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凝聚力的地位及作用

凝聚力的地位及作用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学校“软实力”中学校凝聚力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学校凝聚力是创新力的动力、制度力的保证、文化力的核心、执行力的源泉。凝聚力是学校创新系统中协调各要素关系的亲和力。

第二节 凝聚力的地位及作用

一所名校离不开凝聚力建设,纵观我国中小学校的发展历程,在其发展的关键时期,无不是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凝聚力强,则全体教师之间的关系融洽、沟通顺畅,工作热情高,积极性大,相互配合度高。这种团结奋进的状态势必推动学校各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学校管理目标的实现,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反之,凝聚力弱,则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间关系紧张,工作热情低,心里压抑,妨碍学校目标的实现,导致办学水平不高。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凝聚力和加强凝聚力建设,明确学校凝聚力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对学校凝聚力的理论研究,推动凝聚力理论在管理中实践。

一、凝聚力的地位

在学校“软实力”中学校凝聚力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学校凝聚力是创新力的动力、制度力的保证、文化力的核心、执行力的源泉。

1.学校凝聚力是创新力的动力

凝聚力是学校创新系统中协调各要素关系的亲和力。学校管理者要有敢于突破、勇于改革的洞察力、判断力与胆识,目标设计与决策论证能力,以及学校资源整合与经营能力。更重要的是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求实精神,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不断反思、超越自我的意识与能力。学校凝聚力强也就意味着这所学校校长的高效能领导力,他可以凭借自身的胆识和战略思想,挖掘学校的优势和潜力,形成应对变革的自我更新机制,提升学校整体实力。创新是学校发展的内在生命力,是我们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立论点。

2.学校凝聚力是制度力的保证

学校规划、制度凝聚全体智慧,成为教师的工作目标,规范了教师行为,将教工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相融合,成为学校发展的一部分。就学校的管理工作来说,除了做好内部校务常规管理之外,还需要做好学校与家长、社区等外部各界的常规管理。面对多级、多层的各类复杂事务,学校要保证正常的运行,并取得各方面工作的效益最大化,关键就在于提升管理效度。然而要保证制度执行到位,强化制度执行力,就要求学校有凝聚力强的管理团队,这样我们的管理才能趋向科学、高效并且“轻松”。

3.学校凝聚力是文化力的核心

学校文化建设已日渐成为基础教育领域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并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这一观点,已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接受。而如何将文化的碎片上升为文化的整体并经积淀成为文化底蕴,则是学校形成特色的关键。学校凝聚力强,也就是学校有深厚的底蕴,有出众的管理者,有和谐的学校文化,有融洽的师生关系,它是学校走特色办学之路,打造学校的品牌形象的核心。

4.学校凝聚力是执行力的源泉

执行力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学校执行力要营造和谐的氛围,学校各类人员都能彼此信任,平等、开放地沟通,在建立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愿景的基础上,让每个人都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执行不只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事,更多时候需要一定的组织协力合作,构建执行力组织,培养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共同完成任务;同时,在完善的执行力考核体系中,对教工绩效的考核、奖惩将有利于激发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好的执行力文化离不开学校凝聚力,它既是执行力的有效保障,又是执行力的源泉。执行力必须坚持以结果为导向,根据执行力结果的不同给出相应的奖励或处罚,执行者对任务负有全责,同样也对任务的结果负有全责。校长作为学校中最主要的领导,在制度执行方面必须身体力行,积极发挥“引领”和“指导”的作用,使学校的意志成为教工的自觉行为。

二、凝聚力的作用

凝聚力为学校生存和发展所必需。一方面,我国中小学教育形成了新的格局。2010年,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扩大教育开放,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成为现代学校发展的方向,由此学校争取教育资源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为了在这种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教师的努力工作,需要教师的凝聚力。另一方面,校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教师资源的竞争,人是决定性因素。在人的素质方面,精神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种精神状态必须是一个团结拼搏的状态、自强不息的状态,人心思齐,人心思进的状态,也就是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状态。因此,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学校管理者必须有效地稳定教师,增强学校对教师的凝聚力,把他们团结起来,搞好教学、科研及其他工作,在竞争中生存,在竞争中发展。

学校凝聚力是合作的基础。学校教师的人际关系非常丰富,教师成员不仅年龄跨度大、个性鲜明,而且价值观念多元化,如有的教师重科学,人际关系多受理论兴趣的调节;有的教师重伦理,人际关系多受道德倾向的调节;有的教师重信仰,人际关系多受理想和信念的调节;有的教师重职业,人际关系多受工作态度与效率的调节。等等。并且作为知识分子的中小学教育,有的还存在有“文人相轻”的思想,这种思想在人际关系中表现为教师之间彼此冷淡、不合作、不服气、相互排斥等。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利于学校教育间的相互合作。而在示范性学校,不仅教师在实现组织目标时需要合作共事,相互提携和帮助,以便提高工作绩效,就是科学研究中,合作也不可缺少,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一体化趋势,更需要教师的联合攻关、共同奋斗。因此,学校顺利开展各项工作需要教师具备合作意识。合作意识是个人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合作、友好关系的一种心理倾向。教师要提高合作意识、进行友好合作的最好途径就是要增强学校凝聚力,这种亲和力能够消除因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而造成的各种冲突,是教师合作的基础。不难理解,凝聚力高的教师群体,教师之间亲和力强,人际关系融洽,能够减少、消除教师彼此之间的差异,就会有合作的意愿和有较强的协调能力,遇事能及时沟通,消除矛盾,在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上能够统一认识,行动一致,提高彼此之间的工作配合度,克服各种困难去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

学校凝聚力促使教师产生归属感、自豪感、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首先,教师产生归属感需要凝聚力。每个人都具有归属于一定群体的社会需要,希望自己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和他人保持意义的联系,并能得到群体的认同、悦纳和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就是教师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定位在所处的学校,认识到学校对自己的重要性,使自己各层次需求得以满足,将自己的命运和学校联系起来。如果学校能够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和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环境,满足教师生活、工作、娱乐等各方面的需求,为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便利的条件,那么教师就会有归属感,愿意在学校这个团体中与其他教师一起为了学校的发展而积极努力的工作。

其次,教师产生自豪感需要凝聚力。自豪感就是教师以学校为荣,认为自己的学校有令人羡慕的对社会的贡献、良好的声誉、美好的形象和可观的收入,并因此产生荣耀心理。如果外界对学校的评价高,社会知名度高,在这样的学校工作的教师就会因此获得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与他人尊重感以及自豪感。

再次,教师产生责任感需要凝聚力。教师责任感是教师对份内应做之事或本职工作要努力做好的强烈愿望。学校能吸引教师,教师认同学校目标,对学校的满意度比较高,喜欢和热爱自己的学校,就会关心自己的学校,时刻关心着学校的发展,将学校的命运、发展和前途与自己利益获得和价值实现联系起来,并产生对自己工作的强烈责任感。

最后,教师产生工作积极性需要凝聚力。行为科学的原理表明:人都有一种要求,如果他的需要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努力做好工作的动机,并把动机转化为自身的行为,但这种动机的强弱是同群体对他们的关心、满足程度密切相关的。如果学校关心教师,满足教师的需要,提高他们的满意度,将教师团结起来,凝聚在一起,教师就能产生强烈的工作动机和高涨的工作积极性,在工作中处于最佳精神状态,精力、时间、智慧被吸引到学校的工作中来,产生积极向上的强烈愿望和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全校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努力完成各项任务,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

学校凝聚力能规范教师的行为。学校凝聚力规范教师的行为是通过形成良好的群体规范和形成正确的群体舆论实现的。首先,学校凝聚力能够形成良好的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所建立的普遍认同的行为标准与准则,是群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及评价体系,由一整套不成文和成文的必须遵守的规矩组成,规定了每个成员的行为,只有凝聚力强的群体才能建立和形成成员都能遵守的群体规范。显然,教师群体规范的形成有利于教师确立共同的观念与价值标准,从而能够培养教师的集体观念,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教师的行为,促使教师严格遵守学校的有关规定,增强自律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学校凝聚力有利于形成正确的群体舆论。群体舆论是指在群体范围内发生的舆论,它表现了群体内多数人对普遍关心的事情或问题的一致意见、情绪和意志,并构成对少数不同意见者的公开压力。学校凝聚力强,教师间关系融洽,交往频繁,更容易形成正确的群体舆论,教师群体舆论的形成能够对教师的不良行为形成群体压力,使教师有效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互相监督、抵制不良行为,有效地消除散漫、随意的现象,增强教师的行为自我约束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