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中国问题

当代中国问题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自以巨大的落差遭遇现代性以来,至今已逾160年。对此,一批具有真知灼见的思想者开始进行反思,共同探讨我国在建设现代国家中面临的问题,并将这些讨论集合成册,出版了这本《当代中国问题:现代化还是现代性》,旨在集近30年来实践、研究与探索之成果,寻求对今天中国现代性方案的共识。《当代中国问题:现代化还是现代性》一书我也特别要推荐,因为这本书是中国、特别是中国企业界的思想启蒙标志,这是中国启蒙中国的一本书。


当代中国问题


作 者:秦晓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2009年


定 价:39.00元


内容简介


中国自以巨大的落差遭遇现代性以来,至今已逾160年。在这160多年中,中国人经历了各种持续的动荡和断裂,以及持续的革命和后来极端的社会整合,直到中国经济突然爆发的最近20年。然而,经济突然的大规模增长并不必然伴随着现代性转型的完成,恰恰相反,它反而会加速地暴露其在政治上的需要发展完善之处,这正是马克斯·韦伯在100多年前对德国精英和知识阶层的警告。在我们看来,这个警告也适合今天的中国。对此,一批具有真知灼见的思想者开始进行反思,共同探讨我国在建设现代国家中面临的问题,并将这些讨论集合成册,出版了这本《当代中国问题:现代化还是现代性》,旨在集近30年来实践、研究与探索之成果,寻求对今天中国现代性方案的共识。


精彩书摘


在一定意义上,中国的社会转型已变成一个特殊形态的“转型社会”。转型社会有两个特色:第一个是重要性,传统的东西与现代的东西重叠地存在;第二个是多层面性、多形态性,社会主义的东西与资本主义的东西,西方与中国的东西同时杂然呈现。诚然,中国的“转型社会”是由中国的社会转型而来。


我认为,讲中国的社会转型,要分开主旋律与次旋律。依我看,百年来,中国社会转型的主旋律有三。第一个社会转型的主旋律是,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近30年来,这个转型,既大且速,但没有完成。今天,中国的农业人口还占总人口的80%左右,但农业产值在全国GDP中已显著减低,远在工业产值之下。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之转型的主旋律,我们常用“工业化”来表述。工业化可以很久,也有多个阶段。在西方,工业化已深化,工业社会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了。但工业逻辑是一致的。我要说的是,中国的第一个转型还在进行着。


推荐导师


在20世纪,哲学上有一个重大转向,就是本体转向,原来认为人可以研究世界,但人首先要研究自己——你为什么会孤独、异化。人们长期认为思想表达和文化表现的推动以语言来代表,语言是最靠得住的,甚至文字还经过一些设计。但是后来发现语言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人说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同样的,文化环境不同,人也是不一样的,产生一个语境的概念。例如,我们这一代人说四个现代化,这就是我们中国标志性的语言。大家想四个现代化从内涵上可以非常丰富,我们却长期停留在现代化的概念上。现代化的理论是马克思的理论,他揭示现代化产生的原因,也揭示现代化产生的问题。在学界一提起现代化、现代性就是一个负面词,后现代是对现代性的批评。我最早和一些人,包括北岛谈这个问题,他都不主张用现代性这个词。但是在中国的话语中,现代化被抽象成一个物质的、财富的概念,并没有一个价值和制度的概念。我认为在中国这两个是构成一个张力的,我们应该从现代化的认识提升到现代性。对此我提出一个命题,中国到底是搞现代化还是搞现代性?还请了一大堆人作评论,最后编写成了这本书。


——博源基金会理事长秦晓


《当代中国问题:现代化还是现代性》一书我也特别要推荐,因为这本书是中国、特别是中国企业界的思想启蒙标志,这是中国启蒙中国的一本书。


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王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