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十三五”科技创新的总体考虑

“十三五”科技创新的总体考虑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三五”时期,我市在科技创新发展战略部署上,立足青岛需求,对接国家目标,应对未来挑战,重点建设十大科技创新中心、布局面向未来的十大科技创新中心、搭建十大科技服务平台、实施十大科技创新工程,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明确发展思路和路径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汇聚融合高端要素,培育发展高端产业,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加快形成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建成特色鲜明的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为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确立战略目标方向

综合把握形势与需求、发展与变化,《规划》提出了“十三五”科技发展目标:到2020年,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前列,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创新高地,建设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成特色鲜明的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

(1)科技创新投入大幅提升。政府引导下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资本投向创新创业的活跃程度进一步提高。财政科技经费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2%,全社会研发活动人员总数达到73 000人年。

(2)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源头创新与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技术等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0件 / 万人,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1 200件以上。

(3)蓝高新产业取得新突破。大力培育和发展蓝色高端新兴产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成为经济增长主引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5%,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2%。

(4)企业主体地位持续增强。企业创新意识普遍增强,规模以上企业普遍建有研发机构,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持续提高。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 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5 000家,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达200亿元。

(5)高端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各类创新要素资源高度集聚,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高,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争取落户若干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若干国际化、高水平的创新机构,打造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国家级创新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达到100家以上,建成10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科技创新中心。

(6)创新创业生态不断优化。建成要素丰富、主体多元、平台高效、服务完善、市场发达、文化繁荣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为创业企业成长和创客发展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服务。各类创业载体数量达到300家,孵化面积达到1 300万平方米。

(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创新治理,形成科技创新合力

(2)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既要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又要破解影响和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面创新。

(3)坚持创新需求与创新供给相结合。既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重点部署能够驱动经济转型发展和民生品质提升关键领域的创新活动,又要聚集高新技术、高端装备、高级人才和高水平服务,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机制融合发展,创造新供给,培育新增长点。

(4)坚持国家战略和城市特色相结合。既要积极对接“海洋强国” “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找准定位,精准发力,构建开放型科技创新格局,又要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青岛特色,实现重点跨越

(四)提出五大战略部署

“十三五”时期,我市在科技创新发展战略部署上,立足青岛需求,对接国家目标,应对未来挑战,重点建设十大科技创新中心、布局面向未来的十大科技创新中心、搭建十大科技服务平台、实施十大科技创新工程,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1)着眼供给侧改革,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围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技术创新,在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突破一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围绕资源、生态环境、人口与健康、公共安全、节能环保等领域,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和应用示范。大力发展以技术、品牌、质量为核心的新产品、新产业和新市场。

(2)着眼企业创新主体,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围绕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加快众创空间等新型创新创业载体建设,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增强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扶持一批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3)着眼创新驱动力,大力强化科技服务。围绕加速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切实增强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扶持和发展科技服务业。积极培育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延展科技创新服务链条,搭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开展重点领域试点和示范。大力提升科技服务市场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培育一批拥有知名品牌的科技服务机构和龙头企业,涌现一批新型科技服务业态,形成一批科技服务产业集群。

(4)着眼开放型创新,大力推进高端要素汇融。围绕统筹国内国际创新资源,全面提升国际国内国际科技合作水平,积极做好高端创新要素的汇聚融合。大力集聚以技术、信息、制度、人才和企业家才能为代表的创新要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优化配置创新要素资源和发展布局,拓展网络经济和蓝色经济新空间,完善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构建开放协同创新格局。

(5)着眼政府职能转变,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围绕推动政府职能由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促进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形成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科技成果有效转移转化的新机制、新模式。积极构建支持创新、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政策体系,大力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的法制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崇尚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

(五)布局“四个十”科技创新重大工程项目

(1)建设十大科技创新中心:青岛海洋科技创新中心、高速列车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橡胶新材料与装备科技创新中心、智能制造科技创新中心、虚拟现实科技创新中心、科学仪器设备科技创新中心、新材料科技创新中心、生命健康科技创新中心、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创新中心、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中心。

(2)布局面向未来的十大科技创新中心:脑科学科技创新中心、量子信息科技创新中心、纳米技术与材料科技创新中心、深空深海探测科技创新中心、氢能与燃料电池科技创新中心、再生医学科技创新中心、无人技术科技创新中心、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中心、合成生物科技创新中心学、超高速管道交通科技创新中心。

(3)建设十大科技服务平台:研发创新服务平台、新型孵化服务平台、国家海洋技术转移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投融资服务平台、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科技基础资源服务平台、科技智库公共服务平台、数字科普网络服务平台和产业集群科技服务平台。

(4)实施十大科技创新工程:创新资源集聚工程、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育工程、众创空间建设工程、科技惠民示范工程、科技金融结合工程、技术转移促进工程、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工程、科技大数据工程、知识产权强市工程。

(六)确定八大重点任务

提出“增强创新源头供给” “培育新兴产业策源” “应对社会发展挑战” “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优化创新资源配置” “统筹区域创新布局” “建设知识产权强市” “提升创新治理能力”八大重点任务,作为“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战略部署的具体任务分解。

1. 增强创新源头供给

聚焦未来五到十年可能产生重大变革的前沿技术,塑造青岛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竞争新优势。一是支持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研究,重点在海洋科技、生物科学、新药创制、石墨烯、智能技术、检验检测、虚拟现实、下一代信息网络、大数据与云计算、生物育种等10个领域超前部署一批科技创新项目。二是建设海洋科学技术国家实验室。三是建设重大科研基地和基础设施,拓展基础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原始创新活力。四是组建青岛国家海洋科学中心,争取建设海洋类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开展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构建跨学科跨领域协同创新网络。

2. 培育新兴产业策源

对接落实“中国制造2025”,围绕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高新技术等领域,全链条部署一批重点专项,构建贯通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的纵向创新链与横向协作的产业链,孵化和培育一批新兴产业,构建结构合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

一是提高装备制造智能化水平,以智能、绿色、服务为主攻方向,部署实施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智能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重大智能成套装备、增材制造(3D打印)、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专项。二是提升新一代信息产业能级,围绕基础电子产品制造、智能终端设备及应用、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及应用、云计算与大数据等重点领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实施大数据战略推进工程。三是壮大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围绕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健康养殖与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海水资源综合利用与海洋新能源等产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创新平台建设。四是助推新材料产业做强做大,围绕先进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纳米前沿材料等领域部署重点专项。五是增强生物技术产业竞争力,重点在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六是推动新能源技术应用示范,以分布式、智能化、低碳化为主攻方向,围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低品位能源、能联网应用等领域实施一批试点示范工程。七是发展科技服务业新兴业态,重点开展研发概念验证、大型检测设备虚拟共享、技术价值评估、前沿技术发展预测、互联网金融信用与认证等一批共性关键技术攻关。

3. 应对社会发展挑战

发挥科技创新在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围绕健康产业、城市安全、绿色现代农业、低碳环保社会和智慧城市建设等重大需求,部署重点专项,推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的应用,提高城市人口健康、防灾减灾、管理治理水平与能力,提升民生福祉。

一是培育新型健康产业,加强重大慢性疾病、重要病原性疾病、生殖健康及出生疾病防控,在移动医疗、精准医疗、组织器官修复替代、转化医学等领域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二是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围绕生产安全、食品安全和社会安全,加强在突发事件预防预警、救援与处置、应急科技产品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三是发展绿色现代农业,以智能、生态、安全、可持续为发展方向,重点加快现代种业、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安全、新型农业投入品、智能化农业装备、智慧农业等领域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四是打造低碳环保社会,重点在水处理、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高效节能装备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五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软件等领域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

4. 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大力构建众创空间,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能力,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一是实施“千帆计划”建设工程,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梯度培育初创期、成长期和壮大期等各类科技型企业。二是完善创新创业功能平台,打造各类特色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三是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支持设立天使投资、成果转化等引导基金,创新股权融资、知识产权质押等金融产品,为创业企业和团队提供融资支持。四是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立市区(市)全覆盖、多层次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架构,重点推进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发挥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作用,完善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五是探索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考核机制,营造创新创业文化环境。

5. 优化创新资源配置

加强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集聚高端创新资源,积极融入国际创新网络,整合创新链条,提升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的能力,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

一是引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育工程,大力吸引集聚国际国内高端创新人才,支持创客群体发展。二是集聚国内高端创新资源,做好规划布局,着力引进一批国内知名研发机构。三是围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依托骨干研发机构和行业龙头企业组建信息、轨道交通、橡胶化工等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四是引导驻青高校院所开放共享创新资源。五是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交流与合作,重点推进青岛高速列车全球技术创新中心等高端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建立海外研发中心,融入国际科技合作网络,提升国际科技合作水平。

6. 统筹区域创新布局

“十三五”时期基本形成“三核一带一区”的科技创新发展空间布局。“三核”是指蓝色硅谷核心区、红岛经济区和西海岸新区,定位于打造科技和产业创新资源集聚的科技创新核心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形成我市的创新源头。“一带”是指从蓝色硅谷核心区沿滨海一线延伸到李沧区的滨海创新创业带,聚焦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业发展,重点推动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载体和特色园区建设,形成5个特色创新创业群落。“一区”是指从城阳和胶州一直向北延伸到即墨、平度、莱西的北部科技创新拓展区,定位于打造特色科技园区和产业化基地,形成承接技术成果产业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拓展区。

7. 建设知识产权强市

以知识产权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为导向,提升优势产业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创新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保护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营造知识产权良好发展环境。

一是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优化知识产权资助政策,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能力,培育壮大高价值知识产权数量。二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和规范化市场建设,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提升全市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三是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探索建立专利、商标、版权为一体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和综合执法模式。四是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科学规划建设知识产权服务载体,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打造东北亚知识产权服务中心。

8. 提升创新治理能力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健全普惠的创新政策体系,创新科技管理机制,构建有利于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的体制机制,为实现发展驱动力的根本转换奠定体制机制基础。

一是优化科技创新投入机制,改革科技计划和资金投入方式,实现从“小投入”到“大投入”的转变。二是落实完善自主创新政策,推动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和产业化。三是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鼓励科技人员以智力和技术等多种要素形式参与创新收益分配,实行股权激励、分红、年薪制等办法。四是改革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发挥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对科技体制改革的统筹领导作用,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五是加强规划组织实施保障,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协调机制,健全规划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提高规划实施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