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技创新篇

科技创新篇

时间:2022-06-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是劳动、资本、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通过科技创新实施的。一项成果的科技创新,通过大面积的技术扩散,必然会导致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外贸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同时又牵动新一轮的科技创新,如此循环往复,就会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取之不尽的源泉。

第四节 科技创新

一、科技创新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一)科技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历程表明,正是由于一大批企业在市场竞争的驱动下,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活动,使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要素,提高了经济发展的速度、效率,改善了资源、环境利用方式,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正是由于一大批企业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活动,把发明或其他科技成果引入生产过程,制造出市场需要的商品,从而把知识、技术转变为物质财富;也正是由于企业自身财富的积累,才能够形成新的研发投入,促进科技的更新和突破,又将知识和技术转变为更大的物质财富,从而实现经济与科技发展的良性循环。总之,正是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领军作用,开创了工业化的新时代,创造了现代物质文明,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科技创新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途径

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定是资源的稀缺性,不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资源都无不例外。这是因为相对于人类对资源的无限需要而言,资源的供给是受限制的,主要包括资源数量的限制、质量的限制、时间的限制、空间的限制、结构的限制、资金的限制和环境容量的限制等。但是科技进步可以缓解资源的稀缺性程度:一方面,科技进步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最大可能地使产量组合尽可能向生产可能性边界靠近;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可以使几年前还难以想象其利用价值的自然物成为今天宝贵的资源,这为人类突破资源供给的限制带来了希望,从而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张。

(三)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经济增长是人类赖以不断改善生活水平的基本条件,因此,古今中外一直以来对经济增长十分重视。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是劳动、资本、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通过科技创新实施的。一项成果的科技创新,通过大面积的技术扩散,必然会导致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外贸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同时又牵动新一轮的科技创新,如此循环往复,就会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取之不尽的源泉。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而呈现递增趋势,目前,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60%以上。

(四)科技创新是优化产业结构的主导力量

各国工业化的进程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都依赖于该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的升级意味着高技术的产业化,传统技术得到适当的更替和改造,意味着劳动生产率和产出投入比例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的升级,以科技创新为前提和动因,因此每当有科技创新出现和创新不断扩散到生产领域的各个方面,劳动对象、生产手段、生产结果都会发生质的变化,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生产组织都要重新组合,其结果会进一步形成积累效应,必然造就、培育出新的高新技术组合,或者取代某些传统部门,从而使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趋于高级化。

二、规划区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自主创新不足,技术转移多于技术创新,二次开发多于原始创新

由于规划区企业总体来说在规模、技术基础和力量上都相对薄弱,而且原始创新开发存在投入大、周期长、技术难度大、市场难预测等因素,所以,企业进行原始创新往往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以至于一些已经投入很大资金和精力的项目最终“流产”。因此相当多的企业都是采用二次开发的形式而不是原始创新,先由高校、科研院所提供小试技术或成果,再由企业建立中试装置,进行二次开发,进行试放大或消化吸收,最终运用到企业的大生产中,从而能有效地控制风险。

(二)自主创新质量不高,产品创新多于工艺创新

企业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的创新和工艺流程的创新。在规划区企业的创新类型中,产品创新多于工艺创新,这对于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过程的内地来说是正常的。工业企业在注重产品创新时,过分忽略了工艺创新,而工艺创新的严重滞后将会影响到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产品创新质量的保证,长期下去,可能不但会使得产业内的技术水平提高不多,而且还会使现有新产品也将失去竞争力,最后产品创新效益也将被工艺创新效益抵消,造成效益下滑。因此与产品创新相关联的工艺创新也很重要,它能保证企业在行业的领先地位。

(三)研发机构作用发挥不够,联合创新多于企业自主创新

独立进行自主开发应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规划区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机构的建立,标志着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经常化和持续化。调查表明,规划区设立研究开发机构的企业只有1/4,而且其中有些研发机构的建立,具有行政干预性质,或者只是走过场,在建成后,由于缺乏人才、资金,研发机构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到真正的研发作用。一些规模较大企业多采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创新的方式来完成企业的技术创新,而更多的企业则是通过引进技术、购置设备等技术改造来实现创新。这种产学研合作逐步增多,而且被政府所鼓励,日益成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这对于大企业成为一个经常性的、有能力的、持续性的创新主体,并通过产业链影响到中小企业的作用还远远不够。

(四)企业自主创新投入不足,和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

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强度是衡量产业技术密集度和技术先进性的重要指标。规划区企业的技术投入少,只有1/4大中型企业科技支出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平均为1%,远远低于发达地区先进企业的水平。

(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自主知识产权比重不高

规划区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迅猛发展,占区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近20%,但实际情况是只有高新技术产业而无高新技术。尽管有些企业能够生产高科技产品、甚至掌握高新技术,但很多都没有取得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这样就处于比较被动的位置,没法取得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地位和控制权。

三、规划区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

(一)建立健全规划区科技支撑体系

应提高生态恢复和建设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强环保科技基础研究,建立环境保护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机制;加强环境保护科技人才的培养,建立环境科技人才库。可以通过项目扶持、经费资助、团队建设等措施,培养科技型企业家和企业型科学家。

(二)积极推动自主创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应着眼于鄱阳湖规划区这一大区域的概念,全面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着力构建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规划区内创新主体的科学定位,应实现由高校与科研院所为中心的技术主导型科研体制与以企业为中心的市场主导型科研体制相结合的模式。创建新的科技管理理念,从注重纯粹的科学技术转为注重技术与科技创新能力两方面建设,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利用政策的手段,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抓好院所科研成果产业化和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工作,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注重科技政策的人性化,更多地增加促进科技人员能动性发挥的鼓励性的政策内容。

(三)加强规划区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针对规划内工业生产技术、工艺水平及能源消费的特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规划区内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中,对资源消耗量大、污染严重的产业进行“清洁生产”技术的改造及工艺示范,同时进行生活、产业废弃物资源化的研究。重点组织开发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再生资源回收处理技术,实现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

(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中心

实行产、学、研创新体系建设政策,争取关键技术有重大突破。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生态经济区内的战略基点,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努力构建以企业为核心,以人才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政策模式,运行机制灵活的科技创新体系。把提高区域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大力促进核心企业普遍建立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

(五)进一步完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1.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按照投资主体多样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要求,创新运行机制。制定有关风险投资政策和法律规范,形成政府、大企业、金融保险、民间投资等共同介入科技中介资金运作模式。

2.抓好科技担保工作。按照“技术支持、政府增信、管理辅导、金融创新”的思路,选好投资项目,重点支持创新型企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担保和更好的服务。积极探索与金融部门以及民间资金联合,扩大金融资本。

3.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管理。建立科技中介行业准入标准,进一步完善资质认证制度,组建科学、系统的考核评价体系,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进行分类管理。

(六)进一步加强科技条件平台建设

1.继续抓好江西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资源整合步伐,充实网络数据,完善各项内容,扩宽覆盖范围,延伸服务功能。

2.加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重点是抓好已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对基础条件较好,职能发挥较好,创新能力强的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予以重点支持、重点培育。

3.推进国家级研发平台建设。大力推进我省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城及产业化基地和示范基地等建设,发挥其功能作用。支持其参与国家重大专项的实施,在行业和产业创新上实现突破。

(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措施

1.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

(1)积极发展中介组织,完善服务体系

科技中介服务是科技与应用、生产与消费不可缺少的服务纽带。具体说来,主要包括:培育和完善扶持技术产权的交易服务机构的建立、技术市场交易所中心、技术经济所、知识产权中心等;培育和规范各种为高新技术产业服务的中介服务机构;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标准认证机构、高新技术成果的标准认证机构、知识产权估值机构、投融资咨询机构等;培育和完善高新技术转化机构。

(2)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发园区的治理整顿

为有利于高新技术资源的有效聚集,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链,政府应抓紧时间清理整顿土地市场,确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优惠政策在国家规定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执行,使高新技术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集聚。

(3)完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人才政策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建议规划区在现有科技奖励制度的基础上,采用市场机制,对投身于科技成果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研究的科技人员给予足够的鼓励,制定关于科技要素参与分配和在高新技术企业设立发明技术股及企业管理股等方面的措施。

2.推进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建设的对策

(1)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

目前,规划区的研发主体主要是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而企业的研发能力明显不足,许多企业不能直接面向市场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因此,规划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通过市场推动企业间的兼并和重组,不断形成产业集群,加速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

(2)加强产、学、研合作,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撑

加强产、学、研合作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化的手段,也是建立健全产业化模式的途径。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大学与企业间通过签署协议或合同确定双方的合作伙伴关系;二是引导企业和高校共建工程研究中心、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长效合作机制;三是产学研相关的机构联合申报政府科研计划中的资助项目,通过研究项目建立合作关系;四是选择市场急需的高新技术领域进行联合攻关;五是形成或创建新型科技园,促进产学研合作;六是通过政策法规和充分利用政府资源促进产学研的合作。

(3)建立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制

应逐步采用技术转让、专利许可等方式将大学、科研院所的具有商业化成果价值的科研成果向企业转移,要制定财税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科研院所将技术转移到企业,同时要加强对大学和科研单位技术转移的考核。

(4)实施重大项目技术攻关

实施重大技术专项攻关可以充分调动地方、部门、企业、高校、科研院的积极性,合理运用资源。集中力量攻克难关、干大事、在重点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和产业化,提高规划区内重点领域的竞争力。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攻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3.拓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渠道

(1)加强风险投资

发展风险投资的基本途径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融资主体,可以从三方面角度考虑。首先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风险资本市场,通过发行风险投资基金股份或收益证券凭证方式,汇集社会的分散资金,通过专门的风险投资管理机构进行对各类高风险企业的投资组合;其次是在法律和法规允许的前提下,支持保险公司投资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允许证券公司开展创业风险投资,还可以引导机构投资者如社会保障资金,信托投资公司等的部分资金进入风险资本市场;最后是发展一批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是专门向高新技术企业投入研发资金,并可以从事一定融资业务的金融机构。二是积极创建二板市场,疏通风险投资退出渠道。风险投资退出渠道有三种:公开上市、出售和清算,公开上市是投资最佳的退出渠道,投资可以获得相当好的回报。政府应积极创设条件建立二板市场,使步入成熟期的高新技术企业能够上市融资,也为风险资本退出提供通道。

(2)发行高新技术风险产业债券或优先股

创新金融工具,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发行公司债券或优先股,同时由政府出资组建股份制担保基金公司为企业发行债券进行担保;培育有上市条件的企业上市,将债券和优先股转换为股票,保证债券或股票持有人拥有相应的监督权和经营权。

(3)加大高新技术企业间接上市融资的力度

目前,不少上市公司拥有雄厚资金却没有合适的投资项目,与此相反,一些科研单位和高新技术企业拥有技术项目却无法获取资金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买壳上市”,以技术参股上市公司等方式间接上市融资,实现资本和发明成果的有效结合,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

(4)做好科技成果的推介工作,积极争取商业银行贷款

除大力推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外,政府还应鼓励银行贷款支持产业技术进步。高新技术产业应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联系,积极推介技术含量高、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益预期好的项目,争取资金支持。要加强银企合作,国家政策性银行要加强对风险企业和风险投资项目的信贷支持,使之成为风险资本的一个相对稳定的来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