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试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

试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习惯和幼儿行为习惯之间的关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以及方法。儿童期,特别是在幼儿园和小学期间是养成一个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也是最佳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的一生影响重大,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个人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培养幼儿文明礼貌的常识和行为,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内容。

试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

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邓 平

摘 要:幼儿时期是一个人个性品质、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本文主要讨论了习惯和幼儿行为习惯之间的关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以及方法。本文在探讨这些方面时,举了大量生活中的典型例子,进而更加清晰地分析了如何才能抓住幼儿时期这个关键期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幼儿;行为习惯;培养;方法

好的习惯对人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很多成功者都得益于从小养成的好习惯。儿童期,特别是在幼儿园和小学期间是养成一个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也是最佳时期。作为幼儿教师,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发现问题的习惯、爱思考的习惯、文明的习惯、读书的习惯、自我评价的习惯、向别人学习的习惯等等。这些习惯一旦养成,便会伴随人的一生。

一、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概述

(一)习惯的定义

习惯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撰的《现代汉语词典》对习惯的解释是:(1)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如习惯成自然;(2)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山东博兴乐安实验学校的白桂云认为,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在重复出现而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福州大学幼儿园的张丽琴在《浅谈中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一文中提到:“习惯,就是在某个时间、某个地方、某种条件下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定型的动作和行为。”[1]

(二)行为习惯及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定义

所谓“行为习惯”是行为与习惯的总称。心理学认为它是自动化了的动作,也包括思维和情感。那么,什么是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呢?我们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理解为: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在生活卫生、道德品质和学习习惯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良好的自动化行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的一生影响重大,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个人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个人生活卫生习惯和爱护公共卫生的习惯,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

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

根据幼儿的年龄阶段和身心发展特点,可以将幼儿园良好行为习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良好的品德习惯

良好的品德习惯的主要内容包括:文明礼貌、友爱同伴、爱集体守纪律、爱劳动、诚实勇敢。其中文明礼貌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反映,更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准则。因此,培养幼儿文明礼貌的常识和行为,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内容。

(二)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的主要内容包括:良好的饮食习惯、睡眠习惯、排便习惯。其中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培养幼儿有规律生活的重要方面,并且也有利于幼儿的生长发育。幼儿的饮食可以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但饭前不要吃零食、甜食,否则,幼儿就会不想吃饭。好的睡眠习惯也非常重要,固定的休息时间对幼儿的健康发展非常有益。

(三)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主要内容包括:喜欢学习、对学习活动有兴趣、能集中注意力专心于某一项活动;正确的读、写、坐和握笔的姿势;按照一定要求去翻阅图书,能爱护图书文具,会整理用品。学习习惯对一个人的一生非常重要,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才能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因此,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幼儿终身受益。

(四)良好的卫生习惯

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内容主要包括:洗手、保持五官的清洁、正确使用手帕、保持身体清洁、保持环境整洁。培养幼儿讲卫生的习惯,可以从让幼儿用自己的牙膏、牙刷、毛巾、面盆等个人用具入手,教育幼儿养成勤洗手、勤理发、勤洗头洗澡、勤剪指甲等个人卫生习惯;同时还应教育幼儿注意公共卫生,告诉幼儿打喷嚏时捂住嘴和鼻子、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不随地大小便等。

三、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一)对幼儿提出适当的期望

当前很多人意识到家长对幼儿期望过高会对幼儿身心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诚然,期望过高对幼儿的发展是不利的,但是我们绝不能忽略家长适度的期望对幼儿的激励作用。同样,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时也是如此。有关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能够起到激励孩子的作用,而如果家长对子女没有什么期望,任其自由发展,那么子女也不会有什么上进的愿望。对于幼儿而言,成人如果能够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对幼儿提出适当期望,对幼儿的发展会大有裨益。在这一点上,可以采用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例如,家长可以对幼儿说,妈妈希望你能领回一张“好儿童”奖状或者一朵小红花。那么在幼儿园,当老师讲解怎样才可以得到这些奖励时,幼儿就会有意识地去表现。当家长对幼儿的一个期望实现后,家长要对幼儿进行表扬、鼓励,使他们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接着对幼儿提出另一个切合实际的期望,幼儿在这种自发的无意识的激励下会逐渐养成许多好的习惯。

(二)趣味教育法

幼儿从出生开始,就积极地与客体交往,不断建构对事物的认识。幼儿能够主动地学习,并且具有好学、好问、好模仿、好探究的特点。因此,我们要抓住幼儿的这些特点,采取趣味教育法去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培养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

1.游戏教育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天性爱玩,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应在“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对于幼儿而言,则可以在“玩中学,玩中求进步”。如教师要培养幼儿接、打电话时使用文明礼貌语言,就可以设计模拟游戏。首先,让幼儿组队模拟接、打电话,教师指出幼儿错误的地方,并示范正确的方法,然后再以游戏巩固此知识。幼儿便可在这个游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用文明礼貌的语言接、打电话的知识。

2.歌谣教育法

1843年,福禄倍尔在《母亲与儿歌》一书中,系统地介绍了通过歌谣及其相关的游戏活动教育幼儿的方法。朗朗上口的童谣,简单易记,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因此,老师可以把幼儿的相关行为规范编制成歌谣,让幼儿更容易记诵。这样,不仅强化了幼儿的行为习惯,而且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能力。比如培养幼儿的卫生习惯——饭前洗手,可以先教幼儿反复诵读童谣:“小脸盆,水清清,小朋友们笑盈盈;小手儿,往前伸,洗一洗,白又净;吃饭前,先洗手,讲卫生、不得病。”然后进行相关活动。幼儿经过反复不断地强化和训练,就能够轻松快速地养成饭前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三)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幼儿天性好模仿,所以,要在言传身教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家长规范幼儿行为时,不仅要说教,更要潜移默化地引导教育,正面示范,为孩子们做榜样。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家长,对他们的言谈举止,幼儿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要严于律己,凡要求孩子们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让孩子做的,自己千万不能违反。教师的以身作则和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赞许,可以使成功的幼儿肯定自己,使其他的幼儿看有形象,学有榜样,这不但有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更会极大地促进幼儿好习惯的巩固。

(四)重视细节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于后天。他认为人类会出现千差万别的情况,都是由于受到教育的影响。而对于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必须从身边的小事、细节抓起。习惯是在有了第一次之后,不断重复而形成的,所以,我们要重视幼儿行为的“第一次”。幼儿的思想、行为千奇百怪,往往在我们的意料之外,如果刚开始时,我们没有认真观察、了解,并采取适宜方式指正,那么一个小小的坏习惯很可能会影响幼儿将来的发展。幼儿天性好模仿,但是由于幼儿各方面发育还不成熟,他们所模仿的行为往往会出现模仿的行为与所模仿的动作不一致的情况,这时教师和家长就要耐心的引导、纠正。比如儿童模仿成人说话时的声音,学写字时握笔的位置和姿势,都不可能做到完全正确。因此,我们要格外小心,若有错误,要及时纠正。

(五)拒绝幼儿的不合理要求

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议论: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叛逆,我家的小孩太不讲道理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多是由于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造成的。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父母对其溺爱成性,使幼儿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家庭成员不断满足其各种要求,不管其是否合理,使幼儿养成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习惯,变得蛮不讲理。面对这种情况,家长更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家长要学会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但同时要注意其科学性。由于3~6岁的幼儿心理上处于一个过渡期,正从“自我中心”发展到认识周围的环境事物。父母可以采取“讲道理”的方式简单明了地告诉幼儿为什么不能这么做,这么做有什么后果。当看到孩子身上存在着“毛病”时,不能采取暴力行为来解决问题。父母如果这样做,可能会适得其反。有时孩子会故意做出恼人的行为,目的就是要惹恼大人以求得心理上的开心。因此,父母要冷静地对待孩子的某些言行。当孩子无理取闹时,父母要用平静的口气表达你的心情以及你对孩子的要求。这样,孩子会从你的语言态度中了解到,父母的态度是诚恳而坚定的,任何无理取闹都是没有用的。当孩子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或者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时,就要拒绝孩子,并把拒绝的真正理由告诉孩子。有些父母喜欢编一些谎言来骗孩子。例如,孩子想买玩具时,父母往往会说:“太贵了,买不起。”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旦孩子知道了真相后,父母的话不但不起作用,还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父母可以告诉孩子:“这个玩具不好玩,你已经有很多玩具了,我们不乱花钱。”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并成长为一个理智消费的人。

(六)营造良好的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到:“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中国古代也存在着“孟母三迁,择邻而居”的典故,可见,环境对于幼儿的影响非常大。幼儿接触最多的是家庭和幼儿园,因此,我们必须营造好这两个环境,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说到家庭时说:“家庭集体的完整和团结一致是良好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家庭是幼儿出生后最先接触到的环境,所以它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十分重要。要运用家庭环境教育和影响幼儿,首先,父母要十分重视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和精神生活环境。家长要注意房间的卫生、家具的整洁,对幼儿自己房间的布置家长可以适当听取他们的意见,让幼儿在布置的过程中帮一些小忙,这样可以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其次,家长还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庭成员之间应该采取一致的态度。家长应该努力创造和谐的家庭生活,和谐民主型家庭中的孩子,一般都性格开朗活泼、积极向上,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最后,家长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追求高尚的精神情趣,为幼儿树立好的榜样,这样才能为幼儿的成长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2.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

幼儿园是幼儿学习、玩耍的重要场所,对幼儿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也相应地对幼儿园环境的创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幼儿园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物质环境。幼儿园的教室、走廊、卧室、墙面都蕴含着很大的教育价值。比如,可以在幼儿园的楼梯上贴上卡通脚印,让幼儿可以顺着一边上下楼梯;在幼儿园的墙面上喷绘颜色鲜艳的关于文明礼貌对人的图案,如见面问好、对于别人的帮助学会说谢谢……这样幼儿每天都可以看到,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文明礼貌的好习惯。在幼儿卧室中也可以贴上“安静”的示意图,教师再进行适当的指导,这样幼儿就不会在该休息时还嬉笑打闹,有利于他们良好睡眠习惯的养成。其次,幼儿园还应注意创设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氛围,幼儿园可以定期开展一个行为习惯养成的主题活动,面对全体幼儿,进行习惯教育,营造良好的集体环境。幼儿园教师可以对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幼儿进行表扬,幼儿好胜心强,这样有利于其他幼儿对该幼儿进行模仿,形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氛围。

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摆在重要位置,让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少些坎坷,在好习惯的指引下不断提高完善自己,成为一个对自己、对家人负责,对社会有用的人。有句话说得好,“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所以一定要抓住幼儿时期这个关键期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林正文著.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纠正[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李美倩.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广西教育,2011.

【注释】

[1]张丽琴.浅谈中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海峡科学,201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