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帝内经》的由来

《黄帝内经》的由来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帝内经》列为四部经典之首,被后世医家称为“医家之宗”,有人说她的地位就像道家的《道德经》,儒家的《论语》,现代中医学子们的启蒙课《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源于此书。此外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还有《黄帝外经》37卷,但早已失传,实在是可惜。首先,西汉为《黄帝内经》成书提供了历史环境。再次,在《内经》中方剂很少,只有13个方子,被称为“《内经》十三方”。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列为四部经典之首,被后世医家称为“医家之宗”,有人说她的地位就像道家的《道德经》,儒家的《论语》,现代中医学子们的启蒙课《中医基础理论》(以下简称《中基》)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源于此书。它是西汉医家在古代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以及相关的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基础上,对先秦及汉初的医学知识的总结。

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灵枢》,主要讲的是经络和刺法;另一部分是《素问》,主要讲的是基础理论,各9卷81篇。著作的作者不详,成书年代不详,书中以黄帝和大臣(主要是岐伯)一问一答的形式来阐述医理,目的无非是为了增加知名度和提高地位,但似乎效果并不好。此外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还有《黄帝外经》37卷,但早已失传,实在是可惜。书中记载的内容已无从考证,许多专家怀疑里面记载的是当时医生的各种治疗手段,但无凭无据,只能期待有新的考古发现来证实这一切了。

许多专家对《内经》的成书年代进行过考证,结果是众说纷纭,有说是先秦的,有说是两汉的,有说是非一人一时所著。目前“非一人一时所著”被广泛认同,因为后世医家在整理这部巨著时,经常会加入一些自己的东西,最典型的就是唐代的王冰,普遍认为《素问》中的7篇大论和《六节藏象论》中有关运气的一段都是他加入的。有人甚至认为《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内经》有18卷,当时的卷就是篇,果真如此的话,现行的本子中最多只有1/9的内容是出自于原著,这样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在一部书中会有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了。因为缺少证据,可能谁也无法说清《内经》真正的成书年代,也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哪些内容是出自于原著的了。

但是,《内经》总要有个蓝本吧,这个蓝本又是出自什么年代呢?因为在西汉成帝时期(公元前32年至公元前6年)编著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原书已佚),但内容基本上被《汉书·艺文志》所保留,《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医书目录中就有《黄帝内经》,所以许多人认为《内经》应该成书于《七略》出版之前。但究竟在此之前多久呢?结合中国历史,可以推测成书年代是西汉中叶。

首先,西汉为《黄帝内经》成书提供了历史环境。我国历史虽然悠久,但是夏、商、周三代几乎没留下多少文字记载。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思维异常活跃,在总结先人知识的基础上各抒己见,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毕竟是乱世,想要静下心来总结这些思想恐怕是没有可能的。到了西汉年间,特别是经历了“文景之治”后,生产力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为总结前人的经验提供了物质基础,于是有了史家司马迁的《史记》、道家刘安的《淮南子》等。本来应该会有更多各家学说的总结,但是由于儒家掌握政权后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得其余各家纷纷消亡,这些总结的书也就胎死腹中。只有和儒家沾亲带故的纵横家走后门出了一本《战国策》,但要作为独立的团体想参与政治活动是万万不可能的了。百家中有的消亡了;有的栖身于儒家成了小弟;“死敌”道家后来出了个张道陵——张真人,使道家摇身一变成为道教,才得以幸存。有些家实在不可或缺,如法家、兵家,再重人治也得有个标准吧!哪个朝代又能不打仗呢?但绝不重用,给个省部级就差不多了。医家算不上百家之一,它以其实用性和对政治的不感冒(给个局级头衔就行了)而保存下来,利用这段盛世总结先秦以来的医学知识,编著成《内经》也不足为奇。

其次,从文体上看,有人考证过《内经》中有的语言与《史记》《淮南子》相近。所以宋朝的聂吉甫、明朝的郎瑛都认为《内经》是与《史记》《淮南子》同时期的作品,甚至认为其总编就是刘安。刘安是汉初淮南王,刘邦之孙厉王刘长之子,汉武帝刘彻的叔父。他作为“主编”组织一些门客(主要是道家)著书立说,以对抗改革派儒家。编辑部中还夹杂了阴阳家、墨家、法家和一部分儒家人士,其中阴阳家中有些人可能怕刘安这个编辑部并不牢靠,于是暗地里考了行医执照,准备在编辑部垮台后转行。在百忙之中哪有时间完成规定的版面?索性将复习材料给主编交差,所以在《淮南子》中留下了阴阳五行学说、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疾病的病因及治疗原则、药物的采集和炮制、养生术等诸多医疗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与《内经》中的内容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刘安谋反失败自杀后,树倒猢狲散,他的门客各奔东西,那些考下行医执照的阴阳家们马上改行开始挂牌行医;而那些没能考下行医执照的则只能靠给人看风水度日,但是刚刚整理的《淮南内经》则只能改名《黄帝内经》了。当然这是笑谈,世上绝对不会有《淮南内经》出现的,因为刘安编辑部里的一些小编辑在《淮南子》中已经泄了底:“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淮南鸿烈解·卷十九》)因为这句话,甚至让我们有理由怀疑《神农本草经》也是出于他们之手!

再次,在《内经》中方剂很少,只有13个方子,被称为“《内经》十三方”。这13个方子药味组成都很简单,所用药品也很常见,这与东汉晚期的《伤寒论》中的方剂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但即便如此,还是要比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的方剂复杂多样。十三方中有一个叫“生铁落饮”的方子,是以炼铁时锤落的铁屑入药。如果没有发达的炼铁业,就不能产生大量的铁屑,这个方子也就不可能运用于临床。而我国进入铁器时代较晚,秦始皇是靠拿着青铜兵器的大军统一六国的,为了炫耀武力,他用从六国收缴来的青铜兵器塑造了12个铜人。虽然也有先秦的铁器出土,但数量很少,所以很难有生铁落出现,就更不要说入药了。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发现了几座汉墓,其中在3号墓中发现了许多医疗典籍,这些典籍经过考证后被认为都是《内经》之前的作品,这为《内经》成书于西汉中叶提供了旁证。例如此次出土的我国最早关于经络记载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十一经》),大家知道在《内经》中记载了12条经脉,《十一经》少了一条经脉,而且也没有把每一条经脉与身体的一种内脏器官联系在一起。马王堆汉墓3号墓主人是在公元前168年下葬的,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68年《内经》很可能还未问世。淮南子刘安是于公元前121年自杀的,可能就是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医的先贤们对《十一经》进行了补充,尔后著成《黄帝内经》。

最后,从内容上看,《内经》中有许多解剖学知识,例如在《灵枢·骨度》中记载:“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三寸……此众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经脉之长短也。”在《灵枢·肠胃》中记载:“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一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叠积其注于回肠者……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环反,三十二曲也。”这些知识都是来源于真实的解剖所得,其中的一些内容生理学水平之高令人叹为观止,例如,《灵枢·营卫生会》中提出营血循行是“营周不休……如环无端”,这种循环的观念西医直到17世纪初才有人提出,所以《内经》的解剖、生理知识甚至可能是来源于对奴隶牺牲血腥现场的实地观察。在封建社会逐渐完善,儒家成为中国唯一的执政团体后,这种科学的研究方式被抑制,此后有史可查的记载不过三四次,所以在东汉后期的著作(如《伤寒论》)中就已经无法找到这方面的内容了。

因此,《内经》可以看作是西汉医家在古代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以及相关的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基础上,对先秦及汉初的医学知识的总结。其中可能会有全篇照抄的现象,所以有些篇幅中的文字、音韵、方言接近于战国时代也就不足为奇了。

搞清楚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对《黄帝内经》内容的理解、认识和学习,尤其是一些有争议的、前后矛盾的、和现代医学成果不符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