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帝内经》的整体观念

《黄帝内经》的整体观念

时间:2022-01-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帝内经》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精神与形体是相互关联的统一整体,强调“心身并炼”、“形神合一”、“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以相互联系的观点看人体,“整体观念”也是传统中医治病的特点和优点。因此,诊治疾病也应有整体观念,要采取相应的综合措施,标本兼治。

《黄帝内经》的整体观念具体反映在以下3个方面。

1.天人整体观

《黄帝内经》把人放在宇宙这个大环境之中,把“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作为认识和处理人养生的着眼点。

天人相应,是说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十分密切,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直接影响人体本身,并产生与之相应的各种变化。此观念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人体不但要保持体内阴阳的平衡,而且还要与自然界的阴阳相适应。物质世界在不断变化和运动,人体必须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适应性反应。

《黄帝内经》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这不仅把人视为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认为人的存在、发展要不断地从自然界获得物质并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相适应。并且还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经水》),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更进一步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这就是说,人体的生理活动是随着自然环境中四季的交替,发生“生、长、收、藏”的相应变化。人体的内环境必须与自然界这个外环境相协调、相一致。

《黄帝内经》还记载:“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丹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仆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意思是:月圆时气血比较旺盛,月缺时气血较虚弱。

2.心身整体观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精神与形体是相互关联的统一整体,强调“心身并炼”、“形神合一”、“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在心身这个矛盾统一体中,心又居于主导地位。所以,修身之要,首在明心养神,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矣,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

现代医学也揭示,心理、生理相互关联和影响,心理起统帅和调节作用。

3.人身整体观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各部,外为四肢百骸,内为五脏六腑,内外通过遍布全身的经络联系在一起,互相制约,互相作用,构成一个以脏腑为核心的稳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五脏是核心,经络是通道,五脏之间还存在“生”和“克”的关系。

局部影响整体,也反映整体。以相互联系的观点看人体,“整体观念”也是传统中医治病的特点和优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片面、孤立地看问题,往往会产生诸多弊端。所以,中医有如下要求。

1)养生保健宜采取综合措施 健康应该包括生理、心理两个方面。健康还应该包括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养生保健要有整体观念。

人体有复杂的生理活动,而健康的影响因素是来自多方面的,健康长寿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养生保健宜采取综合措施,不能单靠一种手段、一种方法。单一的保健方法虽然有利于健康,但其效果总不如综合措施好。迷信某种单一的方法,并不能全面保证机体的健康,甚至会造成对健康的伤害。

“木桶理论”认为,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木桶盛水量的多少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养生,既要全面,又要关注薄弱环节,注重“补短”。

2)治疗措施也要综合配套 疾病(特别是慢性疾病)的发生,往往是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诊治疾病也应有整体观念,要采取相应的综合措施,标本兼治。有些对症治疗虽能很快见效,但不能根治疾病,有些疾病反而会被耽误。如果只消除病灶,不去除病根,有些疾病也会复发。

治疗既要采取对应的综合措施,如综合调理平衡阴阳,“内力”与“外力”相结合,生理与心理相结合,治与养相结合等;又要个体化,适合个体特点。

有些疾病长期治疗效果不佳,一是因为没有找到真正致病的原因;二是即便找到了病因,但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