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整体角度看《内经》把握生命规律的学术思想

从整体角度看《内经》把握生命规律的学术思想

时间:2022-0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内经》作为一部医学著作,是特定历史阶段文化思想的产物,它的主要贡献在于探索和研究与人体生命有关的基本规律.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包括部分,各部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想了解部分,必须认识整体,要了解作为整体中一部分的人体,也必须从认识整体开始,这就是《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征之一.1.从整体角度把握生命规律的学术思想 《内经》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整体中包含的许多部分主要有天、地、

关键词:内经;整体观念;生命规律;学术特征

《内经》作为一部医学著作,是特定历史阶段文化思想的产物,它的主要贡献在于探索和研究与人体生命有关的基本规律.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包括部分,各部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想了解部分,必须认识整体,要了解作为整体中一部分的人体,也必须从认识整体开始,这就是《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征之一.

1.从整体角度把握生命规律的学术思想 《内经》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整体中包含的许多部分主要有天、地、人三大类别,每一类别中又包含着许多具体的事物.如天有方位、季节、气候、行星,地有牲畜、谷物、音调、颜色、滋味,人有形有神,还与社会人事有着密切的关系.三大类别中的各种具体事物具有密切的联系, 《内经》主要是通过“天人相应”的思想来建立这种联系.所谓天人相应,就是人与自然事物的统一、人与自然规律的统一和人与自然结构的统一.

1.1 人与自然事物的统一:人类生存在自然界,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五气、五味入于脏腑,达于肌表,使脏腑的功能协调、气血旺盛,功能活动就能产生.人体对不利的自然环境还有一种保护性适应.《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人对自然环境的这种适应,是一种本能的保护性适应.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人体还会产生相应的疾病.从四季来说,容易产生季节性的疾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从一天来说,人体的疾病往往随昼夜阴阳消长而进退.《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朝则人气使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使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此外,《素问.异法方宜论》对我国东西南北中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食物种类与气血、体质、肤色等的关系也做了论述.

1.2 人与自然规律的统一:中国古代哲学中,自然规律常被表述为天道.“天道者,五行阴阳而已”(清.戴震《原道》),人与天道具有密切的联系.《灵枢.通天》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认为阴阳五行是宇宙事物的普遍规律,也是人与天道统一的基础.《内经》应用取象比类和运数比类的方法,按照事物的功能、行为的相同或相似,将天、地、人三大类别的各种事物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的五行框架中,借以阐述人体的脏腑组织之间的生理和病理的复杂联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这种复杂的联系和关系充分反映在在《内经》的“四时五脏阴阳”的整体观中.“四时五脏阴阳”的整体观包括两个系统结构.

1.2.1 五脏系统的联系结构:人体各种脏腑组织,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通过五行的归类构成了以五脏为主体的5个功能活动系统,肝系统(肝、胆、筋、目、爪)、心系统(心、小肠、血脉、舌、面)、脾系统(脾、胃、肉、口、唇)、肺系统(肺、大肠、皮、鼻、毛)、肾系统(肾、脑、女子胞、膀胱、骨、髓、耳、发).这5个系统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五行的生克制化进行着调节和控制,从而维持着一定的相对稳定状态,构成了一个生命活动的整体.张介宾说:“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类经图翼.五行论》).必须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运行不息,相反相成.五行的生克机制,对于事物的正常生化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着复之,此生长化收藏之理,气之常也”.五行的调节作用好像是一个权衡,高亢的能压下来,低衰的能举起来,有相胜也有相生,有胜气必有复气,通过权衡之气的自行调节,整个人体维持着相对的平衡.

1.2.2 “四时五脏阴阳”的系统结构:以五脏为主体的功能活动系统,还与自然界的“四时五脏阴阳”密切联系着.四时,实际指春、夏、长夏、秋、冬五季与五气相应,分别具有温、热、湿、凉、寒的季节性气候变化,并促使生物生、长、化、收、藏的生化过程,这就是《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说的“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

五气又各有阴阳属性,风、热(火)属阳,寒、燥、湿属阴.五气更迭主时所形成的气候变化,也就是自然界阴阳二气的升降消长运动.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说:“阳之动,始如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阳之动,指上半年的阳长阴消,所以春季为阳气初生之少阳,东方风气主令,气候由冬寒变春温;夏季为阳气隆盛的太阳,南方热气主令,气候由夏热变为秋凉;冬季为阴气隆盛之太阴,北方寒气主令,气候由秋凉变为冬寒.至于长夏,居于夏秋之变,称谓至阴,中央湿气主令,气候潮湿.

上述四时阴阳消长运动,仅是形成气候变化因素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如果保持各时气候的正常,五时五气之间,还必须具有横向的抑制,这就是《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说的“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五方五气的相互滋生又交相抑制,即促成了一年四时气候的规律性变化,这就是《内经》提出的“四时阴阳”理论.

人体五脏功能活动系统与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是相互通应的,密切联系着的.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这里的五方,概括了五时五气.入通,即通应联系.《素问.六节藏象论》也有心“为阳中之阳,通于夏气”;肺“为阳中之少阴(原作太阴),通于秋气”;肾“为阴中之太阴(原作少阴),通于冬气”;肝“为阴(原作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为至阴之类,通于土气(长夏)”的论述.隆盛之阳为太阳,初生之阳为太阳,隆盛之阴为太阴,初生之阴,为少阴,她既是五脏的阴阳属性,也是五时之气的盛衰消长,也就是“四时五脏阴阳”的理论.这一理论体现了天道与人体的生命的相类、相通和统一,反映出《内经》理论体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1.3 人与自然结构的统一:人与自然结构的统一,是指人的身体体现了天地的结构,人体仿佛是天地的缩影.《灵枢.邪客》说:“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洲,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总而言之,人体的结构都可以在自然界找到相应的东西.对人与天的关系进行这种机械的比附,有时能够导致错误的结论,但是将人体看作是天地的缩影这一思想方法,也常可导出合理的结论.如《素问.三部九候论》将天、地、人直接引入“三部九侯”诊脉法之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论养生则谓:“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等,从而起到指导医学实践的作用.既然人可以看作是宇宙的缩影,同样人体的某些局部,也可以看作是整个人体的缩影.如《灵枢.五色》说“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庭、阙上、阙中、方上、中央等都是人体面部的部位名称.这些部位与人体的五脏、六腑和肢节都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面部仿佛是人体五脏六腑肢节的缩影.通过面部各部位色泽的变化,可以推测人体内脏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不仅面部如此,其他如眼睛可以反映五脏(《灵枢.大惑论》),尺肤可以诊测全身(《素问.平人气象论》)等.《内经》应用天与人统一的基本思想,建立了多种诊法,近年有学者提出“生物全息律”说,与《内经》上述思想有明显的联系.值得提出的是,在三大类别的事物当中,以人的地位最为重要.人不仅能够适应自然,认识自然,而且还能够抵御社会环境不良的刺激和影响,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主人.《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之所以可以贵,就在于人能“法天则地,随应而动.”《灵枢.玉版》又谓是“天地之镇”,《素问.疏五过论》说:人有“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辟为挛.”人生活在社会中,由于贵贱的更迭、贫富的变化、得失的有无,就避免不了产生各种异常的情志变化,引起各种不同的疾病.而人作为自然和社会的主人,若能“嗜欲不能劳其木,淫邪不能惑其心”(《素问.上古天真论》),抵御各种人欲的诱惑,就可健康的生活在社会中.

2.从整体把握生命规律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内经》把人体看作是世界整体的组成部分,并从自然、社会的大环境中认识人体的整体性,因而是《内经》整体理论具有人体自然社会心理学模式的典型特征.如今,通过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越来越多地证明了这种医学模式的正确性.随着21世纪的到来,《内经》从整体角度把握生命规律的科学思想,必将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而为世人所弘扬.

[自:朱名宸.从整体角度看《内经》把握生命规律的学术思想.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22):3507-35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