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换个角度看幸福

换个角度看幸福

时间:2022-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掩饰自己缺点的天性,所以当你和别人比较的时候,看到的只是他的长处。有时候,过分攀比还是一种病态的心理。但应该明白的是,还要看对比的双方有没有可比性。这个“可比性”指的是两个事物之间或两个事件之间是否存在类比的可能。如果没有类比的可能,强行去比,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苛求。可见,攀比对象的选择其实是生活策略的选择,选择一种适当的攀比方式,也就是选择了一种轻松自如的生活策略。

辛迪娜是欧洲著名的女高音歌手。一次演唱会之后,她刚和丈夫、儿子一起走出剧场,就被观众们重重围住。

人们无法掩饰心中对辛迪娜的羡慕和崇拜——有的恭维她,说她刚大学毕业就进了国家歌剧院,才30岁就走红全球;有的羡慕她嫁了一个事业有成的丈夫;有人赞美她的歌唱天赋,25岁就跻身世界十大女高音之列;还有人说她真是好福气,有一个俊俏、可爱的儿子……

辛迪娜听后微微一笑说:“谢谢大家对我和我家人的关心,我十分愿意在这方面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只是你们有所不知,我的儿子在5岁那年不幸丧失了听力;他的姐姐,则是一个需要长年被关在房间里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人们听后大惊失色,面面相觑,不知应该说什么才好。

辛迪娜又心平气和地说:“其实这并没有什么,这只能说明上帝是公平的,他给每个人的都不会太多。”

人们又陷入了无限的沉思之中。

习惯于同别人攀比的人,往往会为自己找一个比较的对象,并将这个对象看做他的基点。

《巴尔的摩哲人》的编辑亨利·路易斯·曼肯说过,如果你一定要找一个基点,那么最好的对象应该是凯利·帕克。他是澳大利亚最富有的人,但他的一个肾是移植的,心脏也做过手术。曼肯说:“你难道希望自己拥有40亿美元,而一个肾是移植的吗?”

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完整无缺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缺少一些东西。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掩饰自己缺点的天性,所以当你和别人比较的时候,看到的只是他的长处。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主动把自己的缺点公示于众的,而你对自己的缺点却很清楚,因此你往往拿自己的缺点同别人的长处相比。你看见别人开着一辆漂亮的汽车,就觉得自己的车没有他的漂亮,殊不知别人的车有可能是借来的,又或许漂亮车的背后有大笔的贷款,虽然你的车不比他的好,但是你没有欠债,因此你大可不必因为这种无谓的攀比而感觉不舒服。其实,人与人之间没有可比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缺点,如果总是无休止地攀比,就会把自己推向无尽的烦恼中。有时候,过分攀比还是一种病态的心理。

甲买了一张新床,生怕亲戚不知道,又不好满大街地去开“新闻发布会”,于是他说自己病了,想以此为由让亲戚来探视,这样亲戚就会看到他买的新床。他的一位亲戚乙恰巧做了一条新裤子,此时他已经知道甲装病让人欣赏新床,心想:“我偏不看你的床,你一张床还不值我一条裤子的钱!”于是,当乙来到甲家中时,乙并没用眼睛看甲的新床,而是往甲的床边一坐,有意无意地跷起一条腿,问道:“你哪儿不舒服?”甲瞥了乙一眼,发觉了乙的真实来意,于是回答:“我的病已经好了,可是我发现你的脸色不好,我想你应该是病了。”乙有些摸不着头脑,问道:“我会有什么病?”甲笑嘻嘻地说:“咱俩得的其实是同一种病啊!”

人的幸福由精神支配,而不是取决于物质的多寡。俗话说:“宫殿里也有哭声,茅屋里也有歌声。”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贫穷时能静静地听着风声,也是快乐的。”人摆脱了物质的羁绊,在精神的世界里会得到无限的自由。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比”,内容很丰富,有比身材、相貌、权势、声望、时髦的,也有比文思敏捷、技术能力、生活态度的,就看你怎么去选择了。事实上,少了这个“比”字,人生也会少了一种生气,少了一种动力。但应该明白的是,还要看对比的双方有没有可比性。这个“可比性”指的是两个事物之间或两个事件之间是否存在类比的可能。如果没有类比的可能,强行去比,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苛求。

说到底,我们倡导的不是不比,而是不要盲目“攀比”,要始终明白盲目“攀比”的危害和影响。生活中,我们不能攀比奢华、安乐、享受、金钱和权力,然而却可以攀比勤奋、学识、上进。

虽然在众人的观念中,攀比是一种不好的心理现象,但它是我们认识自己、认识别人、认识社会的一种工具,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长处。合理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动方向是一种人生演练,它时常促使我们反省自己,将能实现的尽量实现。至于不能实现的,可以看做是一种美丽的期待。

可见,攀比对象的选择其实是生活策略的选择,选择一种适当的攀比方式,也就是选择了一种轻松自如的生活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