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中国人的死亡问题

当代中国人的死亡问题

时间:2022-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日中国,在GDP不断增长的同时,人民的生活也确实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民众也非常注重生活品质的提高。死亡是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死亡的尊严即与此过程密切相关。尽管在中国的乡村还依旧保留着把尸体运回家中,再送去火葬场的做法,但是在城市,死亡病人的尸体则是直接送往殡仪馆的。[2]这种描述表明,中国人现在的实际生存状态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一、引言:当代中国人的死亡问题

今日中国,在GDP不断增长的同时,人民的生活也确实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民众也非常注重生活品质的提高。健康教育日益受到欢迎,饮食、营养、卫生、保健、锻炼、心理等渐受重视。但是与这种生活品质的进步给人们带来的欣喜相对而言,在死亡问题上,我们似乎在重复西方人走过的老路。我们只重视生活品质的改善,却尚未关注到死亡的尊严问题。

就生命的品质而言,不能不把死亡包括在内。死亡是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所谓盖棺论定,其意就是把死亡看作完整人生不可缺少的构成。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美国死亡学者库布勒·罗斯女士把临终或死亡过程描述为“(生命)成长的最后阶段”(the final stage of growth)。[1]这“(生命)成长的最后阶段”表面看来不过是身体不断衰退的过程,却是人的精神与心理继续发展和成长的重要过程。而死亡的尊严即与此过程密切相关。

库布勒·罗斯女士曾经描述过现代西方工业社会里个体死亡所特有的孤离性、非社会性甚至非人性(傅伟勋语)。她在其名著《论死亡与临终》(On Death and Dying)第一章中写道:“一件最重要的事是,今天的死亡过程在许多方面都是更为可怕和令人厌恶的,就是说,更加孤单、机械化以及非人化。……死亡过程变成孤离而又无人情味,乃是由于(绝症)患者被迫从自己熟悉的环境运出,而匆匆忙忙送到急诊所的缘故。”傅伟勋认为,库布勒·罗斯其实只讲出了其中的一半事实,另一半事实是,在以美国为例的现代工业社会,绝症患者一旦死亡,尸体常常被直接从医院送到殡仪馆,而不再送回自己的家。傅伟勋担心受传统儒教影响下的东亚国家,恐怕也会逐渐采取这种极其简单的死亡处理方式。如今,这个担心不幸已经开始成为事实。尽管在中国的乡村还依旧保留着把尸体运回家中,再送去火葬场的做法,但是在城市,死亡病人的尸体则是直接送往殡仪馆的。而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急剧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运行和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中国乡村的做法又能坚持多久呢?

这的确是令人不安的死亡现实。它迫使作为活生生现存的每一个个体做出思考:我该怎样死去?

索甲仁波切说:“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是醉生梦死的,我们都是依循既有的模式活着:年轻时候,我们都在接受教育;然后,找个工作,结婚生子;我们买个房子,在事业上力争上游,梦想有个乡间别墅或第二部车子。……我们的生活步调如此地紧张,使我们没有时间想到死亡。……我们甚至不曾为今生花过太多的时间和思考。想想有些人经年累月地工作,等到退休时,才发现自己已经年华老去,濒临死亡,结果手足无措。”[2]

这种描述表明,中国人现在的实际生存状态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虽然我们在追求生活的品质,但是由于缺乏对死亡这一人生成长最后阶段的关注,使我们的生命品质难以完整体现。许多人在惶恐、孤离、惊惧、不安的感觉中走完自己的人生。而我们呢?如果忽略对死亡尊严的思考与追求,他们走过的路也许就是我们即将要走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被匆匆送到医院急诊室,然后被送往手术室或ICU病房,至死不能见到自己的亲人。这是我们必须要的死亡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