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制度方面细节管理的思考

学校制度方面细节管理的思考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制度是学校根据自己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定、条例、细则去协调和制约相关因素,使管理活动达到预期目的。对学校而言,制定制度是最有效、直接改变现状的方法与手段。在征询教师的意见后,学校决定修改原先制度中不尽合理的几条,定的制度照旧执行,但在处理结果上作些微调,不再公布结果,而是将每月统计结果告之年级组长,由年级组长转达。规范学校管理是通过制度管理实现的,制度管理的细节量化是管理的关键。

(二)学校制度方面细节管理的思考

1.有关制度的认识

(1)管理者的思考角度

学校管理者面对学校一系列实践问题,根据办学理念,分析现状存在的问题,选出迫切需要解决的先在实践中解决。这是一种实践逻辑思维方式,它直接针对实践中重要的、急于解决的问题而显现出目标明确、行动效率高的优点。几乎所有的规章制度的制定都是在一定价值观指引下,都有自己的价值依据和价值追求。学校作为一个组织机构制定的任何制度也离不开它所追求的办学价值观。即通过制定的制度达到什么,实现什么。

(2)制度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工作的繁杂与重复及工作带来的压力,以及人所具有的惰性,使得大多数教师更愿意按照多年早已习惯或者自己熟悉的方式进行工作。而改变就意味着需要自己重新开始尝试,所以如果没有制度的约束与强制,是很难开始改革的。

制度是学校根据自己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定、条例、细则去协调和制约相关因素,使管理活动达到预期目的。制度是在组织发展过程中被证明是最有效的管理手段之一。具体措施、可行方法,通过制度使其合法合理,以对教师的日常行为产生约束力。

(3)解决刚的制度和柔的情感之间的矛盾

管理的基础是制度,起初的刚性制度确实非常有成效,将每个人迟到、早退都详尽记录、上网公布,教师的行为得到约束。一味强调制度,会约束老师,成为他们发展的束缚。管理者从刚性制度转换到柔性管理,是想从管到不管,实现教师自主。但是管理者的美好想法并不会随着柔性管理而实现,当管理者对制度的关注度下降,各种原先被“压制”的不良现象又开始抬头。

制定制度从根本来说,是为了发展人,而不是为了管住人。对学校而言,制定制度是最有效、直接改变现状的方法与手段。但管理实际是为了“有所不为”,所以制度约束的理性管理与情感理解的感性管理要统一,找准契合点。

2.有关细节的改进

(1)柔的情感管理

其实学校的管理是需要平衡不同层次教师的心态的。严格的管理制度不能少,以做到调节、规范、完善教师的行为。但更重要的是柔性的情感管理。如果学校的制度在管理过程中过于死板,势必会引起教师怨声载道,影响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情感,甚至引起矛盾。学校核心竞争力就是高素质的教师,要让他们快乐工作,就要倾听他们的声音,关注他们的感受。有句话说得好:管事先管人,管人先管心,管心先知心。

细节管理需要不断关注,要关注到每一位老师。在征询教师的意见后,学校决定修改原先制度中不尽合理的几条,定的制度照旧执行,但在处理结果上作些微调,不再公布结果,而是将每月统计结果告之年级组长,由年级组长转达。

(2)绩效奖励管理

制定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管理,是为了管理工作有据可依,而不是由管理者说了算,但制度的制定也可以以鼓励、激励为主。减少教师“必须这么做”“不得不这么做”的被动接受,促使教师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和谐共进。恰逢绩效改革,学校对病事假以月为单位作过程性统计,每月全勤奖励50元,期末计发;方便假不作缺勤;教职工每学期可享受方便假1至2天。10年教龄以下享受1天;10年教龄(含10年)以上享受2天。

(3)细节需要量化

规范学校管理是通过制度管理实现的,制度管理的细节量化是管理的关键。学校细节管理是对学校内的一切事、物、人等的关注与管理,只有制定相应的量化标准与规范,才便于管理者执行、检查与监督,也便于教师、学生知道该怎么做,不会无谓的忙碌,浪费时间与精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