化。

作为乡镇幼儿园,我园只有一个大型玩具场,也只有这个玩具场对幼儿有吸引力,因为幼儿天生好玩。学校为了安全起见,给每个班一周只安排了2次户外活动,内容就是玩大型玩具,让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有秩序有组织地进行,在保证每一个幼儿的安全条件下才能去玩。其中幼儿最喜欢玩跷跷板和秋千。坐跷跷板时,两个幼儿一高一低,一用劲一放松,两人相互配合,才能共同分享到其中的乐趣。

再说荡秋千吧。一个秋千,最多只能坐五六名幼儿。每次一进玩具场,幼儿们便一窝蜂地都向荡秋千的位置跑去。这可怎么办啊?我让幼儿数50下就下来。可有时候幼儿就是数不好1到50,就继续坐在上面,下面的幼儿嚷嚷开了:“老师,某某他们坐够了50个,还不下来。”我说:“真的吗?我们一起再帮他们数数,到了50下再不下来老师就不爱他们了,好不好?”于是坐秋千的幼儿都会卖力地数起来。长期的坚持下来,幼儿们渐渐开始有秩序的玩秋千了,不再一窝蜂跑上去了。

3.创造机会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1)作为乡镇幼儿园,老师有意识地将午睡后加餐的时间作为分享时光。这段时间的前部分幼儿可以把自己带来的食物与周围的小朋友一起分享;后半部分结合加餐食品进行分享教育。比如:小朋友,我们今天加餐的食品是新鲜的蛋糕。街上做蛋糕的阿姨看我们小朋友喜欢吃蛋糕,凌晨4点钟就起来为小朋友做,可辛苦了,小朋友们闻闻看,这蛋糕香不香啊?再吃上一口甜吗?所以我们要珍惜粮食,吃了蛋糕可要桌上干净,地上干净哟,要对得起阿姨对我们的爱哟。

(2)在家中父母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做家中的小主人。如帮奶奶搬凳子,端温开水,择菜等力所能及的事。当家中来客人时,让幼儿帮忙一起招呼客人,给客人分配水果、瓜子等。在幼儿园午餐时,让幼儿合作分发餐具,午睡前后让小朋友互相帮助穿脱衣服、系扣子等。

(3)在有意识地创造分享机会的过程中,让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体验他人的情感,理解他人的需求和需要,从而形成良好的观点选择能力。如学唱《迷路的小花鸭》,先进行情节表演,让幼儿充分感受到小花鸭迷路的心情。这样在唱歌的时候就容易进入情景了。

(4)在上美术课中,我故意少给一点胶水或剪刀,从而促进他们相互分享。通过随机教育,幼儿在反复的教育训练中逐渐养成了乐于与他人分享的好习惯,懂得了做任何事情自己不可能永远排在第一位,进而渐渐形成了遇事情要想到他人的习惯。

(三)抓住教育契机及时强化

孩子爱听好话,喜欢被别人称赞,还能在别人对他的评价中认识自己。大教育家陈鹤琴说“无论是什么人,受激励而改造是很容易,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当幼儿某次与别人分享了一样东西,比如玩具、食物或者是将自己的情绪体验等讲给别人听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对幼儿用口头语言进行正面强化,鼓励其行为并当众表扬他,使幼儿的愉快情绪体验得到大家的认可,从而激发幼儿再次尝试分享的愿望。教师注意及时评价,使幼儿在今后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和行为。但老师要注意语气、语调,强化时要重点针对行为本身而不是针对本人,这样幼儿才能产生积极的分享意识及行为。

教师可用肢体语言即自己的动作、表情、眼神、姿态等变化来表达对幼儿分享意识及行为的肯定。如当发现幼儿有分享意识时,老师可采取向幼儿点头、微笑、竖大拇指或用手轻轻拍其肩、头等方式,使幼儿因得到老师的肯定而带来快乐和满足,从而在今后更愿意发生类似的意识及行为。这有助于幼儿学会注意体会到别人的情绪情感,有助于幼儿社会情感认知的培养。

当幼儿独占一件东西,不愿意与人分享,或者是与其他孩子发生争抢时,应及时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并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必要时让幼儿亲身经历一点挫折,对幼儿分享意识的培养也是很有好处的。

(四)充分利用身边资源,拓展幼儿的分享意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园本课程的开发要“从本地园条件出发,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拓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

当某个幼儿有办“生日会”的需求时,我们与家长配合把“生日会”办成一个“分享会”,在“生日会”上蛋糕、饮料、糖果等成为小朋友共同分享的食品,教师还利用“生日会”的过程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分享的机会,让大家唱完生日歌说完祝词之后,请“小寿星”上台讲话。他笑容满面大声说:“谢谢大家!有你们一起过生日,我好快乐幸福啊!”然后请“小寿星”为大家分生日蛋糕,这是小朋友共同期待的时刻,在这一时刻大家分享食物,体会着过生日快乐的心情以及由分享带来的乐趣。

幼儿园放学之时,老师代表全体幼儿园的老师,为“小寿星”送上一个充满气体的鲜艳的大气球,让“分享会”达到一个新的高潮。这样幼儿就有机会站在他人的位置上去体验他人的情感处境,与别人分享可以使别人快乐,使他们的行为受经验的触动。相反,得不到分享的心情是难过的,痛苦的。因此,在他们今后的生活中会作出分享的反应,明白分享给大家带来了团结、快乐和友好。这就是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的:“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乐别人之乐,忧别人之忧。”

中国青少年教育家孙云晓说过,“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生命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身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具有分享意识是幼儿个体融入社会,被同伴和集体接纳的必要条件,是幼儿身体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应把幼儿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作为一种习惯来培养,常抓不懈。

参考文献

[1]武玉玲.浅析幼儿分享教育[J].群文天地,2012(3).

[2]嵇珺.幼儿分享教育的价值与实践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11(12).

[3]吴凤娟.幼儿分享教育初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5).

[4]张树俊.影响幼儿分享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9).

[5]张梭俊.论幼儿分享局限与分享教育[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