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学校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江苏包场高级中学校长朱国兴则认为,学校软实力深深地熔铸在学校的生命力、精神力和发展力之中,充分展现于学校的文化力、制度力、凝聚力、创造力、执行力等诸多构成要素方面。所以我们认为从整合运用资源的能力角度来分辨软实力构成要素比较有实际价值,通过这种识别,至少可以使我们知道从那些方面着手才能提升学校软实力。

第五节 学校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一、软实力构成因素的分析方法与过程

对软实力构成因素的分析方法目前有两种趋势,一种是从资源的角度进行分析,把软实力的力量来源作为软实力的构成因素。邓正红认为企业软实力强调的是五个方面的内容:即趋势预见、环境应变、资源整合、文化指导、价值创新。邹韶禄认为企业软实力包括思想力、行动力、影响力和策略力四个部分。[58]彭省临认为,“大学软实力资源包括:精神、文化、制度,这些资源表现出对内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对外的感召力、影响力、吸引力构成大学软实力”(彭省临等,理论经纬,2007.12)。李培根和王恭南认为高校的软实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吸引力和影响力、文化力和制度力、公关力和组织力。[59]还有人将大学软实力资源分为四类,即内在精神、内部管理、外部(软)资源、领导素养等。

另外一种观点从软实力的能力或实力角度分析,强调力量与形成力量的资源有差异,资源是静态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而实力是动态的、变化的,力量也是在变化过程中形成的,所以软实力构成因素应该着眼于能力角度来进行分析。上海格略管理咨询公司在一篇报告中指出,企业软实力就是企业做了什么而赢得利益相关者持续认同的能力,表明企业与利益相关方建立关系的能力,它是由企业文化、战略远见、卓越运营、高效管理、创新能力、人力资本、企业形象、社会责任、商业信誉等要素综合形成的无形的影响力。江苏包场高级中学校长朱国兴则认为,学校软实力深深地熔铸在学校的生命力、精神力和发展力之中,充分展现于学校的文化力、制度力、凝聚力、创造力、执行力等诸多构成要素方面。[60]国家督学张志勇认为:“学校软实力是基于学校的历史传统与物质基础,围绕着‘人’形成的影响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学校阅读力、文化力、管理力、课程力、运动力、审美力、创造力的整合。”[61]艾克柔认为:“学校软实力,可以理解为一所学校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教育的能力。它是学校确保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达成高质量学业的能力。它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素质,学校文化(如学校精神文化中的办学理念、共同愿景),学校管理,办学特色,学校在区域教育的影响力,学校的声誉及美誉度等。学校软实力,主要体现在对内的凝聚力,对外的竞争力、影响力。对内的凝聚力,主要同学校精神文化有关;对外的竞争力,主要同学校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学校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有关;对外的影响力,主要同学校办学业绩、学校特色、学校品牌有关。”[62]

我们认为,强行分辨学校软硬资源意义不大,学校需要的是整合运用资源的能力。约瑟夫·奈和阿米蒂奇认为获取资源的能力是一种硬实力和软实力相结合的综合力,是一种“巧实力”,巧实力既不是硬实力,也不是软实力,是综合了硬实力和软实力的一个总体战略,实际上也就是将软实力和硬实力转换与整合的能力。所以我们认为从整合运用资源的能力角度来分辨软实力构成要素比较有实际价值,通过这种识别,至少可以使我们知道从那些方面着手才能提升学校软实力。

我们首先采用质性分析的方法对学校软实力的因素进行识别,这个过程有四个步骤。第一步,对60位校长进行数十次的访谈。访谈对象的结构是:小学校长18人、初中校长9人、高(完)中校长33人,其中公办学校56所、私立学校4所。校长们从多年在一线进行学校管理的亲身体验出发,详细描述了他们对学校管理和学校发展中的感悟,描述了他们对学校软实力存在价值、构成因素的认识。这是我们研究学校软实力的实践来源,也是研究学校软实力的基础、出发点和归宿;第二步,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座谈,包括国家级科研机构的学者,也包括江西省、南昌市教育科研机构的学者、大学研究人员、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人员,征询他们对学校软实力的看法和观点,这为我们的研究开阔了视野;第三步,本书作者对自己从事学校管理的实践感悟进行总结提炼并进行了多次讨论,相互启发、相互提醒,这是本书观点的行动来源;第四步,由本书作者将质性研究过程中收集的观点进行梳理,再对国内外学者对软实力内涵研究的观点进行比照,辨析出可能影响学校软实力的因素33个。

其次,我们将这33个因素作为备选因子进行量化验证。采用德尔菲法,由南昌市的60位中小学校长进行投票,投票方法是开放式的,即不设定选项数量,只要投票者认为是学校软实力构成因素的就可以选,投票结果按照被选择的次数进行统计,结果如下表。

表1-3 学校软实力构成因素第一次选择结果统计表

img6

img7

通过第一次投票,我们发现备选因子中有一些概念是比较模糊的,概念的边界不明显,所以出现了备选因子的被选次数比较接近的情况,这既反映了大多数人对软实力认识的模糊性,也是软实力内涵的模糊性特征使然。为了使选择的目标相对集中,我们在第一次投票的基础上,剔除概念之间模糊不易分辨的因子,根据选择的票数顺序取前十位进行第二次投票,这次投票仍然是开放式的,结果如下图。

img8

图1-3 学校软实力构成因素第二次选择过程图

按照第二次投票的结果制成表格,可以清楚的看到,备选因子的被选次数差异明显拉开,居于前五位的文化力、凝聚力、创新力、执行力、制度力获得90%以上的认可,如下表。

表1-4 学校软实力构成因素第二次选择结果统计表

img9

二、学校软实力要素

结合学校的组织特征和学校软实力的特征,对投票结果进行辨析,我们认为,居于投票结果前五位的文化力、凝聚力、执行力、制度力、创新力等因素,既符合软实力的一般性特征,也符合学校软实力的独有特征,并且是大多数研究者曾经关注到的,更为重要的,是得到大多数来自一线的实践者们认可,我们的结论是,学校文化力、凝聚力、执行力、制度力、创新力是学校软实力的构成要素。我们认为这个结论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在于符合包括本书作者在内的校长们的认知结果和实践体验。需要说明的是,这五个要素远不是最后的、唯一的结论,质性分析的主观性和统计过程的不完整性,都使得这个结论带有本书作者的主观色彩,所以我们始终强调学校软实力体系的开放性特征,强调学校软实力构成因素的包容性和嵌入性。

1.学校文化力

学校文化是以学校价值观为核心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流动形式和物质形态,主要表现为学校群体所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其行为方式。约瑟夫·奈把文化理解为“社会存在意义的一系列价值观和实践的总和”,认为文化具有外在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具有可分享性。而学校文化力是学校文化所产生的“能量”,是学校组织文化各元素(精神的、物质的、制度的、行为的)在教职工、学生和学校领导层的建设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文化生态场,在这个生态场中潜在着的凝聚人心、影响师生及学校发展的巨大能量,就是学校文化力。它有三种呈现方式:内在的凝聚力、外在的辐射力和发展的原动力。

学校文化理论强调协调、沟通、影响以及价值观、信念等等要素,非常贴切的反映了软实力的一般特征,使之成为学校软实力不可或缺的资源。所以学校文化力是得到普遍认可的软实力资源和构成要素。约瑟夫·奈认为,“国家软力量主要来自三种资源:文化(在能对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当它在海内外都能真正实践这些价值观时)及外交政策(当政策被视为具有合法性及道德威信时)。”[63]几乎所有关于软实力的研究,都把文化、文化力作为软实力的来源和主要内容,有的研究甚至直接用“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指称软实力,这使得文化泛化为软实力而使软实力内涵缩水[64]。学校软实力中的“文化力”与人们常提到的“文化软实力”还是有区别的。所谓文化软实力通常指以文化为基础的软实力,或者是“有文化特征的软实力”,可以看作是软实力的一种独立存在“力量”形态,文化软实力还可以被物化成“文化产业的实力和竞争力”。学校软实力中的“文化力”虽然也可以理解为“以文化为基础的学校软实力”,但它是学校软实力结构内的一个元素,是学校软实力表征之一,相对于文化软实力的完整性和独立性而言,学校文化力是依赖于学校软实力存在的。

2.学校制度力

关于“制度力”的研究还十分少见,“制度力”似乎还没有成为一个专门的术语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但软实力的经典作家和学者们反复强调了制度、制定制度的能力的重要性。约瑟夫·奈研究的软实力的来源包括了外交政策或能力,他进一步解释说,如果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建立和主导国际规范及国际制度,从而左右世界政治的议事日程,那么它就可以影响他人的偏好和对本国国家利益的认识,从而具有“制度权力”。[65]艾肯伯利认为,“制度”或“体制”因素在当前国际关系演进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关键的原因是现有的由美国制定的国际秩序更加具有合法性。[66]让·杰罗卡认为,“欧盟应该致力于(通过)对话去建立共享的道德规则和全球管理规则。它对权力的运用不必主要通过教化和镇压,而是通过提升政策、程序和规则授权给其他参与者。只有到那时,欧洲运用权力才被认为是正当的。”[67]研究者们认为软实力视阈中的制度力是使主体行为获得合法性从而获得影响力的根本要求,而“合法性是软实力的核心”(罗伯特·库伯,2008),合法性使得一个国家“没有必要使用代价高昂的胡萝卜与大棒”。(约瑟夫·奈,2005)

我们认为,制度是有力量的,制定制度并使之被普遍认可的能力是主体获得软实力主要来源之一。制度力可以定义为制度的力量,是制度实体对组织和个人的影响力和作用力,制度力包括制度力现实来源、制度力实现过程、制度力产生机制及效果等要素。学校制度力就是学校内部的校本管理制度体系对学校组织和学校内部人员的作用力和影响力,以及这个体系发生作用的机制、能力和水平,学校制度力使学校行为获得合法性从而获得影响力。在褚宏启主编《中国教育管理评论》一书中,把学校制度的影响和作用概括为“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即“学生发展是中心,秩序、公平和效率是三个基本点”。学校制度通过优化教育秩序,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学校效能,从而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是学校制度力的出发点和动力系统,维护秩序、公平和效率是学校制度力的表征。

3.学校凝聚力

凝聚力是组织对内部人员的吸引力和组织成员对组织的向心力,它能够使组织成员团结在一起,互相信任、互相促进,提高士气,振奋精神,从而提高效率,增强实力。学校凝聚力是指学校教职员工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而实施相互团结的程度,表现为教职员工对学校的心理依赖、向心力和自豪感,由此而形成个人对学校组织的信赖性、依从性及服从性,其实质是教职员工对学校的认可,同时又表现为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念。它以学校历史传统及学校文化为基础,以学校共同价值观为主导,形成和谐的工作氛围和校园人际关系,成为提高工作效率的动力。一所凝聚力强的学校,其成员一定是努力围绕着学校的教育目标,精诚团结,互相信任,互相协作,在学校内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团结有力的工作氛围。

学校的凝聚力来自于学校共同管理精神和共享的价值观。罗兰·巴特提出怎样把“我”的事情变成“我们”的事情,以及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应该排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这种精神使学校内部成员对学校价值观产生认同,使得学校文化的吸引力在学校组织内部得以实现,为学校软实力的进一步形成打下基础。

4.学校执行力

在软实力的研究中,较少看见把执行力作为一个单独来源进行论述,因为它是渗透在组织的各种行为之中的。但许多关于企业的研究把执行力看做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件。博西迪和查兰认为:“执行是一门学问,它是战略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执行是企业领导者的主要工作,执行应当是一个组织文化当中的核心元素。”[68]我们认为,一个组织的发展毕竟是由一个个远期、近期目标和任务构成的,每一次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都使组织向着战略规划接近,无论有多么宏伟的变革规划,无论有多么严谨周密的计划和制度,没有有效的执行,这一切都将成为泡影。学校也是这样,教育教学目标和任务是服务于学校育人宗旨的,教育教学任务完不成,育人也就无从谈起。当一所学校具有好的执行力的时候,学校软实力的其他资源,如文化的吸引力、价值观的影响力、制度的权力等等,才能在有效的行动中被整合或综合使用,学校软实力才有价值。所以执行力是学校软实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一个组织中,执行不只是一个战术问题,它几乎涉及了所有的人和事,涵盖范围极广,所以执行是一个系统,必须充分融入到组织的各个方面,渗透到战略、目标和文化的各个层面。执行力就是“执行”这个动作的能力和这个行动的效果。孟令奎认为,“执行力是一个人或一个团队做事情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风气,一种对个人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里的使命感代表的是对公司对工作的认可程度。”[69]学校执行力是学校的所有成员在共同的目标引领下,按照共同认可的计划、程序、制度及规定,有步骤地将计划、制度及规定付诸实施,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获得组织效益的能力和结果。一个切实有序的执行过程,势必充分渗透着情感张力和情感亲和力,有效是建立在有序的基础上,结构和秩序的必要管理是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力保障。

5.学校创新力

学校发展的过程其实就可以看做是学校创新的过程,学校软实力的形成过程也可以看做是学校创新力的发育过程。但是,当学校在一定的历史积淀下,取得了生存或者品牌优势以后,学校成员可能形成一种“路径依赖”、思维惯性、“审美疲劳”,学校组织将进入“高原现象”,学校的生存或者品牌优势就很难维持,这时学校需要“创造性毁灭”以消除核心刚性,形成创新思维,建立适应变化的创新机制。因此,可以说学校创新力是与学校发展、与学校软实力发展相始终的。从资源角度看,学校的创新行为可以改变已经拥有的资源现状,还可以为学校发展获得或创造新的资源。彼得·德鲁克指出:“创新的行动就是赋予资源以创造财富的新能力。凡是能改变已有资源的财富创新潜力的行为,就是创新。”所以,学校创新是使学校资源不断增加和增值的行为,学校创新力是使学校软实力资源不断丰富的能力。

再从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来看,《义务教育法》规定,“教育教学工作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纲要》指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我国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核心。学校创新力是学校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机制,将教育要素资源进行有效的内在变革整合,从而提高其内在素质、驱动学校获得更多的教育差异性的能力,这种差异性最终表现为学校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并获得更多的教育成果。具体说来,学校创新力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价值追求,将学校办学体制中的基本要素和行为主体有机结合、“适应”与“变革”结合,产生新的教育模式、方法的总体综合力。

三、学校软实力各要素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学校软实力是一个系统,它是由众多元素共同构成并相互影响和制约的体系,构成这个系统的各个子系统既有相互影响和制约的特征,又有相对独立和弥漫性的特征,学校软实力正是在这种分散发展和系统集成的过程中得到提升的。学校软实力的各个要素具有不同的特点,他们在软实力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尽相同。我们根据学校软实力形成过程的一般规律和各构成要素的不同作用,将学校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大致分成三个层面,即基础层面、行为和过程层面、目标层面,并构思了学校软实力构成要素关系图。

img10

图1-4 学校软实力构成要素关系图

从学校软实力形成过程我们知道,学校文化力是学校软实力建设工程的奠基,它是学校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从而也是学校软实力得以生成、发生、发展的基础,是学校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文化力又是学校软实力及其诸元素产生、发展的最高形式和最终价值取向,是软实力建设的显性目标和隐性成果的结合,学校软实力及其包含的制度力、凝聚力、执行力、创新力,终将表现为文化形态,形成学校文化的内涵和学校文化标签。学校创新力是学校软实力建设的关键目标,是学校发展和创新实践的核心能力,是学校整体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学校软实力各种元素综合作用下的显性成果,学校办学模式的创新以及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创新,既是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终身发展、创造幸福生活的要求,还是国家政府对学校办学行为的明确规定。而制度力、凝聚力、执行力是在学校文化基础上践行学校价值观的过程和途径,更直接地说,是构建学校文化力、打造学校创新力的方法和手段。从价值意义上分析,在学校软实力体系中,文化力、创新力是目标和结果,制度力、凝聚力、执行力是过程与手段;从作用过程上分析,文化力是基础,制度力是平台,凝聚力是动力,执行力是保障,创新力是工具;从概念的逻辑性上说,文化力属于观念层面,创新力、制度力、凝聚力、执行力属于工具层面。它们虽然逻辑层次有不同,但共同构成学校软实力体系却有着内在的合理性和实践操作的必要性:文化力建设需要设定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创新力,要实现目标就需要方法与手段,而且还有一个完整的过程和机制,这就是制度力、凝聚力、执行力。尽管这个过程中方法与手段还有很多种,但从实证的角度看,至少这几个要素是必须的,学校软实力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人们可能发现更多的方法与手段,但处于软实力起点和终点的文化力、创新力两个要素基本上是固定的。我们的研究思路,就是从学校软实力的逻辑起点——文化力出发,找到这个起点的目标和归宿——创新力,再到起点与归宿之间寻找途径、方法和手段,通过辨析和归纳发现其中的重要元素。

从实践上看,学校软实力不是孤立存在的,影响学校发展的也不仅仅是软实力的内部因素,还包括学校以外影响学校软实力的因素,比如社会环境、体制因素、政府导向、社区文化等。另外,学校的硬资源或者硬实力对学校软实力也有着相当的影响,尽管对软硬资源的划分有时候比较模糊,并且学校软硬实力的作用有时候也难以清晰界定,但学校软实力必须依靠一定的物质基础是肯定的,所以,影响学校软实力还包括学校的硬实力,这是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